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略论建设创新型国家背景下的人力资源开发战略
作者:何 华

《东南学术》 2008年 第06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摘要:实施人力资源开发战略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转变资源开发的理念,由注重开发自然资源转向注重开发人力资源。文章在对西方发达国家在推进科技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过程中的人力资源开发战略进行深入研究借鉴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实际,对促进我国有效实施人力资源强国战略,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人力资源开发;创新型国家;科技创新
       中图分类号:F1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569(2008)06—0157—05
       一、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成功与否取决于人力资源开发
       (一)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
       实施人力资源开发战略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转变资源开发的理念,由注重开发自然资源转向注重开发人力资源。回顾历史,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经历了从敬畏自然到了解自然、利用自然、“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最后又回归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曲折历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自然资源是有限的,而人类的智力资源却是无限的。无数的事实证明,人力资源是永不枯竭的第一资源,也是经济增长的动力之源。
       (二)人的决定性作用贯穿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始终
       从创新的模式来看,主要体现在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消化吸收再创新三个层面。原始创新,需要具有超前科学思维的人才来从事基础科学研究和科学技术发明创造,挑战现有科技理论,追求具有战略性的突破;集成创新,需要具有较高转换和应用技能的人才来利用各种信息技术、管理技术,对各个创新要素和创新内容进行选择、集成和优化、整合,促进科学技术尽快物化为“第一生产力”;消化吸收再创新,需要具有较高模仿、吸收技能的人才,在引进先进技术后,对先进技术进行研究再创新,提高先进技术成果和产品在全社会的推广应用程度。但无论何种创新,其载体都是创新型人才。造就创新型人才队伍,一方面是将潜在的创新人才资源转化为现实资源,另一方面是将创新人才资源加以集聚、整合和提升,从而推动我国创新人才总体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只有通过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突破人才发展的障碍,充分发挥人才的潜力,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三)实施人力开发强国战略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保障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综合国力日益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现代化事业取得长足进步。但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经济增长方式粗放、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一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长期性问题和深层次矛盾。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低效益的粗放型增长道路,牺牲了丰富的资源、优质的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动力,难以持久,而且对人类会造成极大的危害。面对落后生产力同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的矛盾和经济社会发展同资源环境压力的矛盾,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从现在开始到2020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只有坚持以自主创新为动力,才能在建设创新型国家、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道路上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实施人力资源强国战略、造就自主创新人才队伍是提高物质资本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降低资源消耗率和环境污染程度,发挥人才优势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关键;是推动科技自主创新,改变跟随模仿的追赶模式,实现科技跨越式发展和经济转型、结构升级的法宝。
       二、他山之石——发达国家人力资源开发的特点
       进入21世纪,日趋激烈的国际科技竞争,日趋严重的知识产权垄断,不断增强的能源资源的约束,对我国实现全面小康的奋斗目标构成严峻的挑战。这从客观上要求我国要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从世界范围来看,美国、日本和欧盟等发达国家率先把科技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基本发展战略,在世界市场上获得了突出的竞争优势。比如,它们研究和开发的投入占GDP的比重一般都在2%以上,科技进步对经济的贡献率多在70%以上,对外技术的依存度大多保持在30%以下。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巩固跨国经营企业的垄断地位,维护知识产权背后的超额垄断利润,已经成为西方发达国家壮大自己实力,遏制竞争对手的有力武器。这就需要我们对西方发达国家在推进科技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过程中的人力资源开发战略进行深入研究,借鉴其成功经验,并结合我国的实际,促进我国有效实施人力资源强国战略,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顺利进行。下面让我们看一看美国、日本和欧盟创新型人才开发战略的三个主要特点:
       (一)注重依靠发达的劳动力市场配置人力资源
       发达国家市场机制比较健全和完善,对合理和高效地配置人力资源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国内一些学者的研究资料显示,美国社会中的人力资源管理,对市场的依赖性就很强。从雇主一方来说,无论是经理、勤杂、秘书、研究人员或生产工人,需要什么样的人,就到市场上登广告,通过规范的筛选、招聘程序,聘用合适的人员。或者通过有目标的市场竞争,把需要的人员从别的企业“挖”过来。不需要的人员,则予以解雇,由市场重新安排其就业和去向。从劳动者一方来说,从在学校学习、选择专业起,就要注意劳动力市场的动向,使所学知识既符合自己的兴趣与特长,又与劳动力市场的需要和将来的就业机会结合起来。就业以后,如果发现了新的更理想的就业机会,劳动者可以比较自由地另谋高就。市场对变换工作的雇用赋予比较正面的评价,认为在流动中找到更好工作的雇员是“市场价值”很高的优秀雇员。这种价值取向推动人才自由流动,使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达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目的。
       (二)注重通过尖端项目研发培育大量的高科技人才
       美国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实施“高边疆”战略和“星球大战”计划,涉及航天技术、导弹推进技术、计算机工程、激光技术、机器人工程、能源工程、新材料工程、生物工程等高科技领域。通过这些战略的实施,美国培养和聚集了一大批高科技人才,确保它在前沿科学的领先地位。日本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从“贸易立国”向“科技立国”战略转移,并实施大量培养科技人才的国家战略,目标是到2006年,培养精通IT、环境、生物、纳米材料等尖端技术的人才240万,确保企业需求的具有实战能力的技术人才。为此,从2002年开始实施21世纪卓越研究基地计划,日本文部科学省每年选择50所大学的100多项重点科研项目进行资助,每个项目资助时间为5年,每年1亿到5亿日元不等。这一计划使日本大学的科研更具战略性,也有助于快出人才。日本有一个宏伟目标,就是在21世纪头50年培养30名诺贝尔奖获得者。21世纪卓越研究基地计划的目的就是要建立一流人才培养基地,在取得国际领先重大科研成果的同时,让一批国际顶尖级人才脱颖而出。近20年来,随着欧盟一体化进程步伐的加快,欧盟
       也制订了一系列科技发展战略与政策,实施了一些具有战略意义的大型综合性科技攻关计划,有力地推动了欧洲的科技进步,刺激了经济发展,提高了欧洲国际竞争力,使欧洲科技进入到世界先进水平的行列。同时,也培养、造就了一支具有世界水平的研发队伍。目前,欧盟在航天航空、信息、能源、生物技术、生命科学、交通运输、海洋、环境、新材料、农业等诸多领域中,不仅在世界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居领先水平,而且还具有自己的独到之处。
       (三)注重依靠优惠政策吸引外国优秀人才
       为确保竞争中的优势地位,发达国家均确立科学立国的国策,并注重对优秀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很多人抱怨美国签证太难,但美国对于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总是敞开大门。1990年美国开始实施专门为吸纳国外人才的《H-1B签证计划》,吸引外国高科技人才到美国工作。1998—2000年,每年约有11万外国人持此类签证进入美国高科技领域工作。2001年和2002年,美国政府进一步提高了H-1B签证的发放数量,从每年11万提高到20万左右。日本政府也十分注意吸引外国优秀人才。在日本,有很多外国科研人员与日本导师合作搞研究,在最先进的信息和生物技术领域就有很多中国学者。2003年6月,日本经团联还提议要促进外国劳动者在日本就业。经团联建议,留学生即使找不到工作也要再给两三年的签证。为了吸引“最好的大脑”,德国最近几年出了不少高招,一方面吸引外国高级人才来德国,一方面设法留住本国人才。德国于2000年开始推动“绿卡”项目,以吸引外国尤其是印度等第三世界国家的高级信息人才。比如,外国电脑专家如果在德国找到了工作单位,就可以获得5年的工作许可。他们的年薪最起码是3万多欧元。为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法规允许他们的配偶以及年龄小的子女一同来德国生活。经过一段时间,配偶还可以获得工作许可。
       三、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要求的人力资源开发战略
       为了适应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党的十七大提出“进一步营造鼓励创新的环境,努力造就世界一流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注重培养一线的创新人才,使全社会创新智慧竞相进发、各方面创新人才大量涌现”。
       (一)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推进整体性人才资源开发
       人才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必须统揽全局、协调各方,加强对整个社会人才开发工作的领导。近年来,根据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党中央站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高度,作出了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科学判断,提出了人才强国战略和党管人才原则,制定并实施了加强和改进人才工作的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逐步确立了进人人力资源开发时代我国人才工作的基本思路和宏观布局,促使人才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在新时期新阶段,从国家战略层面,必须以重点人才队伍的开发来带动整体性人力资源开发,实现人力资本的持续增长、开发和有效利用;必须紧紧抓住培养、吸引、使用人才三个环节,着力建设党政人才队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和高技能人才队伍,重点培养一批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要求的高层次人才,创新人才工作体制机制,激发各类人才创造活力和创业热情,努力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面,把各类优秀人才聚集到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中来。当前我们必须着重加强三个层次的创新型人才队伍的建设:一是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建设,加快培养创新型的科技人才,特别是以中青年为主体的创新型人才。资料表明,目前我国人才资源仅占人力资源总量的5.7%左右,高层次的人才仅占人才资源总量的5.5%左右,即便是在高层次人才资源中能够把握世界科学前沿,取得重大科技创新成果的尖子人才也极为缺乏。二是加强党政人才和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建设,力争涌现出更多敢于向世界领先企业竞争,把企业命运与国家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现代企业家,在世界市场上推出更多的中国品牌。三是加强高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队伍的建设,努力培养一大批许振超、包起帆式的实用人才。
       (二)深化人才管理体制改革,重在开发创新型人才
       当前,我国人才队伍的素质结构、能力结构、学科结构等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初中级人才多,高层次人才少;继承型人才多,创新型人才少;传统学科、专业人才多,新兴学科、专业人才少;理论型人才多,实用型人才少;单一领域、行业、学科人才多,跨领域、跨行业、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少。最突出的问题是具有原创力的高端人才极少。针对存在的问题,必须进一步深化人才管理体制改革。
       1,深化改革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体制。英国资深经济学家哈米什·麦克雷在《2020年的世界经济》一文中说过:“虽然东亚国家对教育十分投入,但是教学的方法有问题,仅着重机械式的学习,从多种选择中挑出背诵的答案,而不鼓励创造性思考,也缺乏实用的技能。日本的学生甚至在学了10年英文,通过一关又一关的考试后,仍无法开口说一个英文字。”“机械式的学习可以培养出优秀的线上工作者和中级主管,但培养不出具原创力的思想者,伤害国家长期的成长潜力”。所以,当务之急是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培养创新型人才。从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出发,创新教学评价制度,建立科学的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把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作为教师教学效果的重要评价标准,引导教师把教学的重点向开发人的创新潜能倾斜;创新考试制度,以考查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为主,促使学生提高培养创造力的主动意识,形成自主创新的新生力量不断涌现、自主创新人才队伍不断壮大的繁荣局面。
       2,加大创新人才引进力度。根据科技发展的实际需要,建立人才引进目录。以重大专项为载体,引进若干对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具有关键作用的科技领军人物和人才团队。加快建设吸纳高端创新人才的绿色通道,吸引留学人员和海外高端人才来我国创业或工作。重点是吸引留学人员回国。正如科技部部长万钢所指出的,“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吸引更多海外人才回国创业,将有力地加速中国成为人力资源强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进程”。要拓宽思路,千方百计做好吸引留学人员回国工作。可以把人才回国的定义由“搬家回国”延展到“业务回国”,将这些“人归家不归”的回国行为也纳入回国人才的工作视野;对回到国内的加入外籍的留学高端人才在社会保险、参加社团组织、投资、经营、居住和家属安置方面给予“准国民待遇”;在人事工作中加强对优秀“海归”人才的调查和考察,规定“海归”人才在各级行政队伍中的应占比例,扩大留学优秀人才参与执政的机会;通过政策性引导,让“海归”人才流向国家最需要的行业、地区和单位。
       3,转换用才机制。避免科技人员使用的行政化趋势,坚持用人所长,全面关注和充分满足创新人才的合理需求,做到人职匹配、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建立公平、公正、公开的竞争机制,防止徇私舞弊和学术腐败,鼓励创新人才之间开展积极的竞争,以创新实力和创新成就获取各种发展机会;改变创新人才的评价考核导向,以其成果所产生的实际社会和经济效益作为获取
       物质利益和精神荣誉的衡量标准,推动自主创新人才在科技战场上创造辉煌业绩。
       (三)坚持以人为本,转变管理理念
       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创新型国家,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其核心都是以人为本。贯彻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关键是把握3个方面:
       1,坚持“先人后事”。转变“重物轻人”的思想,坚定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人才资源将是我国未来经济社会快速、持续、健康发展的主要动力。只有培养一大批置身于领域之巅而能够纵观全局,徜徉于专业之林而能够融会贯通,活跃于团队之中而能够广聚英才,致力于技术创新而能够面向市场的拔尖人才,特别是鼓励敢于自主创新的人才冒尖,才能形成高质量高水平的自主创新人才队伍。在竞争日益剧烈的时代,每个组织都必须自觉坚持“先人后事”的战略。原因是:第一,如果你是从“选人”而不是“做事”开始的话,更加容易适应这个变幻莫测的世界。第二,如果你有合适的人在车上的话,那么如何激励和管理他们就不再是问题。合适的人是不需要严加监督的,他们会因为内在的驱动而自我调整,以期取得最大的成功,并成为创造卓越业绩的一部分。第三,如果车上坐的是不合适的人,不论你是否找对正确的方向都无关紧要,因为你还是不能拥有最卓越的组织。光有远见卓识,而没有了不起的人,那也无济于事。
       2,关切“人的特点”。任何时候,都必须用“尊重人”的眼光去看人,按照“人的特点”进行管理。比如,人有“心”,他有思想、情感;人是会疲劳的,要张驰有度,不能总是绷紧神经,那会出问题;人具有用五官去感觉事物的能力,不是只看事物的一个方面;人会成长、变化,必须动态地评价一个干部;人知道“为什么”,绝不能用欺骗或所谓的“权谋”进行管理。所以,“以人为本”就是要理解、体会、感悟“人的特点”。管理的过程是真诚展现管理者的思想、方法、情感、智慧的过程,管理者必须开诚布公,面对现实。
       3,优先投资于人力资本。马歇尔说:“所有资本中,最有价值的是对人本身的投资”。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认为:“受过教育的人是比较贵重的机器”。“学习一种才能,须受教育,……学习的时候,固然要花费一笔费用,但这种费用,可以得到偿还,赚取利润”。马丁·路德说,一个国家的繁荣,不取决于它的国库之殷实,也不取决于它的公共设施之华丽;而在于它的公民的文明素养,即在于人们所受的教育,这才是真正的利害所在,真正的力量所在。在全球化的今天,一国、一民族有大量的文盲半文盲,要想实现民族自强、国家经济现代化的飞跃,无疑是痴人说梦。综观世界历史,后起发达国家的发达无一不受益于人力资本的先行投资。据林毅夫的研究,二战以后,发展中国家有过两种不同的经济发展模式,一种是以物力资源开发为中心的模式,这些国家对物力资本的投入约20倍于人力资本的投资;另一种是以人力资源开发为中心的模式,这些国家对物力资本的投资仅是对人力资本的投资的7倍左右。结果,1960—1978年,以物力资本开发为中心的国家和地区,人均GDP的平均增长为3.86%,而以人力资本为中心的国家和地区则为4.86%。19世纪后期以来,在世界经济发展史上,曾经先后出现了三次现代化后进国追赶先行国的代表范例:一是美国对英国的追赶,二是日本对美国的追赶,三是韩国对西欧国家的追赶。这其中都同时伴随着人力资本的先行追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