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研究:两岸关系视野中的传媒交流与互动]对台广播的语境分析
作者:彭曙光
《东南学术》 2008年 第04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摘要:当前,凡是顺应求和平、求安定、求发展这一台湾社会的主流民意,有利于影响岛内决策、有利于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任何政治力量和人士都应该成为对台广播争取的听众。把受众主体定位于台湾省籍同胞,把有声语言运用定位于以闽南方言为主的本土语言,这是根据对台湾广播的语境分析作出的应对之策。
关键词:受众主体;有声语言;对台广播
中图分类号:G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569(2008)04-0061-04
海峡两岸有声语言的传播具有特殊的语境。文化的同源同根和政治的对立隔绝构成这个语境的基本状态。对台湾广播作为两岸有声语言传播的主要形式,存在于这个特殊的语境之中,并随着语境的变迁而带来种种适应性的变化。
一、目标受众主体的分析
以1979年发表《告台湾同胞书》为契机,中央提出“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国策。新时期对台宣传的基调在这个基础上确立起来,并引发了在宣传对象、宣传内容与形式的一场变革。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对台湾广播逐渐回归到“文革”前讲究人情味的优良传统。一种以“典雅、亲切、平等、真诚”为基调的新时期广播语言风格,通过主持人节目这一全新的节目形式得以确立。
然而,单纯从传者的一方来决定传播的内容与形式是远远不够的。台湾地区的听众作为目标受众,构成这个特定的传受关系中的另一方,同样影响着对台湾广播的传播效果。
为提高对台宣传的有效性和针对性,2001年12月19日至26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台湾岛内进行对台湾广播近50年来首次听众的抽样调查。调查范围包括台湾地区25个县市,调查对象涉及台湾地区18岁以上成年人1632.1万人。这次抽样调查提供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台湾广播在台湾的听众规模、听众特征、听众收听习惯、听众喜欢的节目、与台湾同业的竞争状况等数据,为中央台对台湾广播未来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参数。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台湾有广播听众880万人。对台湾广播在台湾拥有23万听众,占台湾18岁以上人口的1.4%,占台湾880万广播听众的2.6%,与岛内电台相比排列第12位;与其他境外电台相比,位于“美国之音”(33.5万人)之后,但高于英国BBC(14.5万人),排列第2位。这些数字表明,尽管受到岛内媒体和两岸局势的影响,中央台对台湾广播仍是台湾具有相当影响力的媒介之一。本次调查还有一项重要发现:在收听中央台对台湾广播的听众中,关心大陆政治经济发展和两岸关系的听众约占26.3%;满足个人兴趣和知识需求的听众约占8.4%;另有约56.8%的听众收听目的纯属娱乐消遣。后两项非政治因素需求占65%以上。这说明台湾听众收听大陆对台湾广播的目的,主要并非满足政治需求,而只是兴趣爱好和休闲娱乐之需。这一调查结果实际上颠覆了对台湾广播长期以来形成的“重政治,轻娱乐;重理性,轻感性;重训导,轻感化”的宣传习惯定势。这表明,对台广播的政治教化功能尽管是两岸关系发展的政治需要,但却并不意味着就是台湾听众的收听需求;与此相关,口头语言表达上长期形成的那种宣传腔,自然也并非是台湾听众所习惯和能轻易接受的。通过此次台湾听众的抽样调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台湾广播确立了“沟通与友谊”这一新的传播定位。“通过传播一个信息,沟通一份感情;介绍一种观点,寻找一种共识;交流一个心得,争取一份共鸣。”
对台湾广播改变了过去一味的政治教化,代之以传播内容的生活化、情感化、知识化、服务化和艺术化,而语言表达摆脱原来那种僵化模式也随之成为可能。
当然,对台湾广播的台湾地区听众也并非孤立的个体,而是生活在一个特定的社会形态中,具有不同的族群背景、党派背景、受教育状况、宗教信仰等个体差异明显的目标群体。
从省籍渊源来看,台湾民众可分为本省籍和外省籍两部分人。本省籍人是指1949年以前就生活在台湾的人,外省籍是指1949年以后从祖国大陆迁台的人员及其后代。台湾省籍同胞占台湾岛内总人口的88%,是构成台湾社会群体的基础。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本省人和外省人两者之间的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评价等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从政治倾向来划分,台湾民众可分为赞成统一的、赞成独立的和主张维持现状的三部分人。根据2007年以来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等相关资料分析,主张维持现状的约占台湾人口80%左右。这说明当前和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求和平、求安定、求发展都将成为台湾社会的主流民意。
另一方面,进入21世纪,台湾社会的政治生态也发生了质的变化。选票成为各党派政治角逐的重要政治资源,对这种资源的占有率直接决定了社会政治运作空间的大小和政治实力的强弱。由这种政治生态激活的台湾民众以手中的选票表达诉求的政治参与意识明显增强,其结果势必对台湾政局走向产生深刻的影响。台湾民众,尤其是占岛内人口88%的台湾省籍同胞对“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理解与认同的程度,已成为我们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关键因素。无视这种演变了的政治生态,还像上个世纪90年代前那样将对台广播目标受众的主体锁定在以大陆籍人士为主的国民党当局中上阶层身上,显然是不合时宜的。
对台湾广播,就其性质而言属于政治宣传行为,“宣传是为特定的政治利益服务的,是通过各种传播媒介将特定阶级、集团(群体)或个人的政治主张、意图、观点晓之于众的过程。”显然,将对台湾广播目标受众的主体定位于在岛内民众中的台湾省籍同胞,有其时代发展的客观必然性。只有把他们作为对台广播目标受众的主体,才能在对台宣传上真正体现和落实寄希望于台湾人民,争取岛内民心的战略思想。当前,凡是顺应求和平、求安定、求发展这一台湾社会的主流民意,有利于影响岛内决策、有利于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任何政治力量和人士都应该成为对台广播争取的听众。
二、有声语言分析
有声语言(口语)传播是对台湾广播的基础表达手段。英国语言学家帕默尔说:“语言忠实地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全部历史、文化,忠实地反映了它的各种游戏和娱乐,各种信仰和偏见。”每一种语言都包含了一定的政治、经济、历史、心理和习俗等背景信息。台湾社会接受和使用的语言信息固然有着交际层面的意义,但更重要的是它还沉淀着台湾社会族群建构、社会分化的沉重回忆以及对两岸关系未来走向和台湾社会发展的想象。
“族群”这一概念的内涵介乎于民族与社群之间,是台湾这个移民社会的特殊产物。用它来描绘当代台湾社会政治生态图式,不仅具有很强的说服力,而且涵盖范围广泛。四百年来,虽然在不同的时代语境下,“族群”的分类方式在不断地建构,族群意识内涵不尽相同,但是语言作为一种外显的标志,一直是族群划分的一个重要指标,是台湾社会不同的历史文化群体最核心的价值负载者。目前,台湾的居民大致可分为原住民、闽南人、客家人和外省人等四种(语言)族群。
在一个多种类型语言并存的社会里,哪一种语言被“标准化”的程度最高,能够对其他语
言取得支配、主导的地位,关键不在于该语言自身品质的优劣,而在于语言以外的其他政治、经济和社会因素。若语言使用者掌握了较高的政治权位,那么,该语言就容易成为社会上普遍通行的语言,相反地,其他语言则被剥夺了“标准化”、“规范化”的权利,成为附属的甚至边缘化的语言。在台湾,这种情形尤为典型。语言历来是岛外统治者和外国侵略势力必备的统治工具。历史上,台湾本地民众连续两次在单一语言政策的压迫下放弃本族(地)语言。一次是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日本殖民统治时期,殖民当局实行“皇民化教育”和文化侵略政策,设立“国语(日语)学校”和“国语传习所”,台湾民众被迫学习日语,接受日本文化的教化。第二次是在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国民党当局接收台湾以及1949年从大陆撤退到台后,为了强化其统治的正当性和合法化,强制推行单元文化的国语政策,以此来整合社会,凝聚人心,规范生活。国民党当局一方面以制度化、标准化、正统化以及图腾化的方式建立起北京话的正当性及其象征意义,另一方面则压制台湾本土(文化)意识的发展,刻意贬低本土语言的社会价值,甚至在学校等公共领域制定惩戒措施公开羞辱台语使用者。
台湾“中央研究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王甫昌指出,这种强制性的国语政策“对于外省人来说,是相当合理的、而且有意义的政治主张,但是对于战后第一代的本省人,却有压迫效果。在推行国语政策的实施下,不但日语被禁用,本省人日常使用的语言(闽南语和客家话)也被界定‘方言’。这些‘方言’的使用,在所能控制的机构或场域中,受到严厉的压制。但是同样具有方言性质的外省人的各省家乡话,则并未受到同样的待遇。”由此可见,国民党当局推行的单元文化的国语政策,不仅带有强制性,而且在本省籍和外省籍民众使用其各自家乡方言问题上也采取不公平的态度。因而,早期台湾政治反对运动所对抗的“体制不公义”,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冲着这种专制语言政策对于台湾省籍民众在政治权利与社会文化权利的双重打压来的。
众所周知,国民党执政当局之所以废黜“台语”,独尊北京话,是要表达国民党的一个重要政治理念,那就是,台湾只是中华民国统治下的一个省,未来将与中国大陆实现统一。为了维持这个“国家”概念的“想象”,国民党执政期间,动员了所有的政治、社会、文化资源来规范台湾社会,教化台湾民众。于是,对不同语言的取舍通常就成了族群身份区隔的标志,它不仅代表着语言使用者由历史传承下来的文化资产,而且还映照出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及政治、经济处境,甚至连他们职业成就的取得和职业地位的变迁也都与语言的使用状况相互关联。语言根植于使用者的存在里,甚至成为他们人格的一部分。“语言即存在”成了台湾社会一个永恒的命题。
三、应对策略
把受众主体定位于台湾省籍同胞,把有声语言运用定位于以闽南方言为主的本土语言,这是根据对台湾广播的语境分析作出的应对之策。近年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台方言广播节目不断改版,播出时间大幅度增加。2003年12月中央台对台湾广播新改版的第六套节目“神州之声”,建立了方言文艺频率,闽南话和客家话的播出时间大幅度增加,改版后闽南话和客家话比原先各延长为120分钟,播出机制也由录播改为直播。另外,大陆的海峡之声广播电台、华艺广播公司、东南广播公司等对台广播机构也都开办了闽南话、福州话等方言广播节目。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由于语言文化的历史积淀和社会同化作用,社会语言生活不可能伴随政治生态的演变和执政集团的轮替而迅速改变面貌,以北京话为标准音的国语至今仍然是台湾岛内最重要的语言资源,喜欢听国语的听众仍占广播听众的三分之二。台湾民众有着说国语的优良语言传统,很欣赏纯正的“北京话”。备受台湾听众青睐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空中之友》节目,主持人徐曼就是运用典雅、亲切、平等、真诚的语态和“甜软轻美”、“轻声细语”的“北京话”打开台湾民众心扉的。因此,对台广播在节目语言类型的取舍上不必盲目扩大闽南语、客家语的使用面,而应当在适当设立一些闽南语、客家语节目的同时,充分发挥自己在普通话节目方面的风格优势,保持大陆广播在语言和表达方面的地域色彩和独特魅力。这不仅符合台湾社会语言生活现实,同时也关照了岛内文化色彩多样性和语言审美多元化的价值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