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新农村建设理论与实践]新农村建设理论与实践:城乡一体治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方向与探索(摘要)
作者:佚名

《东南学术》 2007年 第02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本期特邀主持:徐 勇
       徐勇,男,1955年7月生,汉族,湖北省宜昌市人。1978年考入华中师范学院政治系学习,1982年毕业留校工作,期间先后在职攻读并获得硕士、博士学位,曾经两次在美国做高级访问学者。现为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研究院院长、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基地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首批文科“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政治学、社会学、民族学)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中国政治学会常务理事、湖北省政治学会副会长、湖北省高级专家协会会员。中共中央政治局第36次集体学习主讲人。代表性学术著作有:《非均衡的中国政治:城市与乡村比较》、《中国农村村民自治》、《乡村治理与中国政治》等。成果多次获得省级以上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10多篇论文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其博士论文获首届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主持人的话
       自20世纪50年代,我国为了加速工业化的进程,通过“统购统销”和“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等人为地形成了一个城乡二元对立社会结构。在此基础上,国家从农村获得了源源不断的“农业剩余”,筹集了工业化发展所需的大量资金,迅速建立了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农业、农村和农民为我国工业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工业体系建立起来之后,我国并未及时消除城乡二元对立的社会结构,这种社会结构越来越成为我国现代化进程不断推进的人为障碍。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70%以上的人口在农村,“三农”问题不解决,我国的现代化就无法实现。“城市像欧洲,农村像非洲”是西方学者对我国城乡差距的生动描述。“农业落后、农村不稳、农民贫穷”已经成为我国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的巨大包袱。这种局面与过去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工业和城市对农业和农村过度汲取有关。因此,“三农”问题的解决也必须放到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来解决,把农业和农村的发展与工业和城市的发展结合起来,而城乡二元对立的社会结构却对二者的结合形成了制度性障碍。因此,从制度上消除城乡二元对立的社会结构已经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路径。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城乡一体治理成为了新农村建设的方向。
       基于此,我们围绕如何消除城乡二元对立、实现城乡一体治理组织了5篇文章,希望能够引起学术界的重视和批评,通过学术批评与研究把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引向深入。徐勇的论文从剖析国内在对待城乡关系的两种对立观点入手,另辟蹊径地提出了新城市建设引领新农村建设的观点。在论证过程中,历史地考察农村、农业和农民对城市、工业和市民的历史性贡献之后,提出了城市发展对“三农”问题解决的引导作用,具体分析了新城市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的互动机制和条件。其重要贡献在于把“新农村建设”放在了现代化背景下考察,由此提出了“新城市建设”的概念,并以新城市建设来解决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贺东航的论文则是从一个地方案例来深化了我们对乡村城市化道路的认识。作者通过考察福建晋江乡村城市化由“自主内生型”到“政府建构型”的转型来讨论“国家整合”与“政府制度设计”在乡村城市化中的重要作用。李海金则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和城乡统筹两个视角分析了我国新农村建设中的基本问题。他认为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我国应当给农民以国民待遇,突出农民的主体地位,强调农民的参与,建构农民需求主导型的公共产品供给体制。黄陵东的论文以人力资本的积累为视角来讨论城乡统筹发展战略、新农村建设及城乡二元结构调整等问题,由此提出了留守农民的人力资本积累和培养问题,希望能引起人们的重视。陈国申等人的论文跳出了国内“三农”问题研究的窠臼,为我们介绍了西方发达国家城乡一体治理的经验。作者梳理了西方国家从城乡二元对立到一体治理的变迁过程,分析了城乡一体治理对于乡村地方政府的意义,由此反思了我国城乡二元对立对乡村地方治理的一些问题,令人有柳暗花明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