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十一五”福建省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建设发展研究报告
作者:佚名

《东南学术》 2006年 第02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福建省委宣传部 福建省社科联课题组
       作者简介:课题组长:陈俊杰、王碧秀;课题组成员:陈俊杰、王碧秀、罗训涌、林建华、谢孝荣;执笔:林建华、谢孝荣。
       摘要:在充分认识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重要作用、战略地位和面临的历史机遇,并深刻分析福建省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建设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加强福建省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建设的战略选择和对策建议,以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精神,大力促进福建省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建设,开创福建省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繁荣发展的新局面。
       关键词:十一五;福建省;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建设
       中图分类号:C96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569(2006)02-0050-11
       为了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精神,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开创我省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发展的新局面,根据福建省“十一五”人才发展规划的要求,特开展我省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建设的调研并撰写本报告。
       一、哲学社会科学的战略地位与人才队伍建设面临的历史机遇
       1.充分认识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重要作用和战略地位。世纪之交,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后,党和国家领导人越来越关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发展,对哲学社会科学在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性和战略地位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进行了系统的阐述。江泽民同志指出:“哲学社会科学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为推进社会主义社会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服务的。我们不仅要大力发展自然科学,而且要大力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并用这些方面的知识来全面提高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他在谈到哲学社会科学的地位的问题时,明确强调“四个同样重要”,在谈到哲学社会科学的作用问题时,深刻阐明了“五个高度重视”和“两个不可替代”的重要论断。胡锦涛同志也明确指出,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水平和繁荣程度同样是体现综合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他指出,“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水平,体现了一个民族的思维能力、精神状态和文明素质,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历史进程中,哲学社会科学具有不可低估的战略地位和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2004年1月,中共中央制定了《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强调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哲学社会科学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必须大力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进入新世纪以来,党中央之所以如此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发展,是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和参与国际竞争的过程中,时代对哲学社会科学的强烈呼唤密切相关的。(1)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一是发展生产力,发展经济,创造物质文明,固然需要自然科学技术,但同样也需要哲学社会科学。当代,随着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工业经济正在演化为信息经济、知识经济,生产的发展越来依靠技术、科学、知识和信息,哲学社会科学对生产的推动作用,随着历史的发展越来越显示出来。二是建立适合于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政治制度和体制,也取决于哲学社会科学对社会结构和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和把握。哲学社会科学的新思想、新理论在社会制度和体制变革过程中具有巨大的作用。(2)哲学社会科学对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一是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具有重要意义。新世纪意识形态领域面临复杂形势,只有大力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才能不断增强马克思主义的创造活力,不断巩固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二是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对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重要意义。历史和现实表明,振奋民族精神,塑造民族品格,离不开人文精神的支撑,离不开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三是哲学社会科学对于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四是哲学社会科学对于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3)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能力和成果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是哲学社会科学对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哲学社会科学一方面为党和国家的决策服务,另一方面通过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来调控社会生活、稳定社会秩序。二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及其成果能够通过提高人的素质来增强综合国力。三是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建设需要科学理论的正确指导,需要哲学社会科学的论证和支持。“科教兴国”、“可持续发展”、“依法治国”、“以德治国”以及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战略思想,包含了哲学社会科学的丰硕成果。(4)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转型期,哲学社会科学对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具有重要的意义。当前,我国正处在改革和发展的关键时期,急需人们掌握和运用哲学社会科学,正确理解和对待现实社会中的种种利益矛盾,正确认识和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发展的特殊规律,并找到解决各种问题的有效途径和对策,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发展。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表明了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作用和战略地位。
       2.从世界格局的新发展看,日益凸显哲学社会科学的战略地位。(1)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的发展趋势使各国的经济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经济竞争出现了新的态势。如何建立符合广大发展中国家利益和全人类长远利益的国际经济新秩序,消除和避免全球化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必须着力解决的重大时代课题。(2)经济的全球化过程推动了不同地区、民族、国家之间在经济、政治、文化上的交往,既要求形成某些有利于交往及交往各方发展的共同规则,又要求尊重交往各方在经济、政治、文化发展上的多样性、多元性。多种文化的并存与互补,是人类不断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因此全球化和多元性、共同性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社会科学在21世纪必须着力研究的时代性课题。(3)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2l世纪经济的发展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依赖于知识(自然科学知识、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工程技术知识)的生产、扩散和应用,哲学社会科学将成为提高国家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相对于具体的国民生产总值、科研成果及转化率、国防力量等硬实力而言,哲学社会科学是国家的软实力。所谓软实力,是指一国的文化、价值观念、社会制度、发展模式的国际影响力与感召力。而在“软实力”的竞争中,哲学社会科学是“软实力”的理论基础和思想灵魂。当今,各国政府都把哲学社会科学作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管理的重要基础。
       3.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建设面临的历史机遇。(1)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事业人才队伍建设。由于哲学社会科学承担着“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的功能。因此,要从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高度深刻认识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在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建设问题上,要有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正如江泽民同志所指出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项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要求我们必须建设一支强大的哲学社会科学队伍,中央也需要掌握一支从事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专门队伍。”《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指出,“要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人才的培养和使用。按照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要求,造就一批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立足中国、面向世界、学贯中西的思想家和理论家,造就一批理论功底扎实、勇于开拓创新的学科带头人,造就一批年富力强、政治和业务素质良好、锐意进取的青年理论骨干。要完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培养选拔和管理机制,紧紧抓住培养人才、吸引人才、用好人才三个环节,形成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人尽其才的良好机制。要加强哲学社会科学队伍的思想道德和学风建设。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持严谨治学、实事求是、民主求实的学风。要增强社会责任感,加强学术道德修养,提倡做人、做事、做学问相一致,坚决抵制各种不正之风,自觉维护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良好形象。”(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为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建设提供了坚实基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没有现成的经验可资借鉴,这既对哲学社会科学提出了需要回答的重大课题,也为哲学社会科学人才的培养和成长提供了历史机遇。(3)全党全社会的关心和支持,为促进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建设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党和政府对繁荣和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事业越来越重视,社会科学专家学者参与党和政府决策作用越来越突出,社会科学学术团体健康发展,学术交流和理论研讨活动日益活跃,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层出不穷,社会舆论媒介对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宣传力度不断加大,重视和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正在成为社会共识。(4)从我省实践发展的需要来看,实施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发展战略,迫切需要加强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建设。没有哲学社会科学人才的大量涌现,没有良好的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和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就难以实现。大力加强我省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的建设,是增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竞争力,实现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战略选择。
       
       二、我省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省的哲学社会科学事业起步很早,但文革前,只有厦门大学、福建师范学院(现为福建师范大学)等少数大学有较强的文科教学研究队伍,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部分学科中有一定影响,其他大学的文科教师主要从事政治、外语等公共课教学,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比较薄弱。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尤其是近十年来,我省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得到迅速发展,初步形成了高等院校以教学与科研、基础理论与应用研究并重,社科院(所)、党政群政策研究机构以应用研究、政策研究为主,党校及讲师团以干部培训教育为主,各有特色,相互呼应的社科教学研究力量配置格局,也由此形成了我省哲学社会科学人才的基本队伍。
       1.我省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现状及分析。我省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队伍,经过20多年发展,已经基本形成了省级学会(研究会)、高等院校文科、社科院(所)系统、党校系统、各级讲师团以及党政部门研究机构为主体的研究队伍。据不完全统计,目前,省级学会(研究会)有148个,会员有十万多人;五个系统共有社科教学研究人员7000多人。其中,具有正高职称的770多人,副高职称的2200多人,中级职称的3000人;有博士生导师230多人;获博士学位的有401人,其中,50岁以上的40人,49岁以下的361人;获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323人,省优秀专家14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7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学科组成员6人,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7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计划3人,入选教育部人才培养计划7人,入选教育部首批“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11人,获“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9人,获“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6人。从表1可以看出,我省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力量主要集中在高等院校,比率达到82.15%,其中全省87.25%的正高职称者,77.81%的副高职称者,97.03%的博士生导师,97.01%的博士都集中在高等院校。
       表1我省高校、社科院(所)、党校、讲师团四系统社科研究人员结构表(%)
       
       
       
       
       
       
       
       
       
       
       
       
       
       
       
       
       
       
       
       
       
       
       
       
       
       
       
       
       
       
       
       
       
       
       
       
       
       
       
       
       
       
       
       
       
       
       
       
       
       
       
       
       
       
       
       

       

 


       

       "Times New Roman";mso-bid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mso-font-kerning:1.0pt;
       mso-ansi-language:EN-US;mso-fareast-language:ZH-CN;mso-bidi-language:AR-SA">全部研究人员


       

       "Times New Roman";mso-bid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mso-font-kerning:1.0pt;
       mso-ansi-language:EN-US;mso-fareast-language:ZH-CN;mso-bidi-language:AR-SA">正高职称


       

       "Times New Roman";mso-bid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mso-font-kerning:1.0pt;
       mso-ansi-language:EN-US;mso-fareast-language:ZH-CN;mso-bidi-language:AR-SA">副高职称


       

       "Times New Roman";mso-bid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mso-font-kerning:1.0pt;
       mso-ansi-language:EN-US;mso-fareast-language:ZH-CN;mso-bidi-language:AR-SA">中级职称


       

       "Times New Roman";mso-bid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mso-font-kerning:1.0pt;
       mso-ansi-language:EN-US;mso-fareast-language:ZH-CN;mso-bidi-language:AR-SA">博导


       

       "Times New Roman";mso-bid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mso-font-kerning:1.0pt;
       mso-ansi-language:EN-US;mso-fareast-language:ZH-CN;mso-bidi-language:AR-SA">获博士学位


       

       "Times New Roman";mso-bid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mso-font-kerning:1.0pt;
       mso-ansi-language:EN-US;mso-fareast-language:ZH-CN;mso-bidi-language:AR-SA">高等院校


       

       1.0pt;mso-ansi-language:EN-US;mso-fareast-language:ZH-CN;mso-bidi-language:
       AR-SA">82.15


       

       1.0pt;mso-ansi-language:EN-US;mso-fareast-language:ZH-CN;mso-bidi-language:
       AR-SA">87.25


       

       1.0pt;mso-ansi-language:EN-US;mso-fareast-language:ZH-CN;mso-bidi-language:
       AR-SA">77.81


       

       1.0pt;mso-ansi-language:EN-US;mso-fareast-language:ZH-CN;mso-bidi-language:
       AR-SA">80.28


       

       1.0pt;mso-ansi-language:EN-US;mso-fareast-language:ZH-CN;mso-bidi-language:
       AR-SA">97.03


       

       1.0pt;mso-ansi-language:EN-US;mso-fareast-language:ZH-CN;mso-bidi-language:
       AR-SA">97.01


       

       "Times New Roman";mso-bid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mso-font-kerning:1.0pt;
       mso-ansi-language:EN-US;mso-fareast-language:ZH-CN;mso-bidi-language:AR-SA">社科院(所)


       

       1.0pt;mso-ansi-language:EN-US;mso-fareast-language:ZH-CN;mso-bidi-language:
       AR-SA">7.68


       

       1.0pt;mso-ansi-language:EN-US;mso-fareast-language:ZH-CN;mso-bidi-language:
       AR-SA">7.17


       

       1.0pt;mso-ansi-language:EN-US;mso-fareast-language:ZH-CN;mso-bidi-language:
       AR-SA">7.42


       

       1.0pt;mso-ansi-language:EN-US;mso-fareast-language:ZH-CN;mso-bidi-language:
       AR-SA">7.58


       

       1.0pt;mso-ansi-language:EN-US;mso-fareast-language:ZH-CN;mso-bidi-language:
       AR-SA">2.97


       

       1.0pt;mso-ansi-language:EN-US;mso-fareast-language:ZH-CN;mso-bidi-language:
       AR-SA">1.75


       

       "Times New Roman";mso-bid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mso-font-kerning:1.0pt;
       mso-ansi-language:EN-US;mso-fareast-language:ZH-CN;mso-bidi-language:AR-SA">党校


       

       1.0pt;mso-ansi-language:EN-US;mso-fareast-language:ZH-CN;mso-bidi-language:
       AR-SA">8.47


       

       1.0pt;mso-ansi-language:EN-US;mso-fareast-language:ZH-CN;mso-bidi-language:
       AR-SA">5.58


       

       1.0pt;mso-ansi-language:EN-US;mso-fareast-language:ZH-CN;mso-bidi-language:
       AR-SA">13.47


       

       1.0pt;mso-ansi-language:EN-US;mso-fareast-language:ZH-CN;mso-bidi-language:
       AR-SA">9.80


       

       1.0pt;mso-ansi-language:EN-US;mso-fareast-language:ZH-CN;mso-bidi-language:
       AR-SA">0


       

       1.0pt;mso-ansi-language:EN-US;mso-fareast-language:ZH-CN;mso-bidi-language:
       AR-SA">1.25


       

       "Times New Roman";mso-bid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mso-font-kerning:1.0pt;
       mso-ansi-language:EN-US;mso-fareast-language:ZH-CN;mso-bidi-language:AR-SA">讲师团


       

       1.0pt;mso-ansi-language:EN-US;mso-fareast-language:ZH-CN;mso-bidi-language:
       AR-SA">1.70


       

       1.0pt;mso-ansi-language:EN-US;mso-fareast-language:ZH-CN;mso-bidi-language:
       AR-SA">0


       

       1.0pt;mso-ansi-language:EN-US;mso-fareast-language:ZH-CN;mso-bidi-language:
       AR-SA">1.30


       

       1.0pt;mso-ansi-language:EN-US;mso-fareast-language:ZH-CN;mso-bidi-language:
       AR-SA">2.33


       

       1.0pt;mso-ansi-language:EN-US;mso-fareast-language:ZH-CN;mso-bidi-language:
       AR-SA">0


       

       1.0pt;mso-ansi-language:EN-US;mso-fareast-language:ZH-CN;mso-bidi-language:
       AR-SA">0


       

       "Times New Roman";mso-bid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mso-font-kerning:1.0pt;
       mso-ansi-language:EN-US;mso-fareast-language:ZH-CN;mso-bidi-language:AR-SA">总计


       

       1.0pt;mso-ansi-language:EN-US;mso-fareast-language:ZH-CN;mso-bidi-language:
       AR-SA">100


       

       1.0pt;mso-ansi-language:EN-US;mso-fareast-language:ZH-CN;mso-bidi-language:
       AR-SA">100


       

       1.0pt;mso-ansi-language:EN-US;mso-fareast-language:ZH-CN;mso-bidi-language:
       AR-SA">100


       

       1.0pt;mso-ansi-language:EN-US;mso-fareast-language:ZH-CN;mso-bidi-language:
       AR-SA">100


       

       1.0pt;mso-ansi-language:EN-US;mso-fareast-language:ZH-CN;mso-bidi-language:
       AR-SA">100


       

       1.0pt;mso-ansi-language:EN-US;mso-fareast-language:ZH-CN;mso-bidi-language:
       AR-SA">100


       (1)从人才年龄结构上看,我省老一辈的社科专家已经步入高龄阶段, 50岁左右的中年专家已经成为我省社科研究的中坚力量,40岁左右的社科研究者则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断层,年轻的社科研究者尚需一定时间锻炼成长。(2)从知识结构看,我省各年龄层的社科研究者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知识结构不合理,知识老化问题。此外,由于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能够实现其知识价值的能力不同,因此,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才在各个学科之间的流动,一些冷门学科人才短缺,后继无人。(3)从总体上看,我省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现状同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还不相适应,与全国先进省份相比还有差距,与我省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要求还有差距。表现在:人才队伍的基数还不够大,人才总量相对不足,结构不够合理,拔尖人才的数量还不够多,有全国影响的大师级名家更是寥若晨星;人才工作的制度和机制不够健全,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从布局结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学科结构等几个方面加强队伍建设,以适应时代的要求。
       2.我省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成长的机制与平台。我省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的成长和建设,从总体上看,具有比较雄厚的文化教育基础、有比较开放的研究机制、有比较优秀的学科研究带头人、有比较融洽的科研环境和舆论氛围、有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理论研究课题和学科优势等,构成了我省哲学社会科学人才成长的基础。我省哲学社会科学人才成长、培养的机制和平台主要有:(1)建设优势学科,是我省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建设的关键环节。我省初步形成了门类齐全、特色较明显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体系,形成了高级人才培养的基地与平台。到2005年底为止,福建省高校已有文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9个,博士、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8个,二级学科博士点50个,硕士点近200个;国家级重点学科8个,省级重点建设学科75个,教育部百所文科重点研究基地5个,教育部省级文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1个,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教育教材语言分中心)1个;国家级“211”工程“十五”重点建设学科5个,省级“211”工程“九五”重点建设学科4个。在校文科博士生1500人,硕士生近10000人。政治经济学、财政学、金融学、会计学、统计学、工商管理、专门史(经济史)、高等教育学、国际经济法、中国文学、华侨华人与东南亚问题研究、中国台湾问题研究等学科(领域)在全国具有一定优势,拥有一批在全国有较高知名度、重要学术影响的专家学者。(2)承担国家级研究任务及研究成果,既展现了我省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实力,同时也为人才队伍在科研实践中的成长提供了有效的平台。截止2005年,全省共获得国家社科基金资助项目400项,资助金额近2000万元。(3)全省公开出版的学术刊物38种,其中《厦门大学学报》入选教育部“名刊工程”,11种入选CSSCI来源期刊,作为社科工作者发表学术成果,交流研究心得的重要园地,对促进我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和人才队伍建设起了重要作用。(4)开展各项社会服务工作,为我省哲学社会科学人才的成长和队伍建设提供广阔的平台。一是提供决策咨询。其主要形式是社会科学季谈会,即组织全省相关领域学有专长的专家学者,就当前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政策课题进行调研,专题研究,向省委省政府提供有参考价值的意见。社会科学季谈会这一制度的建立,为社科专家的研究成果直接进入省委、省政府的决策创设了最便捷、最直接的通道,大大促进了社科研究成果从理论向实践的转化,充分发挥社科研究在解决社会经济重大问题中的智力支持作用。此外,为了更好地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重大社会经济问题中的决策咨询作用,省政府正式聘请了一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为省政府专家咨询组成员及省政府法律顾问,经常性地参与省政府的决策咨询工作。二是面向社会大众开展理论宣传教育,采用丰富多彩的形式,广泛开展哲学社会科学知识宣传普及活动,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提高人民群众的哲学社会科学素质,从中也促进哲学社会科学人才的成长。从2001年起,省委宣传部和省社科联连续四年共同举办了以宣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主要内容的“百场社会科学专题报告会”活动。与此同时,还先后组织社科界专家学者开展“百名专家老区行”、“百乡镇调查”、“百家民营企业调查”等大型调研活动。此外,省社科联先后6次组织举办了“社会科学在你身边”大型社会科学普及活动,社科界上千名专家学者投入活动之中,通过深入了解社情民意,深化了对国情的认识,建立起了应有责任感和使命感。(5)通过对外学术交流,既加强了研究成果的交流,又有利于人才的培养和成长。高校是对外学术交流的主体,每年都派出一批文科教师参加各种形式的国际学术交流,同时聘请国外学者来华讲学,接受国外留学生,在境内举办国际性学术会议,拓展了我省社科研究的对外学术交流空间,为我省社科研究的国际合作创造了条件,也为我省社科人才的培养和成长提供了条件。我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还注意利用闽台之间的特殊亲缘关系,采取学术研讨、人员互访、课题合作研究等多种方式,加强我省哲学社会科学界与台湾的学术交流,促进两岸社科界的相互了解与往来,推动祖国的和平统一大业。(6)社科规划与成果奖励,是我省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选拔的重要机制与平台。我省于1983年成立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把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纳入党的全局工作之中,使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进入科学规划管理运行的轨道。截止2005年,省社科研究规划项目达1500多项,资助金额达1000余万元;于1988年开始实行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政府奖励,现已评审表彰6届,共有1796项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获得奖励,奖励金额400多万元。实行社科规划和社科优秀成果政府奖励制度以来,我省大批哲学社会科学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有力地促进了我省社科人才的成长。
       
       表2华东各省市社科规划专项经费情况(单位:万元)
       
       
       
       
       
       
       
       
       
       
       
       
       
       
       
       
       
       
       
       
       
       
       
       
       
       
       
       
       
       
       
       
       
       
       
       
       
       
       
       
       
       
       
       
       
       
       
       
       
       
       
       
       
       
       
       
       
       
       
       
       
       
       
       
       
       
       
       

       

 


       

上海


       

江苏


       

山东


       

浙江


       

福建


       

安徽


       

江西


       

华东六省一市平均


       

2001年


       

286


       

200


       

120


       

110


       

100


       

 


       

 


       

 


       

2002年


       

386


       

200


       

160


       

250


       

100


       

 


       

 


       

 


       

2003年


       

550


       

300


       

250


       

250


       

120


       

100


       

80


       

235.71


       

2004年


       

800


       

300


       

350


       

250


       

120


       

100


       

80


       

285.71


       

2005年


       

950


       

350


       

450


       

300


       

120


       

150


       

100


       

345.71


       3.我省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我省哲学社会科学事业有了较大的发展,人才队伍也日益壮大,但也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我省的人才强省战略中,哲学社会科学人才的培养还不够突出,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人尽其才的良好机制尚未形成;人才的断层状况还比较突出,缺乏一批立足中国、面向世界、学贯中西,理论功底扎实、勇于开拓创新的青年理论骨干;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仍待发扬光大,围绕广大群众关心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拿出高水平无愧于时代成果的能力和水平仍有待提高等。(1)对哲学社会科学基本功能的认识存在偏差,影响了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建设。部分社科研究人员不同程度上存在惟上、惟书,不惟实,满足于注释经典,缺乏创造性研究和创新能力。成为“注解”式的专家,缺乏创造的活力,这不利于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成长。(2)政府对哲学社会科学事业投入相对不足,制约了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建设与发展。有些部门对哲学社会科学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还缺乏足够的认识,在处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关系上,尚未完全落实江泽民同志提出的“四个同等重要”,无论在机构设置、人员配备、研究经费投入、研究成果奖励等方面,都存在着重自然科学轻哲学社会科学的倾向。如,社科研究经费投入严重不足。1998年至2003年,我省16所高校由财政拨款的事业研究经费共为6244.19万元,人均每年仅0.327万元,尚不足参加一次国内学术会议的差旅费。从表2可看出,我省每年用于社科规划的专项经费仅为华东六省一市平均水平的42.9%(见下表),甚至不及我省自然科学基金一个重点项目资助额度的25%。我省社科规划课题经费总额、项目经费,从省际比较,或与省内自然科学基金课题资助比较,我省社科研究投入都显严重不足。这也是目前我省社科研究成果二手资料引用多、实地调查研究少,定性分析多、计量研究少,低水平重复多、创造性研究少的重要原因之一。资金投入不足已经严重地制约了我省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的建设。(3)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资源配置不合理,学术环境有待净化。全省80%以上的社科教学研究人员集中在高校,而高校社科教学研究人员的65%集中在厦门大学、福建师大、漳州师院和集美大学四所大学,其余的13所本科高校仅拥有35%的社科教学研究人员。其中,具有较强研究能力,实际从事社科研究的人员的集中程度则更高。相当部分高校文科教师忙于教学,只在晋升职称时才考虑撰写论文。研究资源配置失衡导致了一系列问题:盲目跟风,追逐所谓“热点”问题者多,深入跟踪研究者少;热衷短平快的研究者多,长期从事艰苦的基础科学研究者少;脱离实际的“纯理论研究”多,从实际出发切实回答现实问题的理论创新少;一般性的应用对策研究多,而其中具有现实针对性、真能实用者少;低水平重复性研究成果多,理论精品与群众真正喜闻乐见的科普作品少。这种状况如不加以扭转就难以促进优秀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的涌现。此外,近年来,社科研究领域也存在某些学术腐败现象。有的违背学术道德,剽窃他人学术成果、学术观点,无偿占有助手及其学生的劳动成果,弄虚作假;有的利用其担任学术机构职务之便,垄断公共资源,搞不正当竞争;社会上也有一些人,包括一些党政领导、企业领导运用种种不正当手法谋取学位、学历、学术职称等。因此,营造良好的学术环境,也是我省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建设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4)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管理体制已不适应人才队伍建设的需要。一是社科研究管理体制至今仍未脱离计划经济巢臼,制约了学术发展和人才成长。当前管理制度的最大弊病是违反了学术单位应当实行专家群体治理、学术民主、资源共享、共同发展的管理原则,资源与权力过分集中于单位行政首长,致使担任行政职务的少数研究人员与大多数不担任行政职务研究人员之间产生严重的利益矛盾与对立情绪,挫伤了广大普通研究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不少学术研究人员为了获得必要的学术发展空间而被迫竞争行政职务,不仅恶化了学术环境,限制了学术发展,还易导致人才的流失。二是忽视社科研究内在规律,运用计划经济的数量管理手段进行管理和评价,难以促进优秀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成长。现有的考核评价体系采用政府行政部门管理模式,以公务员年度考核制度考核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研究工作,重数量(发表了多少篇、字数),轻质量;重形式(是否发表,发表在什么级别的刊物,在何级别出版社出版),轻内容;重“立竿见影”研究效应(是否得到领导重视、批示),轻长远学科建设意义等。其结果是导致低水平重复成果大量生产,抑制了可能产生的真正学术精品和优秀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三是省社科规划项目未能作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获得经费资助的主要渠道而发挥其导向功能。省社科规划项目的选题,是以我省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作为主攻方向。目前,我省社科规划项目年度经费有限,有些项目资助金额无法满足课题研究最低需要,严重挫伤了我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承担重大问题研究的热情和积极性。
       三、我省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建设的战略选择
       1.指导思想。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大力实施“人才强省”战略,通过更新观念和推进制度及机制创新,有效改善培养人才、吸引人才、用好人才三个重要环节,实现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建设进入良性发展轨道,全面提高省级学会(研究会)、高等院校文科、社科院(所)系统、党校系统、各级讲师团以及党政部门研究机构为主体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素质,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十一五”期间,我省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建设要突出贯彻以下指导方针:(1)坚持以人为本、唯才是举的方针,把人才的开发作为我省可持续发展的根本着眼点、落脚点,切实落实“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只唯能力的人才标准,加快我省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建设。(2)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提倡学术研究自由,鼓励开展学术上的批评与反批评,努力营造良好的学术研究环境。(3)坚持从福建历史与区域定位的特点和优势出发,以学科建设和具有福建特色的研究基地、研究中心的建设为龙头,调整和优化人才结构,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4)坚持以提高人才质量为中心,积极为人才成长创造条件,坚持以培养和选拔学科带头人为重点,实行重点带动、整体推进,推进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建设。(5)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深化干部人事制度和人才管理体制改革,促进大批优秀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脱颖而出。(6)坚持把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纳入我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和布局之中。
       2.战略目标。(1)总体目标。“十一五”期间,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建设的总体目标是:人才总量有较大增加,“十一五”期间我省哲学社会科学的人才队伍要达到10000人;人才结构优化,人才分布趋于合理,人才的专业、年龄结构和高、中、初级专业技术人才的比例趋于合理;干部人事制度和人才管理体制改革取得新进展,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人尽其才的有效机制逐步建立,人才成长的环境进一步优化;加大对哲学社会科学的投入,促进人才队伍的建设;人才队伍整体素质提高,高层次人才不断涌现。在“十一五”期间,具有博士学位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达到1000人,具有正高职称的达到 1000人,副高职称的达到3000人,中级职称达到4000人。博士生导师达到500人,其中,省优秀专家达到30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达到 10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学科组成员达到 10人,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达到10人,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培养计划20人。从而在现有基础上,总体上达到翻一番的目标。(2)具体目标。在科研能力上,人才队伍应具有解决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的知识准备、科研手段,能承担本省乃至全国重大课题的研究任务;在科研水平上,继续保持一些学科研究在全国的领先地位,并依托优势学科建设,培养一批拔尖人才;在科研体系建设上,形成门类齐全、布局合理、具有特色的学科研究网络和人才集群;在科研队伍建设上,造就一批基础扎实、理论功底深厚、实践经验丰富的科研人才,有一支高水平、高素质、年富力强的科研带头人队伍,培养和涌现在全国有影响的学术大师;在科研成果应用上,为党委、政府决策和为基层服务的研究成果的应用转化率明显提高;在科研设施建设上,建立起重点突出、优势明显的科研基地,基本实现科研手段网络化和现代化,为人才队伍建设提供技术基础;在学术性团体建设上,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工作条件和环境,加强学术研讨和交流,锻炼培养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适应人才竞争国际化趋势的特点,借鉴国外人才资源开发的有益经验,加强人才中介机构和科技服务组织在人才开发中的作用,建立人才结构调整与经济结构调整相协调的动态机制。
       
       3.主要任务。经过5年的努力,使我省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建设跃上一个新台阶,初步建成以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为特点并向国内外开放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全党、全社会重视哲学社会科学,为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和社会环境。以改革为动力,建立富有活力的新机制,营造生动活泼、求真务实的学术环境;立足福建,面向全国,注重自身的特色和优势,构筑哲学社会科学的优势学科群;注重理论创新,深入研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实践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以人才为根本,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氛围;形成具有时代特点、结构合理、门类齐全的学科体系,形成人尽其才、人才辈出的人才培养选拔和管理机制。
       四、加强我省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
       坚持以人为本,实施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开发战略,紧紧抓住培养、吸引、用好人才三个环节,大力加强我省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建设,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1.尊重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规律,创造良好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环境,促进优秀人才迅速成长。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引领哲学社会科学的学术研究;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努力营造生动活泼、求真务实的学术环境,鼓励理论创新;在社会科学应用尤其是决策咨询中,充分尊重社会科学工作者的研究成果;鼓励大胆探索,充分发挥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建立和完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流动等有关制度。进一步消除人才流动的体制性障碍,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取消人才部门所有制和单位终身制,在全省范围内促进人才合理流动。落实人才择岗和单位用才的自主权,制定完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兼职管理办法,鼓励和支持企事业单位采取聘用、兼职等多种方式,面向省内外、国内外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鼓励留学人员来我省工作,鼓励他们通过项目合作、兼职、考察讲学、学术休假等多种形式为我省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和经济社会事业服务。制定优惠的政策鼓励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到艰苦或落后的地方工作,支持这些地区的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发展,优化我省哲学社会科学事业人才的地区分布。鼓励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人员理论联系实际,通过挂职、培训等不同途径,参与相关实际工作,对哲学社会科学人才的流动情况要进行跟踪监测,并根据相关情况的变化适时调整人才流动政策。
       3.贯彻落实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并重的原则,逐年增加对哲学社会科学的经费投入。把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培养经费列入财政年度预算,参照北京市的办法按年递增20%的比例增拨我省社科专项经费,建议我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经费在“十一五”期间逐年保持20%的比例递增。进一步加大对哲学社会科学重大学术研究和重要学术著作出版的资助力度,建议设立省哲学社会科学学术交流专项基金、省哲学社会科学国际学术会议专项基金。鼓励和规范社会各界和个人向哲学社会科学事业捐赠,制定哲学社会科学基金管理办法,并制定相应的奖励措施。加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设施建设,加快哲学社会科学信息化建设,将哲学社会科学信息化建设纳入我省信息化工程整体规划,支持建设我省哲学社会科学信息中心和哲学社会科学网站,完善哲学社会科学基础研究数字资料库、应用研究数据库以及外文原版图书期刊中心数字书库,形成全省布局合理、资源共享、方便快捷的数字图书情报系统,为社会科学人才的成长提供良好的技术支持。
       4.引入人才资本概念,建立人才资本产权制度。 对有条件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实施期权、股权激励,将人才资源和科研成果转化为货币或股权,推动哲学社会科学人才资源向人才资本转化。对哲学社会科学专业学会实行政策性扶持,鼓励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提供有偿服务,实行产学研结合一体化制度,鼓励他们与政府和企业共建科研机构或共同组织科研活动,更好发挥咨询与思想库、智囊团的作用。通过合作研究、咨询服务、成果转让等形式,拓展吸纳资金渠道,力求在“十一五”期间在我省建立起若干个面向市场的、在省内外有一定知名度的思想库与智囊团,以吸纳和培养高端人才。
       5.围绕学科布局,形成以学科为龙头的人才集群。巩固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财政学、金融学、会计学、统计学、工商管理、专门史(经济史)、高等教育学、国际经济法、中国文学、华侨华人与东南亚问题研究、台湾问题研究等我省原有重点、优势、特色学科(领域),提高在全国乃至在国际学术界中的地位与影响。重点扶持和建设汉语言文字学、新闻传播学、哲学、体育心理学、林业经济管理、数量经济学、客家学、朱子学等一批有一定优势或发展潜力的学科(领域),使之迅速成长为我省新的优势学科。要积极创造条件促成“海峡文化”研究中心、朱熹文化研究中心、客家文化研究中心、闽南文化研究中心、妈祖文化研究中心、“五缘文化”研究中心等一批富有福建地方特色的学术研究机构的成立,推动福建历史文化的研究。以各种学术平台、研究中心为载体和纽带,促进人才集群的形成。
       6.积极打造平台,促进哲学社会科学人才成长。积极办好社科季谈会,建立健全社科季谈会的工作运行机制与激励机制,鼓励哲学社会科学家深入调查研究,参与决策咨询,发挥哲学社会科学专家学者在我省社会经济重大问题决策咨询中的作用。进一步开辟社会科学家参与政府社会经济重大问题决策咨询的新方式、新途径,建立健全社会科学家参与政府社会经济重大问题决策咨询的有关制度,为社会科学家参与决策咨询创造必要的条件。积极开展哲学社会科学知识的宣传普及以及咨询活动,帮助人民群众运用社会科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创办具有较高质量、在全国有一定影响的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使其成为交流学术成果的田地,为人才成长提供有利条件。
       7.改革和完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职称评聘制度。实行评聘分开,打破职称的终身制,按业绩和能力聘用人才。在高校职称的评定中,要克服普遍存在的“重科研、轻教学”现象,探索“双轨制”评价体系,既鼓励、促进理论家的成长,也鼓励、促进教育家的成长。进一步总结经验,深化改革,力求形成既能鼓励“十年磨一剑”出精品,又能鼓励急现代化建设所急、出重大成果的客观公正的职称评定机制。
       8.维护哲学社会科学团体会员和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合法权益。 要关心和爱护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工作者的积极性,努力提高待遇,认真解决理论工作者在工作、生活和研究上的问题。注意保护著书立说人的版权和利益,依法保护哲学社会科学的知识产权。
       9.积极推进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工作制度建设和机制创新。改革哲学社会科学管理体制,形成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培养、选拔、激励和任用的良好机制,促进哲学社会科学人才茁壮成长。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机制和竞争机制,形成激励中青年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健康成长的环境。建立更加公平、公正、公开的课题管理和成果验收、优秀成果评审制度,完善哲学社会科学评价和激励机制。改革现有的科研管理与考核评价体系,对于哲学社会科学的成果评审应更多采取专家组评审、异地评审、匿名评审、通讯评审、量化评审等科学方式,不断提高评审质量,避免学术腐败的滋生和蔓延。形成促使研究者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积极性主动性,进行创造性研究工作的激励机制;形成严谨治学、实事求是、民主求实的学术环境;建议省政府加大对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的奖励力度,对有突出贡献的哲学社会科学人员和高层管理人员进行表彰、重奖。
       
       10.建立科学规范的课题立项规划引导机制。课题立项要紧密结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学科发展的实际,区分类型、突出重点,确保主攻方向,注重研究与我省发展密切相关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引入竞争机制,实行课题研究招标制,形成以项目为纽带、以课题负责人为龙头的研究机制。根据当前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实证研究、社会调查的比例提高、规模扩大的趋势,逐步加大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资金的相应投入,提高相关项目经费。
       11.建立健全学术道德监察机制,加强职业道德、学术道德建设。要在学术界倡导形成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扎扎实实做学问的良好风气。建立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诚信体系。
       12.建立高层次人才信息库,完善领导干部联系哲学社会科学名人、专家制度。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密切同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联系,充分发挥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他们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建立健全与哲学社会科学专家学者联系制度。对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的解决意见尽可能多地组织专家学者对选择方案进行论证。
       13.加强哲学社会科学的国际、国内学术合作与交流。建立我省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国内著名大学的联系制度;积极争取申办高水平的国际、国内学术会议,鼓励我省学者参与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合作研究、讲学和交流,扩大对外交流,加强与海内外的学术交往。
       五、以实施重点人才工程为载体,大力促进我省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建设
       1.建立哲学社会科学首席研究员(教授)制度,努力造就一批高水平的理论家和学术带头人。要认真开展评选和确立“学术带头人”工作,破除科学研究中的论资排辈现象,进一步形成培养选拔高级专家的制度体系。按照培养哲学社会科学人才与培养自然科学人才并重的要求,造就一批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扎实、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勇于开拓创新的哲学社会科学带头人。
       2.实施中青年人才培养和引进计划。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国家重点学科、国家文科重点研究基地、一、二级学科博士点等的建设,吸引全国乃至海外留学的优秀社科人才来我省工作,下大气力培养我省新一代的学术带头人,鼓励他们严谨治学、实事求是、甘于寂寞、淡泊名利、潜心钻研、厚积薄发。要避免人才的“近亲繁殖”,始终保持人才队伍的活力。进一步破除项目课题管理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中的论资排辈现象,破格使用有优秀成果的中青年人才。设立青年哲学社会科学基金,努力形成优秀青年哲学社会科学家群体和专家群体。建议把“福建省优秀青年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评选提升为以省政府名义评选。要加强基础理论研究人才的培养,加大政策倾斜的力度,保证基础研究后继有人。实施“朝霞工程”,定期举办中青年理论工作者学习研讨班,培养和造就一大批政治坚定、思想敏捷、学识渊博的新一代理论人才。
       3.实施“社科人才工程”。按照哲学社会科学队伍建设的特点和规律,培育和使用好哲学社会科学人才。有计划地选派一批骨干到国外、境外学习研修。强化用人单位在人才教育培训中的主体地位,建立带薪学习制度和经费保障制度,完善教育培训的激励约束机制,形成终身教育体系。编制我省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引进专业目录,建立人才交流协作机制,完善人才引进协调服务机构,完善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的职能,把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建设落到实处。
       4.实施“银色人才”计划。利用已退休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资源,鼓励老专家到一些落后的地方组建新的学科增长点,担任学科带头人,推动落后地区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发展。
       5.实施“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特别人才保障计划。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是省委、省政府立足福建实际、着眼全国大局的一项重要战略决策,社会科学界要紧密联系实际,主动融入、主动呼应、主动对接,围绕这一战略,努力把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成为政策配套、机制灵活、环境宽松、人尽其才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聚集区,努力为这一战略的实施培养和输送合格的专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