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新书评介]弘扬民族精神与建设民族思想学科
作者:贺卫光

《东岳论丛》 2008年 第04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一个学科的提出、建立而且将这个学科建好、办强,除了完成和遵循规定程序外,还需要长期的不懈努力和深入探索,同时也需要丰富的历史积淀和迫切的社会需求。崔明德等撰著的《中国民族思想的学科建设与创新》(齐鲁书社,2007年12月出版),正是审视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紧密结合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功能提出的创新理念,也是对多民族国家研究民族问题、制定民族政策和解决民族隔阂等诸多理论和现实问题的理性思考的结果。
       一、构建了比较完整的“中国民族思想”学科体系和研究生教育创新体系
       作为一部探讨性的专著,该书是在烟台大学多年来民族研究领域丰硕的研究成果和丰富的研究生教学经验基础上,对创建“中国民族思想”学科进行的全面论述,因此,该书的形成是在“中国民族思想”学科长期的“有意识”的探索中自然孕育的一项成果。
       该书共由11篇前后关联的若干问题的阐释构成。第一篇至第八篇主要对民族思想的概念(包括民族观、民族主义、民族关系思想等概念的比较和梳理)、中国民族思想的发展脉络、创建中国民族思想学科的重要性、学科定位、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以及学科体系和研究生教育创新体系进行了详尽的阐述。第四篇“中国民族思想的发展脉络”、第十篇“近百年来民族思想及其相关问题研究述评”和第十一篇“中国民族主义研究综述”以较大的篇幅对民族思想、民族主义的形成以及诸多历史人物和专家学者对民族思想和民族问题的认识进行全面梳理、归纳和评述,内容丰富、资料翔实,引证广博,观点新颖。第几篇结合烟台大学研究生教育工作实践,对研究生教育创新问题进行理论思考,提出了很多比较成熟、可行的观点和意见,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作者通过对以上许多问题的深入论述,已构建起比较完整的“中国民族思想”的学科体系和研究生教育创新体系,反映了作者锲而不舍地致力于中国民族思想的学术研究、学科建设的积极态度和使命感。
       二、建设中国民族思想学科,有利于弘扬民族精神,符合时代需要
       纵观当今世界风云,民族冲突和宗教事端时有发生。应对这种复杂局势,解决和处理好民族问题对理论界尤其是民族学专家学者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民族思想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可以集中力量、汇集人才,专题研究民族思想所涉及的各个领域,为解决和处理民族问题提供智力保障。民族思想学科既可以以单一民族为个案,系统研究民族思想形成、发展的规律;也可以将几千年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和未来趋向中民族思想所起的作用作为研究对象,为制定和完善民族政策、理顺民族关系提供决策依据。所以,民族思想学科涵盖的范围较广,内容丰富,牵涉到历时和共时的诸多民族问题。民族思想学科的建设和发展,无疑对民族精神和民族思想特质的研究发挥积极作用,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立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服务,为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提供理论探索和创新。《中国民族思想的学科建设与创新》一书把民族思想学科作为独立学科,对其研究内容等作了科学规范,我们认为,这将为民族思想这一学科在其他高校学科建设中的拓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建设民族思想学科,有利于完善学科体系,拓展研究领域
       《中国民族思想的学科建设与创新》一书对这门学科的定位、分类以及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研究队伍、学术成果、发展前景等方面作了详尽的论述和介绍。“民族思想”学科建设的提出反映了科学研究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是民族学、历史学等相关学科进一步细化、拓展的结果,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国际国内发展趋势的需要。作为一门新兴学科,1997年颁布的《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国家教育委员会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和1999年颁布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简介》中暂无“民族思想”学科的划分,所以作者对学科归类问题提出的“可先在民族学博士(硕士)学位一级学科下面设置民族思想二级学科”的建议比较可行。
       教育部在《关于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合作的若干原则意见的通知》(教高[2001]5号)中指出,“鼓励高等学校积极探索建立交叉学科专业,探索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的新机制。”民族思想学科是一门民族学、历史学、哲学、政治学和思想史等学科交叉、融合的新兴学科,符合高校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和完善的要求。我们认为,民族思想学科的建设,将会拓展研究视野,开辟新的领域,使民族学学科为社会进步服务的功能得到进一步加强。
       总之,《中国民族思想的学科建设与创新》一书围绕建设和创新民族思想学科以及研究生教育创新等方面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研究,提出了很多建设性的意见,对高等院校尤其是文科高校和以民族学、历史学、哲学为强的高校无疑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和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