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论点集萃]论高校图书馆的社会化开放
作者:董晓华

《东岳论丛》 2008年 第04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摘要]高校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利用率低与社会公众对图书文献需求的不断提高形成鲜明对比,但是高校图书馆对推动图书文献资源的社会化共享动力不足。文章利用公共物品理论分析了问题的根源,即社会化开放使高校图书馆的文献资源服务成为面向社会公众的公共物品,高校图书馆由于不愿意社会公众“搭便车”而动力不足,并从公共物品治理的角度提出了推动高校图书馆社会化开放的激励机制与对策。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开放;公共物品;治理
       [中图分类号]G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353(2008)04—0204—03
       据统计,目前我国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共有藏书5亿册,而面向高校教师和学生的1000余高校图书馆则拥有藏书6亿多册,高校还拥有65%的网络版电子期刊(公共馆仅为28.6%)和30%的联机数据库(公共馆仅为2.9%),高校图书馆拥有的图书信息资源优势明显。同时,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和学习型社会的建设,社会公众对图书信息资源的需求迅速提高,仅靠我国目前公共图书馆逐渐实施的社会化开放尚难以满足社会文献信息需求的快速增长,如何在满足高校教学科研需求的同时,推动高校图书馆的社会化开放,搭建高校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的多层次图书信息服务体系,是目前需要研究的课题。
       一、高校图书馆社会化开放的可行性
       向高校教师和学生提供图书与信息服务是高校图书馆的根本宗旨和传统职能。近年来,随着国家高等教育投入的增加,高校图书馆的图书信息服务能力不断增强,而高校文献资源的利用率却在不断下降;另一方面,随着社会公众对图书信息需求的大幅提高,要求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公众开放的呼声越来越高。
       1 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综合能力提高
       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综合能力提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文献资源不断丰富。文献资源包括各种纸质和电子类图书、期刊、报告、学位论文等。大部分高校图书馆在传统典藏功能和纸质阅览的基础上,进行了网络化和信息化建设,搭建了各种网络信息平台,实现了纸质文献资源与电子资源的优势互补,CALIS、ILAS信息平台,电子期刊、电子图书和各种中、外文电子数据库已经占据了高校图书信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图书馆已经成为一座拥有各种类型文献资源(包括图书、期刊、报纸、数据库、缩微制品、声像、光盘等各种载体)的宝藏。以山东大学为例,目前山大图书馆馆藏文献达到了450多万册,中外文期刊15000种,中外文电子期刊18000种,光盘网络数据库近40个,古籍近40万册。
       二是人力资源优势与知识整合能力不断提高。英国图书馆学家哈里森说过:“即使是世界第一流的图书馆,如果没有能够充分挖掘馆藏的优势、讲究效率和训练有素的工作人员,也难以提供广泛有效的读者服务”。作为高校的信息资源管理中心,高校图书馆一贯重视馆员知识结构的发展与完善,许多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具有大学以上学历和中高级专业技术职称,尤其是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培养了一批具备图书情报管理知识与数字信息处理能力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队伍,高校图书馆的人力资源的优势是公共图书销所无法比拟的。
       三是高校图书馆的技术与设备优势,如CALIS和ILAS系统的应用、多媒体阅览室与实时虚拟咨询技术平台的建立、深层次情报咨询服务的开展等使高校图书馆具备了现代化、智能化和社会化的新特征。
       2 高校图书馆资源优势与利用率不足
       与高校图书信息服务能力的大幅提高相比,随着信息时效性的增强和电子资源替代能力的提高,高校文献信息资源的利用率却在显著下降,尤其是纸质文献的利用率。据统计,我国高校图书馆纸质文献资源利用牢不足30%,高校图书馆的6亿册藏书,图书使用率大约在0.3~0.5次之间,每年每8本书中才能有一本使用一次,纸质文献利用率非常低。实事上,还有更多的藏书处于非流通状态。纸质文献资源利用率严重下滑,是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利用状况的一种共性反映。
       二、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社会化开放的公共物品特性
       高校图书信息服务能力的提高和文献资源利用率的下降既在客观上推动了高校图书馆的社会化开放,也为其社会化开放准备了技术条件。那么制约高校图书馆社会化开放的症结在哪儿?
       这要从高校图书馆社会化开放的实质谈起。与传统的服务功能不同,高校图书馆社会化开放的实质内涵是把图书信息服务扩展为面向社会公众的公共物品。
       1 公共物品的特性
       公共物品指的是一经生产全体集团成员便可以无偿共享的物品,如国防、免费公路、社会福利、公共教育等都是公共物品。公共物品的“公共性程度”不是一成不变的,即使通常被认为具有纯公共性的物品和服务也是如此。从时间上看,公共品的公共性程度与历史阶段性相连,尤其是与相关的技术进步联系密切,如公共性程度很高的广播电视产品会随着相关技术的进步走向个性化,其公共性程度不断降低;从空间上看,公共物品效用的覆盖范围是相对有限的,如免费公路对公路两侧的居民发挥的效用高而对远离公路的居民效用低。基于时间和空间上的相对性,对公共物品的界定深受社会发展的影响,公共物品的供应也反映了社会的发展状态。与私用产品不同,公共物品有两个“经典”特征:一是受益的非排他性,即不可能阻止不付费者对公共物品的消费,不付任何费用的人同支付费用的人一样能享有公共物品带来的益处;二是消费上的非竞争性,即一个人对公共物品的消费不会影响其他人从对公共物品的消费中获得的效用,增加额外一个人消费该公共物品不会引起产品成本的增加。在实践中,公共物品与私用产品的性质和边界具有不确定性和模糊性,有时甚至可以相互转换,如果用公共性程度衡量,在“纯公共物品”与“纯私用产品”之间还有大量“准公共物品”,如基础设施、部分教育产品和卫生产品等都属于准公共物品。
       2 高校图书馆社会化开放是准公共物品向公共物品转换的过程
       根据公共物品的特征,作为高校的附属物,图书信息服务本身就是一种准公共物品,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又为进一步提高高校图书馆的公共性程度创造了条件;此外,社会公众对高校设施的社会化开放呼声也日益高涨,在这种大背景下,提高高校图书信息服务的公共性程度将是一个大的趋势。但是,一旦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公众开放,高校图书馆就由准公共物品转化为公共物品,消费图书信息服务的主体也由高校一个主体转变高校和社会公众两个主体,公共物品的治理困境就会随之出现。
       三、制约高校图书馆社会开放的原因及公共物品治理困境
       虽然提高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公共性程度是一个趋势,但是目前高校图书馆的社会化服务进展缓慢,表层原因是高校对社会化开放带来后果的担忧,如是否会损害高校师生应用文献资源的权益,或者是蜂拥而至的社会读者给高校带来的压力和管理成本的上升。
       “搭便车”困境理论反映了高校图书馆社会化开放的公共物品治理困境
       “搭便车”问题反映了公共物品治理的普遍困境。1966年奥尔森在《集体行动的逻辑》一书中提出了“搭便车”困境,其核心内容是:公共物品一旦生产出来,每个集团成员不管是否对这一物品的生产做过贡献,都能享受这一物品带来的好处。在一个集团中,虽然每一个人都想获取公共物品或服务,但每个人都不想因此而付出代价。从公共物品治理的角度讲,一旦高校的图书信息服务成为公共物品,高校作为个体的投资动机自然减弱,高校不想自己为此付出代价而让社会公众“搭便车”坐享其成,进一步说,高校从自身利益考虑,也不愿使自己的已有投入变成生产公共物品的机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