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新书评价]读《和谐之理——中国民生问题的调查与研究》
作者:郑贵斌

《东岳论丛》 2008年 第03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由青岛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刘同昌撰著的《和谐之理——中国民生问题的调查与研究》,日前由青岛出版社出版。该书立足时代主题,从关注弱势群体切入,以全体公民共建共享为目标,对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中国民生问题以社会学的视角进行了横断面的调查和剖析,提出了理论见解和应用对策。该书出版对当今研究探讨和谐社会的理论和实践具有重要意义。该书有以下突出特点:
       1、反映时代主题,关注社会热点
       该本书紧密相连贯穿了这样一个主题:我们正处在一个收入差距拉大,风险递增的时代,全球化不但放大了我们国内的风险,也使人类遇到的社会问题全球化。目前对民生问题的关注已成为当今世界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解决民生问题既是一项历史工程也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增长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小康社会的憧憬正逐渐地由梦想转变成为现实。但是在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与发展,原本就已存在的地区、城乡和社会阶层群体之间的发展差距与不平衡也日益突显和尖锐,以城市经济、区域经济和产业经济为主角的现代经济的发展模式更进一步加剧了我国这样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大国发展中所经历和遭遇的增长的失衡、分配的不均、贫富的分化以及社会的失序甚至是断裂。社会整体在不断的富有昌盛,但整体的内部却存在着不断地分化和日趋显著的差异。这些都是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作者正是从这样一个社会视角,进行了调查和研究。
       2、注重调查研究。理论实践结合
       书中的专题几乎都是以社会发展迅速的城市为例进行的调查和研究,其中专题研究报告就有18篇,这些报告具有鲜活的真实性和实践性。该书对和谐社会的建设与发展问题提供了一个社会学的视角。通读全书可以对一些社会热点的民生问题进行清晰而准确地把握,增强人们对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理解。作为一个改革开放发展迅速的现代化城市,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经济与社会增长失衡的现象、存在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社会风险提升、老龄化、就业压力增大、社会保障水平不高等问题。和谐社会的建构需要首先从社会的层面着手,从关注民生着眼,需要就利益的分配、争议的调解、违规无序的治理等问题进行制度与机制的建设和创新,需要不断建设完善相应的社会保障、社会调解协商以及社会管理控制的新制度和有效机制。具体而言这包括了就业、教育、医疗、救济保障和社会管理等方面。其中最根本的是应建立起有助于社会和谐的平等争议、公平调解、依法裁决的制度平台与运作机制,也即是一个平等公正、合法有效的制度与机制。该书对这些问题从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上进行了深入研究。
       3、框架结构完整。论点阐述有力
       全书分“关注”、“聚焦”、“转变”和“参与”四个部分33个专题,这些专题涉及到现代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从理论上分,涉及到社会学、人口学、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学、伦理学的相关内容。从结构上看,既分又合,每个部分每个专题既相互连接又独立成章。既有不同角度的论述,又有层层递进的内部联系。在这里我们可以选取任何一个专题,每个专题都是一篇观点鲜明有理有据的独立论文,而每一部分也是一部专门的论著。可见作者的巧妙构思和良苦用心。第一部分关注——社会转型中的弱势群体,第二部分聚焦——积极推进中的社会保障,第三部分转变——新形势下的政府职能,第四部分参与——科学发展中的多元治理。作者从社会公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公益组织、荣辱观、孝道文化、反腐倡廉、公民意识、当代青年问题、人的全面发展等方面,提出了全方位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推动多元化的社会治理,让社会成员尤其是弱势群体共同分享社会发展成果的论点。这些论点源自调查的结论,有犀利的洞悉又有新锐的见解。
       4、背景特色鲜明、增强社会记忆
       该本书的写作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时代背景,增加了我们对这个时代的历史记忆。作者认为,构建和谐社会制度建设的当务之急不仅是进一步完善推进已有制度的改革与更新,更为重要的还在于维护社会公正、促进社会友爱的协商调解制度和救济援助制度的建设与创新。一个社会或国家之所以成为可能,需要有一定的使之成为可能的相应的整合机制和制度安排,包括有孕育催化社会萌芽成长的激励诱导机制,使社会稳定发展进步的福利保障和控制治理机制以及应对社会冲突和突发社会事变的协商调解与救济援助机制。这些机制与制度以国情实际为根基分别从经济、政治、社会等方面通过法规法令的途径与方式而得以确立和运作。而一个社会之期望能成为一个和谐的社会,则有赖于社会自身的整合机制与制度安排是否能够如法国社会学家迪尔凯姆所说的从“机械团结”转变成为“有机团结”。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向全社会发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号令,这是中国社会的一个划时代的战略转移,其意义与影响将在中华民族的历史篇章上得到印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