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学术评价]建国以来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研究国际化发展学科分析
作者:何小清

《东岳论丛》 2008年 第03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捅要]将建国以来中国大陆学者发表的被SSCI和A&HC收录的9,951篇文献按学科分类统计和分析,得出学科分布状态,排在前列的是心理学、经济学、文学、管理学、卫生学、政治学、人类学与考古学、教育学、社会学等,总体显示社会科学一些学科在国际期刊上发文量比较多,而人文学科除文学较多,语言学处于中间状态,哲学、历史、艺术、宗教、建筑等学科都很弱势。社会科学中法学、统计学、新闻传播学等文献量非常少,国际学术影响非常微弱。分别对每一学科国际发文的特点、发展状态进行了分析,对各学科发文的从属学科或分主题、文献的层次和类型、期刊涉及面、发文领先机构、国际合作情况等进行了详细论述。
       [关键词]人文社会科学;学术研究;国际化;SSCI/A&HCI;学科分析
       [中国分类号]G25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353(2008)03-0024-08
       在当今全球化已经到来的时代,学术界许多人士都认识到,应当通过交流、对话、合作,使我国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走出国门,让更多的高水平、具有高影响因子的学术期刊论文在国际学术舞台上展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研究的成就。为改变我国人文社科研究的国际化发展滞后状况,为促进和预测今后的发展,首先应当了解目前的发展状况,笔者通过对SSCI和A&HCI收录大陆学者文献的定量分析,将人文社会科学学术研究国际化发展情况按学科进行尽可能全面细致地梳理和分析,以展现其学科分布及国际化发展的强弱,从而对基本格局和总体的发展态势有大致的了解。
       一、数据的来源与范围
       本文使用SSCI(数据从1956年起)和A&HCI(1975年起)网络版数据库(Web of Science),收集的数据从两大数据库起始年代至2006年底,正好可以反映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学者在国外人文社科核心期刊上发文的全部情况。收集范围限于中国大陆学者发表的文献,不论第一作者的国籍或地区,只要有中国大陆学者参与的研究文献,全部在收集范围;不包括我国港、澳、台地区作者发表的文献,但包括大陆作者与港澳台作者合著的文献。经过具体且复杂的检索,尤其注意排除香港和澳门回归后(国家PEOPLES R CHINA)的地区独立研究文献,筛选出大陆学者参与的所有研究成果,即在1956年~2006年期间被SSCI和A&HCI收录的文献共计9,951篇。按“国务院学位办学科分类”的一级学科,将数据库所给出的学科主题合并,进行复杂的反复检索,得出各学科可供分析使用的基础数据。
       二、学科主题分布统计与分析
       SSCI、A&HCI所使用的分类与主题方法与我国的分类法有一定的区别,有些按我国分类传统或习惯归入科学技术部类的学科和主题的文献,但按照国际文献检索系统的划分,收录在SSCI中,如卫生学,环境学,精神病学、老人医学和护理学(排除临床部分)、残障康复等与社会有关的医学文献。另外,一些科学技术应用于社会科学的研究,如计算机、数学、工程、理化等跨学科应用文献,也收入SSCI。建筑学作为艺术归人A&HCI,而《中图法》则归人工业技术大类。
       SSCI、A&HCI对每篇收录的文献给出学科类别,更多的是给出主题类别,本文将大陆学者所发表的9,951篇文献按每篇文献的学科主题统计,基本依据“国务院学位办学科分类”的一级学科及其名称,将每篇文献按所从属的上位学科做了大致的归类,有些跨学科文献同时归人2~3个学科,综合性的无法归入具体学科的文献人“社科综合”、“人文综合”。
       表1按各学科发文总数量由高向低排序,并给出各学科论文和评论的数量和它们在本学科发文总数中的百分比,ISI的《期刊引用报告》(JCR)中的期刊文献量只收论文(ARTICLE)和评论(REVIEW),以其作为计算影响因子的数据来源,在此笔者套用JCR的方法区分文献的层次,应当说论文和评论的学术性、研究性较强,或者理论含量相对较高,而会议文摘(MEETING ABSTRACT)、书评(BOOK REVIEW)、编辑材料(EDI-TORIAL MATERIAL)、注释(NOTE)、通讯(LEITER)等在SSCI、A&HCI中常见的文献类型学术含量会低一些,因此以论文和评论作为高一层次文献,所占比重作为参考指标,某种程度上可以表现各机构国际发文的质量,避免仅考察数量不考察质量的缺陷。另外还给出各学科发文排前例的机构,帮助了解哪些单位在相关学科上形成核心力量。
       表1显示,排在前列的是心理学、经济学、文学、管理学、卫生学、政治学、人类学与考古学、教育学、社会学等,总体显示社会科学一些学科在国际期刊上发文量比较多些,而人文学科除文学之外,语言学处于中间状态,哲学、历史、艺术、宗教、建筑等学科都很弱势。社会科学中法学、统计学、新闻传播学文献量非常少,尤其法学作为大学科,几十年问在国际上发文仅区区163篇,学术影响实在太微弱了。心理学发文量排在首位,但在所有学科中高层次文献比重最低,不过心理学高层次文献的绝对数量位居第二,排在经济学之后,所以心理学依然是国际化发展最好的学科。经济学、管理学、环境学、图书馆学信息学、卫生学是高层次文献比例高且发文量较大的学科,其共同特点是本世纪以来迅速成长或发展较快的学科。人文学科除哲学而外,论文和评论所占比重都较低,尤其是文学、语言学文献形式多样,书评通常有相当比重,这是学科特点所致,但也说明我们具有深厚学术底蕴的文论、文学批评尚未走向世界。
       以下按表1的排序分别对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两大领域各学科发文统计情况作具体的分析和评价,结合各学科发表文献的从属学科或分主题、文献的层次和类型、期刊涉及面、发文领先机构、国际合作等状况,对每一学科国际化发展的特点和状态进行了详细分析论述。
       
       三、各学科国际期刊发文特点及发展状态分析
       (一)社会科学
       1、心理学:如表1所示,心理学在我国社会科学国际化发展中是走在最前列的。心理学的发展路径是从早期自然科学,后来取向人文,现在两者整合,且人文取向的心理学更接近人的真实心理,心理学作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交叉学科,人文特征更加明显,国外分类体系入社会科学为主。SCI来源刊中有1个学科主题(PSYCHOLOGY)心理学期刊81种,其中50多种与SSCI来源刊重复,而SSCI目前收录有11个主题的心理学期刊达503种之多。表1中的2,748篇心理学文献11学科主题都有涉及:多学科心理学2,013篇、心理学225篇、实验心理学200篇、发展心理学149篇、应用心理学100篇、社会心理学92篇、临床心理学65篇、教育心理学60篇、生物心理学54篇、数学心理学25篇、心理分析2篇。中国心理学会1980年7月加入国际心理科学联合会,成为第44个国家会员,标志着中国心理学开始走向世界。之后的20多年发展非常迅速,自1980年起出现心理学国际发文,80年代年均发文8.2篇,90年代增长为年均38,7篇,2000年之后7
       年共发文2,279篇,占全部发文量的82.93%。2004年中国北京主办第28届国际心理学大会,能举办每4年举办一次须提前8年申办的学术大会,显示了国际心理学界对我国心理学发展的认可,《INTERNATIONALJOURNAL OF PSYCHOLOGY》(SSCI收录刊)为这次大会出版了会议论文文摘专辑,刊载我国大陆学者会议文摘1,566篇,因此2004年的全部文献量以及心理学文献量都有些突出。事实上,会议文摘(1,921篇)占了心理学文献量的大部分(69.9%),研究论文(766篇)和评论(6篇)所占比例就很少了(28.093%)。另有书评12篇,编辑材料20篇,注释15篇,通讯5篇。
       通过对心理学文献数据分析统计,除中科院心理学所(489篇)、北大(264篇)、浙大(104篇)而外,以北师大(472篇)、华南师大(123篇)、西南师大(91篇)、华东师大(75篇)、首都师大(52篇)等为师范院校的领军机构,各地师范大学成为在国际心理学核心期刊发文的主力军。我国心理学研究的国际合作非常广泛,与47个国家或地区有合作成果,与美国、香港、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国合作数量较多,都在50篇以上,尤其是与美国的合作成果高达425篇,其中与伊利诺斯大学、密歇根大学、西安大略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马里兰大学,以及哈佛大学的合作最为频繁,成果都在10多篇甚至20篇以上。尽管心理学国际发文量在我国人文社科研究中名列前茅,但在整个学科论文产出(近10年间21.6万篇)中所占份额很少,据ESI(Essential Sciences Indicators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1996年1月至2006年10月期间10年零10个月的统计分析,我国心理学论文篇均被引频次4.61,比全球平均水平的8.71低很多,我国的心理学研究在国际上影响还很微弱。
       2、经济学国际发文位于第二,938篇文献涉及经济学、商业、数学方法的应用、经济管理、金融贸易、农业经济学、交通(交通政策、经济学、管理、交通发展等)、贸易和计划等分支学科与主题,可喜的是发文总体质量较高,以研究论文为主,共880篇,加4篇评论,理论性文献占94.243%,其他为少量书评和编辑资料。发文前三甲为北大(161篇),中科院(109篇)和社科院(68篇),其他有较多贡献的是清华(54篇)、中欧国际商学院(30篇)、武汉大学(26篇)。大陆经济学家自1981年开始在国际期刊上零星发文,90年代逐年稳定增长,2006年达到173篇。从数量统计看,完全符合中国经济学的发展过程,经过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恢复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传统阶段,80年代中到90年代初引进西方经济学阶段,此时中国经济学跨出国门,90年代至今是多元化发展阶段,中国经济学家掌握国外经济学研究方法,有了一些与国际经济学界的对话能力。经济学研究的境外合作也比较广泛,与33个国家和地区合作高达76.33%(716篇)。SSCI收录该领域期刊338种,我国学者的900多篇论文发表刊物非常广泛,散布在258种期刊上,遍及该学科76.33%的来源期刊。集中发表于《CHINESE ECONOMIC STUDIES》和《CHINA ECONOMIC REVIEW》的论文仅13%,显示出我国经济学者的眼界比较开阔。但经济和商学在整个社会科学中属于大学科,我国大陆学者国际发文数量和质量相对还都不够,篇均被引3.12,低于平均水平4.41。中国经济的发展给经济学的发展以契机,西方主流经济学家无法解释中国经济现象,给中国经济学理论创新和国际化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机遇,21世纪中国经济学在国际学术舞台上将会产生更大的影响。
       3、管理学是国际化发展逐年上升明显的学科,1982年开始有论文出现,至90年代初每年只有几篇,2000年以后产出论文448篇占总数61,3%,年均64篇。731篇文献涉及管理学(343篇),操作研究与管理学(265篇),计划与发展(发展研究、决策策略、计划理论、第三世界发展等,156篇),人类工程学(控制论、系统论、人工智能和系统研究等,88篇),以及公共管理(26篇)等学科主题,与商业、经济学、工程等研究有较多的交叉。发文比较多的机构为:清华大学62篇、中科院45篇、北大40篇、北航大31篇,西安交大29篇。与境外合作发展良好,与美国和香港的合作成果最多,分别为189和132篇。
       4、卫生学。《中图法》将卫生学放在科技大部类中,但从本次SSCI统计的卫生学文献的研究范围应当归入社会科学,表1所示卫生学541篇文献的研究内容为:大众健康(社会医学、健康行为、健康教育、安全研究、社区精神健康等411篇),健康政策与服务(129篇),保健学与服务(101篇),营养学(23篇),同时还涉及社会科学多学科、教育学、心理学、环境学等。该学科除位于最前的上海医大60篇外,各机构发文量均不突出,北大、北医大、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复旦等单位发文数都是20~30余篇。卫生学研究有着与56个国家和地区的广泛的国际合作,其中与美国合作最为集中,与哈佛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WHO、WAYNE州立大学、KAROLINSKA INST、霍布金斯大学、北卡罗来那大学合作最为频繁。
       5、政治学位于第六,504篇文献中区域研究(某一地区的社会、经济、政治、军事等研究)251篇,国际关系183篇,政治学134篇,其中涉及法律、经济、计划与发展、环境科学等相关学科主题。政治学研究在我国起步较晚,受文革影响中断政治学研究多年,20世纪最后20年开始引进吸收西方现代政治学理论,本土化程度较低,与国际学术界对话的能力也比较低,每年国际发文量10~20篇,近5年年均发文也仅有28.8篇。全部504篇文献中论文386篇,评论6篇,两项占77.778%,书评较多有77篇,编辑材料23篇,注释9篇。发文居位最前的机构是:北大(70篇)、社科院(65篇)、中科院(39篇),其后机构的产出量降至10篇左右,有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人大、南京大学、南开大学、清华等。国际合作集中于美国,有105篇合作成果,涉及其他国家或地区很少,文献也非常零星。
       6、人类学与考古学跨入文社科两大学科,人类学对人类的起源、分布、种族研究、社会形态研究等较多归属社会科学(相关期刊68种入SSCI),而考古、人类文明研究又多属人文科学(相关期刊42种入A&HCI)。人类学与考古学文献相互重叠较多,不能截然分开,表3显示共449篇,其中人类学408篇,考古学75篇,种族研究2篇,同时较多涉及生物进化和社会学。该学科国际发文起步较早,1978年起有论文发表,但发展比较缓慢,90年代年均10余篇,2000年后年产20余篇而已。理论性文献占78.4%,会议文摘较多66篇占14.7%,其他少量书评、编辑材料等。该学科以中科院,尤其古脊椎生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发文最为突出(共116篇),社科院(34篇)、北大(31篇)次之。人类学与考古学团队研究为主,多作者
       文献普遍。与美国和日本合作研究较多,分别为123篇和50篇,频繁合作的机构有东京大学、美国卡内基自然历史博物馆、日本长崎大学、美国坦普尔大学、哈佛大学等。
       7、教育学文献432篇,集中于教育与教育研究(407篇),特殊教育(19篇),科学训练教育(9篇),论文和评论比例高占87.5%,其他为书评20篇,少量编辑材料、书评、注释和通讯。教育学发文期刊比较集中,《CHINESE EDUCATION AND SOCIETY》168篇,《CHINESE EDUCATION》55篇,仅2种期刊就占了51.6%,其余零星发表于37种期刊上。相对SSCI收录的教育学期刊140种来说,我国教育学研究在国际上影响还很微弱,既便是发文集中的以中国教育为主题的2种期刊,我国学者的论文也仅占这2种刊发文量的18.1%和6.54%。教育学国际发文较多的机构是,北京师范大学(40篇),北京大学(21篇),南京师范大学(17篇),华东师范大学(9篇)。教育学国际合作比例较低(120篇27.78%)。
       8、社会学。中国的社会学研究自改革开放以来有了很大的发展,呈现出本土化、国际化、综合化、成熟化的趋势。社会学国际核心期刊发文428篇,文献计量分析有按年代缓慢上升趋势,从80年代零星发文,到2000年后年均26.4篇。所发表的社会学文献包括主题:社会学236篇、社会问题68篇、成瘾研究44篇、家庭研究33篇、妇女研究31篇、社会工作15篇、劳资关系与劳动13篇,理论与应用性研究各占一半。论文与评论占较高比重(83.2%),另有较多书评(38篇,占8.9%)。与32个国家或地区合作195篇(占45.56%),与美国合作为主(119篇)。社会学国际发文排于前位的有:北京大学38篇、中科院33篇、社科院29篇、中山大学24篇、北师大12篇、人民大学10篇、上海社科院9篇、云南大学8篇、天津商学院8篇。
       9、精神病学。按我国分类传统精神病学归入医学类,从属科学技术。纳入SSCI的精神病学内容包括精神、情感、动作疾病的起因、诊断、治疗、护理、康复等研究,法庭精神病学、受心理精神影响的相关研究等。该学科我国国际发文共399篇,发文量在2000年以来有明显的逐年增长态势,2005、2006年分别达36、38篇。发文领先单位有:北京医科大学(52篇);上海精神卫生中心(39篇);北京大学(36篇);北京惠龙关医院(28篇)等。境外合作比例超常高达84.71%,合作研究与美国为主(131篇),其他较多合作有与日本(38篇)、香港(30篇)、英国(22篇)。
       10、环境学在我国传统分类法中同样不属于社会科学类,但事实上环境学涉及政策方针、计划管理、法律规章等许多政治与社科问题,因此我国的《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也将环境学纳入其中。我国学者建国以来环境学国际发文有366篇,涉及环境问题研究、生态学、能源政策、城市研究等,与地理学、社会学、经济学、国际关系、人口统计学等相交叉。发文质量较高,以理论性文献为主(91.8%)。发文量从1982年到90年代末,平均每年仅有4篇,自2000年以后激增,2006年达到86篇,显示新兴学科环境学的迅速发展,也表明我国对环境问题及其研究本世纪开始重视并逐步深入。环境学发文以中科院最为突出(89篇),北大次之(37篇),清华19篇,华东师大12篇,其他机构比较零散。环境学的366篇文献质量较高,论文和评论346篇占94.54%,相对不重要的文献类型很少,较多有书评9篇。国际合作很广泛,涉及39个国家或地区,与美国合作研究最多有85篇,香港32篇,日本22篇,荷兰21篇,加拿大20篇,英国17篇。
       11、信息学与图书馆学虽然是个小学科,但国际发文数却相当可观,有313篇,发文量有明显的逐年阶梯式增长的趋势,尤其2000年以后,从每年10多篇起,到2006年增至39篇。信息社会的到来,文献信息载体的数字化网络化,使文献资源趋于无国界,现代化技术的运用为信息传播,为图书馆事业插上腾飞的翅膀,我国图书馆界及其学界的对外交流和合作非常频繁,上世纪90年代起,我国图书馆界不断引进先进国家的图书馆管理系统,引进国外重要的文献数据库。早在1996年我国就在北京成功地举办了第6界国际图联(IF,LA)大会,之后每年的国际图联大会中国代表的参与也在不断增加。在我国人文社会科学中该学科国际化发展较好。该学科国际发文较多讨论现代技术应用,科学计量学或文献计量学,图书馆学教育等内容,以论文和评论为主(285篇占91.054%),少量注释、通讯、编辑材料、书评或评论等。有63篇集中发文于《SCIEN-TOMETRICS》,SSCI收录该学科期刊仅60种,而该学科所发文章几乎遍及这60种期刊,这在全部人文社科中是绝无仅有的,显示出该学科研究者已经具备学术研究国际化的意识。发文主力是:中科院(37篇),北京大学(21篇,其中北大图书馆5篇),武汉大学(21篇),清华大学(15篇),河南师范大学(13篇),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11篇)等。哈尔滨工业大学、南开大学、北京航大、上海交大、北京师大、社科院、上海大学等也各有5篇以上论文。国际合作发展正常,与19个国家或地区合作129篇(41.21%)。
       12、地理学。笔者将“城市研究”102篇文献归人地理学(共218篇),城市研究虽然多数涉及地理,但应当是涉及环境生态、规划管理、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的综合性研究。另有自然地理学51篇文献。以论文为主共200篇(占91.743%),另有书评9篇,编辑材料等数篇。发文主力为:中科院(35篇)、北大(24篇)、中山大学(17篇)、武汉大学(12篇)、南京大学(11篇)。境外合作比较集中,与美国合作62篇,香港35篇、英国16篇、加拿大11篇。
       13、统计学国际发文历史较短,最早出现在1986年,2000年以前年均发文4.57篇,2000年后呈阶梯式增长,到2006年产出23篇,20年发文共191篇,文献产出虽少,但论文比例很高(180篇,94.241%)。包括统计学与概率101篇,人口统计学90篇,与经济学、数学、社会学交叉。发文前列机构为北大35篇、中科院24篇、清华大学11篇、南开大学10篇。是境外合作高比例学科,达到78%,与美国合作74篇,其中单与杜克大学的ZENG YI合作就有18篇。
       14、医学,SSCI收录的医学刊物都涉及社会科学,如老人医学25种、护理学56种、康复学52种、生物医学与社会学28种,药物成瘾21种,与社会科学许多学科交叉,如卫生学、社科总论、社会学等。本次统计归入医学的有老人医学78篇、护理学55篇、残障康复42篇,共计167篇,论文和评论比重较低(59.281%)。发文机构分布较散,尚无超过10篇的发文单位。与美国合作达43.113%(73篇)。
       15、法学作为社会科学中的大学科,SSCI收录期刊136种(法学105种,犯罪学与刑罚学31种),是排于
       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教育学五大学科之后,SSCI收录期刊第6位的大学科。我们50年间在国际上发文仅有区区163篇,国际影响非常微弱。163篇中法学144篇,法医学16篇,犯罪学与刑罚学10篇。论文和评论占绝大比重(150篇,92.025%)。该学科发文面很窄,40篇集中发表于美国MESHARPE INC出版的《CHINESE LAW AND GOVERNMENT》,严格意义上这些文献不都是原始发表,而是从我国期刊或著作翻译介绍出去的。其他散见于另外39种刊物上,尚有近百种国际法学核心期刊从来没有大陆学者光顾。法学发文较多的有:人大18篇,社科院16篇,北大13篇,复旦9篇。
       16、新闻传播学国际发文起步很晚,仅10多年历史,2000年后才每年有发文,共发文献74篇,其中57篇论文(77.027%),14篇书评,与信息学图书馆学、社会学、通讯学、商学、应用语言学相交叉。发文机构分散,较多的有:天津商学院6篇,清华5篇,浙大4篇。
       (二)人文科学
       1、文学833篇文献,以文学评论为主,有537篇,其他主题涉及文学230篇,诗26篇,民间传说23篇,德国、荷兰及北欧文学18篇,英国文学10篇,非洲、澳洲、加拿大文学7篇,古希腊、罗马文学5篇。文学比较特殊,文献形式多样,除论文和评论492篇(59%)而外,有小说和散文创作106篇(19.74%),诗或诗评105篇(19.55%),书评36篇,编辑材料27篇、注释16篇、艺术展览评论8篇,还有少量剧本、影评、剧评、书目、通讯等多种文献类型;文献语种仍以英文为主占79.6%,共663篇,中文142篇,另有德文文献25篇。另一特点是个人独力研究成果较多,与境外合作极少,只有26篇(3.12%)。与其他学科逐步向国际上发展不同,文学研究在国外发文数量没有形成逐步发展的态势,而是与收录的期刊相关,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出版的英文版《CHINESE LITERATURE》,自1978年至2000年为A&HCI来源刊,我国期刊或著作中的中国文学作品借助此刊被翻译介绍出去(非原始发表),共有499篇,占全部发文的59.9%,尤其80年代在该刊上年平均发文40余篇。2005年起华中师大出版的中文版《外国文学研究》被A&HCI收录,为我国外国文学研究者提供了与国际学术界平等对话、交流的平台,发表于该刊有148篇文献。因此2005、2006两年文学类国际发文猛增,2006年110篇。仅以上两种期刊发文量就占全部文学文献的77.7%,可见发文面很窄。其余零星发表于其他80种期刊上,而文学作为历史最为悠久的大学科,A&HCI文学来源刊多达355种,我国文学国际发文中有些分支学科尚没有研究成果,如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这本是我国传统强项),美国文学,法语、拉丁语、意大利、西班牙语文学,斯拉夫语文学等,因此也未涉及相应期刊。文学833篇的文献量虽然看似不少,如上所述文学研究国际化发展并不好,国际影响还非常微弱。文学发文领先机构为北大(76篇)、中国作家协会(60篇)、社科院(54篇)、故宫博物院(31篇)等,以综合性大学、艺术院校、文学艺术研究机构和社团、出版社等为发文主体。
       2、语言学国际发文372篇,有较明显的逐年增长态势,80年代年均4.7篇,90年代年均13.8篇,2000年后22.3篇。372篇文献中语言及语言学理论308篇,应用语言学124篇。因是语言学,文献语种略多,有英语312篇,汉语46篇,德语15篇。法语8篇。语言学论文和评论占比重较低(60.484%),因有较多书评(121篇,占32.53%)。发文期刊比较集中,《PERSPECTIVES-STUDIESIN TRANSLATOLOGY》69篇,台湾出版的中文期刊《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45篇,《JOURNAL OFCHINESE LINGUISTICS》41篇,《META》27篇,《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HESOCIOLOGY OF LANGUAGE》23篇,《WORD-JOURNAL OF THE IN-TERNATIONAL LINGUISTIC ASSOCIATION》19篇,6种期刊发文224篇,占60.22%,全部文献发表于62种期刊,涉及SSCI和A&HCI语言学来源刊135种近一半(45.93%),语言学虽然比文学发文数量少,但研究者的国际化发展意识较强,可能与他们掌握工作语言比较好有关。语言学发文较多的有:中科院48篇,北大34篇,福建师大34篇,社科院20篇,清华19篇,陕西科技大学16篇,厦门大学16篇,复旦14篇,南京大学13篇。国际合作很少(60篇,16.13%),为境外合作低比例学科。
       3、哲学自80年代中期至今发文仅294篇,2000年后平均年发文16.7篇,是国际化较弱的学科。文献分学科是哲学204篇、伦理学48篇、科学史与科学哲学39篇、医学伦理学14篇;语种除英文外,德语3篇,法语2篇;理论性文献是人文学科中最高的(246篇,82.3%),其他为书评21篇,编辑材料12篇,讨论7篇,注释7篇等。哲学类发文面不广,《CONTEMPORARY CHINESE THOUGHT》62篇,《CHINESE STUDIES IN PHILOS-OPHY》54篇,《JOURNAL OF CHINESE PHILOSOPHY》37篇,3种刊载文超过52%,全部发文在56种期刊上,A&HCI哲学来源刊143种,尚有大部分哲学期刊没有我们的学者发文。哲学发文主力有:北大53篇,社科院34篇,中科院24篇,复旦13篇,武汉大学12篇,中山大学12篇,南京大学9篇。哲学的作者独立发文较多,当然国际合作比例就很低(35篇11.71%)。
       4、历史学是人文科学中的大学科,A&HCI收录179种期刊,加上SSCI的17种共有196种。但我们的历史类发文量比较少,共196篇,理论性文献在人文学科中比例尚好(156篇,79.592%),另有书评25篇,会议文摘5篇,编辑材料3篇,通讯3篇,注释3篇;语种有英语151篇,汉语37篇,法语4篇,德语2篇;与语言和语言学理论、宗教、艺术等交叉。发文前3强:中科院42篇,社科院31篇,北大22篇。历史学与文、语、哲等人文学科有着共同特点,独立著述为主,无论国内外的合作都很少,该学科国际合作仅有15篇,其中12篇与美国合作。
       5、艺术类80年代开始至今总计发文106篇,其中艺术60篇,戏剧23篇,音乐13篇,舞蹈4篇,电影/广播/电视6篇;论文和评论占比例大(89篇,87.962%),还有戏剧评论4篇,编辑材料7篇,其他6篇。发文较多的有:上海博物馆12篇,上海戏剧学院5篇,故宫博物院4篇,另外北大、华东师大、南京大学和南开大学各发3篇。
       6、宗教学23篇,其中17篇论文,4篇书评,少量与社会学、历史学交叉。社科院、厦门电视大学各发文3篇。
       四、小结
       1、年代轨迹。大多数学科随着时代逐步向国际化方向发展,发文量按年代阶梯式逐步增长,上升轨迹明显且发展迅速的学科有心理学、经济学、管理学、卫生学、环境学、信息学与图书馆学。人文学科除语言学而外,文史哲,艺术,宗教均没有明显的年代增长趋势。年代增长势头好可预见今后发展的光明前景,反之则不能。
       2、来源刊覆盖面。仅以数量还难以测度各学科国际化发展水平,学科有大小,SSCI和A&HCI各学科来源刊多少不一,以上已观察表现典型或特殊的学科,从产出文献分析其介入分支领域及发文期刊覆盖面状况,可表征学科发展的部分内涵状态,体现研究者介入国际化研究的意识和眼界,从表2看主要学科发文期刊占本学科来源刊比例,社会科学除教育学而外均高于人文科学,经济学、图书馆学信息学、社科总论、地理学、统计学最高,高者超出本学科期刊,统计学比较特殊,21种来源刊为人口统计学期刊,该学科论文往往发表于相关期刊或综合期刊上。人文各学科均低于28%,许多国际期刊还从来没有大陆学者光顾。
       
       
       3、国际合作。各学科研究行为不同,在国际合作上反映差异巨大,见表3:
       卫生学、精神病学、医学境外交往最多,合作比例高达85%左右,这与发达国家设备先进研究环境优越不无关系。文史哲等人文学科适合个体研究,多独立著述,所以境外合作只有百分之几,语言学最高也就16%。社会科学的国际合作总体高于人文学科,新兴学科、近年发展迅速或适合以团队研究取胜的学科,如环境学、经济学、管理学、统计学、人类学与考古学、地理学、社会学等,都有较高的境外合作比例。
       各种指标多种测度显示,社会科学各学科的国际化发展都好于人文学科。我国有着五千年的历史文化传统,人文科学具有极为深厚的理论根底,但是在进人全球化时代的今天,我们的人文科学研究国际化情况却不容乐观,发展前景也不明朗。人文科学要保持独立文化传统,又要建立可与世界对话的当代理论话语的确是不容易的。有学者提出只有暂时借用西方的话语(包括批评话语和操作语言)与之对话,并加进一些本土批评话语,潜移默化地影响和启迪西方学者,有助于使中国学术走向世界。我们期待和呼唤导源于中国学术传统和文化土壤的学术思想,强化介入国际学术争鸣的意识,使中国的学术逐步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