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关于提升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的研究
作者:郭先登

《东岳论丛》 2008年 第01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摘要]随着城市化的加快推进,城市竞争力的强弱直接决定着城市在国内外分工中的位置和作用;城市竞争力的核心是提供公共产品的能力与效率;城市基础设施是公共产品构成的主体部分;城市基础设施体现着城市竞争力。设计是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的第一关键;科技创新是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第一推动力。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要发挥资本市场的作用和制定配套政策。
       [关键词]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中圈分类号]F2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353(2008)01-0160-05
       现代城市学揭示城市发展的规律之一是,随着城市化的加快推进,城市竞争力的强弱直接决定着城市在国内外分工中的位置和作用;城市竞争力的核心是提供公共产品的能力与效率;城市基础设施是公共产品构成的主体部分。如何提升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是打造城市竞争力的世纪性课题。
       一、城市基础设施体现着城市竞争力
       城市竞争力是城市产业创造价值的综合能力。基础设施是形成城市竞争力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对城市竞争力越来越至关重要。城市基础设施是以物质形态为特征的城市基础结构系统;是城市经济、社会活动的基本载体,是真正属于城市的不可移动要素。
       城市基础设施按需求分类:基本保障基础设施,主要包括供水、供电、供气、供暖及污水、雨水处理系统等;经济社会发展基础设施:主要包括交通系统,通讯系统,能源动力系统,住房储备,文、卫、科教机构和设施等。
       城市基础设施按功能分类:装备性硬件基础设施:主要包括公路、铁路、轻轨、机场、港口、电力、通讯、自来水、供热、地下管网等;技术性基础设施主要包括信息及硬件基础设施里使用的软件和高新技术装备、材料。在基础设施对提高城市竞争力作用中,技术性基础设施越来越至关重要;提升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尤应重视技术性基础设施。技术性基础设施状况决定一个城市产业的水平,拥有发达的高技术的基础设施,可以吸引和培育高技术高附加的产业(包括金融业),创造和持续创造更多的价值,提高城市竞争力。
       城市基础设施的规模、类型、水平直接影响着城市产业的发展和价值体系的形成;在建设过程中形成的设施力直接决定着城市产业价值的力量。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质量(基础设施个体质量、空间匹配)的状况影响城市的产品成本和竞争力。基础设施通过影响城市产业收益回报率,打造城市吸引人才、技术、资金、资源等要素的能力,将影响城市的产业规模和产业素质。城市基础设施产业的竞争力将成为城市总体产业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一个城市的竞争力来说,和国家竞争力一样,其最终体现在企业竞争力和人力竞争力上。一个城市能不能为企业创造好的投资环境,能不能为人才发展提供好的人文环境,能不能为经济发展提供数量与质量相统一的基础设施,是政府服务的核心。
       随着我国城市化速度的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呈现高速增长,主要表现在:2006年比较2000年供水普及率由63.9%提高到88.9%;污水处理率达到42%;燃气普及率由45.4%提高到81.5%,有77%的家庭用上了清洁能源;集中供热面积由11.1亿平方米增加到21.6亿平方米;人均拥有道路面积由6.1平方米增加到10.3平方米;每万人拥有公交车辆由5.3标台增加到8.4标台;每万人拥有公厕由2.7座增加到3.2座。与此同时,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高速增长仍然落后于市民日益增长的需求,这就造成城市工业污染和城市生活污染负荷大幅度增加,危害着城市环境。面对21世纪的竞争是城市的竞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必然成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主体。
       二、设计是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的第一关键
       城市竞争力决定着城市在国内外分工的位置,它是城市竞争资本和竞争过程的统一。在现代城市发展中设计是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的第一关键。
       (一)现代城市设计把城市当成产品来设计和经营,以“经营”为导向,提升基础设施建设设计水平。
       传统的城市设计注重物质层面,是一种“产品分送体系”,城市设计往往强调空间美学特征、图案秩序、视觉效:果,其注意力集中在解决现有环境中各种功能的问题上。
       现代城市追求人居环境建设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城市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经济”是这个复杂系统中的主要因子。“经济”这只“看不见的手”影响着城市发展的各个方面,城市设计往往因为缺乏“经济意识”和“经营意识”,对市场分析、投资决策、方案评价等关键环节缺乏科学论证,出现很多设计失误,而设计的失误是最大的浪费。因此,城市设计应该从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做起,形成“经济时空观”,使城市设计在动态时空中取得效益最大化。
       城市设计确立“经济时空观”的前提是要把城市设计定位在产品经营层次上。把城市当成产品来设计和经营,是因为它可以带来超出投入的效益(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以“经营”为导向的设计理念将城市设计商品化。城市设计对城市整体及相关层面进行形象和服务组合设计,重新定位城市的社会和文化含义,对城市进行包装、宣传并推向市场。从这个意义上讲,城市设计师是商品设计者和营销策划者。当代城市设计的目的是在土地开发及生活环境上最有效地利用资源以推动社会公平、创造宜人的城市生活空间,完善城市的功能并促进城市良性发展;“土地是城市空间和城市功能的载体”。“土地是城市空间和城市功能的载体”,因为城市逐渐由外延扩张转向内涵发展,所以现阶段城市设计的任务重在“经营——资源组合,市场组装”,并且要考虑不同社会群体的利益,促进社会公平。
       (二)城市设计不仅包括城市物质空间的设计,也包括城市无形资产的经营策划。
       许多城市为了竞争在全球市场中的地位,不断推出其文化资本、历史遗迹、大众艺术、体育活动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建筑设计方案作为宣传城市形象的核心。未来全球城市的竞争,很大程度上是城市文化的竞争,如果过分强调城市的经济层面,忽略了城市长远的社会、文化、环境和政治利益,都可能导致城市竞争力的下降。现代文化空间特色塑造的宗旨是体现出世界潮流,民族血脉的特色,就是说,既要面向未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又要兼顾历史,与传统城市空间特色相协调。由此,树立城市特色形象。世界有许多城市通过设计,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树立起城市特色形象,很值得我国城市所借鉴。
       三、创新是基础设施建设第一推动力
       现代城市发展,需要强大的科技创新力量支撑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只有依靠强大的科技创新力量,才能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一)城市科技创新竞争力决定着基础设施竞争力。
       中国经济改革研究基金会按照国际标准对沿海主要城市综合竞争力所做的排名结果显示,城市科技创新竞争力决定着基础设施竞争力。如下表
       (二)创新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模式。
       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由于受到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影响和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制约,存在着高投入、高消
       耗、低效率的弊病,解决这个问题已成当务之急。如电力,2006年国有全资的“两网、五公司”七家电力巨头,效率畸低,近两万亿元的电力资产,占国有资产四分之一总量,在全国电价普遍上涨情况下,每年只有二百多亿元的微薄盈利,1%的资金回报率,而发达国家乃至巴西电力工业的资金投资回报即达9%-11%。创新电力发展模式应从节约土地、资源和解决重点发达地区缺电问题的角度,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因地因网制宜,形成国家、大区、省各自相对独立又相互支撑的强大有序的现代化电力系统。
       
       上表清楚的显示,科技创新竞争力排名前六位的城市,其基础设施竞争力都排在前七位内。
       (三)通过高新技术和现代化装备全面提升城市基础设施信息系统的发展水平,要适时地由数字管理向智能化管理发展。
       改革开放后我国交通和信息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着眼于未来,信息化决定核心竞争力,“十一五”期间,我国能否加快信息化,最关键的是基础信息系统建设。基础信息系统建设是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推动网络融合,实现向下一代网络的转型优化网络结构,提高网络性能,推进综合基础信息平台的发展。加快改革,从业务、网络和终端等层面推进“网络融合”。发展多种形式的宽带接入,大力推动互联网的应用普及。推动有线、地面和卫星等各类数字广播电视的发展,完成广播电视从模拟向数字的转换。应用光电传感、射频识别等技术扩展网络功能,发展并完善信息基础设施,稳步实现向下一代网络的转型。
       全面提升城市基础设施信息系统的发展水平,要适时地由数字管理向智能化管理发展。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方向是,形成城市间和城市内大容量的快速运输方式支持和大能力的快速交通设施保障。我国在继续扩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规模的同时,要积极发展、应用高新技术,保证运输安全,提高运输效率,加快智能交通的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我国运输技术装备建设应坚持自主创新与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相结合,在不同区域和方面采用不同层次的技术装备,逐步形成综合运输能力强、管理技术水平高、客货运输成本低、安全质量效益好,具有我国特点的技术装备体系。“十一五”期末,我国主要运输技术装备在质量、性能、数量和可靠性方面应达到国际20世纪90年代的水平。大城市和特大城市要以缓解日益拥堵的交通状况为目标,制定公交优先策略,大力发展大输送量的地铁和城市轻轨,建设智能交通;大中城市建设快速公共汽车交通系统;同时要从建设城市交通与城郊交通一体化运输系统出发,加快城市主要客运枢纽和配套的大型公共停车场等设施建设,增强大交通与城市交通的衔接配合和资源共享;增加城市交通控制与管理系统的科技投入,在有条件的特大城市和大城市,初步形成智能化的交通管理与引导系统,合理引导交通需求;继续推广可替代燃料公交车辆的技术开发和使用,推动国家Ⅲ号排放标准,减少交通环境损害。
       (四)以科技创新为主线,全面提升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水平。
       现代城市的发展需要现代化的基础设施;建设现代化的基础设施需要以科技创新为主线,广泛吸收国内外先进的科学技术,广泛采用先进的、适用的先进装备,全面提升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水平。如机场提高基础设施的保障能力,通过技术创新,使用400赫兹地面电源具有操作简单、无污染、噪声低、运行经济、效率高、节约航空公司运行成本,该设备安装在廊桥活动通道下方,减少了电源车与飞机接近,可确保飞机、设备和操作人员的安全等优点。
       四、通过资本市场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应当依靠资本市场,充分发挥资本市场在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基础性作用。通过资本市场建立有利于各类基础设施建设企业和项目筹集资金、满足多种投资需求和富有效率的运作体系。
       (一)鼓励基础设施建设企业积极上市,支持上市公司利用资本市场加快发展,做优做强。
       要鼓励企业通过海外上市,迅速有效地做大做强,提高知名度,增强竞争力。通过海外上市搭建国际资本运作平台,建立适应市场的先进管理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和诚信体系,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提升企业发展层次,促进城市既快又好地发展。企业海外上市不必拘泥于上市市场的名气或具体方式,认为纳斯达克就比香港好,IPO就一定比买壳上市好等。
       通过上市建立多层次的股票市场体系。建立多层次股票市场的关键点是建立多层次股票交易市场,以发挥交易市场导向发行市场的功能。建立多层次股票交易市场,应特别重视发展具有区域性辐射力的区域性市场,其交易规则应能满足区域经济发展、企业发展和投资者的需求,避免简单建立多层次的全国性市场,尤其是要避免运用行政机制和财政资金继续建立不同层次的全国性股票交易市场。
       (二)积极推进证券产品创新,扩大投资者对基础设施的投资选择能力。
       证券市场是以证券产品交易为基础所形成的市场,有多少种类的证券产品就有多少种类的证券市场,有多大规模的证券产品进入交易就有多大规模的证券交易市场。证券市场的基础性产品主要有公司债券、政府债券和股票构成,发达国家的实践证明,20世纪80年代以后各种创新性证券产品是在融合了多种金融产品功能的基础上形成的。
       目前存款利率变动频繁为开发储蓄替代性证券产品提供了有利的资金供给条件,因此,积极发展可为城乡居民所接受的具有本金安全性较高且收益率高于储蓄存款的证券新产品,是一个有利时机。这类产品至少包括:浮动利率债券、资产支持债券、债券投资基金、货币市场基金、组合证券等等。发展证券市场的投资者,必须以发展机构投资者为重心。机构投资者的组织方式并非仅有基金管理公司,实际上,资产管理公司、投资管理公司等也是机构投资者的主要组织方式。
       (三)通过制度创新,使城市建设项目实行市场化经营。
       创新的市场化经营模式是,以城市建设项目为融资主体,由政府信用为依托,以城市市政设施资产以及资产相应产生的现金流和未来时期的稳定收益为担保,对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维护进行市场化经营。公司不l仅在城建投融资市场中唱主角,而且形成了融资——投入——收益——再融资——再投入——再收益的运营机制,实现城市建设的良性循环和滚动发展。
       城市建设项目实行市场化经营要采取特许经营模式。青岛市已经对现有从事城市供水、管道燃气、集中供热、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的企业授予特许经营权。实施特许经营,经营期限一般不超过5年;特许经营期限届满半年前,特许经营者拟继续经营的,可以按规定向市主管部门申请延期或通过参加招标等方式取得新的特许经营权;对企业经营期限原已有约定的,按约定期限确定特许经营期。
       五、强化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的配套政策
       城市化深刻的含义不仅仅在重新理解资金、资源的流向和价值,更重要的是城市化彻底改变了中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环境的空间分配模式,也改变了工业化过程中的项目模式,使城市成为了在空间意义上集聚资金、资源、人口,公共基础设施、工业和政府的系列组合体,并完成了经济社会发展环境的全部重构过程。在
       这个全部重构过程中,通过出台配套政策,才能加快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速度和提升建设水平。
       (一)出台实施建设工程施工招标、评标、定标的配套管理政策。
       要认真借鉴发达国家在基础设施建设立项、招标等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如美国在基础设施建设的立项、招标:等中,由当地议会及政府相关部门召开辩论会、听证会及各种讨论会,且对市民开放,市民可在相关的会议上发表自己的意见,更可向本选区的议员反映自己的看法,提出修改意见等。立项最终得到当地议会、政府的同意,才可以对外招标。同时通过专门评估部门对项目进行评估,主要包括6个方面:企业的整体质量、成本控制能力、完工的及时性、施工安全纪录、劳工权利状况以及管理水平等。评估员必须是专业性很强的专职技术人员,通过综合评估,给出7档打分标准。为了防止暗箱操作诱发腐败行为等,“合同和购买办公室”的网站上还专门列出该办公室特设的相关法规执行官员的联系方式。如果相关人员援引相关法规要求该官员提供与项目相关的信息时,该官员必须在10天之内做出明确答复;相关人员还有权到“合同和购买办公室”查阅与合同竞标有关的文件和材料。
       目前我国也相继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立项、招标等程序,如规定建设工程招标投标应优先采用合理范围低价中标的定标办法,其中国有投资占主导地位的二类以下(含二类)的房屋建筑工程和工程概算1000万元以下的市政工程必须实行合理范围低价中标。
       (二)通过出台政策积极引导企业合理、有效利用国家财政资金和社会资本市场融资。
       在发达国家,大型市政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资金来源主要还是通过联邦、州和市三级政府的财政支持。政府对融资监管非常严格,需要经过金融市场监管局的专门审批,而市政设施建设直接面向民间的融资更是法规严令禁止的。如巴黎的市政建设资金主要来自于住房税、地产税、出售房屋税等项目,市政府卖地兴建住宅再出售所得的盈利可以作为项目补贴。在改造或兴建工程中,大多数得到中央政府、大区各省的支持。比如,涉及环城路边的轻轨电车项目,由于临近的郊区居民也会受益,因此相关省也将参与共建,分摊部分资金。对涉及大区各省环境等方面的建设,则由中央政府、巴黎市和近郊省政府共同分担。
       同时,依法通过社会资本市场融资。如私人投资大型基础设施建设,政府必须扮演组织协调者的角色,负责发表大型基建项目的白皮书,作为社会各界的讨论稿;通过公众参与协商与监督,使项目决策过程公开化;在听取环保和产业界专业人士的意见后,政府发表有关政策文件;开发商提出项目建议书和详尽的报告,包括银行贷款等资金来源、法律依据等,最后由政府平衡开发商与公众的利益,决定是否予以批准。
       再如出台相应的政策,利用小红筹模式上市中的“返程并购、跨境换股、海外融资使用”等方式,进行基础设施建设。
       (三)要通过出台配套政策,以建设和改善与农村生活相关的公共基础设施。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要下决心调整投资方向,一定的时期内,把国家对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重点转向农村;整合各种渠道的支农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要积极引导农民对直接受益的公益设施建设投资、投劳,逐步建立合理、稳定和有效的资金投入机制。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物质条件,现阶段特别要重视加强以小型水利设施为重点的农田基本建设,加强防汛抗旱和减灾体系建设,加强农村道路、引水、沼气、电网、通信等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建设。到2010年,基本完成村村通电、通水、通道路,进行厨房革命、厕所革命,实现村容整洁。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突破口是从根本上解决小城镇建设基础设施投入不足,缺乏适合当地特点的经济适用技术,缺乏完善的市场运行机制制度,建设运营和管理的能力比较弱等问题。加快推进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是目前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主攻方向,是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大战略的重要内容。
       (四)要通过政策和立法手段,不断提升基础设施建设的管理水平。
       近年来相继出台了《建设工程监理规范》等一系列法规和章程,提高了基础设施建设的管理水平,如对项目监理机构组织制度不健全,岗位责任不落实;建立资料档案不齐全、不规范;监理机构人员不到岗、不到位等严重违反《建设工程监理规范》、《建筑施工现场管理标准》等问题。对施工企业、监理企业、项目经理,项目总监等实施严格的考核与管理,同时把考核结果同企业的招投标等业务相挂钩。提升基础设施建设管理水平需要特别重视战略环境评价问题,基础设施建设中战略环境评价的实质“就是要把环境保护放在战略高度上来考虑,把对环境的考虑纳入到决策过程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