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新书评介]早期中国自由主义者政治理念的深度诠释
作者:胡其柱

《东岳论丛》 2007年 第04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白西学东渐以来,自由主义无疑是影响国人最大的几种政治理念之一。民国时期,自由主义甚至一度成为上层主流知识分子共同的思想背景。虽然最终未能深入普通民众、占据社会主导地位,但是时至今日,自由主义在上层知识分子中的生命力仍然不可小视。近年来,不少学者从历史学的角度,对自由主义在中国的初步兴起进行探讨,基本梳理清楚了早期中国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群体构成与思想脉络。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由于研究路径和观察视角的局限,一些有关早期中国自由主义知识分子政治理念的历史面相仍然无法予以完整揭示。2006年12月张太原教授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独立评论)与20世纪30年代的政治思潮》一书,以20世纪30年代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主办的刊物《独立评论》为中心,突破既有研究思路的局限,立体地再现了自由主义与民族主义、三民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之间的复杂关系,可谓目前关于早期中国自由主义研究的一部力作。
       作为一种观念史或思想史研究,最容易陷入脱离历史、泛泛而谈的窠臼。但是该书作者巧妙地选择一种刊物作为研究凭借,使整个研究既能保持一定的开放性和群体性,又能确保相对的确定性和集中性,从研究路径上来说应该是一种较为理想的选择。当然,以刊物作为研究对象,前人早已有之,尚算不上一种开创。该书的可贵之处,在于选择了一种最佳研究路径,进而又在观察视角上另辟蹊径,将自由主义与民族主义、三民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关系作为考察主题。这一视角不仅有利于确定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思想边界,而且有利于从更为宽广的政治背景中把握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分子的社会角色和作用。
       就与民族主义的关系来说,以往叙述多偏向于否定自由主义者的行为和言论。作者则依据胡适等人在《独立评论》发表的相关文章,遵循“同情之了解”原则,客观梳理出了自由主义者的独特对日侵略观。作者在书中提到,《独立评论》对日本侵略的态度是根据“时势”的变化而不断调整的,可谓“能和则和,当战则战”,但无论战与和,其主旨都是为国家找出一条“最少损失”之路。根据这一判断,作者认为在某种程度上,自由主义者更能根据中日实际的情势“代表”国家说话,或者说其民族主义思想更为纯正。与以往历史叙述相比,这样一种诠释无疑更加公正和客观。
       自由主义与三民主义的关系恐怕是最为1949年后大陆所诟病的地方。由于抗战时期胡适等人与国民党的合作,1949年后的大陆学人多将胡适等人与国民党归为“一丘之貉”而加以完全否定。该书则为我们揭示了另一幅更为接近真相的历史图景:20世纪30年代,自由主义者从宪政角度对国民党进行了猛烈批判,即使面临日本咄咄逼人之侵略,胡适等人仍然保持了思想独立,而且还企图在“哲学”上与之对立或“斗争”。不过,“令自由主义者痛苦而又无奈的是,在思想上可以与三民主义进行‘斗争’,而在政治上因为‘爱国’却不得不与之‘妥协’及‘合作’。”站在国家立场上,自由主义者断定“有政府胜于无政府”,故又为国民党的存在进行论证,甚至直接参与到了国民党政权中去。
       自由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既是一个历史话题,又是一个现实话题。该书专辟一章探讨《独立评论》对中国共产党的态度,可谓击中了现代中国政治的一大关键穴位。在该书中,作者认为五四运动后陈独秀等人对自由主义者的评判偏向否定,但是胡适等人却对马克思主义者给予了相当“同情和赞许”。在胡适的政治宣言中,甚至还一度隐含了不得已而要革命、学习苏联等“激进”倾向。不过,自由主义者有自己的理想界限。尽管他们对社会主义推崇一时,但是却不能赞成以武力和革命去实践;尽管他们对共产党要解决的问题抱有一定同情,却不能完全认同武力暴动的解决方法。是故,才对中共又有“批判和反对”。这样的“两面性”预示了后来自由主义群体在对待中共态度问题上的分野。
       以上便是该书为我们揭示的一种早期中国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政治面相。在揭示这一面相的过程中,作者充分运用“同情之了解”原则,顺着历史本来的进展顺序去探求,避免了史学研究中常见的“倒放电影”现象,从而使得所揭示的历史面相更为“本色”和“纯真”。除此之外,该书将自由主义放在与民族主义、三民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关系框加中加以考察,在比较中审视、判断自由主义者的思想边界,不仅使我们体会到了一个明确完整的自由主义群体的思想特质,而且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了自由主义者在现代中国政治史上的社会角色及其社会作用。
       当然,作为一本专著,都会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微瑕。“同情之了解”是作者贯穿该书的基本研究原则,这一原则保证了研究结论的客观和公正,但是若“同情过度”亦会导致“感情投入”,从而会或多或少地影响所要揭示的历史面相。另外,该书主要以自由主义者的政治言论作为分析文本,既便于作者的史料驾驭又使研究有明确的凭借,自然是一种较好的思想史研究进路,但是若完全依赖“言论文本”而忽视“行为文本”,亦会导致历史解读的“片面”,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历史评价难免会出现偏颇。不过,这些都是思想史研究共同面临的困境,不能苛求作者一人能够解决。总之,瑕不掩玉,《(独立评论)与20世纪30年代的政治思潮》是关于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研究不可多得的一部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