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论点集萃]从基督教神学思想看《审判》中的罪与罚
作者:王 晶

《东岳论丛》 2007年 第04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关键词]卡夫卡;审判;基督教
       [摘要]卡夫卡是一位具有浓郁宗教情结的作家,在《审判》中,他面对现代人与上帝的疏离,阐述了自己的宗教思想,也表现出对信仰的追求与迷惘。本文通过获罪、识罪、服罪三部分解析《审判》中的罪与罚。
       [中图分类号]12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353(2007)04-0195-02
       卡夫卡的《审判》讲述了一个无罪却被判罪,并被处死的人物约瑟夫·K的故事。如果从世俗角度去读,无辜受刑,故事看似荒诞无稽。如果以基督教神学思想为基础来解读,约瑟夫·K从获罪到服罪的过程事实上表现了作者对现代人生存状态、信仰缺失与灵魂救赎的忧虑与思考。
       一、无罪之罪:人与上帝关系的疏离
       《审判》写的是银行高级职员约瑟夫·K的遭遇。他是一位事业有成的银行襄理,但一天早上,奉公守法的他突然被通知犯罪了,且收到了法院的传票,要求他去接受审判。更奇怪的是,法院既没有公布他的罪名,也没有剥夺他的行动自由,K对此愤怒异常。在开庭时,他谴责司法机构的腐败和法官的贪赃枉法,并决定不去理睬这桩案子。但日益沉重的心理压力却使他寝食难安,他开始厌恶工作,把精力放在研究案情上,并为之四处奔走。
       《审判》的写作手法是卡夫卡风格的体现,即在看似荒诞的故事情节中蕴含某种深刻的思想用意。在卡夫卡的作品中,犹太文化与宗教思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正如评论家所言:“如果不考虑根据当代人的思维进行的阐释,我们会发现与其把卡夫卡的作品归入‘现代文学’,不如说它们同《圣经·约伯记》有着更密切的联系。他的作品是以宗教,尤其是犹太教意识为基础的,在其他任何维度上对卡夫卡的作品进行分析都没有意义。”…从这一认识出发,再来看《审判》中荒诞不经的描述,我们就不难发现作品所深蕴的基督教神学思想了。
       疏离上帝,抛弃信仰,沉溺物欲,堕入世俗,这是现代人的基本生存状态,也是人类违背与上帝的约定而犯下的罪过。因为基督教神学认为“我并不是世界的中心,也不是善与恶的评价标准。我不是,上帝才是。换言之,从出生开始,我便将自己放在上帝的位置。这就是我的原罪。”除此之外,基督教神学思想对“罪”还有第二种解释,那就是“上帝荣耀的亏缺”。“保罗声称世人都犯了罪,亏缺了上帝的荣耀。很多人都对这句话感到有点不知所云。因为世界上大多数人一辈子都奉公守法,从未抵触过律例,未上过衙门,更不用提作奸犯科,杀人放火了。他们如何都犯了罪,亏损了上帝的荣耀呢?”这句话正符合了K的处境,以世俗观点看来K没有犯罪,他甚至可以说是个成功人士。但在基督教神学思想中,人对自身知识、能力、德行的骄傲也是一种罪。
       在《审判》中,卡夫卡以对现实的描写,全面阐述了人类面对上帝时的罪过。远离上帝的人感觉自己是无罪的,就像K那样,理直气壮地为自己辩护。他到法院辨明是非,找律师等人了解案情,其中的活动揭示出现实社会中的各类现象,荒诞琐碎的小事看似轻描淡写,却恰恰折射出社会现实的本质,正是这些造成了人对上帝的疏离与背叛。
       “罪如何进入这个世界?只能让各人自己来理解;如果他要从别人那里学习理解它的话,那只能是误解。”所以卡夫卡让他笔下的人物面对真实的自己,去理解所犯的罪过,就像作品中K全力以赴地投入到对案情的思索中。这既是他识罪的过程,也是他脱离俗世,回归精神的转机。
       二、识罪之路:上帝的羔羊迷途知返
       K从开始对被捕不理不睬,到后来无心他顾,渐渐地他深入到对罪的审识中。
       他聘请的律师与法院沆瀣一气,贻误了案件的处理,使他愤然离去。他又去拜访画师,得到答复是:法院一经提出起诉,就认定其有罪,无法变更。但也有开释的可能性:包括真正开释、假释和拖延审理。假释和拖延审理只能获得暂时的自由,真正开释是最理想的,但在世上没人能做到。并且画师告诉K:世间级别再高的法官都是低级的,没有判决无罪开释的权力,这种权利只由最高法院掌握,而它却是你、我和大家都无法接近的。由此看来,卡夫卡笔下的最高法院不属于人间,是凡人难以知晓的上帝,而人是否有罪只有他才能裁决,所以卡夫卡让K慢慢认识到上帝的存在和力量。
       然后K见到有案在身的商人布洛克,商人说:身处案中的人,最后只能被拖得精疲力尽,毫无办法。K不想步其后尘,于是他解聘了律师,把自己从世俗的审理中解脱出来。放弃了世俗辩护的K,自己承担起自己的生命,去寻觅人生的归宿。
       最后,K来到了大教堂,在人与上帝沟通的地方,见到了一位神父,并听他讲了在法的门前的故事,晓谕他法是有的,但通往法的道路障碍重重。
       现代社会的特征使人疏离了上帝,远离了精神信仰,像精神流浪汉在荒原上踽踽独行。他们找寻生存的方向,即使历尽艰难也永不言弃。《审判》中的K就是在四处问寻的过程中,渐渐意识到了自己的罪责。
       这是一个识罪的过程,K逐渐意识到自己与上帝关系的扭曲,并努力去调整。“罪最基本的本质是背约,是在触犯诫命的行为上破坏了神一人的关系。”生活在现代的K已模糊了对上帝的记忆,更忘记了与上帝的约定。每日沉沦于现实的俗物之中,忽略了精神领域中的追求,缺失了与上帝的沟通,这就是他的罪过所在了。K代表的是现代人这个群体,每个人都是在这种状况中生存的。卡夫卡指出了现代人生存的无依无靠,提醒处于罪中的人们迷途知返。K的追寻过程就是在警示人类要认识自己的过错,追寻自己的信仰。
       人的生存不仅只是应付外在的客观现实,更重要是个体的精神生活。人在识罪的过程中重新与上帝沟通,意识到自己的罪过,也重新认识人生、理解存在。但已沉沦于罪中之人在识罪之后又会走向哪里呢?上帝的拯救会再次来临吗?
       三、服罪之死:现代人灵魂的救赎之旅
       为伸冤而奔波的过程使K逐渐意识到自己的罪过,聆听神父所讲的故事使K有所醒悟,之后他对现实的态度全然改变了。
       小说结尾是K被处死的描写:没有任何反抗,甚至配合两个刽子手处死了自己。卡夫卡让K以一种平静、顺从的心态接受了死亡,这种描写与小说开始时的极力反抗相矛盾,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反差呢?是什么使K坦然面对自己的死亡呢?“罪的普遍性的一个证明就是世人都要面对罪的后果——死亡。人或许不肯承认世人都犯了罪;但世人却不得不承认而且都无法逃避死亡。然而,圣经已经说明死亡是罪的后果。”
       在上帝面前,有罪之人的最后结局就是死亡。当经历了前面的获罪、识罪的过程之后,K已清醒地认识了人生在世的存在过程,并且意识到死亡是每个人的结局。K在寻求外界帮助屡次失败之后,被引到了大教堂中,与神父进行了交流,听到了神父所讲的“法的门前”的故事:一个是守在法的门前的守门人,一个是想要走人法门被阻挡在门外的乡下人。守门人曾启示乡下人:门是可以进去的,但要等到一定的时机。
       于是他就虔诚地守候在法的门外,等待着直至生命的结束。就在生命将尽时,他看到了一道光芒从法的大门里永不休止地射出来,也许那就是拯救之光。K在教堂中也看到,一幅银色的圣像正好在他的眼前闪烁出一缕银灿灿的光芒。
       神父告诉K,他是法院的人,而且对他没有任何要求,“法院不向你提什么要求。你要来,它就收留你,你要走,它就让你走。”这时神父就像守门人,而K则像乡下人。法就是上帝,人是自由的,信则来,不信则去。上帝召唤人,但不强迫人,人可以自由选择。信了内心就有了信仰,不信则在世上彷徨。这时的K已被神父的言论吸引了,虽然嘴上说着该离开教堂回银行了,但他却一边说一边摸着靠近神父。正由于信仰的这些征象是从一种极端的怀疑中挣脱出来的,经最后的检验澄清,就其真实性而言非常有价值,非常强烈。人不能没有一种对自身某种不可摧毁的东西的持久的信念而生活。K与上帝的重新交流经历了曲折的过程,但信了就能得到拯救吗?卡夫卡也没有把握。
       布罗德认为在宗教思想方面应将卡夫卡归入“危机神学”的行列,“这个神学的倾向性是:在上帝和人之间,在人与通过人的力量产生的善举之间,横亘着一条永远不可能弥合的鸿沟。”正是这条鸿沟使得《审判》的结局模棱两可。K认知了罪,了解了人与上帝的疏离,意识到信仰对人之生活的重要性,但现代人已无法回到过去那种与上帝的关系中,K就那样抱着一丝被拯救的希望,毫无反抗死去了。
       “每个伟大的文学家总将生活中某种在他之前无人看得清楚的东西清楚地表现出来。通过卡夫卡搞清楚的是什么呢?是生活的不清楚性!”卡夫卡在《审判》中让人清楚地看到了现代人生活的混乱状态,尤其是人的精神生活方面,与上帝的疏离造成了信仰的缺失。他让现代人看到了自己的生存状态,并指出了开始新生活的方向,但他也指出了生活的不清楚性,他对人们恢复与上帝的关系无法确定,不知道最后人的灵魂是否能够得到拯救,所以K在无奈的妥协中死去了。人的灵魂将走向哪里依然是一个问号。
       不过在书的最后,卡夫卡给人留下了一丝希望。在K被处死前,他的目光落在采石场旁边那座房子的顶层上。看到灯光一闪亮,那儿有一扇窗户打开了,一个人突然从窗户里探出身子,K在想:那是谁呢?一个朋友?一个好人?一个有同情心的人?一个愿意解人之难的人?是一个人?是所有的人?还有救吗?有没有被人忘记的申诉呢?肯定有这样的申诉。逻辑虽然是不可动摇的,但它阻挡不了一个求生的人抱有种种幻想。他从未见过的法官在哪儿呢?他从来没有能够进得去的高级法院又在哪儿呢?他举起双手,张开十指……
       上帝在何方?谁来拯救世上的有罪之人?让人独行于救赎之旅中的惩罚还将延续多久?卡夫卡用一串问号让K发出了呐喊,生活在现代精神荒原上的人等待着拯救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