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论点集萃]汉英交际中的文化迁移
作者:魏金梅

《东岳论丛》 2007年 第04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关键词]文化交际;文化迁移
       [摘要]文化迁移是跨文化交际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其模式有文化信息的减损、信息的增值和信息的误解。汉英文化交际在日常生活与社会习俗方面的迁移主要表现在不适当的社会应酬语、不可接受的文化规约和习俗、不同价值体系的误解等方面。
       [中图分类号]H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353(2007)04-197-02
       文化迁移(culture transfer)是跨文化交际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它不仅直接影响了交际的效果,有时甚至引起交际故障和冲突,是交际过程中不可忽视的因素。本文试以汉英两种文化为研究对象,探讨两种文化交际中的迁移现象。
       一、文化迁移的模式
       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不同文化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既有各自的个性又有普遍的共性。共性为一种文化与另一种文化的交流提供了可行的依据和基础,但不同文化所具有的个性或特性却构成了文化交流的障碍,进而引起文化的迁移。文化迁移按其文化意值可分为以下三种:
       1.文化信息的增值。交际的一方或双方获得的文化信息超出了说话者所赋予的文化意值,即受话者除了赋予说话人所要传达的意值以外还附加了说话人并未传达的意义,或受话人把说话人所要传达的某项较弱的意义人为地强化了。例如,“你吃了吗?”在汉文化中是一种寒喧语,但对英美人说“Have you eaten your meal?"其文化的意值就增多了,因为英美人总认为对方欲邀请自己吃饭。再如,“我们一起去吃饭吧!”对于中国人来说意味着说话人付款请客,但“Let’s goto dinner.”对于英美人只是各自付款的聚餐,因此,当英美人付完自己的费用一走了之的时候,中国人才悟出了文化信息的差异。
       2.文化信息的减损。交际的一方或双方获得的文化信息量少于说话者所赋予的文化意值,即不是全部信息的意值或弱化了原有信息的强度,就出现了文化信息的减损。例如,中国人邀请一位美国朋友去吃饭:“我们一起去吃饭,好吗?”很明显这句话包含着中国人付款请客的信息,但这位美国人减损了这句话的意值,坚持支付自己那半费用。在交际过程中,有时一些文化信息的强度被弱化,从而造成了交际的误区,如一位中国教师邀请美国学生到家里做客:“今晚请你们到我家玩。”这句话对于中国人来说是正式的邀请,但对美国人来说邀请中若没有提到具体的时间和安排,且不是一周之前发出的,其意义很弱且不必当真,故晚上不会到这位教师家里去。
       3.文化信息的误解。交际的一方或双方错认了说话者所赋予的文化意值,就产生了文化信息的误解。中国人一见面时总喜欢问:“到哪里去?”、“出门啊?”之类的话,这对中国人来说是非常礼貌的事情。但英美人却认为这些都是私人问题,不能随便打听。再如中国人的谦虚客气、推辞谦让常常引起英美人的误解。当中国人得到赞扬时常说:“不不,我还差得很远”或“哪里,哪里”,这使得英美人很尴尬。同样英美文化在某些场合中也常常引起中国人的误解。如一位美国朋友A赞扬中国学生B的鞋子漂亮,而这位学生不知这仅是表示友好,结果导致不快。
       二、汉英文化中的迁移现象
       一般认为,文化大致分为两类:一类在英语中大写,可称之为正式文化,包括文学艺术、哲学等社会科学以及各种自然科学的成果,集中反映了人类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另一类在英语中小写,可称之为普通文化,即人类生活中一系列不同的特征,如风俗习惯、礼仪、禁忌、婚丧、庆典、节日等。但是两种文化所起的作用不同,“一个国家安全的正式文化对每个人固然有影响,但最有影响的是普通文化。最难以从外部观察的是普遍文化,影响我们学习外语的也是普通文化。”因此,探讨普通文化的迁移对于避免跨文化的交际中产生的文化误区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汉英文化在日常生活与社会习俗方面的迁移主要有:
       1.不适当的社会应酬语。应酬语又称寒暄语,是人们建立社会接触的一个重要渠道。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人们文化传统的影响。它主要包括:
       ①问候语。中国人一般不主动与陌生人打招呼,不然的话常被误认为认错了人。熟人之间的打招呼除了“你好”、“你早”以外,更多地是说“吃饭了吗?”“干什么去?”“到哪里去?”等等。然而英美人不管认识不认识,习惯上一见面就招呼对方:“Hi!”。如果中国人按照汉文化的方式招呼英美人,英美人总感到惊讶。“你吃了吗?”跟“Have you eaten yet?”之间存在着不同的文化意值。“你吃了吗?”是一种寒暄语,但“Have you eaten yet?”是邀请或希望约会,因此当中国人对英美人打招呼“Have you eaten yet?”就发生了文化迁移。
       ②称谓语。各种文化都有自己特有的称谓系统和使用规则。人们相见时用姓名称呼对方在许多文化中都常常见到。但对单独使用“名”或“姓”的称谓模式,汉英文化却存在着差异。如称呼未婚妇女Mary Smith,汉语中可以用名+称谓词模式,如“树人先生”,有时也可以用女性“美龄女士”,但更常用“宋小姐”或“宋美龄小姐”。英美文化中的基本称谓模式只有“称谓词+姓”:如Miss Smith和“名”,如Mary,而不能称Miss Mary。在汉英文化交际中中国人称呼英美人或英美人称呼中国人往往都受本族文化的影响,因而造成称谓语方面的文化迁移。
       ③告别语。不同的文化有着不同的告别模式和言语规约。如果把一种文化中的告别模式移栽到另一方文化上面就会造成交际障碍。如中国人看望病人告辞时常说:“注意休息”、“多喝点开水”等以示关怀与安慰,但英美文化较常用祝愿对方早日康复为告辞语,如“Hope your cold getsbettersoon.”如果中国人对英国病人说“Drink plenty 0f waterand put on more clothes”就会引起病人的反感和不悦。另外交际是个双向过程,结束谈话要经过交谈双方的协调,达到双方同意才能顺利地结束,在这方面汉英文化存在一些差异。英美人总是以A:“Bye.”B:“Bye”之类的话结束,而当中国人提出了“我该走了”之后就告辞时,英美人往往感到很唐突,认为中国人不讲礼貌,极不尊重他们。
       2.不可接受的文化规约和习俗。汉英两个民族在长期各自的发展过程中,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规约和习俗,因此,在交际过程中,常常根据本族文化理解交际对方的文化含义,造成迁移。在文化规约和习俗方面表现为:
       ①恭维语。在英美文化中赞美人们的容貌、服饰、发型、言谈举止、素质修养等被视为礼貌之举,常常赢得被恭维人的欢心和喜爱,特别是女性,更加喜爱人们的恭维。因此,英美人常常把恭维挂在口上。在汉文化中虽然也存在着恭维语,但范围和成度却有别于英美文化,特别是汉族女性,一般
       不习惯于异性对自己的恭维。
       ②自歉语。中国文化一向把谦虚视为美德,所以当一个人受到赞美和夸奖时,总要客气一番,说:“哪里,哪里”,“不敢当”之类的话。而在英美文化中英美人总是把别人的赞扬视为对自己成绩的肯定,以“Thank you.”或“Thank you foryour encouragement.”作为答谢语。因此,当英美人听到中国人说自谦的话时常感到中国人虚伪和自卑,而中国人对英美人得到赞扬后报以的“谢谢”时常常感到英美人缺乏谦虚之美德。
       ③致谢语。当对别人的好意表示感谢时,中国人总感到英美人不论什么情况总是说“Thank you”;英美人也无法理解中国人接到别人送来的菜单、报纸、信件视为当然,一点不致谢。
       3.不同价值体系的误解。不同的文化有着不同的价值体系,在区分文化的交际中,由于不同的价值观念,也常常引起文化迁移,主要表现在:
       ①个人隐私。隐私问题是汉英文化交际中十分棘手的问题,对于“隐私”的内容双方认知差别很大。尊老爱幼、亲仁善邻、帮助他人是汉文化中千古相传的箴言,因此,中国人见面喜欢问对方的姓名、籍贯、年龄、工资等,送客时常说“慢慢走”,见人外出时往往很关心地说“天气冷,多穿些衣服”,“注意身体”等,显示了中国人的友好和关心。但在英美文化中,这种关心却极大地侵犯了自己的“隐私”,损伤了自己的自尊心。如果我们与英美人交际中忽视这一点,就必然引起文化迁移。
       ②友谊观。中国的许多俗语,如“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劝说人们一旦结成朋友要终生保持。但在英美文化中,特别是美国人,很少有人与朋友保持长期稳定的友谊关系。这种现象既有社会因素,如工作的流动、家庭的搬迁,又有个人喜新厌旧的普遍心理等等。对此,美国康顿与龙索夫(Cordon & Youself)曾把美国人的友谊称之为“手绢纸友谊”(klenex friendship),即用完就扔,意指功用性友谊。但这并不意味着美国人不重视友谊,而是他们非常强调个人自身的价值、强调自我意识而蔑视人际关系。
       ③亲属观。家庭是社会的中心,在汉文化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中国人的亲属称谓十分复杂,身份分得一清二楚。但在英美文化中,称谓比较模糊,如cousin一词在汉文化中可以指“堂兄、堂弟、堂姐、堂妹、表兄、表弟、表姐、表妹”八种称谓,unele一词也可以对应于“伯伯、叔叔、舅舅、姑父、姨父”等。如果把“你好、表哥”机械地理解为“Hello,mymale-cousin-on-mother’s-orPatemal-aunt’sside-eider than myself”,则成为十分严重的文化迁移。
       笼统的亲属称谓也反映了英美家庭中人际关系的随便性和开放性,特别是在美国,家庭成员在很大程度上不是以家庭而是以社交场合为生活的中心,追求个体自由和个人利益是人的权利,不允许政府、统治阶层、教会、家庭以及任何其他外来因素的干涉。因此,在家庭关系上,美国人对父母以及其他亲属几乎没有什么责任。而中国人崇尚集体主义,坚信国家、集体、学校、家庭的利益永远高于个人的利益。在家庭关系上,中国人以血缘家庭和整体和谐为重,讲究孝敬和赡养父母。两种不同的亲属观在交际过程中相互迁移就不足为奇了。汉英文化迁移在交际过程中还有许多其它方面的表现,它们无时不在影响人们的交际成效,特别是这两种文化的负向迁移,更是人们交际的障碍。我们在此仅仅探讨了其中部分内容,但仍有众多问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