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新书评介]以理论与实际相统一的视角科学地解读马克思主义
作者:包心鉴

《东岳论丛》 2007年 第03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长期以来,国内学术界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和统一性问题一直存在着不同的理解乃至歧义,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能否紧紧围绕和凸现理论与实际的关系。山东社会科学院郝立忠研究员的新著《理论与实际统一的马克思》(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8月出版),以理论与实际相统一的视角,对马克思理论的整体性和统一性作出了有新角度、新内涵的科学解读。
       作者认为,理论与实际的关系问题是理解马克思理论整体性和统一性的最佳视角。解读马克思理论的整体性和统一性,首先要搞清两个基本问题:一是马克思理论的产生和发展,是一个以相同基本思想为指导的有机的、统一的过程,还是几个由低级向高级的几经转折的阶段?二是马克思理论的内容,是由几个相对独立的学科构成的学科体系,还是在同一个基本思想指导下对经济社会各个方面重大问题的认识与解决?以传统形而上学的思维模式来理解马克思理论,就必然把马克思哲学理解为对传统本体论哲学的改良,把马克思的整个理论理解为一个绝对的体系,理解为对社会的不可改变的规律性认识,并把它机械地分割为几个互不联系的、由纯粹概念建构而成的学科。甚至于用一些从现当代西方哲学中借来的新名词,套到马克思的头上,对其进行“新诠释”,或是构建“新形态”。而只要坚持唯物主义辩证法,从理论与实际的关系问题人手,我们就会得出这样的结论:马克思的唯物主义辩证法,是贯穿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精神的集中体现。早在青年时期,马克思就对传统形而上学的根本缺陷有了深刻的认识,开始了对传统形而上学的背叛。其后,又在革命实践中认识到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和黑格尔唯心主义的共同缺陷,由此才真正建立了与传统形而上学根本对立的哲学形态——唯物主义辩证法。这个新哲学形态的产生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基本思想散落于马克思、恩格斯对哲学、政治、经济等领域重大问题进行研究的大量论著中,我们必须从其全部产生发展过程来把握其整体性和基本精神,绝不能以某一论著的观点为限。只要做到了这一点,我们就可以发现,出于在理论与实际关系上对传统形而上学的颠倒,马克思哲学相对于旧哲学的根本性转折就在于:一是摆脱了旧哲学(既包括旧唯物主义,也包括旧唯心主义)从纯粹概念出发建立绝对体系的俗套,把自己的哲学视为开放的、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发展的哲学;二是摆脱了旧哲学单一认识世界的功能,转向在认识世界的基础上改造世界;三是改变了传统哲学专一致力于“形上”之思,以远离尘世为荣的世俗,以促进绝大多数人以至全人类的全面发展为己任。也就是说,它摆脱了以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为基本类型的、“为了知而追求知识,并不以某种实用为目的”的传统形而上学的束缚,发展成为一种在认识世界的基础上改造世界的更为高级的哲学形态。它坚持人民是历史发展的主体和动力,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代表着历史发展的方向,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和利益就是最大的实际、最大的现实,使理论和实际与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统一起来,使理论的阶级性、科学性、实践性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统一起来。马克思的全部理论,都是在把唯物主义辩证法用于认识和解决社会现实问题过程中形成的,它们是一个统一有机的整体,而不是互不联系的几个部分。
       作者认为,马克思哲学和整个马克思理论,在理论形态上是一致的。从理论与实际关系的角度看,马克思主义就是马克思创立的从人民根本利益出发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学说。马克思的全部理论,都是在同一个基本精神指导下凝结而成的有机整体。不论是马克思的唯物主义辩证法、还是马克思的整个理论和实践,其基本精神都是相同的,就是按照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就是坚持理论与实际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基础上的动态统一。因此,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精神是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精神完全一致的。它以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相统一为根本特征,而不是仅仅局限于“纯粹思想的领域”,追求概念的更新和体系的“完美”。这个基本精神贯穿于马克思的全部理论和实践当中。不论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学、经济学,还是社会学,都是马克思按照这一基本精神,面向社会现实,去认识和解决所在时代重大政治、经济、社会问题所形成的理论成果。并且,只有当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家们都能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精神对中国的现实社会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的时候,也就是马克思主义得到真正的繁荣和发展的时候,也就是中国能真正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方面赶超西方发达国家的时候。因此,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关键在于坚持现实社会问题。这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际统一根本特征的必然要求,也使马克思主义具备了与时俱进的理论本性。用这样一种视角来认识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我们说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重要的不是马克思主义“概念”和“体系”的与时俱进,而是面临的现实问题及其解决方法、途径和结论的与时俱进。现实生活中的马克思主义就是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精神研究和解决重大经济社会问题的方法、途径和结论,现实问题随着时代和实践的变化而变化,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和结论也随着时代和实践的变化而变化,不可能千篇一律。那种仅仅局限于概念的更替和体系的翻新,去构建形形色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而不能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精神来回答现实中的重大经济社会问题的做法,不是一种真正科学的马克思主义态度和方法。
       作者认为,理论与实际相脱离,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繁荣和发展的主要理论障碍。目前马克思哲学所受到的种种责难,也无一不是在把马克思哲学解释为一种“形而上学”或某种“本体论”哲学的前提下才出现的——只要先把马克思哲学解释为某种“形而上学”或“本体论”,然后再用传统形而上学的标准去衡量,那么,它相对于传统西方哲学、相对于现当代西方哲学主要流派,并没有什么绝对优势,这就阉割了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精神,我们就不难得出结论:判断真假马克思主义,主要是看理论与现实的关系,看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关系。我们要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就必须坚持以理论与实际的关系为判定标准,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精神,坚决反对传统形而上学和本体论的思维模式,坚持从现实出发,在指导现实、服务现实,回答和解决重大现实问题中赋予马克思主义以活的灵魂,把马克思主义不断推向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