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新书评介]社会心理调适与和谐社会建设
作者:贾英健

《东岳论丛》 2007年 第03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既需要体制、政策等硬件的建设与完善,还需要社会心理的积极引导与调适。关于这方面的理论研究,学术界尚存在不足。王家忠教授的新著《人性·社会·心灵——社会潜意识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则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一)研究视野的深度扩展
       传统的社会心理学,特别是西方社会心理学研究,有两个主要缺陷,一是心理学的研究取向和实验的方法严重脱离实际,一是至多考察了社会普通心理层面,至于深层的社会心理,即社会潜意识,则要么给忽视了,要么只作了肤浅的说明。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全面审视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方法和体系结构,不仅是理论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实践的迫切要求。社会心理既有普通心理层面,也有社会潜意识。社会潜意识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心理现象,从广义上说,不易被直接觉察到的社会心理因素都可称之为社会潜意识。《社会潜意识研究》以社会潜意识的形成过程及演化规律为轴心,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宗旨,深入探讨了人性演化、社会潜能、社会欲望、社会心态、社会异常心理、民族潜意识、区域文化心理、社会思潮、社会不良亚文化、社会意识形态、社会管理、社会经济等重大社会心理文化现象和社会现实问题。由此拓展了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视野,引起了研究方法的变革、体系结构的充实与更新。
       (二)研究方法的变革尝试
       在西方,传统的社会心理学在研究取向和研究方法上一直存在着严重的弊病。美国是西方社会心理学的大本营。1924年阿尔波特(F·Allport)的教科书《社会心理学》,奠定了美国实验社会心理学的基础,此后,心理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长期在美国占统治地位。而心理人类学、精神分析学则成为不引人注意的旁枝。早在20世纪40年代,勒温曾提出要把文化人类学、心理学和社会学整合进一门社会科学的倡言,然而这一宏愿非但未能实现,相反,二战以后,社会心理学却进一步分化了。即使是社会学的取向,也往往只侧重于微观的人际关系,忽略了从人际关系及整个社会的层面来研究人的行为。
       社会潜意识理论一反传统社会心理学在研究取向和方法上的严重弊端,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从人性、社会、心灵的复杂联系中,深刻揭示社会潜意识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的形成过程、地位和作用。其研究视角实际上是一个三维立体结构,即:社会维——社会制约论,探索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对社会潜意识形成与发展的作用。人性维——人性演化论,考察人性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心理维——心理能动论,分析社会潜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及其对人性演变和社会发展的能动作用和影响。在研究过程中,作者主要侧重于历史唯物主义与现代系统论的结合,文化学、民族学与心理分析学方法的结合,直接观察与间接观察的结合。
       (三)研究内容的充实更新
       与传统社会心理学体系不同,作者侧重于考察社会潜意识的形成过程及其发展的基本规律。首先是揭示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在人性、社会、心灵的复杂联系中,社会潜意识对社会经济生活条件的主动或被动的适应过程,探讨社会潜意识的形成机制、特点、结构及一般社会功能,把握其发展演变的基本过程和规律。其次是通过剖析社会潜意识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诸因素之间的互动机制,揭示社会潜意识对社会发展的能动作用及其调控机制。第三是具体考察和研究一些特殊的社会心理现象和重大社会问题。围绕构建和谐社会主题,就社会转型、人性嬗变与社会心态的调适,人性的扭曲与社会心态畸形,民众心态的失衡与矫治,人性的弱点与心理的误区,社会欲望失控与社会行为失范,区域文化心理与区域社会发展,社会转型与文化消极现象,不良群体亚文化与青少年犯罪,社会潜意识与思想政治工作,以及社会思潮、社会焦虑、社会心理障碍等重要现象和现实问题,都作出了深入地考察与分析,并形成了科学的结论与可行性对策。 诚如作者所说,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系统地研究社会潜意识问题,是一项开创性的工作。有些问题能否纳入“社会潜意识”范畴,特别是各章节之间的逻辑次序,也还值得进一步探讨。希望作者继续推进该课题的研究,以促进社会心理的和谐发展,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