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专论]“发展”是新时期解放思想的着力点
作者:向 征

《桂海论丛》 2008年 第03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摘要:纵观20世纪我国历史发展不难发现,每当中华民族处于重大转折关头。都会出现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每一次思想解放运动都给中华民族注入新的活力,更是为中华民族走向世界带来了全新的转机。在新的时期。我们应当把“发展”作为解放思想的着力点,进一步推动社会的进步。
       关键词:解放思想;发展;着力点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494(2008)03-0020-02
       邓小平指出,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不是脱离实际的胡思乱想,而是同客观实际及其变化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不同的历史时期,解放思想的着力点也是不同的。从“五四”运动到延安整风,再到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解放思想的着力点也在不断的变化,从“救亡图存”到“实事求是”,再到探索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一次次的思想解放推动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历史的车轮驶进了21世纪,新的起点、新的阶段、新的矛盾、新的任务、新的机遇、新的挑战,为我们解放思想提出了新的要求,解放思想的着力点也落到了“发展”上来。
       一、以“发展”为新时期解放思想的着力点何以必要
       “思所以危则安矣,思所以乱则治矣,思所以亡则存矣”。以“发展”作为解放思想的着力点就要是把解放思想的重点放在回答“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个问题上,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探索经济、社会以及全人类发展的方法以及途径。
       (一)以“发展”为解放思想的着力点是应对现代风险社会的迫切需要
       现代社会所孕育出的生产力通过现代技术和现代制度的不断创新来完成,而这种创新在孕育出高度发展的生产力的同时,也同样可能孕育出一旦发作就会很强烈的,而且是越来越强烈的破坏力量。社会发展中存在的这种悖论表明,现代社会是一个风险社会,这种风险既包含有核威胁、生态风险、化学风险、基因工程风险等技术风险,又包含有政治与制度风险等等。
       德国学者贝克指出,风险社会形成的根本原因是“现代化、技术化和经济化进程的极端化不断加剧所造成的后果”。“各种风险其实是与人的各项决定紧密相连的,也就是说,是与文化进程和不断发展的现代化紧密相连的。”在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的情况下,技术以及制度风险远远大于以前,“残余的风险社会变成了一个不保险的社会,危险增加,而防护则在悖论性的消失。没有任何制度,无论是具体的还是可能想到的,能为‘可能想到的最糟的事故’做准备,也没有任何社会秩序可以在最可能坏的情况下保证其社会和政治状态”。所以,为了防止“切尔诺贝利”或东南亚金融危机似的事件再次发生,我们必须重思“发展”,在探索和回答“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个问题上解放思想,在现代风险社会中找寻“发展”的平衡点,在社会发展的悖论中探求完美的发展路径。
       (二)以“发展”为解放思想的着力点是实现当代价值共识的必然要求
       当今时代,无论是就整个世界还是国内社会而言,价值差异、价值多元化的存在都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是,基于国际社会探求全球治理和中国构建和谐社会的种种努力,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当面对和解答现实问题时,人们并不满足于价值差异和多元的“怎么都行”的状态,而是在不断地寻找一种价值共识。
       关于实现价值共识的途径,国内外学术界有着一系列相关的研究。德国学者阿佩尔概括指出,“首先,在人的全部的所做所为中,重要的是保证作为实在交往共同体的人类的生存;其次,要紧的是在实在交往共同体中实现理想交往的共同体。第一个目标是第二个目标的必要条件;第二个目标赋予第一个目标以意义”。换言之,要实现价值共识首先有一种政治条件作为保证。这就要求我们以“发展”为解放思想的着力点,以政治共识实现价值共识,以价值共识促进政治共识,回答好“发展”这个根本性的问题。
       二、以“发展”为新时期解放思想的着力点如何可能
       (一)在强发展主义氛围中保持清醒,认真反思现代“发展”观念
       在当代中国,“发展”的呼声异常强烈,人们的“发展”意识也异常地浓烈。以至于一个地方只要几年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似乎就意味着停滞不前和落后,其领导人和老百姓都会面临很大的压力。与之相呼应,呼求“发展”、高扬“发展”的呼声也不断增多。在这种背景下,保持应有的清醒,认真反思现代“发展”观念对于我们至关重要。
       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有什么样的发展认识论、发展方法论和发展价值观。从“经济增长”发展观到“经济发展”发展观。从“社会发展”发展观到“可持续发展”发展观,从“以人为本”发展观再到“可行能力”发展观,每一种“发展”观念都需要我们认真地去思考与反思。党的新一代领导集体,在思考与反思现代“发展”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创造性地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但同时也给我们留下了更多的思考。如何使科学发展观与中国乃至世界的变化紧密结合起来,更好的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发展,仍然是我们应该也必须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二)以新的视角探索“发展”之路,跨越发展主义的“卡夫丁峡谷”
       工业化是现代化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经阶段。而西方早期资本主义国家开创的工业化道路,依赖从世界众多殖民地掠夺能源材料,倾销产品,蓄积资本。其结果造成了全球范围的贫富两极分化,资源大量消耗和生态恶化。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进程虽然大大晚于发达国家,但迄今为止的发展道路表明,它们并未避免早期工业化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陷入发展主义迷思。中国亦不例外,中国的经济增长,至今未能跳出传统的“高资本投入、高资源消耗、高污染排放”的发展模式。我们不禁追问:人类是否只有一条发展道路供我们选择?我国应当走一条什么样的工业化道路,我们如何跨越“发展主义”的“卡夫丁峡谷”?
       在中国的发展实践中,既蕴含着对源于西方的工业化、市场化等内容的肯定,又蕴含有我们对其独特的理解方式。我们与西方国家发展的时代背景不同、面临的问题不同,解决的方式也就不同。党的十七大指出,我们要“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就要求我们要以全新的视角去探索“发展”,发现捷径,瞄准突破口,走一条有我国特色的“发展”之路。
       (三)以“内源发展”为基础,推动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77年~1982年中期规划》中首次提出了“内源发展”的概念。概括地说,内源发展就是挖掘本国、本地区已有的资源,使生产和劳动符合社会的实际需要,它有两个基本要求:“在形式上,发展应是从内部产生的;在目的上,发展应该是为人民服务的”。“内源发展”要求我们的“发展”必须与我国的实际紧密结合起来,从我国现实基础出发,增强我国发展的内生动力,寻求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整体性与协调性。对技术、社会、文化和思想领域进行多方面的改革,以“内源发展”为基础,走开发型内生增长的道路,积极谋划和构建大开放格局,通过全面开放。加速提升经济发展的外向度和竞争力,推动我国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是一个不断解放思想的过程,每次思想的解放都推动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实践永无止境,创新永无止境。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应该继续坚持解放思想,将解放思想的着力点放到“发展”上,不断推进社会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