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科学发展观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作者:黄志恒 刘秀玲

《桂海论丛》 2008年 第03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摘要: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对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作了全面的阐述,特别是关于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的论断,为我们指出了科学发展观之所以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科学发展观;世界观;方法论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文章编号:1004-1494(2008)03-0001-05
       “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是党的十七大报告的一个重要部分。在这个部分里,胡锦涛总书记对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作了全面的阐述,指出: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特别是胡锦涛总书记在阐述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时指出: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这一重要论断为我们指出了科学发展观之所以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的理论依据。因此,从理论上分析科学发展观与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之间的关系,弄清科学发展观是如何体现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对于提高我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一、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是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
       发展观是人们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是马克思、恩格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去分析、研究社会发展的各种问题,通过剖析资本主义社会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状况,来揭示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发展规律,为欧洲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提供指导思想而创立的。所以,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主要体现为科学的社会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的基本观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社会是由各种社会关系构成的有机整体
       马克思在《雇佣劳动与资本》这篇文章中对“社会”进行定义时指出:“各个人借以进行生产的社会关系,即社会生产关系,是随着物质生产资料、生产力的变化和发展而变化和改变的。生产关系总合起来就构成所谓社会关系,构成所谓社会,并且是构成为一个处于一定历史发展阶段的社会,具有独特的特征的社会。”这就是说,人类社会是以生产方式为基础的各种社会关系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所构成的有机体。社会关系包括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思想关系、血缘关系、伦理关系等等。由这些关系按照各种特定的方式组合起来,就构成了一个具有内在统一性的社会体系。所以,马克思认为,我们研究社会的时候,就不能“把社会体系的各个环节割裂开来”,否则,就不能正确说明“一切关系在其中同时存在而又互相依存的社会有机体。”从这些论述可以看到,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确认社会是一个有机整体,就是要求人们把对社会的个别现象、个别领域或个别发展过程的研究上升到对社会总体的研究中去。只有从社会总体出发,才能真正理解各个组成部分;社会的个别现象、个别领域或个别发展过程只有放到总体中去研究,才能得到正确的理解和说明。
       (二)社会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考察了资本主义社会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后指出:“我的观点是: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不管个人在主观上怎样超脱各种关系,他在社会意义上总是这些关系的产物。”这里所讲的“自然历史过程”,是指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也存在着同自然界类似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运行规律,社会同自然界一样,也是有规律的发展过程。但是,人类社会又与自然界存在明显的区别。在自然过程中起作用的是完全盲目的、不自觉的自然力量,根本不需要人的参与。而社会历史过程则离不开人。就像恩格斯所说的那样:“在社会历史领域内进行活动的,全是具有意识的、经过思虑或凭激情行动的、追求某种目的的人;任何事情的发生都不是没有自觉的意图,没有预期目的的。”因此,马克思主义发展观认为,一方面,人类社会的发展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律,具有客观性和必然性,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另一方面,人类社会的发展又不同于自然界的发展,人的自觉活动、人的主观能动性在社会发展中又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人可以认识、把握和运用社会发展规律。我们在研究和分析社会发展历史时,必须把这两者辩证地结合起来,才能正确认识各种社会现象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三)社会发展必须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在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看来,既然人是生活在自然界之中的,就必须尊重自然界的客观发展规律。虽然说,人能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但这种认识和改造也是以尊重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为前提的。现代社会的迅速发展,既带来了财富增加的积极结果,也带来了破坏自然生态平衡的消极结果;一方面是社会财富的增加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另一方面则是环境的污染,资源的紧张,使人们的生产生活条件趋于恶化,这种消极结果如不及时补救,就会危及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这就说明,社会与自然界之间存在的矛盾具有辩证的性质。人在自然界面前不是被动的、无能为力的,而是能动的、积极的。但是,人的能动作用又不能脱离自然规律的轨道去盲目发挥,否则,就要受到大自然的报复和惩罚。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就曾经告诫人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恩格斯在书中用了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等地居民为了想得到耕地而砍伐森林,造成水土流失,土地荒芜等例子来说明。人类必须学会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高保护自然生态平衡的自觉性和社会历史责任感,合理开发和利用天然资源,防止和消除环境污染,保护大自然。只有这样,才能使社会发展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发展和谐统一起来,以保持社会发展的持续性。
       (四)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最高目标
       马克思主义发展观认为,既然社会是由人组成的有机整体,是个人相互联系的总和,那么,社会发展的核心就是人的发展,离开人的发展就谈不上社会的发展。所以,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创立马克思主义时就明确申明,他们的理论是“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学说”。他们在《共产党宣言》等著作中阐述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都是围绕着如何使人摆脱剥削和压迫,实现人的自由、解放和发展来展开,把实现人的自由、解放和全面发展作为无产阶级和人类奋斗的最高理想和目标的。他们在分析和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弊病,揭示阶级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时就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
       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在这种自由联合体里,社会全体成员都能够发挥他们的各方面才能,把生产发展到能够满足全体社会成员需要的规模;消灭了牺牲一部分人的利益来满足另一部分人的需要的情况,也就是消灭了剥削和阶级对立。而且,由于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为社会成员接受全面教育提供了条件,也就消灭了旧的分工,人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和需要来选择工种,并经常变换,充分展示自己的各方面才能,从而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所描绘的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理想和价值目标。
       从上述这些观点,我们不难看出,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强调了人类社会的整体性、社会发展与自然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以及人的发展在社会发展中的核心地位。这些观点,正是科学发展观把“以人为本”作为核心、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要求的理论基础。
       二、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运用和发展
       发展观作为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要求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着重是要解决“为什么发展、发展什么、怎样发展”等一系问题的。因此,离开发展,就无所谓发展观。而一定的发展观总是受一定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的。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认识发展问题,科学地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总规律,就体现为世界观;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解决发展问题,科学地推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就体现为方法论。科学发展观,就是我们党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说明和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问题的理论。它既从理论上科学地说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要发展、发展什么、怎样发展”等问题,又指导我们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艰苦奋斗,在实践中解决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目的是什么、发展动力是什么、发展主体是什么”等问题,从而搞清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谁发展、靠谁发展、发展的成果由谁享有”等一系列关于发展的重大问题,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果,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集中反映在马克思主义哲学里,是通过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所阐述的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历史观的基本原理表现出来的。所以,科学发展观集中体现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也是通过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来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问题表现出来的。
       (一)科学发展观在发展的本质问题上坚持了社会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的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把社会看成是一个由各种社会关系构成的有机整体。它认为,人类社会是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不断变化和发展的;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要素的发展是以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为基础的一个系统工程。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分析社会发展问题的辩证唯物论基础。所以,人类社会的发展又不仅仅是一种经济现象,而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环境等各种要素和谐统一、持续演进的一个系统运动过程。只有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社会的各个要素、各个领域、各个方面的协调发展,才能实现人类社会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把人类社会看成为经济、政治、文化、人口、环境等相关系统构成的有机整体.把社会发展看成为构成社会的各种要素、各个子系统的协调运动,从而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目标确定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四位一体”的协调发展。
       科学发展观强调“四位一体”建设目标说明。发展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社会文明的全面发展。其中。经济建设是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基础,没有经济的发展,其他三个方面建设就缺乏坚实的物质保障。政治建设主要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为其他三个方面建设提供政治保证。文化建设主要是大力发展科技教育。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为其他三个方面建设提供思想保证和智力支持。社会建设主要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各个阶层的利益关系,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为其他三个方面建设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所以,“四位一体”的建设目标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互为条件的,对其中任何一项“建设”的忽视和偏废,都会影响到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顺利发展。这就深刻地揭示了发展的本质,既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基本原理的运用,又坚持了辩证唯物论的基本立场。
       (二)科学发展观在发展的价值取向问题上运用和丰富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这个核心,在“为谁发展、靠谁发展”等关于发展的价值取向问题上,集中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首先,以人为本的第一层涵义是发展为了人民。历史唯物主义既把人类社会的历史看成为自然历史过程,又把人类社会的历史看成为人的活动的结果,是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同时,历史唯物主义还认为,人的发展是衡量社会进步的重要尺度,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崇高理想。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正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在发展观和发展政策上的贯彻,体现了对人的主体地位的肯定和尊重。也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理想和价值取向。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利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所以,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把广大人民群众作为发展的主体。把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价值取向。其次,以人为本的第二层涵义是发展依靠人民。历史唯物主义在说明社会发展问题时,一贯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立场,充分肯定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就是把人民群众作为推动社会发展的主体力量,把依靠人民作为发展的根本前提,把提高人的素质作为发展的根本途径,把尊重人作为发展的根本准则,把为了人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以此来充分调动和发挥全体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这些都是对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等观点的运用和发展。
       (三)科学发展观在方法论上运用和丰富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
       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两大基本原则。同时,唯物辩证法还强调,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种要素之间的对立统一的矛盾运动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所以,矛盾分析方法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科学发展观所理解的社会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因此,科学发展观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科学发展的基本要求,而实现这一基本要求的根本方法,就是统筹兼顾。
       统筹兼顾,是我们党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
       践中形成的一种发展方法。早在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同志就已经提出了要军民兼顾、公私兼顾的思想。新中国成立后,他又把统筹兼顾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一条重要方针。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这篇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名著,就通篇都贯穿了统筹兼顾的思想。他要求人们要正确处理国民经济中的各种关系,把方方面面的利益关系都纳入到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大局中去考虑。尤其是在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关系时, “不能只顾一头,必须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三个方面。”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同志站在历史的新高度,坚持和发展了毛泽东同志提出的统筹兼顾方法。在他看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任务很多,需要做的事情很多,各种任务之间又有相互依存关系,各种利益关系错综复杂,因此,“我们必须按照统筹兼顾的原则来调节各种利益的相互关系。”他提出的关于“先富、后富、共同富”的政策、关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关于“两个大局”的战略思想,就都是运用统筹兼顾方法来处理不同群体、不同领域、不同地区之间的利益关系的典范。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江泽民同志不仅继续坚持统筹兼顾的发展方法,而且把这种方法与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在《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这篇文章中,他就指出:“经济发展,必须与人口、资源、环境统筹考虑,不仅要安排好当前的发展,还要为子孙后代着想,为未来的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决不能走浪费资源和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更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也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也蕴含着用统筹兼顾的方法来促进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思想。这些思想理论,进一步丰富了我们党的统筹兼顾的发展方法。
       现在,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统筹兼顾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也就是要求我们要用发展的而不是静止的观点看发展,用联系的而不是孤立的观点看发展,用全面的而不是片面的观点看发展;在认识和处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的各种重大关系时,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和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着力推进、重点突破。这个要求就既包含了唯物辩证法普遍联系的观点,又体现了唯物辩证法在处理各种矛盾关系时抓主要矛盾的思想。因此,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在提出科学发展观的同时,就强调了“五个统筹”,也就是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把“五个统筹”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方法。在这个基础上,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提出,要统筹中央和地方的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增加这几个方面的统筹,既拓展了运用统筹兼顾方法的领域和范围,又深化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而统筹这些不同的方面,实际上就是要协调好不同方面的关系,正确处理不同方面的矛盾,这就在方法论上运用和发展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
       从科学发展观对辩证唯物论、历史唯物论、唯物辩证法基本原理的运用来看,它以我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实践经验和我们党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为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长期发展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因此,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走和平发展道路等一系列新举措,就都是科学发展观这一重要指导方针和重大战略思想在我国经济社会建设各个方面的落实和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