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经济研究]环北部湾滨海旅游产业发展与滨海旅游体系建设研究
作者:朱坚真 乔俊果 师银燕

《桂海论丛》 2008年 第02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摘 要:环北部湾地区滨海旅游资源非常丰富,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充分挖掘该区域的滨海旅游资源,构建和完善区域滨海旅游体系,是环北部湾地区推进区域经济合作、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文章阐述了环北部湾滨海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分析了环北部湾滨海旅游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环北部湾滨海旅游体系建设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环北部湾;滨海旅游产业;滨海旅游体系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494(2008)02-0044-04
       滨海旅游业对沿海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带动作用。环北部湾经济圈由围绕北部湾海域的中国广西南部沿海、广东雷州半岛、海南西部和越南北部沿海地区组成。区内各方具有相似的区位、资源和产业结构,如能从旅游的经营规律和特点出发,跨越不同国家、省、自治区等的行政区划间的限制,充分发挥各地区滨海旅游的优势、特色,逐步形成相对发达的旅游区域,将有助于区内旅游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旅游项目的合理布局,又可带动我国其他地区滨海旅游业的发展。
       一、环北部湾滨海旅游产业发展的现状
       (一)滨海旅游资源丰富、特色鲜明
       环北部湾地区海岸、山地、平原兼备,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生态资源和人文资源,滨海旅游资源分布密集,南亚热带风光独特。由于各地不同的地理环境、民俗风情、人文景观,又使得区内各方的旅游资源各具特色。广西北海以南亚热带海洋风光和滨海沙滩资源为代表,有北海银滩、涠州岛、斜阳岛和合浦星岛湖,钦州有“七十二泾”、麻蓝岛,防城有十万大山、海岛沙滩、东兴与越南芒街的边贸互市,以及京、瑶、壮等少数民族文化;广东湛江有“滨海花园”之称,拥有湛蓝的海水、细软的沙滩以及中国大陆最完美的浅海珊瑚礁;海南岛以旖旎的热带海岛风光著称,拥有绵长曲折的海岸线、软平沙白的海滩、清清的温泉、种类繁多的热带和亚热带动植物,以及古朴淳厚的风土人情、神奇动人的黎苗传说,著名的旅游景点有三亚的天涯海角、琼中县的五指山等;越南的下龙湾,被称为海上奇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列为“世界自然保护遗产”。由此可见,区域内各地旅游资源特色明显,地域组合相对集中,具有较强的旅游资源互补性,为建设环北部湾滨海旅游体系,协调发展滨海旅游经济提供了资源基础。
       (二)滨海旅游对区域经济的贡献率不断提高
       近年来,环北部湾滨海旅游业对区域经济的贡献率不断提高。广西着力开发滨海沙滩、海岛生态、跨国风光、民族风情、休闲渔业、健身娱乐等特色旅游产品。2005年广西接待入境旅游者人数147.7万人次,同比增长25.6%;国内游客人数6500万人次,同比增长17.7%;全区旅游总收入307亿元,同比增长20.5%。旅游总收入相当于广西当年国民生产总值7.6%,滨海旅游业成为广西的支柱产业之一。湛江在与环北部湾及泛珠三角区域内其他城市合作的基础上,努力发挥自身优势,滨海旅游保持稳中上升的趋势,2006年湛江市旅游总收入37.03亿元,增长15.0%。从2001年起,海口旅游总收入以高于两位数的速度增长,远高于当地国民经济的增长率。2007年1月至9月,海口共接待国内外过夜旅游者414.45万人次,同比增长9.52%;实现旅游总收入37.15亿元,同比增长10.66%。
       (三)区内各方着力打造各具特色的滨海旅游品牌
       为提升吸引力,环北部湾区域内各方不断深入发掘自然旅游资源的潜力,同时对当地的人文历史资源的重视也逐步加强,努力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滨海旅游品牌,如广西的“滨海、风光、人文、古迹”四大类旅游资源开发,雷州半岛的“海水、海滩、海岛、海鲜、海珍”主题游览,海南的“阳光、沙滩、空气、海底珊瑚、热带风情”等各具特色的旅游资源开发,对提升当地滨海旅游的吸引力起到了明显的推动作用。
       (四)滨海旅游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环北部湾地区是我国交通网络最完备、最密集的区域之一。海岸线漫长,目前已建成的万吨级以上泊位43个,是国际海港密度最大的区域之一,海上交通较为便利;陆上交通正在逐步趋于改善,现有黎湛、南(宁)防(城)、凭(祥)河(内)、河(内)海(防)铁路及用火车、轮渡连接的广(东)海(南)、海南岛内铁路等,南(宁)北(海)、钦(州)防(城)、海(口)三(亚)高速公路、南(宁)北(海)、广(州)湛(江)等国道和省道以及区内的公路网。环北部湾沿海高速公路、湛江到海南的海底隧道也已列入规划之中;北海、海口、三亚、湛江的航空港及北海、钦州、湛江直通海口的轮渡,使环北部湾旅游圈内形成了较为发达的海、陆、空立体交通网络,便利的交通条件更利于统一组织环北部湾旅游线路,共建滨海旅游体系。此外,促进滨海旅游业发展的其他辅助性设施如水、电、气、照明、污水处理、通讯、医疗保健和公共卫生、路标、停车场等公用设施建设也都得到了一定地规范和完善。
       (五)区域旅游管理不断深化
       加强旅游管理是提升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环北部湾区域各方旅游管理部门在协调行业发展、提供旅游需求、产品开发、市场营销以及投资导向信息方面都做了深入调研,并制定了相关行业规范。同时,对区域旅游设施、土地利用程度、环境容量及旅游业资金等方面也加强了管理。
       二、环北部湾滨海旅游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旅游开发各自为政,合作意识较为薄弱
       环北部湾区域内广西、湛江、海南及越南四大旅游板块,分属两国三省区,受行政区划及封闭式发展观念的影响,区内各方“龙头”城市之争从未间断,导致滨海旅游开发也处于各自为政的状态,都以沙滩、海岛、海湾景观作为主要特色,重复建设与雷同的现象普遍存在。政府主导下的区域合作缺乏双赢的利益纽带,表面合作,但具体操作中仍从自身利益出发,导致条块分割、区域性壁垒和地方保护主义。
       (二)滨海城市经济基础较差,资金投入不足
       环北部湾旅游业所依托的城市规模较小,大部分均为中等城市,区域经济欠发达。以广西为例,全区仍有四五百万贫困人口,贫困面达9.7%,省会南宁2005年的财政收入才达到100亿元。区域内还未能形成良好的投资软环境,资金缺乏导致旅游开发存在诸多问题,如旅游开发起步晚,配套设施少且级别较低,旅游资源未得到良好的维护,旅游交通网络尚不完善,旅游市场管理混乱、旅游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等。
       (三)旅游资源特色相近,缺乏具有国际知名度的旅游品牌
       环北部湾区域内旅游资源相对集中,各方自然资源特色相近,但在人文旅游资源方面却各具特色,然而目前各方都以沙滩、海岛、海湾景观作为开发重点,没能很好的结合人文旅游资源,创出自己的品牌特色。目前除北海银滩、
       海南的亚龙湾和天涯海角、越南的下龙湾等在国内尚有一定知名度外,其他旅游景点的影响范围都十分有限。由于缺乏别具特色、高品位的旅游品牌,世界级、国家级的旅游目的地的产品不多,环北部湾区域滨海旅游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未能得到很好的提升。
       三、环北部湾滨海旅游体系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建立高效、有序的环北部湾滨海旅游体系协调组织
       1.建立中越两国高层次滨海旅游管理部门协调组织。边境旅游是国内旅游的延伸,已成为国际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许多边境地区的重要产业。但主权界线的划分常使得边境区域资源处于双方或多方控制之下。要实现区域经济合作,构建环北部湾滨海旅游体系,就必须突破主权界线,建立国家级的高层次管理部门协调组织,对国家边境区域自然资源、生态环境进行整体、有序的开发。中越两国政府应当签署环北部湾滨海旅游合作协定,为两国的滨海旅游合作和本国内的区域滨海旅游合作提供政策的支持。在拟定合作协定时,综合考虑双方的利益、资源优化配置、国民经济平衡与产业发展方向,减少摩擦,维护长期的繁荣稳定。从目前条件来看,成立半官方的组织有助于指导和规划环北部湾滨海旅游产业协作,该组织应主要在完善区域滨海旅游产业和休闲娱乐产业政策、制定滨海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政策与法规、改善系统内部滨海旅游产业协作的双边及多边关系等方面发挥作用。通过系统内部产业协作的双边、多边关系的不断深化,促进协作系统整体的协调发展。
       2.建立环北部湾滨海旅游管理部门协调组织。加强环北部湾滨海旅游管理不但是实施区域旅游产业“竞合”模式的前提,而且还是环北部湾区域旅游产业“竞合”模式持续稳定实施的保证。打破狭隘的地方观念,充分发挥粤、桂、琼三省(区)政府的主导作用,以区域整合理念为指导,联合设立一个高层次的、具有权威性和前瞻性的区域旅游管理部门协调组织。该协调组织应由三省(区)有关部门的领导负责,加强权威性和政策执行能力,邀请专家和公众参与指导和监督,以整体系统的思想对区域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基础设施建设、交通网络建设、土地利用程度、环境容量监控等方面进行统一规划,对旅游市场营造、旅游产品打造、区域旅游形象塑造、资金管理等方面进行统筹管理,从而形成具有一定开发、管理决策权和相对独立的区域性滨海旅游管理模式。
       (二)建立环北部湾滨海旅游产业协作系统
       环北部湾区内各方复杂的行政隶属关系增加了协作发展的困难,为减少各方面阻力,构建环北部湾滨海旅游体系应将主要力量放在企业和民间组织,以非政治化方式来促进该区域滨海旅游产业协作系统的全面升级。区域滨海旅游产业协作实行互补性和结构性合作并存,以结构性合作为主,坚持以民间合作为主、官方合作为辅,形成高层次的结构优化、多元化、整体化、互惠互利的滨海旅游产业协作关系,努力提高区域旅游产业结构升级和区域性旅游品牌的国际竞争能力。旅游企业是环北部湾滨海旅游经济的运行主体,也是区域滨海产业协作的主体;是旅游产品和服务的生产者与提供者,也是区域旅游合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环北部湾各方的旅游企业应更多地以资产存量联结为纽带、以资源优势为基础、以生产要素优化为导向,不断拓展合作领域。政府在滨海旅游合作中只能尊重市场规律进行适当的引导而不能进行干预,在人才、资金、信息等生产要素组织上给予政策保障。努力创新资本市场、技术市场及企业家市场,建立起产业技术、信息平台体系与需求终端的联动机制。
       (三)建立多元化的环北部湾滨海旅游发展投融资与利益分享体制
       开发旅游资源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如果仅依靠政府财政支出和银行贷款很难满足滨海旅游业发展的需要,长久之计是通过市场所形成的利益机制引导社会各方面的资金,以多种形式流向旅游产业,形成政府、企业、社会共同支持滨海旅游业发展的良好的投融资环境。一是要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刺激旅游业的外国投资,通过磋商和谈判的形式提出更灵活的投资诱因(投资的鼓励性机制),甚至可针对个别外国投资制定专门的投资奖励标准;二是鼓励民间资本的注入,以优惠的政策吸引本区域及其它省区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入到滨海旅游资源开发建设中去;三是通过国家基建投资、西部开发债券、国债资金、财政专款以及其它渠道筹措资金。在融资时要有一定的层次性,对长线旅游项目可采用政府行为为主,市场行为为辅的融资机制;对短线旅游项目可完全按市场行为的方式融资,确保投资者有相应的投资回报。
       (四)联动开发,整合滨海旅游资源,构建完善的滨海旅游体系
       区域旅游联动发展首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区域旅游资源的再次整合。环北部湾区内各方应在平等互利的原则下,推动区域旅游资源的跨地区重组,形成更具有吸引力和更富效益的区域滨海旅游产品体系。
       1.整合旅游资源,精选旅游景点。实行区域性滨海旅游产品整合是避免资源雷同开发和产品上的同构竞争,实现资源优势互补,实行合理的地区分工与区域协作,努力提高景区建设的专业化水平,提高区域旅游产品的吸引力与美誉度的重要手段。通过不同类型、不同特色、不同功能的旅游产品的优势互补与整合作用,在旅游区域上形成合理的旅游产品结构,从而产生倍增效应。对环北部湾现有的滨海旅游资源有选择的进行深层次的开发,围绕海洋文化特色、亚热带海滨自然生态环境特色、历史文化和民俗文化特色,打造一些具有独特优势的高水准的旅游景点。
       2.打造旅游精品线路,促进旅游线路网络化。从环北部湾滨海旅游体系整体建设出发,设计区内及区际精品旅游线路,促进旅游线路的网络化建设。区内旅游线路应将两国四方已开发的精品旅游景点有机串联起来,推出3条至5条环北部湾旅游特色线路,如环北部湾滨海跨国游中越京族风情游;海上下龙湾—浪漫银滩—南宁大明山壮文化风情之旅:天涯海角—椰风椰林亚龙湾—黎族文化风情—环北部湾“海上丝绸之路”之旅等。区际旅游线路可扩展到华南、西南片区,港澳地区,如桂西南旅游区、肇庆及珠江三角洲旅游区、港澳旅游区等。
       3.共塑区域品牌形象,开展市场联合营销。旅游目的地的形象是旅游者对某一旅游地的总体认识和评价。旅游发展的趋势表明,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的选择越来越趋向于区域的整体形象而非单一的产品信息。跨界旅游目的地旅游形象整合即是在对各区域单元旅游资源和市场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整个区域内的旅游资源内在和外在价值进行提炼,确定突出区域个性、凸现资源特色和文化特色的核心形象,并重新确定旅游区的名称和标识系统。环北部湾目前景区点比较分散,市场知名度低,通过树立鲜明、独特、有招揽性的整体品牌形象并在目标客源市场进行推广,是区域旅游整合发展的重要手段。
       4.充分挖掘旅游圈的文化内涵,加大旅游产品的开发力度。环北部湾区域内拥有典型的热带海洋文化、椰林文化、红树林文化、天涯海角文化、南珠文化、京族文化、黎族文化、边境文化、异国文化、古代名人文化、流放文化及龙眼、荔枝文化等,这些文化资源具有明显的北部湾特色和巨大的科普价值,但目前在旅游开发中,这些特色文化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在构建环北部湾滨海旅游体系时,要充分挖掘环北部湾地区的文化资源,使旅游产品具有丰富的北部湾文化特色,创造环北部湾地区所独有的旅游产品。并形成规模经营。如发挥环北部湾的南珠文化、异国文化、雷州古文化、海洋文化的优势,挖掘壮、瑶、京、黎等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丰富内涵,设计少数民族文化旅游精品,以增加旅游的文化特色。
       (五)坚持滨海旅游体系建设与可持续发展并重
       环北部湾旅游体系是南中国海极富热带特色的旅游地域系统,海洋生态环境总体状况良好。但随着环北部湾区内各省(区)社会经济发展速度不断加快,海洋产业开发力度逐渐加大,生产和生活污染对北部湾海域的海洋生态环境产生了严重的威胁。因此,必须重视海洋生态环境保护,这将是环北部湾滨海旅游体系能否得以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
       建立海洋资源保护区,是保护各种典型海洋自然生态系统,拯救珍稀濒危海洋动植物物种的主要措施。建立自然保护区有助于减少或消除人为的干扰,改善海洋环境,维持物种的多样性,促进再生资源的繁殖、恢复和发展,从而使物种为人类持续利用。保护区能为珍稀濒危物种提供栖息、生存和发展的条件,是野生生物物种的避难所和基因库。保护区内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文化、自然遗迹,以及风景名胜等,它还是人们认识自然、了解历史、增加知识的天然博物馆,是建设人类精神文明的宝贵资源。滨海旅游业的开发活动,要在保护好海洋资源环境的前提下,在核心区以外的区域进行。在海洋保护区内的旅游活动也必须避免对自然景观的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