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论纲(上)
作者:邱仁富

《桂海论丛》 2008年 第02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摘 要:文章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为视角,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涵义、基本特征、必要性、功能、可行性、构建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对于新时期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构建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494(2008)02—0005—05
       在文化全球化背景下,各民族文化相互激荡,社会认同问题日益困惑着人们的工作与生活。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对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文章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必要性、认同的基本原则、认同的可能性、认同的结构、认同的后果、认同的评价和认同的路径等方面进行探析;其目的是为了在社会最大范围内形成共同理想和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涵义及其特征
       (一)认同的基本涵义。认同(identity)的概念是由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提出的,是指“个体或群体在感情上、心理上趋同的过程”,后来逐渐被社会学、教育学、思想政治教育学等学科引入。一般而言,认同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是个体认同即自我认同;二是社会认同。所谓自我认同(self—recognition),吉登斯在《现代性与自我认同》中定义为:“个体依据个人的经历所反思性地理解到的自我。”咭登斯的认同观包含两个基本前提:一是认同首先要依据个体的经历;二是对自我经历的反思,包括自我身份认同、归属感认同、幸福感认同等。所谓社会认同即共同意识。涂尔干指出:“社会成员平均具有的信仰和情感的总和,构成了他们自身明确的生活体系,我们可以称之为集体意识或共同意识”嘲,包括对社会信仰、社会主流意识、社会评价等。个体认同与社会认同是相辅相成的,个体认同可以增强社会个体成员的自信心,创造活力,积极为社会作贡献。社会认同感的增强将趋向共同的社会意识,即上升到社会认同。社会认同强调是社会共同体成员的共同价值理念、信仰、道德规范、社会秩序等,反过来有利于增强个体认同。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涵义。所谓价值认同“是指个体或社会共同体(民族、国家等):通过相互交往而在观念上对某一或某类价值的认同和共享,是人们对自身在社会生活中的价值定位和定向,并表现为共同价值观念的形成。”同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是指社会主义社会共同体成员通过相互交往在观念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和共享,是人们对自身在社会生活中的价值定位和导向,并表现为共同价值观念体系的形成。包括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认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认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认同等。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基本特征。一是层次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具有层次性是指社会共同体成员认同的层次性,一般包括四个层次,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最高层次性认同,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灵魂的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较高层次认同,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题的认同;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一般层次的认同,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精髓的认同;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最低层次的认同,即底线伦理认同,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础的认同。前两个层次主要是针对广大党员干部的认同要求,后两个层次主要针对所有社会共同体成员的认同要求。二是开放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开放性决定了认同的开放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不断汲取人类文明成果的开放性系统,也必定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不断得到丰富与发展,能够为不同层次、不同年龄阶段的社会共同体成员认同。三是反复性。这是由人的认识发展特征决定的。人的认识是一个长期反复的过程决定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不能够一蹴而就。相反,需要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体验、感触,具有不稳定性。在一定条件下原来的认同有可能被抛弃,甚至游离在认同与认异之间。四是梯度性。人的认知是一个由低级不断向高级发展的过程。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也是要从基础出发,从底线伦理出发。换言之,就是要以对荣辱观的认同为起步,然后逐渐上升到精髓、共同理想、灵魂的层次,它是一个梯度式的认识过程。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必要性
       (一)文化全球化非领土扩展化趋势及其后果的深刻反省。随着经济全球化浪潮不断高涨,文化全球化的脚步也悄然地迈进了世界各国的文化殿堂间,文化全球化非领土扩展化(cuhural Deterritorialization)日益成为解构民族文化、地域文化的利剑。然而,文化全球化的后果是什么?是同化?还是共生?西方文化中心主义认为,文化全球化其实就是文化西方化,就是用西方文化来取代、进化、渗透其他非西方文化,从而达到同化之目的。文化西:疗化本质上是文化霸权主义。文化民族主义认为,在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必须捍卫民族传统文化,抵制外来文化,为此他们甚至诬蔑、轻视、敌对其他外来文化。文化民族主义本质上是文化狂傲或文化不自信、文化心理自卑的表现。多元文化主义认为,文化全球化不是文化同化、西化,而是多样性文化之间的共生发展。不同的文化系统有不同的文化特质、优势和民族特征,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大厦的重要构成性资源。不同的文化流派对待文化全球化的态度不一,但至少说明了一种现象,那就是文化全球化成为一股让世界各民族文化产生震动和变革的潮流。
       对国内而言,文化全球化给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导致巨大的振荡即文化振荡(Cuhureshake)。西方文化的渗透日益加快了我国传统文化的解构,国内有相当一部分人已经抛弃或正在抛弃传统文化,追逐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理念;还有一部分人在两者间游离。民族传统文化的退化,西方文化的浸透,导致人们的价值认同产生困惑、迷茫,甚至异化。因此。社会上一些青少年迷上了西方的暴力影片、色情影片、暴力游戏等,在这些文化诱导下走上犯罪的道路,给社会带来许多不和谐的因素。易言之,传统的核心价值体系已经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或者说已有的核心价值体系在西方文化渗透下显得很苍白。在这种情况下,社会呼唤一种新的、更加有生命力的核心价值体系去支撑、慰藉广大人民,呼唤在文化全球化过程中能够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出现,从而引领社会思潮。
       (二)市场化条件下,社会利益主体的多样性,社会群体的分层性,使得人们对价值认同产生多样性。市场经济社会里,社会利益主体日益产生多样性,不同利益群体在社会扮演不同的角色,代表着不同的利益取向,使得他们对社会价值的认同也产生多样性。如对社会一般价值的认
       同、传统价值的认同、企业价值的认同、社会观念的认同、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等,不同的社会利益群体往往趋向对其利益最密切的价值产生认同。如在外企上班的群体,他们更多的是对该企业价值的认同,否则就失去这份工作。不同企业之间的认同往往也是大相径庭的。因此,有些人的价值认同产生混乱,他们需要认同多种价值体系,而每一种价值体系往往是不相同的,有些部分甚至是相冲突的。这就导致社会成员对价值认同产生悖论。进一步说,虽然不同的价值体系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兼容的,但并不代表着不同的价值的共生是混乱的、无序的、完全冲突的,否则必然会导致社会的混乱。为此,社会需要核心价值体系去引导、去调和、去规范,使社会最大范围内产生共识。
       此外,社会群体的分层性也导致认同的多样性。社会群体具有分层性,不同层次的群体价值认同不是完全相同的。农民、大学普通教师与党员干部的价值认同有区别;城市与农村的价值认同有区别;穷人与富人的价值认同有区别;汉族地区与民族地区的价值认同有区别等。如,在广大民族地区,民族群众的宗教信仰气氛比较浓,在日常生活中,他们的价值认同更加趋向宗教的价值。而汉族地区的宗教观念比较淡,他们关乎宗教价值就比较少。然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广大人们树立共同的理想,必然需要一种能够驾驭全局的社会核心价值体系来统摄。
       (三)社会转型时期,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的非同步性、滞后性导致的“二元结构”,出现一些政府官员腐败、干群关系紧张、服务理念差等现象,使得人们对社会核心价值观念产生质疑。改革开放近30年来我国的经济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就,这是个不争的事实。但是,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并非同步进行,存在一个滞后性问题,导致了政治体制与经济体制的“二元结构”。由于政治体制改革的滞后性等原因,出现了一些官员腐败、干群关系紧张、服务理念差等现象。这些现象严重影响党在人民中的形象,使得人民群众对一些干部的行为作风非常不满;而广大党员干部又是社会核心价值的重要载体,必然会导致人们对社会核心值观念的疑问。毛泽东曾精辟指出:“一切问题的关键在政治,一切政治的关键在民众,不解决要不要民众的问题,什么都无从谈起。要民众,虽危险也有出路;不要民众,一切必然是漆黑一团。国民党有识人士其思之。”因此,必须要构建一种新的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去服务人民,去约束党政干部,赢得广大人民群众,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四)社会上出现的诚信危机、网络失范、信仰真空或信仰异化,导致社会认同危机的空前增加。诚信是认同的基础,认同是诚信的屏障。当前,社会上不断出现一些诚信缺失的现象,诸如商业欺诈、网络欺骗、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失信等,给社会造成许多不利影响。很多人在这种不诚信的社会氛围中总是吃亏,使得他们内心产生一种恐慌,即当他们与外界进行物质、精神交流的时候,很容易产生一种抗拒心里,害怕被别人欺骗。现在网络发达了,欺骗者也利用这个载体,在世界范围内搞欺诈活动,很多OICO、EMAIL等网络活动给很多人带来一种错觉,那就是网络不可信。诚信危机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逐渐形成,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诚信度逐渐下降,有的甚至降到了极点。诚信危机的蔓延必然导致认同危机的产生,诚信缺失,认同危机的凸现也就无法避免。
       信仰危机,甚至信仰异化也是认同危机的重要因素之一。不管在农村还是在城市,一些社会群体不懂得信仰,他们既对马克思主义信仰反映“迟钝”,对本土信仰产生怀疑,又对西方信仰产生困惑。有的人根本就没有信仰,有的人在多种信仰间游离,有的人相信多种信仰,实质上是多种信仰的混合。比如,一些地方官员,开会时坚定不移地高扬马克思主义,回到家时却喜欢奉神,寻求精神安慰;想升官时相信迷信,请风水先生迁祖坟等等。最近有关媒体报道,在十七召开之前的地方换届选举,一些“迷信官员”为了升官发财,四处找风水先生迁祖坟,甚至换办公室也要请风水先生看看等。其实,没有信仰、在信仰间游离、多种信仰混合,实质上是信仰危机的表现。没有信仰的群体是个危险的社会群体,容易产生邪念,甚至迷信邪教如法轮功等,产生信仰异化。信仰危机和信仰异化所带来的后果就是认同危机的空间增加。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功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具有一定的功能取向,包括社会功能和个体功能,能够促进社会稳定、推动社会的良性运作和促进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一)就社会层面而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功能:
       1.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功能。信仰问题是社会发展的根本性问题。任何一个社会都有一种核心的价值信仰,需要一种主流信仰来支撑人们的精神大厦。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需要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为支撑,并且是由一个拥有七千多万党员的大党作为执政党,理所当然要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邓小平指出:“如果我们不是马克思主义者,没有对马克思主义的充分信仰,或者不是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自己的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道路,中国革命就搞不成功,中国现在还会是四分五裂,没有独立,也没有统一。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一种精神动力。”同样,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必须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是统摄一切认同的核心。增强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就能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或为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打下坚实的基础。换言之,社会共同体成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程度越高,社会就越能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就能够在更大范围内形成社会思想共识,社会就越稳定。反之亦然。所以在多样性的社会思潮里,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关乎革命胜利、关乎社会的稳定发展的大局。
       2.增强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功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增强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的精神动力,是社会全面发展的精神导航和目标指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社会只有树立起了坚定的共同理想,才能在共同理想的基础上,把亿万人民发动起来、组织起来、凝聚起来,才能形成统一的步调和强大的战斗力。”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因此,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感可以使广大人民树立坚定的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定社会主义奋斗目标,使社会具有明确的发展方向,也使广大人民具有明确的奋斗目标。能够把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统一起来,把物质上的满足与精神上的满足统一起来,实现社会人、经济人、道德人的高度统一;能够在最大范围内扩大共识,凝聚广大人民的智慧和力量,紧紧团结在党中央的周围,自觉在社会各个岗位上忠于职守、任劳任怨、克己奉公、廉洁自律、多作奉献,不断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能够协调社会发
       展的步调,调和社会各种利益,凝聚人民奋斗的热情和创新的精神动力,推动社会朝着既定的目标前进;能够让社会共同体成员增强精神归宿感,让每一个社会成员切实感受到社会的精神关爱和道德温暖,不断增强社会的向心力。
       3.促进社会良性运作的功能。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可以促进社会稳定和发展,减少社会运行的成本,推动社会良性运作。社会稳定和发展是社会良性运作的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是促进社会稳定和发展的根本动力。稳定是发展的基础,发展是稳定的第一要务。改革开放以来在利益的驱使下,一些人逐渐淡化了对国家、人民、社会的认同,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民主社会主义思潮时而起伏、时而蜂拥卷起,给社会的稳定带来许多不确定因素。邓小平在八十年代末的一场政治风波过后说道:“十年来我们的最大失误是在教育方面。”那个时候讲经济多了,讲政治少了,在经济发展中容易迷失方向,导致社会的不和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就是要在新时期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打牢广大人民的爱国主义基础和社会主义信念基础,不断开拓改革创新的新领域。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推动社会稳定发展的两根精神支柱,任何时候都不能轻视、忽略或怠慢。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维护社会稳定的精神基础,忽略它必然会导致社会不稳定,东欧剧变和前苏联的解体就是前车之鉴。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发展的动力,社会的良性运作最根本上来说要靠发展,发展是第一要务。只有发展、健康发展、科学发展才能促进社会的良性运作。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可以减少社会运行的成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涵丰富的道德资源是减轻社会运作成本的道德基础。社会主义荣辱观提倡以“诚实守信”、“遵纪守法”为荣,以“见利忘义”、“违法乱纪”为耻。只要社会共同体成员普遍认同,共同遵守,这些道德规范就不仅仅是道德规范,更重要的是具有减少社会运行成本的功能。如诚实守信可以减少大量的民事诉讼财力、物力和时间,遵纪守法可以大量减少法律的成本,加快办事效率,提高司法效率等。相反,如果社会上出现大量的欺诈、偷盗等犯罪案,社会运行的成本就要明显增加。良性的社会运作必须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
       4.促进人们共享社会发展成果的功能。胡锦涛指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在共建中共享。共建共享的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一个维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认同是促进人们共享社会发展成果的道德导航。知荣辱、懂礼仪、促和谐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认同的基本维度,大力倡导以辛勤劳动、艰苦奋斗为荣,让广大社会成员积极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共同建设美好的家园,并对好逸恶劳进行批判,对社会蛀虫进行道德谴责。在共建中共享,就是要使广大人们积极弘扬以团结互助的精神,反对损人利己。只有社会团结才能协调利益关系、维护社会公平、提升人文关怀,促进社会和谐。互助能促使社会发展慈善事业、兼济广大弱势群体、扶贫济困、救苦救难、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更好地弘扬长征精神、抗洪精神,使社会需要帮助者切实享受社会发展的成果,切实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而损人利己是共享社会成果的大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要引导人们摒弃损人利已、甚至损人不利己的恶习,推动社会和谐共生发展。因此,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具有促进社会共建共享的功能。
        
       (二)就个人层面而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功能:
       1.满足社会人追求自我发展的内在需要。人具有双重属性,社会性是人的根本属性,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而需要是社会人发展的根本驱动力。马克思曾经说过,任何人如果不同时为自己的某种需要而做事,他就什么也不能做。人们唯有对某种需要的追求才会努力去实践,参与社会活动,努力改造客观世界和丰富发展主观世界。人们内部需求的增加提升了人对事物发展符合自身发展诉求。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已经得到满足的第一个需要本身、满足需要的活动和已经获得的为满足需要而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而这种新的需要的产生是第一个历史活动”社会人追求自我发展是一个梯度性过程,当作为自然人的需求基本达到满足之后,社会人首先是追求自我内心满足包括归宿感和身份认同。新时期在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大量的农民非农化,近两亿的农民工进城务工,成为新兴产业工人,这个庞大的社会群体远离家乡在城市务工。他们生活习惯、认识理念往往比较滞后,传统的道德在城市被解构,城市道德对他们来说似乎还没有完全接受,甚至徘徊在城乡的道德门槛之间。在这种情况下,一些新生代农民工就对归宿感、身份认同感产生困惑。他们既是乡下人,根在农村,在城里上班,但又不算是城里人,他们的归宿感在城乡间游离。尤其是农民工的子女虽然就读在城里的农民工子女学校,但在城市的氛围中往往感觉到没有归宿感和优越感,对自己的身份认同深表怀疑。因此,迫切需要一种能够横跨城乡道德鸿沟的社会核心价值、社会共同意识为支点,为自己寻求归宿感和身份认同感,做个真正的文化人,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可以很好地满足他们的需要。
       具有追求社会认可和社会尊重的需要。社会成员在为社会作出贡献的同时也有获得社会认同和社会尊重的诉求。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那些辛勤劳动者、艰苦奋斗者提供道德标杆,是他们获得社会认同和得到社会尊重的基础。社会主义荣辱观为那些为社会做出贡献者提供价值认同,获得社会尊重。相反,对那些损害社会进步的人将被认为是可耻的。
       一部分人具有追求高雅、高尚情操的需要,具有追求政治品味、政治敏锐的需要。社会主义建设需要一代代建设者和接班人。如果说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者能够为社会作出贡献就认为是可以的话,那么,要想成为社会主义接班人就必须要有关心国家时政、以天下人为己任、甘愿奉献、追求、高尚的情操的需要,具有把自己培养政治觉悟高、时代使命感强、责任心强、廉洁自律、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意识和高尚情操。而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立志成为社会主义接班人的社会人提供政治食粮和高尚情操。总之,社会人的发展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需要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只有这样才能推进自己的全面发展。
       2.满足社会人享受社会提供物质资源和精神资源的需要和追求幸福生活和精神满足的需要。人的生存、发展、幸福、满足都离不开社会资源的供给,需要共享社会发展的成果,而这一切都必须首先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前提和基础。
       人从出生的那一刻开始就不断地享受社会提供的物资资源和精神资源,从最简单的物资需求到精神需要的过程中,唯有遵循一定的社会伦理道德规范、社会秩序、法律规范才能够获得。一个人要想进公园享受公共资源,就必
       须要遵循公园的相关道德规范,如不许随地吐痰、丢垃圾等。很多人想在网上享受虚拟时代的空间,但必须遵循网络的相关道德规范,否则就会受到很大的限制。人在一定社会里要获得发展或享受社会资源必须以遵循一定的法律法规为前提。反之,人要是犯了罪就必须在牢狱里监禁,就会失去一些享受社会资源的机会。换言之,人要满足享受社会提供物质资源和精神资源的需要就必须认同(行为认同或思想认同)社会的核心价值观,这是一条的“金规则”。
       从更高一个层次而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个人幸福和精神满足的基础,能够满足社会人追求幸福生活和精神满足的需要。它给人们提供科学的社会信仰、价值理念、基本的生活伦理底线和追求的人生目标等,给人们在社会发展中提供充实的精神资源。追求科学的信仰是个人修养的基础,也是丰富精神生活的基础,是个人幸福的精神源泉。相反,如果不认同社会核心价值观,就有可能导致人们信仰宗教、迷信、邪教或信仰真空等状况。而宗教是虚幻的精神家园,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满足人们的幸福感,正如江泽民指出:“宗教还有存在的相当深层的条件。社会发生的剧烈变化,人们在物质生活或精神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空虚等境况,贫困、疾病、灾难、犯罪、动荡、战争带来的社会不安和苦难,以及生命和宇宙中还存在的很多尚未作出科学解释的现象,都有可能成为促使人们到宗教中去寻求精神依托的原因。”的确,宗教在一定时期仍然占有很大的信仰空间,能够给人们提供精神安慰。但宗教一般而言建立在非科学的基础上,与科学的信仰是有区别的。迷信、邪教的信仰或信仰真空都是极为不理性的,最终都不能使个人得到精神满足和幸福。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价值认同是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桥梁和纽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对社会和个人都具有促进功能。就整体性而言,把其对社会和个人的功能整合起来就成为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桥梁和纽带,可以避免坠入“两种裂谷”,即人与人的裂谷和人与社会的裂谷;避免出现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冷漠、道德规避、法律规避、软暴力等现象发生。比如现在一些新生代农民工,他们在繁华的大都市里感觉到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出现道德规避的行为等。以及社会上出现的家庭软暴力等成为人与人和谐相处的极大阻滞力;同时,也可以避免出现个体既为社会做出贡献,但又对社会充满厌恶,个体既想在社会中谋求发展,当这种诉求无法实现的时候反过来又对社会进行无情的批判和抨击,把自己与社会敌对起来,造成社会的不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