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兴桂方略]加快现代农业建设 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作者:贾朝强

《桂海论丛》 2008年 第01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摘要:在欠发达地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核心任务是发展现代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来推进农村建设,是实现由传统农业大县向现代农业强县转变的重要一环。
       关键词:欠发达地区;农业;现代农业;现代发展理念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494(2008)01-0076-03
       在欠发达地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首要任务是发展现代农业。广西自治区象州县是一个传统农业占主导地位的农业大县。近年来,象州县委、县政府树立“跳出农业发展农业,缩小农村繁荣农村,减少农民富裕农民”的现代发展理念,以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以建立较为完善的农业产业体系为目标,以工业化促进农业产业化,以农业产业化、水利化、机械化、信息化的发展,基本实现由传统农业大县向现代农业强县的转变,为建设和谐社会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一、跳出农业发展农业
       (一)用现代发展的理念。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水平
       农业产业化是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突破口。农业产业化经营,是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实行集约规模经营,转变农业经营方式的有效途径,也是农业走向工业化、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1、以发展工业来推进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始终是农业发展的“助推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发展农业要走工业化、城镇化之路”。这就要求我们要跳出农业抓农业,围绕工业抓农业。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工业基础比较薄弱,围绕工业抓农业,就是要通过建立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调整农业结构。带动整个地区农业发展。就象州县而言,近几年来,立足本地资源,引进一批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农产品龙头企业,使本县的农业产品种得出,销得旺,卖得好价钱。比如,太粮米业公司的引进,年可加工优质稻米10万吨以上,县内生产的商品粮全部可收购加工,解决了农民卖粮难的问题。丝绸之路公司、华佳公司的引进,可实现从缫丝—丝织—丝绸—服装的转变,拉长产业链。此外,引进的胶合板厂等林产品加工企业、淀粉厂等农产品加工企业,可将县内生产的林木、木薯等进行深加工。通过培育扶强龙头企业,实现农产品由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延伸农业产业链条,从根本上降低农业风险,改变农业所处的弱势地位。
       2、以做优产业基地推进农业产业化。按照标准化、规模化生产的要求,加快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把特色农产品基地建成工业生产的“原料车间”。象州县以农业龙头企业为依托,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把甘蔗、桑蚕、优质谷、速生丰产林、木薯等优势农业作为战略性主导产业来培育,建立5大优势农业产业基地。如在运江镇京岭村、长塘村,通过土地整理项目支持博华公司建立了万亩甘蔗水利灌溉示范基地,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在中平镇罗汉村建立了5000亩桑蚕标准化生产基地,在象州镇培森村建立了2500亩的原蚕基地,在中平镇、寺村镇、罗秀镇、大乐镇建立了有机化无公害水稻生产基地等。通过产业基地带动,2006年,全县甘蔗种植面积达31万亩,桑蚕种植面积达20万亩,优质谷种植面积达40万亩,速生丰产林达18万亩,木薯种植面积达5万亩。优质谷获广西农业新兴优势产业发展三等奖,桑蚕业获广西农业新兴优势产业发展二等奖,是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双高糖料基地县。
       3、以标准化生产推进农业产业化。农业标准化是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迈进的一个重要过程,是推进新一轮农业发展、提高农业竞争力的又一重大战略举措。2003年以来,象州县就把推进农业生产标准化作为重点工作来抓,并通过了国家桑蚕标准化生产示范县。制定了种桑养蚕的11个生产程序的地方标准,并选择仁义村作为标准化示范区,采用标准化生产平均单产达到每张50多公斤,比全县平均单产高出15公斤;养蚕成功率高达99%,比原来提高25个百分点。示范样板的成功建立,使桑蚕标准化生产技术得到迅速推广和应用,到2006年,象州县实施桑蚕标准化生产的农户达4.15万户,占总养蚕户的83.2%。同时按照水稻无公害标准化技术规程组织生产,有21.78万亩水田通过无公害产地认证,稻米样品化验达到无公害水稻标准,“鸣象大米”经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审定获得无公害水稻产品认证,通过无公害产品认证后同一品种的优质稻每公斤比邻县的高0.2元。通过实施标准化,象州县先后获得国家桑蚕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广西桑蚕十佳县和广西粮食产业强县等称号。
       4、发展和完善产业化合作经济组织推进农业产业化水平。通过引导扶持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目前象州县已建立桑蚕、优质稻、水果等农民协会90多个,覆盖全县2万多个农户。这些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建立,一方面促进农业技术交流,另一方面通过合作组织与龙头企业签订产销协议,实现农民与企业利益共享,解决了农民卖粮难的问题,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种养积极性,几年来有10户农民获得全国种粮大户称号,占广西获奖户数的50%。
       (二)用现代发展的理念,提高农业水利化水平
       在西部欠发达地区水旱灾害综合防御体系还不完善,洪涝干旱还严重制约着农业发展,农业还没有根本改变“靠天吃饭”的被动局面。发展现代农业,必须进一步增强农业防抗水旱灾害的能力,大力开展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不断提高农业的水利化水平,不断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
       1、以工业反哺农业为契机,抓好水利灌溉工程建设。象州县利用县内两家制糖企业反哺农业的时机,在重点蔗区建设水利灌溉示范区,通过示范区带动甘蔗水利灌溉的发展。如博华公司投资900万元,将运江镇10000多亩荒山改造成水利灌溉示范区,在寺村镇横桥村、石龙镇青凌村也建立了1000亩以上的喷灌示范区,每亩甘蔗年可增产2-3吨,增加收入在500元以上,同时还解决了农村因水利灌溉不足而丢荒土地的问题,增加土地资源的利用率。
       2、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促进水利化建设。欠发达地区由于财力薄弱,对农业水利投入明显不足。象州县通过招商引资解决水利建设资金近2亿元,建设了下六甲水利枢纽工程的中平、廷岭、花王电站,总装机1.96万千瓦,解决了中平、罗秀、寺村、运江等乡镇共20多万亩农田的灌溉问题。
       3、加快水利管理体制改革,组建农民用水者协会。提高农业水利化水平,要进一步完善水利长效发展机制、运行机制、管理体制。象州县在实践过程中,坚持自愿的原则,引导农民组建用水者协会,全县共组建了142个用水者协会,建立农民“自己水利自己办、自己工程自己管”的管理机制。一是使水利得到了较好的维修和养护,保障了工程的效益发挥。二是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2004年以来,县财政以奖励形式向用水者协会投入资金142万元,带动群众集资605万元修水利。三是通过农民自
       我管理,避免了过去水费收缴层次多,收缴不规范,搭车、代收、克扣等现象,减轻了农民负担。四是由于灌溉用水管理公正、民主、透明,灌水秩序规范,用水过程中产生的矛盾在协会内部就得到解决,减少了用水纠纷。
       (三)用现代发展的理念,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发展农业机械化是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和重要标志。近年来,象州县把农机事业的发展作为提高农业生产增产增效、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紧抓好。实现了“三个第一”,即全自治区中,水稻联合收割机拥有量第一,机收水稻面积占水稻种植面积第一,跨区作业第一。
       1、实施“以机代牛”工程。近年来,象州县在广西率先提出建设“无牛耕”示范村。通过示范带动,全县农机化综合水平高于全自治区平均水平8-12个百分点。在产业服务上,以种植业为重点,全县收割、运输、深耕等机械作业水平达到95%以上。2006年,全县实际机耕面积达33.5万亩,比2005年增长1.95万亩,增长6.19%;水稻机收面积达10.05万亩,占水稻面积的26%,比2005年增长145.6%。
       2、采取多种途径,加大农机化新技术推广力度。近几年来,全县农机培训部门共举办各类农机培训班135期(次),培训各类农机手近10000人次。为农机技术的普及和农机事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智能支撑。
       3、加快发展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提高社会化服务水平。以农机协会为载体,引领农民积极投入农机作业服务,组织农机跨区作业,不断提高农机作业服务质量和水平。目前,全县农机服务组织30多个,服务人员1500多人,农机户300多户。农户拥有农业机械的比例超过70%,其中农用拖拉机农户拥有率达92%。通过农机协会,把分散的农机户组织起来,形成合力,引导农机手赴广东、海南等地参与跨区机收作业,每年为农民增收190万元以上。
       4、实施购机补贴,创新农机推广经费使用方式。通过购机补贴政策的推动,进一步激发农民购买热情。近几年来,全县发放购机补贴经费近300万元,吸引农民投资1500多万元,使象州县连续三年成为国家农机购置补贴示范县。全县农机总动力达20.38千瓦,平均每亩耕地拥有0.34千瓦,拥有各类拖拉机8377台。
       (四)用现代发展的理念,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
       近年来,象州县着眼增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提高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
       1、加强农业队伍建设和科技推广创新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县乡村农村科技网络,做到县有农业专业站,乡有农业服务中心,村有农科员,组有示范户,形成完善的科技网络,全县从事农业技术员1365人。全县获得国家专利技术12项,培育水稻新品种3个,获得区、市科技成果奖31项。
       2、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按照“政府牵头、市场运作、各方配合、共同推进”的原则,整合全县农业信息资源,加快建设完善以农村综合经济信息、农业科技信息、农产品供求信息为主要内容的县、乡(镇)、村三级农村信息网络。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开通电脑、电话、电视“三电合一”的农业信息和技术服务互动点播频道,开展面向农村和农民的信息服务。信息化服务水平的不断提高,促进了农产品流通、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据统计,农业信息网开通以来,每年发布农业信息5000多条,有85600多人次查阅农业信息。
       二、缩小农村繁荣农村
       发展现代农业,必须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增强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承载能力和农村经济的拉动作用。
       (一)以经营城市的理念,解决小城镇建设资金的问题
       象州县以经营城市的新理念,运用市场化运作方式,解决集镇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先后引资近2亿元投入县城重点工程建设,使城市功能不断增强。同时引进资金3.3亿元重点建设部分乡镇商贸、住宅区,通过加快小城镇建设,吸引农民到小城镇就业、创业。
       (二)以城镇工业化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
       近年来,象州县通过下大力气制定和完善小城镇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农村经济能人到小城镇经商办企业,引导小企业向小城镇集中,以小城镇工业企业的发展,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小城镇转移,带动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通过城镇工业企业的发展,解决了7000多名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三)变灾害为机遇,科学规划,高起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2005年,象州县遭受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涝灾害的袭击,全县受灾人口18.73万人,12046户群众的52404间房屋被洪水冲毁。在灾后重建的问题上,变灾害为机遇,对21个受灾村科学规划,高标准、高起点进行重建。全县5289户全倒户在不到半年的时间全部人住新居。通过结合小城镇的发展规划抓好灾民新村的建设,加快了农村小城镇的发展。
       三、减少农民富裕农民
       增加农民收入是欠发达地区发展现代农业的核心问题,近几年。象州县一直十分重视农民增收问题,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使农民收入保持了稳步增长。但是,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形势,农民增收的压力越来越大,只有大量减少直接从事农业的农民数量,使更多农民变成市民,才能从根本上提升农民收入,富裕农民。减少农民的途径主要包括劳务输出、发展工业项目、推进城市化、繁荣服务业等。
       (一)抓好新型农民培训工作。
       随着经济发展层次的提升,对农民就业的要求越来越高,转移农民的难度逐步增大。象州县通过有组织、有计划地搞好对农民的培训,不断提高农民的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积极搭建农村劳动力供求信息平台,促进农村劳动力顺利转移。一是通过建立县、镇(乡)、村三级农民培训组织,实施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工程、绿色证书培训工程等,培训一批实用技术骨干。2005年以来,全县共培训各类农业技术骨干2000多名,2006年全县共举办各类农技培训班500多期,培训农民45000多人次,全县有劳动能力的农民掌握1-2门农业技术的占90.2%,有致富技能的占80.3%。二是突出职业技能培训。通过成立劳动就业办公室,整合全县培训资源,把培训和就业有机地结合起来,把拟向非农产业转移或进城务工的农村初、高中毕业生纳入劳动预备制培训范围,对准备从事非农产业工作或进城务工的农村劳动力,在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或掌握一定技能后,纳入劳动力信息资源管理系统,优先推荐就业。既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又解决了企业招工难的问题。
       (二)开展“四创”活动
       象州县结合转变干部作风加强机关行政效能建设的活动,以“政府创环境、干部创事业、能人创企业、百姓创家业”为载体,掀起全民创业热潮,在引导农民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农业生产的同时,既鼓励农民跨出县门、国门,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到发达地区务工经商,创一番天地,又鼓励农村外出务工的经济能人通过打工学到技术、管理经验,并完成资本原始积累后,回本地大胆地自主创业,带动和带领当地农民务工经商、勤劳致富,促进农民向非农民转化。
       (三)给农民以“市民待遇”,改善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环境
       当前,户籍制度、用工待遇、子女教育、社会保障、医疗保险等一些制度性壁垒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象州县在这些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一是消除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户籍管理体制障碍,让进城务工经商的农民定居下来,同时取消农民定居城市的一切不合理收费,降低农民定居城市的成本。二是给农民以“市民待遇”。主要是妥善解决农民进城后享有与其他市民同等的当兵、招工、提干、就业、公共卫生、文化和受教育的机会。在受教育方面,对进城的农民工子女读书免收借读费、赞助费,对困难农民工子女还实行“两免一补”政策等。三是通过县劳动就业办公室建立统一的劳动力市场规则,确保市场运行的有序性和农民的合法权益,真正使转移的农民进得来、留得住、生活好。
       通过上述各项有力措施,极大地推进了象州县现代农业的发展。2006年全县粮食总产量21.05万吨,增长18%;糖料蔗总产量136万吨,增长94.3%,鲜茧总产量38.75万担,增长64%。全年农产品总产值12.26亿元,农产品加工率达79.3%。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065元,增长20.7%,城乡居民存款余额12.02亿元,增长16.3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51亿元,增长16%。
       责任编辑 谭 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