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经济研究]论县域经济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的良性互动
作者:李泽民

《桂海论丛》 2008年 第01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摘要:发展壮大县城经济,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们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统筹城乡发展,确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任务实现的重大战略部署。县城经济发展与新农村建设两者存在内在有机联系。文章着重论述两者密切关联的具体表现,在实现两者良性互动问题上存在的问题以及有效实现两者良性互动的思路和做法。
       关键词:县城经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村经济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494(2008)01-0058-03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近年来,党中央先后提出了大力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任务。这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有效解决“三农”难题,促进城市与乡村共同繁荣发展与进步的重要举措。发展县域经济,城镇是龙头,农村是腹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经济发展是首要任务。那么,发展县域经济与新农村建设两者是什么关系,它们是不是互相割裂的。还是两者可以实现良性互动?这是我们必须在思想上正确认识而在实践工作中妥善处理和解决好的问题。
       一、县域经济发展与新农村建设可以实现良性互动
       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划所规定的范围为管理对象,以发展本地经济为宗旨的经济。县域经济是一个集合的经济体。从经济成分看,它包括公有经济和非公有经济;从产业部门看,它包括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从产业地域空间分布看,包括城镇经济、农村经济。从县域经济的构成内容我们可以看出,新农村建设中所提的经济发展,当属县域经济构成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县域经济相对而言是一个大系统,农村经济是构成县域经济这个系统的重要分系统。二者属于系统包容和系统归属的关系。县域经济发展与新农村建设两者之间存在密切关联:
       (一)二者在地理空间上共处一隅,在工作内容上犬牙相交,密不可分。从地域空间看,县域地域面积等于城镇地域面积和农村地域面积之和。通常农村地域面积要大于城镇地域面积。大体而言,在农村地域面积上产生的经济我们称之为农村经济。从统计学的角度来看,第一产业的大部分,第三产业的一部分,都产生于农村地域土地之上。由于县域经济包括了第一、二、三产业,因此,我们讲发展农村经济,其实也就是讲发展县域经济中的重要构成部分。反过来说,发展县域经济,应该包括发展农村经济。这都是同一个“盘子”的事。但是在当前实际工作中,存在这样一种倾向,一些地方一讲发展县域经济,就是只讲发展工业经济,而不包括发展农村经济。似乎县域经济与农村经济是两张皮,互不相干。这种认识和做法是不正确的。工业经济是县域经济的支柱和龙头,必须大力发展。但是发展县域经济切不可只抓工业,不抓农业和第三产业,否则,就是以偏概全。我们要按照十七大的要求,实现县域经济的科学发展,要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
       (二)二者在工业化发展上密切关联。工业化一般是指第二产业产值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逐步提高并最终占据主导地位,在第二产业就业的劳动人口占社会总劳动人口的比例不断上升的过程。当我们认真去审视县域经济发展的时候,我们发现,县域工业化的发展,其实更多的与农村经济的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首先,我国众多的县域工业的起步,是从进行农副产品加工开始的;其次,至今在许多县域工业的产业结构中,农副产品加工业仍占较大比重。从广西恭城县工业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个缩影:由于该县在农村经济中大力发展水果种植业,因而就有了国内著名的汇源果汁集团在恭城建立果汁加工厂;恭城大量种植的柿子非常出名,现在将柿子加工成航空食品的工业项目已经落户该县。该县源源不断的农产品供给,使工业加工项目得以扩大生产规模,并由此拉动一批配套加工项目上马,使县域工业化的雪球越滚越大。
       (三)二者在城镇化发展上密切关联。城镇化水平,被人们用来作为衡量当代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评价指标。城镇化发展最本质的特征,是实现了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深刻变革。在城镇里,人们享受着生产作业机械化,物质生活丰富化、日常生活便利化、文化生活多样化、社会交往多重化、人口素质高级化以及尽可能多的享受各种社会公共服务设施给人们带来的福利。这是小农社会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所不可比拟的。发展县域经济,城镇经济是龙头,势必会吸纳更多的非农人口进来就业,势必会使城镇经济不断壮大起来。而城镇经济的发展是以农村经济发展为依托的。城镇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劳动力大军,所需要的大量原材料来源,以及其产品的市场销路,都会与农村经济的发展密切有关。
       (四)二者在农业产业化发展上密切关联。农业产业化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在农业产业化问题上更是将县域经济发展与农村经济发展更紧密地连为一体。农业产业化实行对当地农业生产中的支柱产业或主导产品进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和规模化生产,再由龙头加工企业进行收购,围绕市场需求进行加工和销售,实现对农产品的加工升值,提高经济效益。农业产业化通过实行农工贸、供产销的一体化经营,把农户与企业的利益紧密地结合在一起,通过科学整合产业链,优化经营模式,农民与企业共担市场风险,共享经营利益,实现了县域工业经济发展与农村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
       (五)二者在市场化发展上密切关联。市场化之路是等代中国走向富裕之路。所谓市场化,包括三个方面的意思:一足加快社会生产的商品化进程;二是在全社会范围内不断开拓市场交换的广度和深度;三是社会经济的运行,要更多地发挥市场机制在社会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加快县域经济的发展,必须着力于建立和完善县域市场体系,要培育更多的市场主体,使他们以市场为导向,更多地参与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使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向更广和更深的领域进军。推进县域市场化进程,其重要内容和主要途径,就是进一步开拓农村市场。而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则是推进县域市场化进程的重要措施。只有农村经济发展了,让更多的农民参与到市场经济当中来,大力发展农村商品生产,提高农业生产的商品化程度,一方面丰富社会供给,另一方面可以不断增加农民收入,使更多的农民摆脱贫困走向富裕。可见,发展县域经济与发展农村经济二者在市场化问题上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二、在实现县域经济发展与新农村建设良性互动问题上存在的不足
       在如何实现县域经济发展与新农村建设良性互动问题上,在我们的实际工作中仍然存在一些不足:
       (一)在思想认识上对两者的有机联系缺乏全面、正确认识。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分别是在2002年党的十六大和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来的。因此,
       就有人认为,这是两件不同的事情,因而在思想认识上对两者的有机联系缺乏全面、正确认识。在实际工作中,很容易把两者割裂开来,未能进行有机统筹。一讲发展县域经济,就是只见城市,不见乡村,只抓工业,不抓农业,只建工业园,不建农村新家园。一讲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只见农村,不见城市,只抓农业,不抓工业,重视建设新村庄,一下忘了工业廊。这种见子打子,抓此忘彼,往往容易导致工作陷入被动,也很难取得好的发展成效。
       (二)在涉及整体和长远发展的建设规划上对两者的协同发展还缺乏新的科学统筹安排。近些年来,不少县已经制定有县域工业化、城镇化发展规划。现在有些县也制定了新农村建设规划。但如何根据县域经济发展与新农村建设两者之间存在的内在有机联系,使我们的新旧规划之间,不同专项规划之间,能衔接好,结合好,适应新形势发展提出的要求,这方面现在仍然存在不完善之处,甚至存在空白点。比如,如何在动态中根据第一、二、三产业协同发展的要求对原有规划的一些不完善之处进行调整和完善;对农村新村建设如何从整体和局部的有机结合上做好科学规划,这在不少地方现在还是空白点。现在不少地方的农村从居住来讲都比较散乱,尤其是村庄建设规划明显滞后,更谈不上为有迫切要求的农民拿出新村建设的新村选址、路网布局、房屋建造式样及整体布局景观、相关公共服务设施的设置安排这些细化的东西出来。不同地域新村建设如何进行功能定位,这些规划由谁制定?这些都有待我们去探索和解决。
       (三)在实际工作中对两者的良性互动发展有效协同配合存在不足。目前这方面存在的不足主要是,有关新上工业项目如何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存在不足;城镇化如何吸纳更多农民转移进城存在不足;市场建设与商品流通如何带动搞活农村经济存在不足;有条件的地方发展旅游业如何进一步开拓农家乐旅游、农村生态旅游的市场存在不足,等等。其实这诸多方面有许多的潜力和文章可做,需要我们去发现和挖掘。
       三、实现县域经济发展与新农村建设两者良性互动的思路和做法
       (一)在思想上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善于进行系统思考,努力实现工作创新。大力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们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统筹城乡发展,确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任务实现的重大战略部署。县域经济的全方位发展,可以为新农村建设创造更好的条件;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则有利于进一步壮大县域经济总量。因此,我们要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在思想认识上善于进行系统思考,在工作协调上学会“弹好钢琴”。在实现县域经济发展与新农村建设两者良性互动问题上,在尊重客观经济规律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做到工作思路上要有新思维,工作组织上要有新办法,工作措施上要有新举措。
       (二)以工带农,以农促工,在工业化发展上实现良性互动
       1、大力发展县域农副产品加工业,提高农副产品商品转化率,提高农副产品加工的附加值,既增加农民收入,又增加地方财政收入。
       2、让县域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产生溢出效益,带动周边邻近村子的“借光”发展。一方面,在发展县域经济中积极搞好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建设,搭建县域经济发展新平台,有效壮大县域经济总量。另一方面,园区周边邻近村子,可以积极发展为园区服务的农副产品生产、配套型工业和辅业、各种服务业等等,在为园区服务的同时,加快自身发展。
       3、落实“工业反哺农业”各项具体措施。统筹考虑县域工业发展和农业发展,鼓励发展劳动密集型、适合农民就业的工业等非农产业,积极消化和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降低农业就业人口比重,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
       (三)在有条件的地方兴建兼容城乡特色具有亚城镇化性质的新型农村社区,在城镇化发展上实现良性互动。所谓兼容城乡特色具有亚城镇化性质的新型农村社区,其定位和基本内容就是,该社区内的居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劳动,但是生活方式接近或享有城镇居民得到的部分生活便利和有关各种公共设施服务功能。比如新村通路、通水、通电、通邮电、通广播电视,可以就近实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买商品有店。出门有车坐,有一定的文化娱乐场所,等等。这种新型农村社区的取名,可以是“地名+新村”,如“**新村”;也可以是“地名+新农村社区”,如“**新农村社区”。新村的建设规划由当地政府组织协调有关部门负责制定,其中主要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由政府财政出资。现在一些地方已有这方面的成功实践。例如,近年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兴建起来的恭城县北洞源新村,当地政府非常具有开创性和前瞻性的将该农民新村建设成为具有亚城镇化性质的新型农村社区。它代表着农村新村建设的一种方向。
       (四)发展现代农业。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农业产业化发展上实现良性互动。积极开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发展县域经济和农村经济的共同任务。
       1、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积极运用现代科技成果,走优质、高产、高效、安全、生态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使农产品生产在市场化、专业化、集约化、精细化、标准化生产上迈出新的步伐。
       2、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通过扶持壮大一批,嫁接改造一批,招商引进一批等方式,使龙头企业成为农业产业化的脊梁。
       3、积极探索“市场+公司+基地+农户”等多种形式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推行订单生产,允许农民利用土地、资金等多种形式人股,促成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稳定的利益共同体,辐射和带动农民以较低成本进入市场。解决好小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问题。
       (五)搞好城镇和乡村市场体系建设,在市场化发展上实现良性互动
       1、统一编制城乡市场发展规划。搞好各类市场的合理布局,完善县乡村市场体系建设。各类市场的建设,既要有相对健全的市场“硬件”配备。又要有相对完善的市场“软件”服务。
       2、构建以城镇为重点,延伸覆盖至乡村的现代发达商品流通网络。该网络从流通组织主体看,既发挥大的商业企业、流通组织的作用,又有中小商业和流通企业、农村经营户和农家店的积极参与;通过批发零售连锁配送等各种商业业态的配合以及网点的合理布局,方便农业生产资料和生活日用品流向农村、农副产品流向城镇的“双向”流动和售卖,满足城乡居民生产生活需要。
       3、加强连接城乡的商业信息网络建设。信息是市场流通的命脉。以往由于农村市场信息不对称,导致出现农产品买难卖难。可通过政府牵头,运用现代网络技术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商业信息网,及时沟通买方和卖方,提高各个市场主体对市场需求的快速反应能力,实现高效、快捷、低成本、高效益的市场交易,从而发挥市场流通对生产的促进作用。
       (六)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推进城镇乡村生产、生活现代化
       1、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完善的基础设施是现代生产生活的需要。针对农村基础设施落后状况。要加快乡村道路建设,发展农村通信,完善农村电网,积极发展适合农村特点的清洁能源,等等。
       2、重视发展农村金融、保险、信息咨询、科学知识普及、法律服务等业务,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关各类保障。
       3、认真组织开展劳务经济。在有条件的地方积极开展观光农业、休闲农业、生态旅游、农家乐等乡村旅游业。既可以让农民较多接受外界信息知识,又可以让农民有效增加收入。
       4、加快发展农村文化教育事业。确保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积极开展成人教育,重点是加大农业职业技能培训和科技培训力度,积极培养农村人才,提高农民素质,培育新型农民。
       5、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农村健康水平。
       6、积极发展农村广播电视事业,组织开展文化知识学习和文娱体育健身等活动,倡导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促进农村社会进步。
       责任编辑 陈新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