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理论广角]论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其培养途径
作者:张保权

《桂海论丛》 2007年 第04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摘要:提高全社会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当代中国在全球化时代全面加强理论创新、科技创新进而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任务。创造性思维的四个行之有效的培养途径是:保持反思与批判精神、正确对待思维异质性、扫除思维死角和正确对待非逻辑思维。
       关键词:创造性思维;反思与批判;思维异质性;思维死角;非逻辑思维
       中图分类号:B8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494(2007)04-0067-03
       一、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社会总体的思维活跃性程度在一定意义上体现了特定时期的智力水平、创新能力和社会发育状况。思维活跃性突出体现在创新上。创新是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整个人类历史就是一个不断创新、不断超越的过程。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不能创新,也就失去了前进的动力。创新不仅是一种素质、一种能力,而且是一种精神,一种境界。顾名思义,创新就是创造新的能够带来更多思考和更大价值的东西,包括学术创新、理论创新、科技创新、实践创新等等。创新的前提基础就是创造性思维,没有创造性思维,任何创新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创造性思维是极具活力的带有挑战特征的原创性思维,是兼具理论开拓性和实践导向性的思维形式。它贵在创造,贵在超越,不简单重复,不轻易模仿,不拘泥于现有成果,一旦呈现出来就带有极强的爆发力和震撼力,使人感觉到焕然一新。创造性思维内容上丰富多彩,形式上不拘一格。它广泛渗透在各种理论思维与实践活动里,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它也许带有偶然性,会转瞬即逝;也许带有必然性,会永久驻存在记忆中。创造性思维是对主观世界、客观世界乃至主客关系从感性冲动到理性直觉的认识过程。认识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对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感性认识表现为对个别事物的兴趣以及捕捉各种现象的能力,并为理性认识创造条件、提供可能。理性认识主要就是用概念、判断和推理等思维形式反映事物运动、发展和变化的过程、特点和规律。由此看来,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也就是在感性认识基础上提高运用概念、判断和推理等思维形式正确反映各种事物运动、发展和变化过程与规律的能力。
       创造性思维是人的重要的存在方式之一。人之为人,具有三个基本的存在特征:思维、言语和实践。它们处于三个不同的层次,属于三个不同的领域,或者说是人的三个不同的存在方式。是否想得到、是否说得巧、是否做得好,决定一个人能不能在自己所从事的研究领域或职业领域里有所作为。性格的差别、能力的高低、谋略的深浅等等,最终无非体现在这三个方面。思维、思想、思考是同一范畴的概念,是人的一切行为的发动机,是话语活动和行为实践活动的先导。加强创新能力建设,首先需要从思维领域着手。创造性思维是影响和制约人的思维能力的关键因素之一。创造性思维作为人的本质属性之一,既不同于一般动物的本能反应,也不同于人类对万事万物的简单反映,它是一种高级的带有独创性和实践性的认识活动。有学者认为,逻辑思维就是理论思维Ⅲ。逻辑思维的基本矛盾体现在贯穿于认识全过程之中的具体与抽象、静止与运动、有限与无限三个方面。这其中,创造性思维的作用不可低估,还可能把不同方面综合起来。需要强调的是,这种带有抽象作用的认识过程充满概括、归纳、凝结以及提炼特色,创造性思维正好可以在这种过程中发挥统摄、提携、拓展、协调等作用。从寻求进步和促进发展的角度而言,人们的思维认识能力需要不断地实现超越。创造性思维不仅有利于潜能和想象力的发挥,而且也是实现超越的重要途径。
       培养创造性思维是提高创新能力的核心环节。创造性思维既可以推进理论发展,又可以促进实践变革,是带有开拓性和挑战性的新鲜、新奇、新颖的创造活动。创造性思维不仅具有创新性、突破性,而且具有开拓性和综合性的特点。不管是个人、集体还是国家,创造意识越强,创造性思维越活跃,创新能力就越强。当今是创造力空前活跃的时代,国际上日趋激烈的科技竞争、经济竞争的核心要素就是创造性思维的竞争。各国之间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而衡量人才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是否具有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在科技革命迅猛发展的新世纪,科技创新越来越成为当今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标志,越来越决定一个民族和国家的发展进程和国际地位。在这样的形势面前,敢不敢创新,能不能创新,关键在于是否善于培养创造性思维,是否能够培养出一批具有创造性思维的人才进而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机遇。
       二、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四大途径
       (一)培养创造性思维需要养成怀疑和批判的思维方式。歌德在评述莎士比亚时激动地写到:每个重要的有才能的剧作家都不能不注意莎士比亚,都不能不研究他。一研究他,就会认识到莎士比亚已把全部人性的各种倾向,无论在高度上还是在深度上,都描写得竭尽无余了,后来的人就无事可做了。只要心悦诚服地认识到已经有一个深不可测、高不可攀的优异作家在那里,谁还有勇气提笔呢?容易拜倒在伟人面前是很多人在学术研究和思维过程中走不出的怪圈。“我注六经”的思维观念深刻地左右人们的灵魂。正如希腊谚语所说,伟大和贻害是双生子。由此看来,创新需要保持反思和批判精神。应该把批判继承历史传统和概括提炼时代精神结合起来。欧洲是伟大思想和历史巨人的发源地,笛卡儿、康德、黑格尔、马克思、涂尔干、哈贝马斯等都是人类历史上最为杰出的思想家,强烈的反思和批判精神是他们的共同特征。他们都把反思和批判当作是锐利的思想武器,在继承的基础上勇往直前地开辟新的研究领域。他们并不仅仅是刻板地照着前人讲,而是按照自己的思路接着前人讲,甚至带着锋芒对着前人讲。毛泽东早年提出了“挈其瑰宝而绝其淄磷”的观点,意为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他在《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中提出:“我们这个民族有数千年的历史,有它的许多特点,有它的许多珍品。对于这些,我们还是小学生。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继承这一份珍贵的遗产。”
       人文社会科学如此,自然科学也是如此。正是抱着这种反思、批判和怀疑精神,爱因斯坦突破了牛顿的经典力学发现了相对论,丁肇中突破原有物质结构理论发现了基本粒子夸克。怀疑前人不等于全面否定前人,怀疑是为了更好地创造,需要在怀疑的过程中发现新的问题。历史就是曾经发生过的活生生的现实,只是由于时间的一维性特征才使得我们没法去亲身再体会一次罢了。就西方思想史发展演进的过程而言,没有柏拉图就没有笛卡儿,没有笛卡儿就没有康德,没有康德就没有黑格尔,没有黑格尔就没有马克思。同样,就中国思想史的演进来看,没有孔子就没有孟子,没有孟子就没有董仲舒,没有董仲舒就没有朱熹,没有朱熹就没有王阳明。后者总是在继承前者的
       研究成果基础上取得进步的。历史与现实或者说理论与实践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温床。离开实践,离开历史,思维就无从谈起。华东师范大学对该校紫江学者、终身教授杨国荣的学术兴趣的介绍很有启发意义:他在深入研究西方哲学的基础上重点研究中国哲学;在深入研究中国传统哲学的基础上重点研究中国近现代哲学;在深入研究近现代中国非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上重点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如何同中国传统哲学相衔接的问题。莱不尼茨说:“遵循一位优秀的作者的线索,比自己完全独立地重起炉灶要省力些。”这就告诫我们充分尊重和消化前人的研究成果是必不可少的,否则创造性思维就无法成为可能。但也不能盲目排除彻底的新型思维的存在,也许有的人思维创建性超强,完全是自己在特定时间特点条件下不依赖任何人独自体悟的结果。这种思维比较少见,但却意义重大。一个人揭示事物发展过程的各种属性与特点的准确性越高,其认识能力、研究能力就越强。就认识论对于学习、工作以及社会交往等日常生活和科学研究的指导意义而言,保持怀疑、反思和批判精神永远是必要的。
       (二)培养创造性思维需要正确认识和对待思维异质性。所谓思维异质性,简而言之,就是思维的不同性质、研究领域的不同范式和思考问题的不同角度与方法。我们不仅要在应该趋同的问题上谋求一致、统一和类同,而且应该在趋异的问题上谋求不同、对立和冲突,这才是对待科学研究的真正科学的态度。孔子主张“君子和而不同”。英语语言中“起作用”的表达方式是“make a difference”,是说不同才有作用。在科学研究中,需要正确处理“求同”和“求异”的关系。求同是为了达成共识,求异是为了寻找突破,我们需要在求异的基础上求同。问题往往在于求同容易求异难,否定权威常常意味着大逆不道。历史上很多有名的思想家都是去世若干年之后才被人们重新发现其价值的,这就是社会科学研究的难处。实际上,进步意味着变革,万万不能墨守成规。回顾充满坎坷和荆棘的人类历史,黑暗和专制的年代是多么的漫长。人们抱守残缺,不能越雷池一步,思想僵化、迷信盛行,谬误成为真理,讹传替代正义。解放思想,始终保持心灵自由思考,是正确地运用辨证的逻辑思维方法的前提。现在已经进入全球化飞速发展的知识经济时代,人们的想象力、创造力不会低于人类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时期,因而在重大基础理论问题上不能简单地抱着一味默认、赞许和膜拜的态度,应该保持适度的和必要的对抗、对立与对峙。应该重新审视已有的思维成果,以负责任的态度构建思维理性、认识理性以及实践理性。在把粉笔和大象进行比较的时候,如果不说这是哲学大师黑格尔在《小逻辑》中的经典比较案例,几乎没有人会认为这种比较是有实在意义的。思维的独特性、异质性、创造性就是这样体现出来的。毛泽东在教条主义、主观主义盛行之时强调中国革命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不能照抄照搬马克思主义的本本和俄国革命的经验。邓小平在改革开放初期指出解放思想就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这些经典的阐述必须牢牢记取,容不得遗忘。
       复旦大学俞吾金教授认为,只要哲学基础理论还没有从僵化的思想框框中解放出来,整个民族就会失去其创造的活力。他在回忆自己“文革”时期的求学与思想经历时慨叹道:我在高中三年级学习《毛主席语录》时对林彪把毛泽东思想理解为“顶峰论”感到困惑,因为任何真理都是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的统一。所谓“顶峰”也就是没有发展了,这怎么可能?我在小组讨论会上说出了自己的困惑,结果工作组采取了突然袭击的方式,组织全班同学对我进行围攻,说我在毛泽东思想上“有观点问题”,少数人试图把我打成反革命。当时我只有十七岁,心里很苦闷:为什么我满怀真诚地追求真理,却遭到了这样的回报?我突然觉得,一种有价值的东西在我心中被碾碎了,但我说不清它是什么。这段回忆和感叹让我们看到了独立思维对于科学研究、智力开发以及人生意义的价值。尤其需要注意的是,科学研究不同于社会交往,两个领域的潜规则彼此不同。前者重差异,破戒律,寻找突破,强调的是要设法找到别人的错误和缺漏之处。后者重谋和,好传统,避忌讳,寻找共识,强调的是要设法在共同的问题和想法上扩大交流与合作。学术研究一旦走到社会交往的道路与方式上去,迎来的将是悲哀与凄凉、萧条与荒芜。同样,一个人如果按照学术研究的方式去从事社会交往,毫无顾忌,处处标新立异,不但难以有所作为,而且还会碰得头破血流,甚至遍体鳞伤。
       (三)培养创造性思维需要打破和扫除思维死角。在我们的思维活动中,思维死角是存在的。从事学术研究的人经常感到困惑、迷茫,感到不舒服、不自在,感到心中总是有个什么模糊的东西或者意象,甚或每时每刻都感到有很多问题说不清道不明似的。这是感性萌芽与理性直觉的互动过程,是内在创造力的呼唤,是理论研究者的精神魅力。那些模糊的东西与意象以及那些说不清道不明的问题就是思维死角。思维死角也可以说是一种极其重要的尚待开发的问题意识。打破思维死角一方面就是要大胆地去思考、去想象、去构造、去揭示,以女娲补天的勇气和大禹治水的胆识把涌动在自己心底里的最为真实的意念挖掘出来,以享世人。另一方面就是要扫除长期固化在头脑里的不合事宜与不合时宜的陈词滥调和各种带有巨大束缚和压制作用的理论学说,不断地进行换位思考,不断地进行知识升级与更新,进行概念的重新整合和运算,打造全新的思维模块。人的大脑不是用来藏污纳垢的地方,我们需要经常对它进行清洗、打扫,使其成为新鲜观念和美丽思想的加工厂。这是一种自我提高和自我进步的过程,有助于实现思想境界的提升。
       扫除思维死角有助于扩展思维空间。打破思维死角的过程就是实现自我超越的过程。我们要积极地拓宽思维领域,开拓思维天地,涤荡思维脉络,建立真正属于自己的思维范式。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杜威向中国人介绍了一套实验性的思维方法论。他说:人在生活中经常面临很多困境,处于疑难的境地,为了摆脱困境,人必须明确疑难点之所在,提出种种假设,并对每个假设进行推理,从理论上论证哪个假设更合理,再将合理的假设付诸实践,以验证此种解决方法是否有效。胡适把这样一种思维方法论转化为实验方法论,提出了“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十字概括。他把科学实验方法应用到了学术研究和文化创造上。在创新问题上,没有一点打破陈规戒律的精神是不行的。当前很多从事科学研究的人不敢想、不会想,只会人云亦云,亦步亦趋,原因就在于害怕出错、冒犯权威,担心与自己已有的学术声誉和学术地位不相称,故而锋芒不露,忧而不发,专写些不痛不痒、不伤大雅的文章,仅仅为了应付年度考核和职称考核而已。
       (四)培养创造性思维需要重视非逻辑思维。非逻辑思维与逻辑思维相区别,指理由不充分或很不充分的思维活动。主要表现如直觉、灵感、猜想、幻想、顿悟、假设等。在现实生活中,非
       逻辑思维现象大量存在。使用非逻辑思维可以带来幽默感,比如当披锁在门外的人敲门要求进来时,门里面的人说要想进来的话就自己到里面来开门吧。小说《西游记》里有很多充满荒诞离奇色彩的故事,人们非但不觉得不可信,反而准确地起到了塑造真实的人物性格的作用。现在很多深受青少年喜爱的卡通片、荒诞剧都带有非逻辑思维的特征。非逻辑思维从幻想、猜测到理想再到现实的发展过程就是从非逻辑思维到逻辑思维的过程。幻想、猜测往往是科学研究的起点。科学发展的几次重大飞跃都带有从幻想到现实、从非逻辑思维到逻辑思维的属性。
       非逻辑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实质和核心。非逻辑思维的特点是非系统性、非合理性、非真实性、非连续性。非逻辑思维以逻辑思维为基础,是逻辑思维的反向延伸,并且需要得到逻辑思维的检验和证实。非逻辑思维是挑战性思维,常常使人觉得不可思议,甚至会使人觉得是在说疯话。但这种具有浪漫色彩思维的背后隐藏的却是人们对某些难以实现的愿望的期待和向往,是创造性思维的变相表达。比如,一位老师说他无法精确掌握每个学生到底在多大程度上理解了自己所讲授的课程时,有学生提出世界上很快就会有人发明知识消化吸收测定仪。知识消化吸收测定仪这个概念的提出,就意味着人类已经在这个问题上向前迈出了一大步。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类似知识消化吸收测定仪的新名词、新概念、新愿望在不断地出现,类似遥感控制器、激光频率梳、基因组图谱等概念也日益得到确证,甚至成为日常生活中不足为奇的名词。在这种演变和转化过程中,非逻辑思维对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好奇心是创造性思维的源泉和动力。余华东说:“当一个人学会适应社会时,他的思维也就失去了活力和创造性。在一个封闭和落后的社会更是如此”。理论在形成过程中具有抽象、提取和概括的特点,理论与实际之间不是简单的对应和等同关系,一旦陷入理论的束缚不能自拔,就会对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发挥带来制约、阻碍作用。哲学家冯契指出,整个知识、智慧大厦以感性经验为基础。因此始终保持感觉的灵敏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一个人抽象的习惯养成了,书本的知识多了,可能使感觉迟钝起来,想象力可能受到束缚,这会损害人的创造力。由此看来,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形成、运用和发挥必须保持既有理论和现实生活实践之间适度的张力,否则就有可能陷入教条和盲目的深渊。
       责任编辑 任浩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