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伦理学研究]浅谈家庭消费的道德原则
作者:王学锋 谢 芳

《桂海论丛》 2007年 第01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摘要:家庭是人们消费的主要场所,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家庭消费呈现出多样性、个性化等特点,但也出现了许多非伦理化现象,因此家庭消费必须遵循身心健康发展原则、符合家庭整体利益原则、家庭幸福原则、生态关怀原则等等,才能保证家庭成员的全面健康发展,才能建立和谐幸福美满的现代文明家庭。
       关键词:家庭消费;伦理原则;幸福原则
       中图分类号:B82-0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494(2007)01-0049-03
       改革开放20多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家庭消费结构、消费方式、消费观念都有了很大的变化。一方面消费水平不断提高、生活质量日益改善,家庭消费呈现出多样性、个性化等特点,另一方面,又存在着大量的非伦理化、非理性消费现象,如家庭消费资料分配不合理,传统的尊老文化受到市场经济的严重挑战,炫耀性消费、象征性消费蔚然成风,不良消费与恶习型消费甚嚣尘上等等。这不仅损害了人们的身心健康,造成一定程度的心理扭曲,更为严重的是败坏了社会风气,阻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进程。如何纠正家庭消费中存在的这些伦理偏差,引导家庭合理消费、规范家庭消费行为,已成为消费伦理学所面临的一个重要现实问题。实践证明,家庭消费也必须遵循一定的伦理原则,才能保证家庭消费的科学、合理,促进人类社会健康发展。家庭消费的伦理原则就是在家庭消费过程中,用以指导家庭科学合理消费,调整家庭成员之间、家庭成员与外界之间消费关系的总的行为准则。它主要包括符合家庭整体利益原则、家庭成员身心健康原则、家庭幸福原则、生态关怀原则等等。这些原则是家庭在消费过程中进行消费行为选择的价值标准,是家庭主要成员在进行家庭消费决策时的伦理指南。
       
        一、符合身心健康发展原则
       健康概念的原本含义是指身体无疾病和无痛苦。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进一步发展了健康的概念,认为健康不仅仅指生理健康,而且包括心理健康,把健康概念从单纯的医学和卫生学概念拓展为包括精神和心理状况的综合性概念。身心健康原则要求在生活消费中必须有一定的生理、经济和社会标准,任何“过或不及”的行为都是与这一原则相违背的。根据消费者需要基本理论,消费者需要是消费者进行消费活动的积极性源泉。马克思主义的需要观认为,人的需要有三个层次,即生存需要、发展需要和享受需要。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要可以归纳为由低级到高级五个层次,这五个层次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从生理卫生学的角度说,消费者的生理需要客观上存在一定的标准,超过或未达到这个标准都将影响身体健康,从伦理学的角度讲,消费结构的合理化不仅包括生理、经济标准,同时还应包括社会标准。这个社会标准主要是指要有利于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
       消费合理化标准的客观依据在于消费行为的动力源于人的需要,而人的需要又根源于人的欲望,欲望总是指向一切人所欠缺的东西。而只有当欲望可以满足而又能得到社会的认可时,它才会表现为需要。问题是,人的欲望从来就不是一个常数,叔本华曾把它比喻成为一个永远饥馋、不饱和的胃,或是一个永远张开着的巨兽之口。基于欲望的消费从不考虑实现消费的生理承受力和外在的客观条件,它只考虑消费的本身,为欲望而消费的人只在乎消费所带给他的暂时的快乐体验。这种消费既缺乏经济合理性,也缺乏道德的正当性。因为欲望和基于欲望的消费根本上背离了生活目的本身。这就需要我们在生活消费中具有“节制”的德性,亚里士多德认为,“节制是快乐方面的适度”,“节制的人欲求适当的事物,并且是以适当的方式和在适当的时间。”在这里,消费的适度应该是以人的身心健康发展为标准。家庭是构成社会的基本单位,是社会成员物质生活的主要场所、精神生活的港湾。作为社会消费的基本单位,家庭消费几乎涵盖了个人消费的方方面面。因而,家庭的消费结构、消费方式、消费观念是否正确关乎到每个家庭成员的身心是否能健康发展。消费应当能促进人性的健康塑造、维护人的身心健康存在;消费要节制需求。对一切有损于自身身心健康的物质和精神产品应当拒绝消费,对一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消费,都应以促进身心健康为基本前提。每个家庭,首先要有合理的消费结构。合理化的消费结构既要满足物质需要,也要满足精神需要;既要满足生存资料的需要,也要较好的满足享受资料、发展资料的需要,并且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改善,还要进一步提高享受资料和发展资料所占的比例。其次,要求家庭有良好健康的消费方式,以防止一些畸形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观念的产生。值得注意的是,在现实生活中。一些青年人盲目追求西方的生活方式,照搬西方生活方式中的价值观、道德观、审美观,出现了一些消极倒退的消费现象,譬如,烟酒已成为当今绝大多家庭的一项重大开支。除了吸烟酗酒之外,更有甚者搞赌博、玩女人、犯重婚罪等等。在许多城市,甚至发达的农村,出现了久已绝迹的暗娼、性病,传播速度之快令人震惊。这种放纵的消费方式严重损害了人的身心健康,阻碍其全面自由的发展。亚里士多德说:“放纵的人喜欢的那种触觉的快乐不是属于整个身体的,而只是身体的某个部分的。”“沉溺于这种快乐,最喜欢这些快乐而不是别的快乐,是兽性的表现。”江泽民同志在中共十五大的政治报告中指出:“提倡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不断提高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质量。”全社会都应该倡导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不断提高消费中的文化含量和文化品位,掌握一个适度的标准,才能有利于人的健康全面发展。
        
        二、符合家庭整体利益原则
       
        当今社会中存在着不同类型的家庭,无论哪一种家庭,其内部的家庭成员都会因年龄、性别、性格等等的区别而具有个性化特征,反映到消费上就会表现出迥异的消费需求。而一定时期内,家庭的正常收入是确定的,消费自然也是有限的,一个家庭的所有开支基本上都要在收入范围内进行。是否能使家庭消费资料在家庭成员当中合理分配,适度满足不同家庭成员不同甚至相差甚远的消费要求,使家庭整体和谐发展,就成为家庭团结、和谐、幸福的一个重要前提。家庭内部有限的消费资源不可能同时满足所有成员的所有需要,这就要求家庭成员特别是家庭消费决策者遵循符合家庭整体利益原则。因为一方面家庭是每个家庭成员的身体和精神栖息的港湾,家庭和谐稳定才能保证家庭成员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每个家庭成员的日常消费行为都会影响到家庭的整体利益、名誉以及家庭在社会上的声望。家庭整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协调,家庭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合理考虑是我们在家庭消费决策中必须考虑的道德选择。
       我国传统道德文化极其重视家庭,崇尚血脉亲情,家庭本位是中国社会特色之一。传统的宗亲文化不承认个体独立性,作为家庭的一员,首先要依存于家庭,尽情尽责,尽孝尽义。这
       种观念力量非常强大,它渗透于中国消费文化之中。家庭是基本的消费单位,家庭需求在很大程度上总括或者替代了个人需求,家庭购物体现了成员共同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生活习性。虽然说这种家庭本位、家庭整体的思想制约了个人的主体性,造成了严重的不自由、不平等,但是,也正是由于这种家庭整体主义与强迫服从的观念,才使得处于经济落后的社会中的家庭仍得以和谐地生存与发展。而西方从16世纪开始,随着现代市场经济的产生和发展,个人至上、个人主义的观念深入人心。以个人为本位的消费伦理视个人消费权益、个人生活质量的提升及生活目标的实现为最高目标。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追求个人价值目标的个人主义生活价值观也在中国流行开来,具体表现在家庭消费的许多行为选择上,年轻一代过分追求个性自由,超前消费、奢侈性消费成为他们炫耀的人生资本。父母一代的个性体现在两个方面:要么追求自身的享乐,忽视子女的人力资源投人,为了眼前利益,牺牲家庭的长远利益,甚至不惜牺牲孩子的前途;要么就是过分的关注子女的教育,按照自己的个性原则去塑造子女的形象,丝毫不考虑子女本身的愿望与意向,而老人的消费权益往往被忽视。由于这些现象的存在,使得家庭生活中有着太多不和谐的因素。这就要求我们很好地处理整体利益与个人利益、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的关系,严格遵守家庭整体利益的原则。首先,要兼顾家庭成员的不同需要,不能为满足一些成员的需要或过高需要而牺牲其他成员的一些正常的消费要求,甚至是基本的生存性发展要求。这在现今的家庭消费当中最突出表现是过分重视年轻子女的消费,而牺牲父母、祖父母的基本物质精神需要。其次,要兼顾家庭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不要为了眼前利益而忽视长远利益,也不可盲目地为了长远的利益而牺牲家庭成员的眼前需要。譬如,有的家庭为了增加家庭的暂时收入,提高家庭的生活水平,让在校读书的孩子退学外出打工或经商,而不顾孩子将来的发展前途;有的家庭为暂时的享受,而不顾自己的实际情况胡乱进行高消费、超前消费,结果是造成家庭负债累累,生活质量越来越下降,影响了家庭的长远利益,等等。这些做法都是错误的、不可取的。
       三、家庭和谐幸福原则
       幸福问题一直受到古今中外思想家们的广泛关注,“但是关于什么是幸福,人们就有争论,一般人的意见与爱智慧者的意见就不一样了。因为一般人把它等同于明显的、可见的东西。如快乐、财富或荣誉。不同的人对于它有不同的看法,甚至同一个人在不同时间也把它说成不同的东西:在生病时说它是健康;在穷困时说它是财富;在感到了自己的无知时,又对那些提出他无法理解的宏论的人无比崇拜。”
       虽然他们对幸福的理解多有不同,但过了二幸福的生活应该是人们公认的生活日的。199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转型时期伦理道德建设的难点与对策”课题组对社会的调查显示,认为最为重要的体现幸福的因素居前四位的分别是:“家庭幸福”、“事业成功”、“健康长寿”、“物质富裕”,其中家庭幸福居首位。可见,在大多数人看来,个人的幸福与家庭的幸福联系在一起。这一方面说明,虽然我们已经进入市场经济的现代社会,但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视家庭美满和睦的观念对人们的影响依旧深重;另一方面也反应出,家庭作为社会组织和结构的最小细胞,对个人的生活起着相当大的作用。建设一个美好家庭,不仅是社会文明的要求,也是个人生活价值的要求。
       但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认为,幸福就等同于享乐,享乐即是金钱,为了享乐就必须把自己和自己的幸福出卖给金钱。在这种理念的支配下,他们拼命追求物质幸福,追求高消费、追求各种刺激感官的低级肉体享受,高消费的生活方式又迫使人们拼命赚钱,在追求更多的赚钱和消费中,不同程度地忽略了家庭关系和团体关系,金钱越来越多,与家人共处的时间越来越少,孤立感和疏离感越来越强,家庭成员之间的信任感越来越少,导致家庭关系脆弱、容易破裂,这日益成为家庭不稳定、家庭不幸福的一个重要根源。譬如,有许多人宁愿花几十元甚至上百元泡在酒吧、舞厅等娱乐场所,也不愿意回家与家庭成员进行感情交流与沟通,毫不关心家庭中其他成员的生存状况,甚至不惜践踏其人格尊严,最后导致众叛亲离,到头来当然无所谓幸福可言了。按照唯物主义的观点,幸福是人们的客观存在状况和主观的精神状况的和谐与统一,是人们在物质生活中和精神生活中由于感受到或意识到实现了自己的生活目标或理想而产生的一种精神上的满足和愉悦。从辩证法的角度讲,“真正的幸福是所谓幸运和不幸的适当的混合。如果一个人所有的欲望都总是能够得到充分的实现,这个人的命运并不是幸福的;但如果他在恰当的时候能够得到恰当的欢乐和悲哀、成功和失败、富有和匮乏、斗争和和平、工作和休息的话,他的命运就是幸福的。”
       由此可见,家庭幸福虽然也需要一定的外在物质条件,但现代家庭经济的繁荣、物质生活的富裕并不一定就能带来家庭的和睦与幸福,相反,由于错误的价值观念,却会造成现代家庭的危机,如离婚率居高不下、家庭解体、部分人家庭责任意识淡化、重婚纳妾、卖淫、嫖娼、婚外恋现象不断增长,视老人为包袱、遗弃老人的现象日趋严重,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带来的家庭关系的失调,以及家庭暴力现象增多等等。亚里斯多德指出:“我们还需要有健康的身体,得到食物和其他关照。但尽管幸福也需要外在的东西,我们不应当认为幸福需要很多或大量的东西。”家庭问题绝非根源于贫困,恰恰在于人们没有能力去驾御富裕之后的生活。著名伦理学家唐凯麟教授说:“高尚的道德既是真正人的幸福的一个不可缺少的构成因素,又是保证人的真正幸福得以实现的重要条件。”人的真正最高的幸福既在于精神方面的享受,在于一种生活目标和理想的实现,这种章福观念延伸到家庭中来,即要求家庭本身拥有某种核心精神即家庭道德。这种家庭核心道德能使人们在家庭中真正获得情感的慰藉和心理的安抚,更珍视家庭的亲情。幸福的家庭应该是一个夫妻恩爱信任、长慈幼孝、民主平等、亲切和谐的家庭,而这些家庭道德往往是通过家庭成员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得以贯彻。牛津大学心理学家迈克尔·阿盖尔在《幸福心理学》中认为,幸福的真正来源三个方面:社会关系的强度、事业的成就和闲暇的质量,包括对家庭生活尤其是对婚姻的满足,友谊及其它人际关系的满足;有意义的工作,事业的成就感、发展潜能的实现和创造性的发挥。这种幸福理论更强调的是一种精神上愉悦和满足。这也是我们每个人所应当追求的幸福理念。
       四、生态关怀原则
       生态关怀是一种整体的动态关怀,它要求家庭成员在消费行为中既要关怀自我和家庭其他成员、也要关怀他人、更要关怀社会,同时还要关怀自然、关怀生命、关怀万物、关怀地球,关怀一切与自己命运相关的人、事、物、生命。生态关怀原则是当代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的基本的伦理原则,这一伦理原则要求我们每个家庭在进行消费时,既要体现代内关怀,又要体现代际关怀,因为家庭幸福必须是以家庭与社会,家庭与自然、地球之间的动态平衡为坚实的基础。生态关怀原则所追求的目的就是要达到人——自然——社会的和谐。人类发展,并不是单纯的经济发展或社会发展,也不是单纯的生态发展,而是要达到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从人类的消费活动的角度看,可持续消费就是将消费主体、消费客体、消费环境看成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系统。它要求消费主体在其消费活动过程中应从保护人类共同的消费环境出发,合理消费、科学消费,以达到资源的永续利用。为此,我们必须改变过去那种重家庭成员消费、特别是物质消费的满足,而忽视他人、社会甚至自然的消费行为。人类无限制的提高和增加消费,一方面会导致对资源的无限制的消耗,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另一方面一旦超过临界点,生态平衡将会被打破,影响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日常生活消费中树立一种生态伦理观,反对高消费、反对享乐主义。德国学者费里茨·福里霍尔茨指出:一个预期寿命为80岁的普通美国人,在目前的生活水平上,一生要消耗2亿吨水,2000万吨汽油,1万吨钢材,1000棵树的木材。如果现在地球上60亿人都照此标准生活,那么地球在一代人中就会流尽最后一滴血。这种严峻的现实要求我们消费,一要文明化,物质和精神方面要保持均衡协调;二要无害化,我们的消费活动不能造成对他人、对社会环境的损害。但在现实生活当中,有许多家庭经常搞聚会、开Party,音响声音震耳欲聋,严重影响社区其他人的休息;有的家庭存在极坏的饮食习惯,喜欢餐餐吃野味,侵犯其它动物的生存权。当前,家庭垃圾过多已经成为城市的一大公害,这与家庭经常使用一次性用品有很大关系,一次性碗筷,一次性菜篮子,甚至一次性衣服纷纷在家庭生活中粉墨登场,给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压力,也严重影响了其他消费者的利益。所以,任何人进行任何形式与内容的消费,都必须考虑身边的生态环境,都必须关怀他人、社区、社会、自然、大地,与他人、社区、自然、大地之间形成一种良性的生态和谐关系。
       责任编辑 任洁明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