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党的建设]基层执政资源的整合与优化(摘要)
作者:王国红

《桂海论丛》 2006年 第04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作者简介:王国红(1974—),男,湖南宁乡人,广西区委党校政治学教研部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政治学与公共管理。
       摘要:当前党的基层执政资源面临缺失和流失的现实困境。整合与优化党的基层执政资源需要创造基层良靖,促进执政的有效性;需要扩展基层民主资源,生成执政的合法性;需要开拓基层社会资源,实现执政的和谐性;需要降低执政成本,提高执政效益,增进基层执政资源的积累,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最优化。
       关键词:基层;执政资源;整合;优化
       中图分类号:D2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494(2006)04-0030—04
       一、基层执政资源的含义与特征
       基层组织是党的执政细胞,是党同人民群众发生直接联系的不可替代的环节。党的基层执政资源就是指在基层组织中官目够用来为党执政提供支持或帮助以及能够有效对付困难或开拓新局面、提高执政效能的各种积极因素和条件。基层执政资源作为执政党维系或变革中国特定社会政治体系和政治秩序的基础条件,是一个组成复杂的庞大体系,它大体有如下特点:
       (一)整体性与层次性
       基层执政资源是一个整体的系统,各要素可以表现为单项,也可以组合优化成整体。基层执政资源在横向的结构组成上,囊括了基层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各方面要素,各要素相互影响,协同作用,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就资源的每一个要素而言,本身又是相对独立、纵横交错、复杂有序的体系。从资源的实然属性分析,可分为物质性、制度性、思想性资源三个层面;从资源的存在类型看,可分为有形资源、无形资源;从执政要素的视角看,可分为基层权力资源、基层组织资源、群众资源、意识形态资源等;从执政的纵向历史发展看,各要素又有着历史积累和随时间延续而变迁的特征,因而又可分为基层历史资源和基层现实资源。
       (二)实在性与透明性
       基层组织处于与人民群众打交道的第一线,是党的战斗堡垒,通过各基层组织,政党可以有效地联系其成员,把党的思想、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到其成员和社会民众中。基层执政资源是党联系群众、利用它来为群众办实事的最直接载体,因此它来不得半点虚假,最好是人民群众能实实在在看得到、摸得着的。由于基层执政资源具有天生的亲民性,因而对于执政党来说,不仅基层组织的一举一动均处于基层群众的直接关注之下,而且基层执政资源的任何部分、任何内容的变化发展以及缺失流失都是人民群众关心的焦点,基层执政资源的利用效率和使用效益都是人民群众可以切身感受得到的。
       (三)可开发性与可整合性
       由于现代政党、国家、社会、民众、市场以及其他行为主体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作用日益扩大,因而执政党的基层执政资源开发与整合变得十分必要和可能。如基层执政权力系统的整合与开发,不仅需要从意识形态方面建立一种广泛的基层认同,而且还需要构建一整套的基层制度规范,并在实际的基层运行过程中层现出实际的有效性。又如,基层执政资源的不平衡造成执政党在全国推行的政策并不能完全符合或适应所有基层的需要。因此基层执政资源的可开发性和整合性是其本质要求。努力开发基层执政资源新的生长点也将是我们党整合和优化执政资源的新途径。
       (四)动态性与易创新性
       基层执政资源的动态性表现为各要素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发展,既有稳定性,又有变动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基层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有些阶层分化了,有些阶层新生了,有些阶层结构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基层执政资源在不同发展水平的地区和不同社会基层结构中形成了一个动态的共振网络。面对新的条件,执政党必须不断整合基层资源,有效发挥基层执政资源效益,这是适应资源动态性的内在要求。同时,由于基层执政资源直接服务于基层执政组织,相对于高层来说,基层组织机构小,灵活轻巧,牵扯的各方利益边界也较为清晰,所以基层组织易于根据基层资源的实际状况,因地制宜,不断对基层资源进行丰富和创新。
       (五)内变性与效用惰性
       内变性是指一种社会系统在维系自身稳定的调节过程中会释放出对原结构起瓦解作用,而其本身又不代表新结构的那种力量。内变性增生会腐蚀基层执政资源体系的整体性,破坏基层执政资源的利用效力,导致资源零乱、分散、流失。如在基层执政资源的运行过程中,由于资源系统和基层组织的内变性力量增生,会出现基层执政资源的恶化、退化以及基层组织本身的弱化、瘫痪。与此同时,资源在执政过程中是不断消耗和损耗的,其效用是不断递减的,这种效用惰性对执政党的自身治理与社会治理能力形成了严重制约。大量事实表明,如果资源补偿不力,执政党在参与政治、控制政府和影响社会的过程中,其治国理政能力会自动递减。
       二、缺失与流失:基层执政资源面临的现实困境
       (一)部分基层权力资源被掠夺
       权力资源是执政党最重要的执政资源,获取权力是实现政党目标的最主要手段,维护权力资源就是维护党的执政地位。随着我国经济成分的多样化和利益关系的分化,基层权力资源正日益受到新兴势力集团的掠夺。这些势力集团主要是指掌握较多社会财富,并可以通过非正当途径参与政权和分配利益的团体,如私营企业主、村企合一的农村领导、家族制管理企业的领导人等。他们一般通过把持基层选举,贿赂地方官员等方式在基层政权内培植代言人,用权钱交易等非法手段来降低生产经营活动的成本,提高非法所得,阻碍资源的合理流动,以及消解基层政权的控制力。此外,一些地方越来越猖獗的黑恶势力也采取各种非法和残忍的手段,肆意破坏社会治安,扰乱正常社会秩序,不断走向基层政权的反面。一些封建宗族势力,别有用心的邪教组织也大量笼络人心,插手和主宰基层事务管理。在少数地方,各种势力和基层组织争夺权力的斗争非常激烈,即使在基层组织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比较高的地方,这些势力也可以采取各种手段来攫取部分权力资源。
       (二)大量基层组织资源缩水
       组织资源是执政资源中的载体依托,主要包括党员队伍、组织机构、组织方式等。基层组织的规模大小、活动方式、党员素质都会直接影响政党的执政能力。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变革,在大量发展多种经济成份的同时,党可以利用的基层组织资源却在减少。一些新经济组织,尤其是外资和私营企业的经营者,对设置党组织的积极性不高,缺少内部动力;一些由国有、集体企业改制的新经济组织,由于缺乏及时的指导与支持,其党组织的设置缺少外部动力。不仅如此,随着基层党组织的弱化,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也难以发挥。在非公有制企业工作的很多党员由过去的“主人翁”变成了今天的“打工仔”,党员意识逐渐淡化。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形势也不乐观,青壮年纷纷进城打工谋生,党组织对其吸引力不大,原有党员队伍
       严重老化、退化,党员先进性体现不出来。此外,基层党员的数量和质量也不对称,至2004年,中国共产党有6960.3万党员和347.7万个基层组织,但基层党员的素质相对较低,特别是有些基层组织的党员成分越来越复杂,各种动机、各种背景的人纷纷进入党内,反而导致党的组织功能下降,资源缩水。
       (三)基层制度资源严重缺失
       制度资源是执政党在政党、国家、社会方面所作的规范性安排,包括制度的设计、架构、实施等。基层治理制度从来就是一种稀缺资源。当前基层制度资源缺失的首要表现是基层群众的政治参与度低下,参与途径和方式不足,参与范围过于狭窄,甚至一些基层群众的政治参与流于形式。其次,基层人治惯性依然强大,法治化水平低。在社会快速进步的今天,基层制度资源却没有及时升级,基层的许多制度、政策和治理理念还是计划经济时期形成和遗留下来的。基层既存在规范缺乏而留下的大量治理真空,又存在对规范无所适从、不愿适从、盲目适从的多重困局。再次,基层权力运行不规范。由于中国基层千差万别,村庄规模大小不一,社区人员流动频繁,一些地方的村(居)民会议面临难组织、难召开、难议决的实际困难m。基层群众的民主意识和参与水平也不高,难以在基层政权的组成、监督和控制上发挥主导作用。基层组织的权力运作普遍缺乏应有的监督机制和监督手段,对基层干部的管理也缺乏激励和奖惩制度,难以调动基层党员、干部的执政积极性。
       (四)基层认同资源开始流失
       人民群众的认同,是党执政的最重要的外部资源,也是党执政合法性的逻辑起点。党的执政地位不断巩固的过程,实际上是不断获得人民群众认同和支持的过程。我国底子比较薄,财力还十分有限,尚不能满足基层群众很多合理的物质文化需求;一些基层领导干部却为了尽快做出看得见的“政绩”而不惜广铺摊子、乱上项目,大搞劳民伤财的政绩工程;基层大量存在的腐败现象也直接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利益,降低了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声望和形象。尤其是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弱势群体的数量不断增大,根据不同的口径综合估算,我国城镇需要救助的贫困人口约2000-3000万人,农村极端贫困人口约3000万人,他们构成了社会弱势群体的主体。社会弱者承担了更多的改革成本,广大的社会底层开始产生一种利益相对剥夺感。犹如经济学上的“水桶效应”,社会风险最容易在承受力最低的群体上爆发,在这种情况下,利益受损的群体就有可能成为党执政的消极甚至反对力量,从而导致党执政的合法性危机。
       (五)基层价值资源无形贬值
       价值资源是执政资源中的精神软件。任何政党执政无不试图以自己的意志来改造社会,而执政党的意志必然要借助一定的思想价值来体现和表达。改革开放后,私有观念在社会的各个角落萌生,基层党员和群众的共产主义信仰、社会主义信念面临冲击和动摇,个人至上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实用主义、虚无主义等价值观念不断挑战主流意识形态。随着国外思想价值文化大量涌入国内,尤其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基层群众接受到的思想、价值、文化信息范围广、速度快、内容杂,各种次文化、世俗文化、没落文化乘机大行其道。据统计,前几年参与“法轮功”活动的基层群众高达几百万人之多,其中党员有12万多人,在职县级以上领导干部有1900多人,甚至个别入党几十年的老干部,竟然也成了“法轮功”组织的骨干。由此可见,基层价值资源的贬值客观上将使执政党引领社会信仰追求、示范社会道德典范、倡导社会观念潮流、撮合社会价值认同的能力下降,进而严重削弱党的整体执政能力。
       三、开源与节流:基层执政资源整合与优化的有效途径
       (一)创造基层良绩资源
       当今世界的执政党都在致力于创造良好的政绩来获得民众的认可和支持,中国共产党当然也不例外。党只有不断创造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实际政绩,不断满足基层民众的物质文化需求,执政的有效性才能生成合法性。在基层创造良好的政绩,一是需要我们坚持科学发展观,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壮大基层经济总量,在提高效益的基础上,让基层群众获得更多的回报。二是要通过推进工业带动农业,城市带动农村,更多地支持农业和农村发展,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三是要改革体制弊端,推进分配制度等关键领域的改革,在激发社会活力的同时,逐步消解基层群众尤为不满的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矛盾和问题。四是要大力促进社会和谐,把事关基层百姓切身利益的就业、社会保障、生活质量等问题摆到优先位置,积极加以解决。要不断减少基层贫困人口,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和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认真解决进城务工人员社会保障问题。要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依法严厉打击各种犯罪活动,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基层社会稳定,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二)扩展基层民主资源
       民主出智慧,民主资源既是共产党执政的重要资源之一,又是当前最具有扩展空间的执政资源。民主在基层的主要体现就是广大群众的积极有效参与,因此.扩展基层民主资源首先要加强基层民主制度建设。要完善和修改基层选举制度,让基层候选人直面选民,充分尊重选民的选择权;要完善基层重大决策的规则和程序,建立社情民意反映制度,重大事项的社会公示和听证制度,实行决策论证制和责任制,有效杜绝基层重大决策的随意性:要建立有效的基层权力运行监督机制,切实加强对基层干部尤其基层党政一把手的监督,保证把基层人民赋予的权力真正用来为人民谋实利、办实事。其次要加强基层法治建设。要完善基层立法,通过各类法律法规来规范基层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秩序;要以人为本,帮助基层群众树立法制观念,提高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再次要实现基层党内民主。要推行基层党务公开,将基层党内事务,特别是重要人事任免、重大党内决策、单位发展规划等广大基层党员普遍关心的问题,及时进行通报,听取基层党员的意见,要切实保障和维护基层党员权利,鼓励和保护基层党员讲真话、讲心里话;要在基层党组织内普遍实行差额选举,尊重和体现基层党员的选择权;要把代表基层不同利益群体的党员选人党的基层委员会,使基层委员会更具代表性,促进基层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的互动。
       (三)开拓基层社会资源
       社会资源是个人或组织间通过长期交往而建立在信任和互助基础之上的社会关系网络及其所蕴涵的历史文化、价值理念和行为规范等的一种资源性力量。它标志着健康社会力量的汇聚与整合程度,其本质是可以增值的社会资本。对于执政党而言,社会资本的主要作用是维持社会共同体的稳定和行动的相对一致性,从而提高执政效率。开拓基层社会资源首先要求党将传统社会资本转换成为现代社会资本。要对人们相互之间的信任、信仰、情感、互惠、社会关系、
       合作网络、公共精神、家庭关系、宗亲关系等进行积极引导,整合不同背景和价值观的人们,发挥基层社会资本在弥合社会裂缝,促进社会宽容,增进社会合作和互惠方面的作用。其次要在执政过程中努力构建执政信用。要通过有力的领导、正确的决策、有效的措施,准确把握时间和机会,积累更深厚的经济资源、政治资源和社会资源,实现党的执政承诺和执政使命。要通过塑造执政党良好形象和建立执政党良好执政信用来引领社会信用和获取社会支持。再次要加强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倡导集体精神、奉献精神、民族精神,培养社会自律精神,提高基层群众对现有政治制度及其价值观念的认同和支持,丰厚主流意识形态的积淀,增强党在基层社会的凝聚力、影响力、动员力。最后要处理好基层党组织和社会组织的关系,努力培育社会自治能力,发挥社团、行业组织和社会中介组织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作用,使党的各种基层社会资源充分整合和调动起来,形成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的合力。
       (四)降低成本提高效益
       执政过程是对执政党已有资源的利用和耗费,执政资源和市场资源一样,也存在利用效率和使用效益的问题。如果政党执政的“投入”与“产出”,即执政成本与执政收益大致平衡,政党就能够进行“简单再执政”,政权就处于相对维持状态;如果政党的执政收益高于执政成本,执政资源就会不断增长,政党就能够进行“扩大再执政”,政权就会日益稳固;如果政党的执政成本超过了执政收益,执政资源就会不断减少,政党执政也就难以为继,政权当然崩溃。可见,优化基层执政资源的核心是节流增效,即降低基层执政成本,提高基层执政效益。降低基层执政成本就是要求执政党提高执政的成本意识,对于党在基层的每一个决策、措施,都要自觉地从成本与收益的角度去衡量取舍,努力减少执政资源的消耗,不断增进执政资源的积累;要精简基层党政机构,降低基层党和政府的行政费用,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开支;要建设高素质基层党员领导干部队伍,使他们能够自觉进行科学民主决策,降低基层的领导与决策成本。提高基层执政效益就是要求执政党要善于利用强势资源来弥补基层某些资源的流失和不足,优化资源利用效益。党要采取相应的政策和措施,将掌握的强大经济资源及时转化为基层民众实际得到的利益,及时转化为人民群众对执政党的认同和支持。党要根据基层形势的变化和面临的主要任务,及时调整基层资源结构,优化资源配置,统筹资源生产,协调资源运营,建立健全科学完备、规范有效的资源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最优化。只有这样,中国共产党在基层的执政地位才能坚如磐石,永不动摇。
       责任编辑 陈新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