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经济研究]广西—东盟区域物流体系基础及运行模式研究(摘要)
作者:樊 凡

《桂海论丛》 2006年 第04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作者简介:樊凡(1962—),男,广西上林人,广西大学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电子商务、物流管理与国际贸易。
       摘要:广西一东盟物流体系需建立在物流基础设施、服务网络和具体物流实践活动上,在物流发展框架内,辅以电子商务规则。文章从政策导向、管理方式和各方合作等方面入手,论述了广西—东盟区域物流体系赖以存在的基础以及可采用的运行模式。
       关键词:广西;东盟;区域物流
       中图分类号:F25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494(2006)04-0009-03
       面向世界,建立高效、流畅的物流配送中心网络体系,是国际物流发展对广西—东盟区域物流发展的必然要求。广西—东盟物流网络建设,必须着眼全球物流发展趋势,按国际标准科学规划建设物流配送体系,整合区域资源,共同构建一体化的区域物流网络系统,发挥区域经济技术合作的独特优势,实现区域物流与国际物流系统的衔接。文章从政策导向、管理方式和各方合作等方面人手,论述了广西—东盟区域物流体系赖以存在的基础以及可采用的运行模式,以期对广西—东盟物流体系的构建与完善有所裨益。
       一、广西—东盟物流体系形成的基础
       现代物流发展是一项融经济、管理和科技为一体的系统工程。构建广西一东盟区域物流体系,需要各参与国、相关组织和企业的协同配合,各参与国利用经济手段、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优化物流产业经济结构。我国和东盟各国在这一问题上已有充分认识,已着手研究和制定物流政策、管理制度并已运用到具体的物流实践中,为区域物流体系形成奠定了基础。
       (一)政策支持
       20世纪90年代初期,物流作为一个产业在我国兴起。我国1992年颁发了《关于商品物流(配送)中心发展建设的意见》,开始了物流配送中心的试点工作;1996年颁发了《关于进一步深化国有商业改革和发展的意见》,特别强调要发展以商品代理和配送为主要特征,以及物流、商流、信息流要有机结合的社会化物流配送中心;2001年制定了《关于加快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2004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等九个部门联合下发《关于促进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意见的通知》,从完善物流企业税收管理、简化通关手续、拓宽融资渠道和减轻企业负担等方面,明确了支持现代物流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建立由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商务部等有关部门和协会参加的全国现代物流工作协调机制。
       与此同时,广西在分析现代物流相关领域发展现状的基础上,也制定相应的物流发展配套政策,草拟了广西现代物流发展规划,提出了现代物流发展战略定位、目标和任务,在现代物流发展战略框架、基础设施和网络规划、重要城市物流发展规划、物流企业发展、信息化和管理规划等方面作了研究和布置。广西各地也出台了一系列促进物流发展的管理办法和措施。《南宁市现代物流总体发展规划》明确南宁现代物流要立足广西、辐射周边省市、面向东南亚和世界各地,建设四大物流园区,把南宁建成广西和中国连接东盟的物流中心,在经济上实现大交通、大流通、大产业的三大支柱。在物流企业和企业物流发展方面也取得可喜成绩。广西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和广西运德公司相继制定了企业的物流发展规划,加强了企业间的合作,提升了物流速度。
       近年来,东盟各国视物流产业为提升本国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在物流产业的整体规划、政策优惠、研究发展上予以大力支持。马来西亚设立了一个特别委员会,研究制定发展区域物流与供应链中心的规划和配套政策。越南作出了《关于2001-2005年期间加强和提高吸收外资效果的决定》,对物流产业的发展作了倾斜。2004年11月,东盟10国领导人在万象召开第十次首脑会议,签署了《万象行动纲领》和《东盟关于一体化优先领域的框架协议》,重申了在2020年建成自由贸易区的决心,强调缩小各国发展差距以促进经济一体化进程,呼吁东盟与更多国家和国际组织合作,促进东盟经济、安全和社会与文化共同体的建设。
       (二)管理支持
       在物流管理体制上,广西制定了一系列管理措施,着力解决物流管理体制中缺乏统一管理体制协调物流发展的瓶颈问题。在国家物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和物流信息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指导下,广西物流标准化管理也取得一定成绩。南宁物流业已逐步开始建立农工商、产供销一体化的物流管理格局,并正在组建以资产为纽带、跨地区、跨行业、多功能、面向国内外的国际通道式的现代物流管理体系。桂林物流中心将形成与物流中心配套的物流基础设施平台和物流信息平台,配以现代化的信息网络系统,在管理上与国际接轨。
       新加坡物流业具有发达完善的交通信息、电信通讯网络和管理模式,政府于1997年、1999年和2001年三次开展“物流业提升及应用计划”,参与部门有13个政府机构,其中包括海关、经济发展局、民航局、生产力及标准局、资讯发展局、海事及港务管理局等。马来西亚的物流管理相对系统集中,政府对物流整体管理进行规范,在优势地带设立物流园,吸引大型物流公司进驻,充分展现物流供应链管理体系担当的重要角色。菲律宾强调制定战略实施的路线图,简化物流通关程序,确保基础设施、政策战略等能跟上不断变化的现实。
       (三)密切的区域合作
       区域合作层次多、范围广,表现为中国(广西)与东盟各国的合作和东盟国家间的合作,涉及物流业的主要有经济领域合作和基础设施建设合作。合作项目包括交通合作,如湄公河合作、泛亚大铁路合作,重点在运输便利化、海上环保与人力资源开发;在农业、科技、信息产业、旅游、援助、海关合作等项目上双方已取得明显成效。2004年4月在上海召开的联合国亚太经社会成立60周年大会上,中国与包括东南亚各国在内的32个国家正式签署了《亚洲公路网政府间协定》。中国与马来西亚希望能够在《中马海运协定》的指导下,进一步开展海运及海事领域的合作,加强在国际海事组织中的相互支持,深化和扩大两国在航运政策、航运安全和防止船舶污染海洋环境等方面的交流。新加坡积极引导企业把投资地域从中国沿海扩大到西部,物流业成为其投资扩展的重点对象。2004年,北海市铁山港区政府与新加坡益隆太平洋资源有限公司签订总投资4亿美元的东盟港口物流加工基地项目协议,进一步推动铁山港区成为西南地区最大的大宗货物集散中心、西南地区能源战略储备基地的建设。
       东盟国家间的合作也十分广泛。除定期召开的东盟首脑会议和部长会议外,对东盟内部出现的政治、经济问题及时研究,商量对策。如第一届东盟东部增长区运输和基建工作小组会议于2004年6月在文莱召开,讨论了海运合作,探讨和鉴定一系列可为地区经济发展带来利益的旗舰合作项目。在具体的合作项目上,马来西亚率先提出建设泛亚铁路的构想,目前东盟已确定东线方案。在中国和泰国、马来西亚就航空运输方面签订“天空自由协议”的同时,泰国、文莱、新加坡和柬埔寨签订了相
       关的多边航空货物开放天空协议。东盟各国在一体化路线图的框架内,计划在2006年以前在航空货运服务方面达到完全的自由化,在2008年以前,全面开放航空领域。2004年,新加坡经济发展局和越南计划与投资部合作取得成效,新加坡加大了对越南投资,其中有四项物流业工程。菲律宾认为全球物流业的发展为菲律宾企业提高了机遇,必须加强与马来西亚、新加坡、中国等地的产业结合。
       二、广西-东盟物流体系必须具备的特点
       广西-东盟物流体系应是专业化、社会化、信息化的结合体,必须具备以下特征:
       (一)系统性。广西一东盟区域物流应建立统一的物流网络体系,依据区域物流战略目标去统筹规划区域内的各种物流活动,保持网络主体间物流活动的系统性和一致性。区域物流系统涉及物流本身诸多要素及受各方内外因的影响,比一国物流系统更加复杂,在时间、空间、管理和具体的物流实践如运输方式、跨国运输、报关等方面充满着许多复杂和不稳定的因素。为此,区域物流要成立一个由各方组成的管理机构,统一做法,协调和处理各方物流活动诸环节和具体的操作问题。
       (二)信息化。区域物流系统本身就是物流实践在不同国家具体运用的高度统一。区域物流信息量大,传送频繁,加之物流环节涉及面广,功能完善的区域物流信息系统在收集、处理和传递区域物流点到点的信息服务中起着关键作用。区域物流信息化必须积极推动EDI、GIS、GPS、SCM、POS、ERP、MIS等先进信息方式和手段的应用,为上下游物流包括市场调查预测、采购和订单处理,配送、物流方案的选择与规划、库存控制策略、货款结算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在商品的选择、订货、支付、运输、通关、入库和管理等所谓的“直通方式”环节上,让各方企业迅速、准确、全面地掌握相关信息。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和菲律宾的物流信息化进程为区域物流信息化的形成做了准备。
       (三)网络化。电子商务条件下的物流网络化是现代物流发展的基础,其目标是将各方的物流主体,如企业、管理机构、港口、码头、机场、仓库、运输线路联系起来,实现QR(快速反应)、JIT(准时制)、MRP(料件需求计划)、ERP(企业资源计划)和7R(适合的数量、质量、时间、地点、成本、顾客、产品或服务)。Intranet,extranet和]ntemet的广泛运用,为现代物流业网络化的形成提供了保障。区域物流网络化的建立取决于各方物流管理的软硬环境,如政策法规、技术装备、基础设施和标准化建设等等。由于各方在这些方面存在差异,除管理复杂和难度大之外,建立统一的物流系统需要巨大投资。只有在网络化的基础上,区域物流系统通过网络把各方具体的物流活动在标准化、数字化、自动化基础上实现共享,实现物流各环节的最优化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四)高效性。IT技术、电子商务和物流管理技术如EDI、条码/语音/谢频自动识别系统、自动分拣和存取系统、货物自动跟踪系统和安全支付系统使区域供应商、批发商、零售商、采购过程、运输公司、仓储管理等在整个物流过程中的协调、配合和控制成为可能。高效性强调物流功能、作业流程和标准化,根据不同需求,调节物流活动,建立一个满足生产、流通和消费需要的融现代化,自动化、机械化、无纸化和智能化为一体的物流运作模式。
       三、广西-东盟物流体系的运作模式及具体实践
       区域物流管理包括物流环境分析、规划、结构调整、计划实施和对整个过程的控制,涉及物流信息的输入、输出及转换、采购、运输、库存等各个环节。而每一环节都包含着不同的物流运作过程,如货物出口环节前的加工、包装、储存、运输、进港、装卸、制(交)单、报关(检)、放行等。如何去实践物流的具体活动,以下从企业物流联盟、第三方物流和物流平台等三方面论述区域物流的运作模式。
       (一)企业物流联盟模式
       物流联盟是由两个或多个企业,为实现自己物流战略目标,通过各种协议、契约而结成的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实体。区域各方进出口业务频繁、资金雄厚和管理能力强的企业,可实行企业物流联盟方式。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联盟企业相互保持适当的库存规模,制定恰当的配送路线,选择合适的物流工具,控制交易时间,克服企业自营物流的投资、成本、企业物流专业管理能力风险和存货风险。在物流联盟方式上,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垂直一体化、水平一体化或以项目为管理的联盟模式。
       区域各方企业有形成物流联盟的条件,除海陆空运输便利外,有互补的市场共性,经贸发展态势良好。广西和越南市场互补明显,货物配送量大,双方均在对方区域建立了覆盖面广的代理、分销渠道。双方企业应采用对口衔接联系渠道,通过物流联盟建立一个强大的配送网络,为联盟企业提供互为补充的物流整体解决方案,使企业联盟在物流设备、技术、信息、管理、资金等方面资源共享,实现物流供应链全过程的有机融合,提高抵抗风险能力,达到联盟共赢。
       (二)第三方物流模式
       西方国家的物流实践证明,第三方物流占总体物流的50%以上时,物流产业才能形成,它体现着一个国家物流业发展的整体水平。区域物流要通过整合生产企业、流通企业、商业企业、专业物流企业,融洽电子商务技术和供应商、分销商、客户为一体,使物流集成化、模块化,实现物流一体化,发展第三方物流。广西和东盟的第三方物流已有一定规模,如菲律宾的Cargo Worthy Freight Services,Inc和SRV Et.A1.Ltd.,International Trade Consultants就很出名。马来西亚和新加坡运用第三方物流模式是做得较好的。这两个国家的工业和商业企业大多数都依托专业化强的第三方物流实施货物和商品的配送,使消费者与厂商之间的供求信息得到更快的传达与满足。
       改造现有企业物流资源,调整优化物流企业结构,对物流企业联合和重组,组建跨国界大型物流集团是区域第三方物流系统的关键。现阶段,各第三方物流企业要扩大与生产厂家、营销企业、铁路、航空、海运、货运企业的合作,构建和完善相互对接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和物流配送体系,扩展仓储、包装、配送、流通加工等物流服务领域,在沿海港口和陆路边境口岸大力培植第三方物流企业。对广西而言,要开辟沿海三港与东盟各国主要港口的航线;加快出边出省高等级公路特别是经越南通向东盟各国的国际陆路大通道建设,构筑连接广西沿海港口和陆路口岸的运输路网;适时开通广西各机场与东盟国家主要机场的航线;同时,针对广西公路、铁路、水路、航空四大运输部门分割的状况,加大物流一体化改革力度,强化多式联运网络建设,形成多式联运枢纽。2005年,广西和新加坡国际港务集团(PSA)就共同投资建设和经营广西防城港集装箱码头一事达成合作意向,计划投资34亿元的南宁东盟国际物流园开始运转,在生产资料的深加工、物流配送、仓储等方面提供配套服务,为广西与东盟各国提供广阔的交易平台,为第三方物流发展创造条件。
       (三)区域物流平台建设
       到目前为止,区域各方都建立了不少的物流平台,如2004年,新加坡全国配货人理事会与新加坡港务集团联手推出新的“电子货运中心”,简化配货人的订舱手续,综合物流服务业者的信息,配货人通过互联网取得船期资料、订舱更新状况和追踪集装箱的便利。但从整个区域上看,还没有形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区域物流平台。区域物流平台是一个复杂的物流网络载体,必须在统一、协调、兼容和效能的引导下,从各方的基础设施、IT和物流设备、标准化建设出发,统筹规划区域物流体系,特别是区域物流节点位置与规模规划,实现产业对接、交通对接和规则对接。
       区域物流平台着眼于基础设施、信息平台的设计。通过网络将各方的铁路、公路、码头、机场、仓库、物流和配送中心等基础设施有机地联系起来,使企业知道何地运货便利,让物流企业了解何方有货要配送,推行多元化运输模式,形成货运量均衡的交通运输体系。近期东盟开始了对物流设施新一轮的投资,泰国开放天空,新加坡推动信息协同,菲律宾打造克拉克走廊和马来西亚物流信息一体化建设,极力打造良好的物流基础设施。
       区域物流信息要求区域物流企业信息、商品信息和物流信息能够实现数据库化、代码化、物流信息处理电子化和计算机化、物流信息传递标准化和实时化、物流信息存储数字化。信息平台包括各方公用信息和物流信息;前者由海关、商检、卫检、银行、税务、保险等与物流相关组织机构、政策法规和行业规范组成,发挥政策导向作用。后者由商品交易、货运、配送和支付信息等等部分组成。公共信息和物流信息平台发展缓慢,整个物流产业的整合就相对困难。有效的信息平台必须在标准化、智能化和安全性能高的基础上,做到对各种物流数据的采集、整理、储存、统计和分析,达到区域信息共享和交换,监控和管理物流过程,处理与客户的关系和应急事件。区域信息平台建设要有长远规划,对现有的物流资源、管理资源和技术资源进行整合。
       责任编辑 莫仲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