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报告]挑  战  者——全国优秀乡镇青年企业家周海江掠影
作者:李玲修

《人民文学》 2004年 第07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我是喜欢挑战的”
       如果没人介绍,偶然见到周诲江,你会猜想 他是教授、学者,或是盯或通讯行业的CEO,很难 想到他是乡镇企业家。
       走进耸立在无锡锡山区港下镇的红豆实业 股份有限公司的办公楼,你会觉得是走进某个大 都市的公司。一楼大厅的墙上是古铜色的雕刻, 上面有王维的《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 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画面表现的是有 关红豆的美丽爱情传说。
       在大厅另一面墙上,展示着无锡历史上的名 人,他们是:晋朝画祖顾恺之、清朝外交家薛福成、近代民族实业家荣德生、文学家刘半农、音乐家刘天华、国学大师钱穆、钱钟书、美术大师徐悲鸿、经济学家孙冶方……这些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光辉足迹的人物画像或照片悬挂在企业办公楼,既显露出企业家对故土深深的热爱与豪情,也显露出主人见贤思齐的高远志向与使命感。
       再看看董事长及各部门办公室的装修及设施,无论是色彩搭配与饰物的格调都可看出主人的文化晶位与内涵。在宽敞明亮的会议室里,悬挂着两张大照片。一张是周海江与父亲,亦是他的顶头上司——红豆集团董事局主席、全国人大代表周耀庭的半身合影。照片中的父子笑容可掬。周海江右手不经意地扶着父亲的右臂肘,尊敬长辈之意不言而喻。与这张照片相呼应的是对面墙上另一张合影:父子俩信心十足地双手交叉在胸前,朝向却“背对背”。看到这两张照片,人们会发出会心的微笑。这两张别具匠心的照片的确微妙地反映出周氏父子既一脉相承,又有差异与相互挑战的关系。正是他们父子的一脉相承和同心协力,使红豆集团异军突起;正是他们的差异与相互挑战,造就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大好局面……
       因为有周耀庭这样一位“强大”的父亲,许多人的直觉是周海江沾了父亲的“光”,殊不知周海江倒常常被“遮光”。正如一位著名文学家曾这样形容他非常有才华的妻子:她本来是一颗星,因为她紧挨着另一颗比她大比她更亮的星,她的光芒因此而被埋没了不少。
       走近周海江,你会发现他外表虽十分儒雅、平和、书生气,但他的内心却燃烧着火热的创业激情与创新精神。他给自己公司生产的摩托车取名赤兔马。使人马上想到“人中吕布、马中赤兔”的名言。周海江本人何尝不是红豆集团或者说中国商界的一匹赤兔马呢?
       “我是喜欢挑战的。”周海江有一次对记者不经意讲了这句话。是的,从1987年周海江辞掉大学老师的职位主动加盟红豆集团前身——太湖针织制衣厂开始,他就不断地向自我与环境发起挑战。他挑战旧体制,挑战旧管理模式,挑战旧的人才观,挑战落后的经营理念,挑战传统陋习与社会偏见……经过不断拼搏,使他担任董事长的红豆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不仅成为集团内亦成为锡山区唯一的上市公司。他的企业创立了服装王国,又跨行业跨地区涉足机械制造、橡胶、房地产行业,同样大获成功,为红豆集团持续超常规发展发挥了关键作用。
       人们终于确信,担任红豆集团董事局第一副主席的周海江不是靠父亲恩施而是靠实力担任了这一要职。红豆集团的发展与辉煌,既离不开周耀庭运筹帷幄的雄才大略,也离不开周海江肩负使命的不懈挑战……
       丢掉金饭碗投身乡企
       挑战“学而优则仕”的价值观
       1987年国庆节后,在离无锡城60里的港下镇,流传着一个爆炸性新闻:“知道么,周耀庭的大儿子大学教师不当,到他父亲的那个太湖制衣厂工作了……”
       “不会吧!周海江是大学生啁,怎么会分配到乡下来呢?我记得他那年考苏州中学,咱们镇上好几百学生,只考上他一个人。了不得,那是全国重点中学啊!”
       “不是分配来的!他大学毕业后分到一所大学当老师。他自己不干了,辞职回来的!”
       “哎呀,蛮可惜嘛!大学生毕业统统是国家干部,怎么去太湖制衣厂。那是个乡办企业啊!发不出工资国家不管的!”
       的确,在那个年代,让港下的父老乡亲弄懂周海江这个大学生为什么要返乡到一个不起眼的乡镇小厂去工作,确实不太好理解。
       有人以为周海江这样可以跟他父亲沾光——因为他父亲是太湖针织制衣厂厂长。可又一想,这个小厂有什么光可沾呢?进了这个小厂,国家干部的金饭碗都丢了,身份也丢了,得不偿失嘛!
       有人猜测周海江回来可以镀金。可又一想,也不对茬儿。人家读了书往高处走,这个“高”明摆着是指大城市、大单位、大机关嘛!周海江毕业被分配到大学教书,也蛮风光嘛。“万般皆下晶,惟有读书高”呀。到哪朝哪代也是这个理儿。大学教授当当,也是桃李满天下。再说像周海江那样品学兼优的年轻人,在大学就入党当了学生会干部,干个十年八载,在学校弄个一官半职也是蛮便当的,为什么要往“下”走呢?
       罢了,即使往下走,也要进个好单位嘛,起码是国营大厂或是政府部门,将来也有发展的呀。进一个乡镇企业,有什么前途?
       这是所有乡下人都能掰得开算得清的一本前程“账”。周海江难道不明白?就算他年轻一时冲动,周耀庭那么聪明的人,怎么会拎不清?家里人为什么不劝劝他?
       的确,22岁的周海江的这一抉择不仅在港下成了一条爆炸性新闻,而且也使他家里产生了一次不小的地震。
       震中是母亲郭丽英。
       郭丽英这人在镇上提起来真是有口皆碑,男女老少都会赞不绝口。
       老人们拿她当榜样,敲打自己不和睦的儿媳,说她伺候公婆比伺候自己的父母还耐心。孩子们喜欢到她家去玩耍,因为她会把平时自己舍不得吃的糖块、点心拿出来招待小客人。男人们会把她当成贤妻的楷模来教育自己的妻子。女人们会说她有眼光。当初周耀庭家那么穷,老人又有病,可她就敢嫁了过去。虽说受了不少苦,可现在怎么样?那个发不出工资的小厂到了周耀庭手里就救活了。不光救活了,还发展起来搬到镇上了。如今人家郭丽英是厂长夫人!听说三个儿女一个比一个孝顺她,连周耀庭有些事都蛮顺着她呢。
       在郭丽英这位贤妻良母的心中,指望三个子女成材是她克服一切困苦的最大动力。特别是长子周海江,更是她的心尖儿。让她最感欣慰的是海江不仅模样长得好,书读得好,而且品行端正。因此她早就认定海江长大会有出息。果不然,海江从小学、中学、大学一路读下来,从没让她为他的学习和品行操心。惟一让她感到折磨的是,海江从高中开始到工作,有七八年是远离了她在外地度过的。尽管孩子寒暑假会回来,但总是聚少离多。每到中秋节合家团圆,她想海江就会掉泪儿。每逢家里人一起吃好东西,她也会为海江不能分享而揪心。这时候,周耀庭和两个儿女就会用海扛去读书,将来会如何如何来安慰郭丽英。她会破涕为笑。因为她确确实实地认定海江未来会有大出息!直至海江大学毕业被分配到了河海大学当老师,还听说海江有了一个家在北京的女朋友,她这才算松了口气。后来就盘算等老伴退了休,到城里去看孙子去……
       如今在她心目中一向最听话、最懂事、最有出息的海江突然回来了。不是放假,不是探亲,而是辞职了。放着好好的大学老师不当,回乡下来了。真使她百思不解。孩于啊,人家考不上大学的都挖门子找路子想去城里找事呢,你放着现成的工作不干为什么回来呢?这港下难道有金山,有银水,值得你这样留恋?你太爷爷在这一辈子受了多少罪,临死留下的是高筑的债台。你爷爷还了一辈子债,累得有病无钱医而撒手人寰。你爸爸念书那么好,还不是因为穷辍学回家种地,让你大伯去念大学嘛!
       更令郭丽英想不通的是自己的儿子要进丈夫的那个制衣厂。父子俩在一起有什么好?干不好别人说闲话,干好了说是沾爸爸光。万一那厂办不下去了,丈夫年纪大没关系,回家就是了。本来也是农民嘛。可你海江怎么办?户口从城里迁了回来,那么年轻,大学不是白念了?!
       想到这里,郭丽英有种切肤之痛。她看丈夫不动声色,摸不清他的心思。心里也不禁暗暗埋怨他。儿子辞职就是受了他的影响!海江没毕业时放假回家,她就亲耳听周耀庭跟儿子说过:“毕业了可以回家乡创业嘛!”当时海江没表态,她也以为丈夫不过是随便说说。没想到如今成了事实!儿子竟然在工作一年后又辞职回来了。
       尽管母亲反对周海江辞职回乡,并请来舅舅当说客,但周海江并不紧张。他知道善良的母亲最终还是不忍心违背儿子的意愿的。关键是父亲的态度。他是真正的一家之主。家中的小事他常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让母亲决定,大事还是要他拿章程的。这回他是什么态度呢?
       从小,周海江对父亲就又服又怕。服的是他的智慧,怕的是他的威严。其实爸爸几乎没打过海江,还有时拿海江当大人看。有空就跟他下象棋,他曾经郑重地在家宣布过:“海江由我来教育,你们——鸣江、海燕由大哥来教育。明白了吗?”妹妹海燕从小乖巧,不会做太出格的事儿。难办的是弟弟鸣江。他太淘气了,又很仗义,鬼点子一串一串的,于是乎“祸”事不断:今天拔了人家的萝卜,明天帮小哥们打架失了手……妈妈知道了总想瞒天过海,可架不住有仗义勇为的海燕检举揭发。于是鸣江难逃法网。不是被爸爸罚站面壁思过,就是跪板凳,吃皮肉之苦。有时海江因“渎职”,还要“陪绑”。哥俩挨罚时,妈妈总会在一旁如坐针毡。事后爸爸去睡觉了,妈妈却盯着钟表看分针转圈儿。只要去看时间一到,就推醒爸爸让他解除惩罚……
       那时全家都公认海江是读书的料。因为他自小对读书就很自觉也很痴迷。海燕、鸣江甚至感觉大哥除了读书大概做不了其他的事情。
       海江从小就有一种使命感:他必须读好书考上大学成为城里人。如果周家有一个大学生那就必须是自己。如果自己成不了大学生那受打击的也决不仅仅是自己。
       这似乎成了一种天经地义。
       在海江的记忆中,爸爸对自己惟一不满意的是说他脸面太薄、太脆弱。现在想想爸爸的眼光的确很敏锐。有一次,总是考第一的海江考了第二——他被一个数学老师的儿子超过了。他回到家竟自责地哭了起来。爸爸见了就鼓励他说:“你哭也没什么用处,还是努力学习吧!”说罢亲自辅导他做数学题,并说自己念初中时数学蛮好,还参加过地区数学竞赛拿了名次呢,所以现在特别会算账。爸爸的乐观情绪很快感染了海江。
       还有一次,上大学的海江因为母亲批评了几句,就掉下了眼泪。爸爸看在眼里,就有意常敲打儿子:“你缺一课——你应该走街串巷卖田螺,吆喝着卖,去求人家买你的东西,不然你放不下架子。你这么脆弱,以后在社会上一遇到挫折会垮掉的!”
       当时海江尚未认识到这段话的分量与内在哲理。当他踌躇满志地准备高考,瞄准了北京清华等名校时,一件戏剧性的事件发生了。
       那是清明节前夕,老师找到周海江,告诉他深圳大学搞改革提前来招生。学校推荐他,深大也选中了他。这就意味着周海江已铁板钉钉是深大的学生了。当然,他也就不必再苦读苦背后踏进那扒一层皮的考场了。
       周海江按保送生的待遇提前回家等待录取通知书。全家自然都很高兴。海江第一次带点炫耀的口吻对海燕说:“我已经是大学生了。”
       不料三个月后,事情发生突变。学校写信来火烧火燎地通知周海江:省招生办只承认清华、北大等重点高校的保送名额,至于新建的深圳大学,对不起,不予承认!这意味着周海江的保送泡汤了。
       全家人都惊呆了,怎么会是这样子?幸运之神像恶作剧似的拍了一下周海江的肩,待到他转过头时,厄运之鬼已在对他发出狞笑。
       周海江的自信心一下子被摧毁了。他完全乱了方寸。算算离进考场的日子只有半个月了。这
       么短的时间怎么能复习好?肯定来不及呀!
       再想想自己回家呆了三个月。保送的消息亲朋好友都传遍了,老师、同学也都来祝贺过了。如果自己参考落榜了,哪还有脸面再见熟人啊,岂不成了港下饭后茶余的笑柄了吗?
       这并不是我周海江的错啊!悲哀的是我总不能把落榜原因向每个相识的人去逐一解释吧?
       周海江心里郁闷极了。他一个人恍恍惚惚跑到街头去转,想散散心。但看到满街景物满街人却更增添几分愁。他只觉得悲哀像一股股冷风直扑自己的心房。怎么办?考还是不考?他翻来覆去把利弊权衡对比,最后认定与其仓促上阵落个难堪下场,不如复习一年明年再考!
       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家里,虽然他尽量掩饰自己的悲观情绪,但还是没能瞒过精明细心的父亲。周耀庭说:“我看你还是抓紧时间好好复习,去考一下。考不上也不要着急,没必要。我没上大学,现在不是蛮好嘛!”
       妈妈和海燕也都赞同父亲的意见。已在学木匠手艺的鸣江此时显得更仗义:“不要紧,大哥,你考不上就回来,我养活你!”
       鸣江这份兄弟情更使海江难过。他不禁想起上高中时那个令他终生难忘的一次家庭会议:爸爸严肃地对两个儿子说:“咱们家生活困难,只能供一个人上大学,到底让谁上,你们哥俩商量一下!”
       海江还没醒过味来,鸣江已经大义凛然地表态了:“爸,让哥哥上吧!他学习比我好!”
       正在苏州中学就读的海江听了弟弟的话,不禁热泪盈眶。他知道这份兄弟情义分量有多重,也知道鸣江为这决定做出了多大牺牲!
       他不能推辞,只有义不容辞。就像战场上,指挥员挑选爆破手去攻占碉堡,只能向那个相对胜利把握大的战土下达命令。当时海江就下定决心,无论如何也不能辜负全家的期望,将来考上一所好大学来报答亲人的嘱托。从此他的学习更加奋发努力。不料命运偏偏如此残酷地和他开了个天大的玩笑。全班第一个被保送的他又要回头去参加考试,考得不好12年的苦读将付之东流!
       在这关键时刻爸爸的豁达与镇定让海江吃了颗定心丸。周耀庭一边引导儿子的思想走出误区,一方面写信给省、市、县有关部门反映情况,希望他们引起重视,给予合理解决。周耀庭未尝不知道这些信在繁忙复杂的高考期间作用甚微。但他的积极行动却点燃了海江心中已熄灭的希望之火,使他从沮丧的沼泽地中一步一步走出来,决心尽最大努力复习功课,到考场上拼一把。
       父亲把海江送回了学校。回校后一条信息让海江又增添几分懊恼:他所在的这个重点学校的重点班,有32名同学保送进了重点名校!如果周海江不是先期被深圳大学“锁定”,那他这位校团委副书记肯定也会在这32名同学之中!
       但此时的海江似乎已经成熟了许多,他已被挫折磨去了脆弱和虚荣,剩下的是面对现实的勇气和毅力。
       更让海江感动的是,高考的头天晚上,爸爸骑着镇上奖给他的一辆摩托车满头大汗地从港下赶到了苏州。事后海江听妹妹说,爸爸天不亮就装了一桶汽油上路了。他整整骑了一整天。难怪他到宿舍后和儿子说了没几句话,就倒在床上呼呼大睡了。
       爸爸是来给海江助阵的!也幸亏他来了。海江由于过度疲劳与紧张,饭票都给弄丢了。若不是爸爸及时赶到,海江将会饿着肚子上考场!
       第二天上午考完试走出考场,海江就见到了等在门外拿着食品和汽水的爸爸。他心头一热,迎了上去。爸爸立刻用摩托把他带走了。爸爸事先曾叮嘱海江考完不要和同学对题,以免因察觉出错而破坏情绪,影响下面的考试。周耀庭除了不能替儿子猜测考题,能想到的障碍他全想到了!
       结果周海江考取了深圳大学经济管理专业!
       接到录取通知书后,郭丽英在自家院内摆了几桌酒莱招待亲友及海江的在港下的老师、同学,庆祝他们家诞生了一位饱经风浪的大学生!
       “还幸亏考的是深圳大学!”20年后已成为全国优秀青年企业家、江苏省青联副主席的周海扛颇感欣慰地说。因为是深圳特区这个改革前沿的新兴城市,使他比内地早几年接触了市场经济的诸多理念,是深圳大学这个新兴大学,使他懂得并学会了靠自己实力和勇气去挑战、去竞争、去变被动为主动的生存理念,也使他对人生价值观有了新的认识。
       因而当他在河海大学感到难以施展自己的一些创新想法和抱负时,他敢于做出辞职回乡跟父亲并肩创业的抉择!他说:“如果读的不是深圳大学,我不可能做出这种决定!”
       但这种挑战会得到爸爸的支持吗?爸爸在许多方面都是敢打破常规闯新路的。如今他对儿子这种逆向择业观念会是什么态度呢?
       周海江万万没想到,他的这些“造反”行动使父亲陷入两难境地。从企业的发展来说,他当然希望儿子能进厂工作,企业最缺的是人才,但那种年代,乡镇企业根本分配不到大学生。但从儿子的前程考虑,这风险未免太大了些。也许老伴说得对,身边留一个儿子足矣,海扛有条件,应该到外边的世界闯一闯。进太湖针织制衣厂,就意味着他的城市户口将失效,他的一生前程全都押在这个小厂。
       毕竟海江是他的长子。在海江身上,周耀庭始终寄托了莫大希望。海江这孩子似乎天生就是读书的料,就是当干部的料。他从小学开始就当班长,中学早早入了团,大学又人了党。他读书用功,上进心极强。他的刻苦精神和自律能力使老师都叹服。上初一时他是在镇中学读的,班主任陆宛中老师见了周耀庭就夸海江:“他学习认真、成绩优秀、很有组织能力,班里同学都蛮服他的。每天中午吃完饭,他就抱个篮球到操场上去,同学们也都呼啦啦一大群跟随他去操场活动。估摸时间快到了,他话也不说只把球往怀里一抱,转身回教室。同学们也都呼啦啦跟随他回教室了。有他这个班长,我省了不少力气。”
       周耀庭常常为海江感到自豪。他看见每逢暑假、寒假,海江就把上年级同学的课本借来,一个人到学校借教室预习。有一次他生了一场大病,落了一些课。痊愈后上学为了省时间,他就住在陆老师家里,补课、做作业。到期中考试时竟然仍旧名列前茅……
       面对儿子挑战的周耀庭不仅左右为难,还受内外“夹击”。在家里,老伴和小舅子埋怨自己不该答应海江回乡企工作,在镇上却有人风言风语说什么,周海江回来也该到别的厂去,到他父亲领导的厂,“太湖”岂不成了家族企业?
       这个表态真真是很难的。周海江第一次看见父亲掉下了眼泪。
       但周耀庭毕竟是周耀庭,他决定给儿子投支持票。过去在周耀庭的心目中,海江是个有远大抱负但却很听话的好孩子。从小到大,他听家长话、听老师话、听党团组织的话、更听革命伟人的话。这次他突然没听任何人的话,擅做主张辞职回来了,周耀庭吃惊之余更有几分欣喜:儿子长大了,有自己的独立见解了!更使周耀庭欣慰的是,他从儿子身上看到了一种敢于挑战的勇气与魄力!如果海江一辈子循规蹈矩,恰恰会使周耀庭感到几分遗憾!
       周海江至今都感到庆幸,他的挑战最终得到了父亲的支持。他进了太湖针织制衣总厂,成为江苏省第一位到乡镇企业工作的大学生。
       但这仅仅是他人生挑战的第一步,是对是错是福是祸,谁也不敢打包票……
       深人车间搞变革小试牛刀
       挑战旧有落后的管理套路
       周海江进了太湖针织制衣总厂后,先是在厂部当秘书。具体来说就是办些杂事儿。写个会议通知啦,挂个标语啦,打扫办公室卫生、打开水啦……这些一般书生不愿干的杂事儿,他全干得很认真。这使厂内许多元老级的叔叔、伯伯们放了心:海江虽是上了《新华日报》头版的大学生,但做事很踏实。
       不久,周海江被调到成衣二车间去当主任。这自然引起大家的关注:刚出校园,到底有多大能耐,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
       周海江每天早来晚走。有些老工人对海江不见外,就对他说:“你为什么不去当老师、当教授?到乡镇企业来太吃亏了,还是外边大企业好!”周海江听了并不多解释,只是笑笑说:“我回来是锻炼的!”有的工人见了他很拘谨,不敢说话,他就主动和颜悦色打招呼。有人称他主任,他说:“不用称我职务,你们就叫我海江,有什么困难向我反映好了。”
       很快,工人们就喜欢上了这个新主任。他不但没架子,还蛮关心工人疾苦。当时车间没有空调,夏天上班忙起来常常是满头大汗。周海江见了,就交待几个班组长隔一两个小时就拎一桶水,把浸湿的清凉毛巾递给干活的工人擦汗。这样既可避免工人自己离开岗位去擦汗,耽误时间,也避免了汗珠落在衣服上留下汗渍。
       在海江来之前,车间每天开两次饭。周海江来后正赶上车间为一批外贸定单赶时间。工人们常常加班到夜里11点。于是他提出在每天下午三点和夜里九点,给工人加餐,免费供应点心、包子、馒头、面条等食品。每天都换花样。工人们自然都很满意,干起活劲头也更足了。
       周海江很快觉察到车间管理上有许多漏洞。比如:全车间的灯是一个开关。有一个人加班,也是全车间灯火通亮。后来他让电工在每支灯管上加了小开关。这样夜班时哪个部位有人加班就开哪个部位的灯,电费自然节省不少。
       还有制衣用的缝纫线。以前是工人写个纸条就去领来一大堆,因为每次加工产品的色泽不同,一次领来的线用不完,只好扔在一旁搁置了。一批活儿下来,常常会有一两筐缝纫线扔在那里,很难再用上。而裁衣,因要躲过疵点和小洞,一片布料用心可裁50件,不用心只能裁成40件。但不论40件或50件都一视同仁。布料裁成 率自然也较低。
       针对上述情况周海江制定了一套新的管理 制度。缝纫线要用完再用空轴为凭去领。布料裁 成率也做了规定。每个工人,班组都搞成本核算, 节约有奖,浪费受罚。使这些大都从农村来的“泥 腿子”工人开始接触现代化管理的点点滴滴……
       以前的车间主任是位农村生产队长。他从不 召集工人开会,只是讲“几号交货”、“快点干”。周 海江来了后则常常召集工人开会。在会上,他不 仅深入浅出地讲授一些现代化企业的理念给工 人听,还把即将下达的生产任务的数量、质量要 求、交货时间一一通报给大家。这样使人人心中 有数,增强了工人的责任心。
       有位技工曾是周海江初中同学。他以为周海 江会对他宽容,便在上班修机器时戴着耳机听音 乐。工人们看不惯,班组长也看不惯。有人向周海 江反映了。平时温和的周海江找到这位同学严厉 地批评了他,随后又在车间大会上公开批评了这 种违反劳动纪律的现象。最后他又说:“不管是 谁,错了就要批评。但只要虚心改正还是好的。”
       工人们心悦诚服,那位挨批评的同学后来表 现也不错。
       然而最轰动最受欢迎的改革是对旧工资制 度的挑战。矛头直指大锅饭的后遗症。
       当时虽然车间也实行了计件工资,这跟其他 厂比起来还是先进的,但是还有国企大锅饭的尾 巴。一个月下来谁做了多少件并不公开,个人要 查也查不到。这是因为车间主任常常好心搞点小 猫腻——看哪个工人做得多了,就把工资给他往 下减一减,看哪个工人做得太少了,就把工资给 他往上加一加。久而久之,工人约摸着于到了平 均水平,也就不再多费劲了。
       周海江和车间的其他干部商量,想把每个工人完成的份额和工资张榜公布。
       “这不行的呀,有的工序不好做,有的工序好做。·这样一来,大伙都要争着上好做的工序了。”
       “报酬不合理的工序我们可以调整嘛!否则这样一笔糊涂账,还不是真正的按劳分配!”
       周海江不打无把握的仗。他派工资员拿秒表
       到每个工序去考核完成每件产品所需时间。不测干得最快的人也不测于得最慢的人,而是测中等速度的人。测完后根据这份资料再制定出每道工序每个工人一天的定额。并明确规定,超额部分给双份工资!
       这下车间可活跃起来了。工人们的积极性一下子调动了起来。上厕所聊天的不见了,渴不渴都拿个水杯转一转的也没有了。从上班开始,大家就全神贯注地干自己手里的活儿……
       到了发工资的日子,大家纷纷围到榜前查自己完成的定额和工资。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差距可真大呀。有的人一天挣十几元,还有的人一天竟挣三四十元!
       这一来,车间的生产效率马上提高了。
       周海江很高兴,他对父亲说:“我认为对工人的最大关心是提高他们的收入!”
       周海江让工人们逐渐学会并习惯了看表格。每天每人计划完成多少、实际完成多少,车间核算员都会写得一清二楚。谁先进,谁落后也一目了然。随之而来的是每个工人自己就能算出这月能领多少工资。
       在这公平、透明的竞争环境中,周海江还十分注意在车间营造一种团结的氛围。他发现不少本地工人一口一个“外地人如何如何”,流露出一种排外情绪。他专门为此在大会上宣布:“不要对外地职工称‘外地人’,他们同样是我们厂的工人,同样给工厂发展做出了贡献。我们厂里对他们是一视同仁的。我们主张要‘一方水土养八方人’,所以希望本地职工和外地职工不分彼此,亲如一家。”
       这个讲话对许多本地人产生深刻影响。港下的高中毕业生陈素娟当时在车间当班组长。她带头和外地职工搞好关系。后来她当了羊毛衫厂的车间主任。那个车间外地工人很多。有人生活费不够,她就主动借给他们。自己家里做了什么好吃的,她也带过来给外地工人品尝。外地工人很感动,工作态度都很积极。有的女工结婚回老家了,还写信来问候。还有的把家乡土特产带来与本地职工共享。陈素娟颇有感触地说;“外地工人素质并不差。只要我们尊重他们,,他们也会尊重我们。这样本地人和外地人就能融洽相处,取长补短。”
       有一次车间接了笔日商的定单:给某家服装公司加工做18000件文化衫。时间很紧,全车间工人顾不得天热,三班倒,紧赶慢赶,为的能及时交货。
       临近完工时,日商派人来质检。一检不得了,文化衫前面印的英文字母错了一个:D印成了E了。
       这下全车间都慌了。内销产品做坏了可以当次品处理,出口产品一件也没多的。印错就得全返工:把前半片拆下来换新的,再缝好,这比做一件新的都麻烦!
       周海江召集全车间紧急动员,不管干部还是科室人员都参与加班。他也一天十几个小时盯在车间。由于有一系列改革调动出来的积极性,总算完成了返工,按时给日商交了货。
       大家以为完事大吉,但周海江却一路追查下去,要弄清到底是哪一环节弄错了这个字母。查来查去发现是给他们定单的上海一家外贸公司的业务员写错了字母。
       这事要在过去,也就不了了之,但周海江根据自己所学的知识依法向他们索赔,以弥补车间返工造成的人力物力的损失……
       一年多下来,周海江所领导的二车间无论在交货数量和质量上都大大超过了一车间。厂内上上下下都服了:海江那么多年的墨水没白喝!
       不久,周海江被提拔为副厂长兼计划科长。他人到厂部去了,但给二车间留下了一整套带有现代化管理轨迹的规章制度。
       周海江在二车间实行的种种变革很令周耀庭赞赏。他想到“后生可畏”四个字。经过一番酝酿与深思熟虑,周耀庭在厂内推行起内部市场制,把各个车间的流程关系变为市场关系。各车间狠抓核算,降低成本,使产品保质保量能得到兄弟车间的认可。
       经过不断实践与完善,内部市场制成为红豆集团机制改革中的硕果——“四制联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及时推出,周海江功不可没。
       但对胸怀大志的周海江来说,二车间的变革还是小试牛刀,他知道更艰苦复杂的挑战还在后边……
       拓展外贸创新扛大旗
       挑战旧体制兼并国企
       红豆的老员工都知道,在海江回来前,“太湖”的外贸业务都是小打小闹,靠一些外贸公司恩赐给点定单,几经转手利润也很低。
       周海江当了计划科长后,就想做大外贸业务。他试着直接找到外商联系,又跑到深圳找那里的公司做代理。
       周海江为了使企业得到直接出口权,就想到深圳有许多合资企业,自己为什么不办一个呢?这样还可以享受国家许多优惠政策。
       在文化衫印错字母的索赔官司中,香港兴利有限公司老板领略到了周海江的素质。俩人一拍即合,成立了无锡县的第一家合资公司——无锡兴利制衣有限公司。
       公司成立庆典那天,总经理周海江“上蹿下跳”,从写标语到挂横幅,从拟发言稿到请嘉宾,从布置会场排座次到选饭店定菜单……忙得不亦乐乎。
       庆典除了外商,还请来了县长。他说:是第一次见这场面。
       这时周海江最感苦恼的是没有人手。他公开招聘大学生。选中了两三个人。中学同学陈坚刚本在无锡血站工作,每天也很闲散。见周海江这儿红红火火,就辞职回来到海江这公司施展身手了。他人机灵,地面也熟,报关这项复杂业务就由他来承担了。
       因为可以直接接定单,外贸业务马上扩大了。转过年来,公司投资办了羊毛衫厂、西服厂、文胸厂。以前“太湖”只做针织内衣。周海江这三个厂为“红豆”未来服装系列化打下了良好基础。
       1992年,周耀庭觉察到红豆集团形成规模后产生滞重。他从大蒜头与大萝卜不同的“体制”中得到启发与灵感,决定执行体制改革:将红豆集团一分为八,实行总公司下设八个子公司的“大蒜头”体制。周海江成为国际贸易公司的总经理。他与其他7个分公司总经理一样放了单飞。当然线头还是牵在总公司董事会手里。但毕竟有了较大的自主权。
       经过一段打拼,周海江深感服装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利润空间有限。加之服装业强手林立,竞争也日益残酷。再看看国际大企业都是多元化经营,这样抵御风险能力较强又会有新的利润增长点。
       经过一段市场调查,周海江倾向涉足摩托车及橡胶行业。
       这消息一传出,集团内不少人大跌眼镜。怎么上摩托车和橡胶?与服装不搭界啊!弄不好要血本无归啊!风险太大!风险太大!
       法国思想家蒙田说过:“英勇是一种力量,但不是在腿脚和臂部的力量,而是心灵和灵魂的力量。这力量并不存在战马和武器的价值之中,而是存在于我们自身之中。”
       松下幸之助在他的《二十三项法则》中的第十二法则“勇担大任”中说过:“为了一个值得追求的新任务果敢地把旧包袱抛开,这才是勇担大任的性格和气度。”“及时而果敢地下定决心,是领导者发挥本身意志力的重要手段。”
       周海江在关键时刻显示了他非凡的创新勇气。他面临的最大的困难与风险,不是摩托车行业技术含量高,而是没有目录。这是车的“户口”。没有这个“户口”,你的摩托车生产出来也是“超生游击队”,不能进入市场。客户买了也不能上牌照。
       但国家有关部门早就宣布过,不再增加目录指标。这表明想走平坦大路堂而皇之地去国家机械工业部和公安部上目录,绝无可能。
       这个信息传开后,有些人来劝周海江:“不上吧,不上还来得及。否则将来拖进去,吃不消的。”
       还有人跑到周耀庭跟前去探风儿。周董事长面无表情,不置可否。
       周耀庭在一天晚上把公司的几个老总找来,其中包括周海江。周耀庭让大家充分发表意见。
       于是主张“上”的人与不同意“上”的人各陈其词。周海江主张上马摩托车的理由是:一、无锡是摩托车的配套基地,配件非常发达。红豆上摩托车处于“地利”。二是市场正处于发展上升时期。农村很多人买不起汽车,就拿摩托车拉客,载人当生产交通工具。将来即使能买汽车的人增多,但因我国是人口大国,国家肯定要限制能源消费,因此摩托车在今后很长时间内还会有潜在农村市场。三、有人担心这行和服装不搭界,但我认为隔行不隔理。我们红豆有一批管理人才,我相信能管好服装,肯定也能管好摩托车!
       接着,周海江又把他们到重庆嘉陵摩托车厂调研的情况做了介绍。结论是,摩托车的利润肯定要比服装高,应该上。至于目前上不了目录,可以先迂回一下,挂靠在别的摩托车厂的目录上,以后再想办法。
       周耀庭看同意上摩托车的人比不同意的人多,最后拍了板。
       “五一”劳动节那天,周海江把他公司外贸部长戴敏君找来,跟她吹风说,让她去创建摩托车厂。
       戴敏君是本地人,高中毕业后曾当过小学教师。她长得眉清目秀,干起事来精明、泼辣。1988年她给父亲的老朋友周耀庭写了份申请,要求到太湖制衣厂工作。周耀庭见她文笔挺好,人也机敏,就录用了她。从此他的麾下增加了一员能干的女将。
       周海江做外贸后,戴敏君跟着他工作了七年。从业务员做起,后来升任副科长、科长,到外贸部部长,成绩骄人。谁见了都说:“真是巾帼不让须眉啊!”
       戴敏君听说让她去抓摩托车厂,大吃一惊:“我连摩托车都不会骑,摩托车从我身边过我从不注意是什么牌子,你这不是把一个不会游泳的人,扑通一下推进了河里吗?”
       “河上有桥怕什么?”
       “有桥也是独木桥,不小心还会掉下来!”
       周海江笑了:“不会叫你走独木桥。还是‘红豆’的老传统,办两个厂,你是一厂厂长!”
       周海江知道这项目难度很大。所以才下决心把戴敏君从外贸部抽出来。戴敏君一上任先招兵买马,网罗一批技术人才。又在附近的顾山那边找了个闲置的破厂房。设备机器一安装,就开始生产了。因厂房太小,只有五六百平方米,生产出来的摩托车要一辆一辆从生产线往下拖。
       周海江给摩托车起了个名字:赤兔马。
       有人问他:“为什么不用红豆这个品牌呀,已经叫响了呀,多省事!”
       周海江显然经过深思熟虑:“红豆是静的,做服装品牌较合适。赤兔马是三国里关公骑的马,‘人中吕布,马中赤兔’,日行千里、夜行八百,与摩托车疾驰形象较吻合……”
       赤兔马一问世,火得不得了。周海江果断拨出1600万元:“马上建新厂房!”
       15000平方米的标准厂房破土动工了。戴敏君有一天苦着脸来找周海江:“我碰困难了,你最好找个五大三粗的男同志来当厂长吧!”
       周海江一细问,才知被征用土地的一些村民派了几个谈判代表凶巴巴来找戴敏君。因没有预约,门口的保安不让他们进。他们抄起地上的砖头就砸保安。冲进门后一看“头儿”是女的,更加气焰嚣张。七嘴八舌地对戴敏君提出很多苛刻的条件。除了要她吸收“土地工"外,还提着手里的大铁锨耀武扬威地说:“告诉你,以后你这工厂的废纸箱,不许卖给外边的人。一律等着我们来回收,价钱要由我们定!否则一切后果你们负责,我们会把路给你们堵死!……”
       这可吓着了戴敏君。她以前做外贸接触的都是些白领客户,哪见过这阵势?毕竟是女人,越想越紧张,不知如何对付这帮人,只好来找周海江吐苦水了。
       周海江听了对戴敏君说:“你别怕,照常办公,我们撑你腰!”
       第二天,周海江找了一位个子不高但身手极好的保安穿着便衣站在了戴敏君的办公室门前。待到村民代表开着一辆拖拉机到来时,便衣保安义正词严地把他们教训一番。并宣布若再乱来,厂里定会追究的!一下子就把事情摆平了。这下子戴敏君有了底气了。她感受到了整个集团公司后盾的分量。
       “赤兔马”一开始没有进入国家目录,所以不
       能进入市场,只能靠借用别的商标。受制于人,终非久远之计。周海江常常为此困扰。长久上不了国家目录,企业就面临关闭的危险。
       周海江想到了股市里有些公司用重组来借壳上市的办法。他想,我们公司能不能兼并一家企业“借壳上目录”呢?
       想到这里他十分兴奋。他把自己的想法跟公司管理层说了,大家也都拍手叫好。事后分头通过各种关系寻找重组对象。
       线索不少,但周海江都感到不合意。不是地点太偏僻,就是厂子包袱太重、债务太多。找来找去,终于有了合适的对象。
       这个厂在上海,是上陵集团下属的一家企业,叫申达摩托车厂。申达是家老国企了,从解放初期就生产小三轮出租车。因这种三轮车开起来“叭叭”响,故而老百姓赐它雅号叫“叭叭车”。起初“叭叭车”红极一时,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城市里首先不准行驶了。后来乡镇也不准卖了。这样“叭叭车”彻底被挤出了市场。如今“申达”人老珠黄,每年亏损,医药费3年未报,工资拖欠了一年。上陵集团想集中力量做电器,有意把申达剥离出去,但苦于没有找到合适婆家……
       周海江带着几个人到上海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到厂内有员工260多人,有一技之长的员工大都走了,还有的提前退休去干点杂活贴补家用……
       尽管“申达”在一般人看来是满目疮痍,但周海江却看到了其潜在价值。厂址占地23亩,位于江扬南路,不仅给红豆未来进军大上海有了一个桥头堡与基地,而且土地必定升值无疑!(后来此处地价果然翻了数倍。)
       经过洽谈,红豆集团出资2700万兼并了申达厂,演了一出“蛇吞象”——民营兼并国企的创新大战!这一不同寻常创新之举,意义非凡。经过媒体宣传,红豆集团的知名度大大提高。
       兼并“申达”后,新股东给申达员工报了医药费,发还了所欠工资,大刀阔斧地对企业进行了改革。企业一分为三,配备成两个总装分厂,一个配套分厂。接着引进红豆的新机制:不仅两个总装分厂形成你追我赶的竞争氛围,总装分厂与配套分厂之间也形成买卖关系。如果配套厂的产品在价格、质量与服务上不胜出一筹,总装厂可以另寻合作伙伴。断了奶的孩子终于学会了走路,经过一番打拼,配套厂在三个分厂中首先实现扭亏为盈。不仅与本厂总装分厂配套,还与其他多家企业配套,从江扬路工资最低的厂家变成了最高的厂家。
       人们欣喜地看到,“红豆”兼并申达所演出的这出创新大战,不是虚晃一枪,也不是绣花枕头,而是确确实实救活了一个企业。
       当然,最大赢家还是红豆集团。他们用“申达”名字经过一段过渡后,名正言顺地把“赤兔马”送进了国家摩托车目录的大堂。不久,赤兔马的兄弟“欧豹”也出生了,它们很快成为摩托车市场中的两支劲旅。
       因环保要求的提高,一些大城市开始禁摩。周海江又不失时机地推出了有环保概念的电动自行车这一新产品。这样,摩托车主打农村市场,电动自行车主打城市市场。就连申达原奄奄一息的“叭叭车”,经过重新设计,迎合农村市场需求,也成了每年盈利三四百万的走俏产品。
       更值得一提的是,摩托车行业带给红豆集团的不仅是“赤兔马”与“欧豹”,还带动了并形成了相关产业链。橡胶轮胎制造业迅速扩张,在集团公司中异军突起,不仅给摩托车、自行车配套,也给汽车配套,十分红火。油箱厂、发动机厂、配件厂、帘子布厂等也应运而生,使公司经营实现了二次飞跃。
       周海江没有满足,1997年他脱产到美国马里兰大学办的江苏省高级管理人才经济研修班学习了半年。回来后,他在红豆报上用两版篇幅发表了篇论文《美国大企业的资本经营》。当然心得决不会停留在纸上。2001年1月8日,江苏红豆实业股份有限公司5000万A股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发行价为每股7.4元。这一资本运作项目的成功,为“红豆”净募集资金3.58亿元。这些资金重点用于公司高档西服、衬衫生产流水线技术改造,建立服装开发设计中心,和美国、澳大利亚合资开发高档女装、依迪菲时装等服装项目,为红豆集团做强服装主业又输入了新血液……
       至此,周海江已清晰展露出他作为优秀企业家的素质。他先后被评为“第三届全国优秀青年乡镇企业家”、“全国农村青年星火带头人”、“江苏省出口创汇超百亿美元先进工作者”、“扛苏省杰出青年企业家”、“江苏省十大杰出青年”……
       驾诚信之舟涉房地产大潮 挑战“无商不奸”的经营理念 作为上市公司的董事长,周海江感到面对的不仅仅是公司内部的员工,还有广大的社会股东,怎样为公司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
       有人提供了“捷径”。曾有“庄家”来找他们公司,希望联手炒作“红豆”股票。只要“红豆”能像有的上市公司那样,不顾真实业绩状况,配合“庄家”挖掘出一些概念,发布一些真真假假的公告。等个一年半载,“庄家”出货完毕时,就会有几千万“利润”到手……
       但周海江断然拒绝了这种以坑害广大中小散户股民为代价的“获利”做法。他说,公司要脚踏实地地做好主业,开拓新的领域,寻找公司新的经济增长点。
       经过系统认真的市场调查,周海江发现有三个行业利润空间较大:电子、生物医药、房地产。
       但前两行业加入“世贸”后,受到的冲击较大。在调查中他们发现,中国2000多家医药公司经销额的总和,尚不及美国一家大医药公司,所以未来竞争必然很残酷。
       惟有房地产行业有较强潜力。美国房地产商再强大,不可能把房子从美国进口到中国吧,但电子、生物医药产品则不同,关税减免后会大量涌人国内。再则红豆集团做的是传统产业——服装起家。无论是人才储备、研发能力,还是资金实力,在高科技领域发展不是强项,贸然进入这个高科技行业,风险是不言而喻的。
       当然,房地产行业也有科技含量,但这些是可以用资金购买。
       周海江审时度势,感到房地产行业前景十分看好:这是因为随着国家宏观经济的发展,老百姓手里有了些积蓄,住房、汽车与子女教育成为主要消费方向。过去老百姓攒一辈子,等钱够了再去买房,因为中国人传统观念中是不愿借债的。现在观念不同了,分期付款买房靠银行或公积金按揭已习以为常。所以没房想买房,有房的想改善住房条件购置第二套房。这就给房地产行业提供了偌大的市场。这是其一。
       第二点,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大批乡镇撤并变成市区,大批农村人成了市民。仅从江苏省7000万人口来看,城市化进程每年提高近两个百分点,这就意味着每年有140万农村人口进入城市。这个市场潜力是很可观的。
       再考虑自身的条件,房地产行业需要资金实力,“红豆”拥有,房地产行业需要品牌,红豆已获中国驰名商标多年,具有很高的知名度与信誉度。房地产行业需要高素质的管理人才,红豆更是不缺。“红豆”的管理人才都是搞服装出身,他们习惯了精打细算控制成本,在质量上又有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这些对企业忠诚、工作务实、敢于创新人人争先的管理人才,必定会把红豆的企业文化带到房地产行业中,造出老百姓买得起的好房子。
       决定进军房地产行业后,目标选在哪里呢?有人主张上海,也有人主张北京。京沪两地的房价高、市场大,一炮打响,全国走红。但务实的周海江却选择了离无锡不远的镇江作为首战场。
       2002年,红豆集团建安公司经过重组成立了红豆置业有限公司。谁来挂帅出征呢?
       红豆用人机制中充满了创新。其中有一条叫“老人办新厂,新人办老厂”。
       这是什么思路呢?就是经过实践摸索,周氏父子认为,老干部对企业忠诚,办事规范到位,经验丰富,应变能力强,这样的人去创办新企业不仅稳妥,还可能激发更大潜能。而新干部创新欲望强,精力充沛,思路活,没有条条框框,他在旁观老厂长领导某个企业时,会发现一些不足,思考一些解决的方法。所以当一个老厂在老干部手下很难再有起色时,换一个新厂长去往往会有所突破、创出新局面。
       经过慎重挑选,周海江任命总经理助理兼人力资源部部长钱静出任红豆置业有限公司总经理。
       一直搞行政工作的钱静和戴敏君当初不懂摩托车一样,对房地产业也是一窍不通。但她多年在“红豆”发展中所表现出来的综合才干与优良品行足以使董事长对她委以重任。
       钱静也很有信心,她知道这么大的项目董事长不会让她唱独角戏。况且周海江和自己一样,也没做过房地产。但她知道周海江干什么都有个制胜法宝:那就是在工作中学习、学习、再学习。
       果然公司一成立,周海江就带几员大将马不停蹄地跑,到上海、北京、广州、杭州、海南、成都、重庆、南京、深圳参观那些好楼盘,向人家取经讨教。“取法于上,得乎其中”嘛。
       周海江通过不断地顽强学习已使自己从一窍不通变成了房地产内行。这期间他让公司买了一两万元的房地产书籍,发给管理层人员阅读,他说,一两万元是小钱,避免了种种失误,无异于增加上百万上千万的效益。周海江还带钱静、闵杰等5人花高额学费参加清华大学房地产培训班进修一年多课程。
       钱静听说镇江市有位领导是周海江在中央党校学习时的同学,希望周海江通过这个门子去批一块便宜的地皮。不料周海江不但不去找关系批地,还在镇江首次土地拍卖会上花高价——4.545亿元争拍下两块地皮。
       说是高价,一点也不夸张,因为在镇江房地产史上,从未把地皮卖得这么贵!平均下来土地成本价几乎等同于当时镇江的房价了。这个项目还有法做吗?
       想讲诚信也要付出代价的。本来也许这两块 地不需要这么高的价可买下来的,但因为当地有 家小公司想和红豆置业联合做房地产。周海江考 虑到对此公司不甚了解,所以就婉言谢绝了。不 料这家公司得知红豆置业看中了两块地,便在拍 卖过程中不断哄价,所以最后拍卖师落锤时已到 了4.545亿元这个高价区。
       当时镇江房地产界一片哗然。
       有人说:“这次红豆必死无疑了!这么高的价买这两块地,决策错误!”
       还有人说:“周海江就是有三头六臂,也不能 把镇江房价直线拉上去呀!地皮这个价钱,盖好 房子,每平米得卖2800元到3000元才有利润。 可这价谁买呀?镇江老百姓总不会放着1800元 的房子不买,去买2800元的房子啊!”
       此时的周海沁b里却很踏实、坦然。这是因 为他胸有成竹:他所以选址不选京、沪、穗,因为 那里强者如林。新涉足的“红豆”贸然进去,有可 能成功,也有可能被淹没,所以他把目光转向沪 宁城市带。他发现,沿线所有城市中镇江的房地 产一直没有启动起来,高品位的商品房很少。因 此它地价偏低、房价也偏低。镇江与南京之间车 程只有一小时,但南京房价3000元一平方米,镇 江只有1000元,相差悬殊,显然不合理。但这不 合理最终将被打破,恰恰是给开发商一个商机。
       再则目前镇江的房价偏低,也是因为当地没有实力雄厚的开发商,小打小闹,或想借盖房子成为暴发户的人,自然不可能全心全意做出好楼盘提供给消费者,房价上不去也是自然的了。老百姓拿出一生或几十年积蓄去买房,肯定不会像买一般东西那样随便。他们会比了又比,挑了又挑,甚至会拿京、沪、穗等大城市的好楼盘来参照。他们会宁可晚一点,但要好一点,宁可贵一点,但要质量放心一点。他们这种期望恰恰与红豆做房地产品牌的思路不谋而合。他们不买“红豆”的房子买谁的呢?一分钱一分货,只要楼盖好不愁房价上不去。
       周海江确信镇江的地产会升值。还因为镇江
       的GDP增长幅度在沪宁线的城市带上是排在前列的。经济增长快,税收多,财政也就会增加。市长口袋里有了钱,自然会去修马路,搞绿化,改善基础设施……整个城市形象改变了,房地产自然会有发展后劲。
       信心是信心,压力并不会减轻。尽管红豆置业公司前身也曾在无锡盖过红豆花园,但毕竟规模很小,档次属于员工宿舍水平的。
       首要的还是要有人才。红豆置业招聘了一批房地产专业人才。但新组建的团队需要磨合,企业文化融合到房地产上,还要有个消化过程。
       周海江给红豆公司拟定的企业精神八个字中前四个字是忠诚、务实,他认为这是取得任何事业成功的关键词。
       这个道理并不深奥,偏偏有些聪明人出于某种见不得人的私欲而与其背道而驰。诚信二字尽管是每个企业都必高悬的金字招牌,但挂羊头卖狗肉的开发商不在少数。否则为什么中国消协中投诉最多的是买房的消费者。报纸电视中报道最吸引人眼球的也是开发商与业主的纠纷,有的甚至大打出手对簿公堂。
       无商不好的理念还在很多开发商中大行其道。而买房的百姓盼望有一天能像逛公园那样轻松地去买房,一路上没有任何羁绊和陷阱。他们盼望开发商能不用那些即使是外行也能一眼看出有明显缺陷的设计,而站在买房者的角度多动动脑筋,他们更盼望到手的新房真像卖房广告那样美好温馨……
       这些并不奢侈的要求对开发商来说并非做不到,而是有人不愿做。
       现在“红豆置业”这支新军愿意并切切实实这样做了。
       “美好生活从香江花城开始”。
       这是悬挂在镇江的大街小巷诸多香江花城条幅上的一句话,也是最动人心弦的一句广告词。
       周海扛深知,要使这句广告词变为现实,必须站得高,抓得细,稳扎稳打下大力气。虽说房子是盖在镇江,但是制高点不能局限于镇江。如果没有品牌意识,那么在苏南名不见经传的港下镇就不会创出中国驰名商标——红豆。
       周海江还是读书时的那股劲儿,他不允许自己成绩落后,不论是做外贸还是房地产。经过比较鉴别,大家对中国地产龙头企业——深圳万科四季花城的房子很感兴趣。感觉无论是房子格局,还是景观设计,以至绿化都属一流。
       周海江懂得人类的进步都是站在巨人的肩上而攀登的结果。这就是说要善于学习,要善于吸取别人成功中的经验,来营养自己。四季花城是全国评比中第一名的优秀楼盘,把它的模式拿来,无疑是抢占制高点的捷径。
       这样红豆置业把曾与四季花城携手的高手都请了来。全程策划请的是曾隶属于万科的深圳国际企业服务有限公司,规划设计请来了深圳大学规划设计研究院,景观设计请来了北京林业大学深圳园林规划设计有限公司……这些高手与红豆置业强强联手,成为缔造“镇江时尚人居新时代”的重要保证。
       果然强手出手不凡,策划公司一行人员来到镇江城后,看地块,跟部门交流,经过一番调研得出结论:香江花城这块地毗邻长江、焦山、象山、虹桥港,是难得的“风水宝地”。在设计上如用焦山佛光之灵气,象山登高之雄姿,长江万里之浩荡,虹桥静港之醇美,必能打造出“高尚品质、城市新商业中心、多功能相结合”的复合型新城,高档社区,是名副其实的“山水人居”。
       当然拿来主义不是完全的照搬。深圳与镇江是两个历史不同、地域不同、习俗不同的城市。老百姓对房屋的要求肯定也不尽相同。就这样,设计人员在设计时,在保留四季花城精华的基础上,又根据镇江的实际情况,溶进了许多新的灵感与改进。
       比如深圳人买房不是十分强调朝向,因为那里气温高,日照充足。但镇江则不同了,大家买房都十分重视朝向。所以香江花城是坐北朝南,以保证房间内阳光充足、明亮。门窗的设置,深圳房子窗户都采用中空玻璃,可以隔热、隔音,但成本高。镇江百姓消费水平低,所以南向窗户就采取了单层玻璃。朝西或朝北的窗户才采用中空玻璃。深圳房子朝北、朝西和卧室的窗户都设计得较大。如果照搬到镇江,冬天业主会觉得太冷,受不了,取暖会消耗较多的能源。所以香江花城的卧室和朝北、朝西的房子窗户都设计得较小……
       真是点点滴滴都是情,为消费者考虑到家了。
       另外,周海江通过调研了解到,镇江百姓的十大需求和全国百姓是一样的,第一需求是教育。镇江这里出过著名的桥梁专家茅以升,出过政治局常委李岚清等名人。家家都望子成龙,所以择居时会考虑到方便子女受教育。有的家长就是因为留恋好学校而宁肯住在早已想换掉的旧居。
       针对这一点,红豆置业找到中山路小学,与镇江这家最好的重点小学签订了意向协议,将合作在香江花城建中山路小学分校。
       考虑到香江花城地处城郊,为了业主购物方便,红豆置业又与世界500强的正大集团合作,准备在香江花城边上建起易初莲花大超市。这消息一传出,有心购房的人都连连称好。
       设计上了档次,施工就成了关键环节。红豆置业采取公开招标的方式来选建筑商,最后选定的是两家有一级资质,获过鲁班奖的“江苏建设”和“江都建设”两大建筑公司施工。监理请的是甲级资质监理。
       在施工过程中,红豆置业的管理人员像监督服装质量上的一针一线那样细心地盯着施工质量……
       香江花城开盘了!它的销售创出奇迹。第一次开盘是2003年9月下旬,265套房两天卖光。第二次开盘是196套,第一天卖掉70%,余下的如不是公司留作样板间,也全售罄!
       红豆的房地产项目一炮打响!他们稳稳地获取了百分之十几的利润。使当初扬言周海江这两个项目决策错了和“红豆必死无疑”的业内人士又一次大跌眼镜!
       2003年8月,在博鳌21世纪房地产论坛2003届年会上,红豆置业从全国数百家参评企业中脱颖而出,成为获“引领中国城市住宅风尚企业”殊荣的10家企业之一。这表明红豆置业不仅获得业主、网上公众的好评,也获得了业内专家的认可。
       镇江许多老百姓来到红豆置业的售楼处咨询、预约,有的要买“红豆·江南府邸”,有的希望他们盖别墅,“哪怕我等两年也要买你们的别墅,看了你们的规划方案,我太满意了!”
       “红豆”用诚信赢得了业主的信赖,赢得了业内的好评,也赢得了市场……
       欲将关爱洒九州
       挑战为富不仁的社会偏见
       鲁迅先生说过:“从水管里流出来的是水,从血管里流出的是血。”中国文化讲“文如其人”。其实,商界何尝不是企业如其人呢?
       如今的影视、文学作品中,企业家常常扮演着一个“祸国殃民”的角色,不是打打杀杀、血债累累的黑社会头目,就是向政府要员行贿,拉其下水搞腐败的罪犯。这是一种对企业家的误解,也是国人“仇视富人”心态的折射。周海江常常在大众场合说,其实,绝大多数企业家是好的,他们搞好企业吃辛苦,为社会创造财富,给当地提供就业机会,把爱心奉献给社会弱势群体和贫困地区……
       周海江以行动证明着一切。在港下镇,周氏父子赢得了广泛尊敬。港下镇财政的半壁江山靠红豆集团支撑。二十年来,红豆集团给港下提供了上万人的就业机会。有的一家几口都在红豆集团工作。廿年来,红豆集团不仅自己发展起来了,也让不少与红豆相关的企业和人也富了起来。
       周海江作为乡镇企业的“新生代”,并不追逐一些“前卫”企业家的“时尚”行为。他把所有精力与时间都用到工作与学习上。
       “红豆置业”搞企划的李健曾领教了周海江学而不厌的劲头儿。
       2002年8月他随周海江去海南参加博鳖21世纪房地产论坛年会。晚上从无锡赶往上海,八点半飞机起飞到了博鳌后,已是11点多钟了。海南天气很闷热,大家都已睡觉,可周海江却争分夺秒地看会议有关材料。中午也不休息,只是到了下午2点开会前,他对李健说、:“我休息5分钟。”就这样,他闭目养神5分钟,就精神抖擞地走进了会场。
       有些人开会,精力不在会上,而是在风景和娱乐上。但周海扛开会是一丝不苟,他还叮嘱李健要提前到会场,占个好位置,便于听便于记。晚上,周海江放弃去卡拉OK,关在屋内读材料,直到深夜一两点钟。李健看了十分感动。他觉得自己岁数比周总年轻,学历比周总低,但学习劲头却远不及周总。周总在公司一直强调让员工不断学习,他自己真正做到了率先垂范。
       更为可贵的是,周海江始终保持着善良、宽厚的性情。他不是那种只关注企业成长、利润而对周围不管不问的人,他对部下表现出很大的爱心。每逢中秋和春节,他就会让工会主席虞翠英代表他带着月饼、水果、新衣服去慰问那些已退休的老员工。下属工厂哪位职工生了病,他也会让虞翠英带着慰问品、慰问金去探望,带去他本人和公司的深情。2003年,西服厂一对夫妇下班路上被摩托车撞伤了,周海江得知后发动员工献爱心,为其募捐了一万多元人民币,使他们及时得到了治疗。两口子伤好上班后,逢人就感激地说:“如果不是‘红豆’,在别的企业工作,不知今天我们是什么样子!”
       相思鸟西服厂有个跑销售的大学生,刚进厂不到一个月,突发阑尾炎,没钱治疗。周海江就让工会把他送到医院,和医生打好招呼救治。员工们又捐助了七八百元医疗费,使大学生及时做了手术。
       有的企业家在公众面前乐善好施,但在本企业内却颐指气使,对手下员工显出一副奴隶主的姿态。而在“红豆”内,周海江的亲和力和宽厚胸怀有口皆碑。
       周海江认为对员工最大关爱是知人善用,人尽其才。他十分珍惜每位员工的创新建议,他给员工打造机会平等的赛马场。在公司竞争上岗中,有许多人大爆冷门成为中层管理人员,他对不同意见的员工总是虚心考虑他们意见的真谛。如果真有道理,他会“投降”。甚至对那些离开红豆到别处“高就”的人,他也决不恶言相加,而是友善分手,并说:“红豆的大门是永远向你敞开的,你什么时候想回来都欢迎。”事实上,不少出去的人又重新回到红豆并继续受到重用……
       周海江还把关爱的目光投向社会。六一节来了,他会想到派人去学校给孩子赠送电脑及学习文具;一位台商骑摩托车被别的车挤伤了,他也去探望、慰问;作为市政协委员,每年开会他都热心关注民生。港下交通事故较多,他建议在马路上划黄线,十字路口加设红绿灯,把原来设在集团门口的集市移到另外划出的区域。他还建议无锡市内的公交车延长直达港下……
       1996年扶贫时,周海江与北古庄一家贫困农民结成了对子。这家两位老人都已70多岁,40多岁的儿子精神有障碍。周海江对他们十分关心,常抽空去探望,逢年过节送年货与慰问金,两位老人感动得热泪盈眶。
       有位诗人为红豆写过这样两句诗:“旭阳一点如红豆,已把相思写满天。”周海江作为一位有使命感的企业家,关注的决不仅仅是本企业、本地区的疾苦。而是把红豆“款款深情”的种子撒向九州大地。1998年发生特大洪水时,红豆捐赠了五卡车的衣物送给洪区群众;2003年春天,在盐城,红豆捐资14万元参与兴建光彩世纪林,为改善生态环境而尽力;在镇江,周海江个人捐赠20万办了一所红豆光彩学校……
       周海江的真诚关爱还表现在他决不把同行当冤家。
       为了推动服装主业的发展,周海江所在的红豆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在2002年盖起了一座4.2万平方米三层楼的西服衬衣大楼,规模居亚洲之首。大楼一建成,十万套的大规模外贸订单就一一接到,生产供不应求。
       有同行慕名要求参观西服衬衫大楼,这是企业秘密,按行规可以拒绝。下面的人去请示周海江。周海江说:“所有人来参观都让看。不论是装
       备、配置还是经验都不保密。他学走了回去发展,会感谢红豆。发展不起来说明‘红豆’确实强,不是看一下就能学走的。再说,竞争强手多了,我们红豆才能更强……”
       一个没有使命感的人怎么会把企业做大做强?一个没有眼光的人怎么会追求顾客价值最大化?一个没有宽广胸襟的人怎么能广纳人才?一个没有爱心的人怎么会关注社会公益事业?
       周海江用实际行动挑战“为富不仁”的传统观念与社会偏见,他使人们看到了一个讲政治,有思想境界的,有个人操守的新兴企业家形象……
       有人说,“周海江真神,干什么成什么!”
       他到底“神”在哪里?
       周海江“神”在他敢于挑战,靠的是勇气。“神”在他善于挑战,靠的是智慧。神在他与时俱进持续地挑战,靠的是不懈的学习与综合素质不断提高。
       他清醒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他的目标决不是给“红豆”赚几个钱,更不是给自家子孙留下巨额财富,而是想把“红豆”打造成百年名企,让它在世界工业之林中永远发出耀眼的光芒……挑 战 者——全国优秀乡镇青年企业家周海江掠影李玲修
       “我是喜欢挑战的”
       如果没人介绍,偶然见到周诲江,你会猜想 他是教授、学者,或是盯或通讯行业的CEO,很难 想到他是乡镇企业家。
       走进耸立在无锡锡山区港下镇的红豆实业 股份有限公司的办公楼,你会觉得是走进某个大 都市的公司。一楼大厅的墙上是古铜色的雕刻, 上面有王维的《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 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画面表现的是有 关红豆的美丽爱情传说。
       在大厅另一面墙上,展示着无锡历史上的名 人,他们是:晋朝画祖顾恺之、清朝外交家薛福成、近代民族实业家荣德生、文学家刘半农、音乐家刘天华、国学大师钱穆、钱钟书、美术大师徐悲鸿、经济学家孙冶方……这些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光辉足迹的人物画像或照片悬挂在企业办公楼,既显露出企业家对故土深深的热爱与豪情,也显露出主人见贤思齐的高远志向与使命感。
       再看看董事长及各部门办公室的装修及设施,无论是色彩搭配与饰物的格调都可看出主人的文化晶位与内涵。在宽敞明亮的会议室里,悬挂着两张大照片。一张是周海江与父亲,亦是他的顶头上司——红豆集团董事局主席、全国人大代表周耀庭的半身合影。照片中的父子笑容可掬。周海江右手不经意地扶着父亲的右臂肘,尊敬长辈之意不言而喻。与这张照片相呼应的是对面墙上另一张合影:父子俩信心十足地双手交叉在胸前,朝向却“背对背”。看到这两张照片,人们会发出会心的微笑。这两张别具匠心的照片的确微妙地反映出周氏父子既一脉相承,又有差异与相互挑战的关系。正是他们父子的一脉相承和同心协力,使红豆集团异军突起;正是他们的差异与相互挑战,造就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大好局面……
       因为有周耀庭这样一位“强大”的父亲,许多人的直觉是周海江沾了父亲的“光”,殊不知周海江倒常常被“遮光”。正如一位著名文学家曾这样形容他非常有才华的妻子:她本来是一颗星,因为她紧挨着另一颗比她大比她更亮的星,她的光芒因此而被埋没了不少。
       走近周海江,你会发现他外表虽十分儒雅、平和、书生气,但他的内心却燃烧着火热的创业激情与创新精神。他给自己公司生产的摩托车取名赤兔马。使人马上想到“人中吕布、马中赤兔”的名言。周海江本人何尝不是红豆集团或者说中国商界的一匹赤兔马呢?
       “我是喜欢挑战的。”周海江有一次对记者不经意讲了这句话。是的,从1987年周海江辞掉大学老师的职位主动加盟红豆集团前身——太湖针织制衣厂开始,他就不断地向自我与环境发起挑战。他挑战旧体制,挑战旧管理模式,挑战旧的人才观,挑战落后的经营理念,挑战传统陋习与社会偏见……经过不断拼搏,使他担任董事长的红豆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不仅成为集团内亦成为锡山区唯一的上市公司。他的企业创立了服装王国,又跨行业跨地区涉足机械制造、橡胶、房地产行业,同样大获成功,为红豆集团持续超常规发展发挥了关键作用。
       人们终于确信,担任红豆集团董事局第一副主席的周海江不是靠父亲恩施而是靠实力担任了这一要职。红豆集团的发展与辉煌,既离不开周耀庭运筹帷幄的雄才大略,也离不开周海江肩负使命的不懈挑战……
       丢掉金饭碗投身乡企
       挑战“学而优则仕”的价值观
       1987年国庆节后,在离无锡城60里的港下镇,流传着一个爆炸性新闻:“知道么,周耀庭的大儿子大学教师不当,到他父亲的那个太湖制衣厂工作了……”
       “不会吧!周海江是大学生啁,怎么会分配到乡下来呢?我记得他那年考苏州中学,咱们镇上好几百学生,只考上他一个人。了不得,那是全国重点中学啊!”
       “不是分配来的!他大学毕业后分到一所大学当老师。他自己不干了,辞职回来的!”
       “哎呀,蛮可惜嘛!大学生毕业统统是国家干部,怎么去太湖制衣厂。那是个乡办企业啊!发不出工资国家不管的!”
       的确,在那个年代,让港下的父老乡亲弄懂周海江这个大学生为什么要返乡到一个不起眼的乡镇小厂去工作,确实不太好理解。
       有人以为周海江这样可以跟他父亲沾光——因为他父亲是太湖针织制衣厂厂长。可又一想,这个小厂有什么光可沾呢?进了这个小厂,国家干部的金饭碗都丢了,身份也丢了,得不偿失嘛!
       有人猜测周海江回来可以镀金。可又一想,也不对茬儿。人家读了书往高处走,这个“高”明摆着是指大城市、大单位、大机关嘛!周海江毕业被分配到大学教书,也蛮风光嘛。“万般皆下晶,惟有读书高”呀。到哪朝哪代也是这个理儿。大学教授当当,也是桃李满天下。再说像周海江那样品学兼优的年轻人,在大学就入党当了学生会干部,干个十年八载,在学校弄个一官半职也是蛮便当的,为什么要往“下”走呢?
       罢了,即使往下走,也要进个好单位嘛,起码是国营大厂或是政府部门,将来也有发展的呀。进一个乡镇企业,有什么前途?
       这是所有乡下人都能掰得开算得清的一本前程“账”。周海江难道不明白?就算他年轻一时冲动,周耀庭那么聪明的人,怎么会拎不清?家里人为什么不劝劝他?
       的确,22岁的周海江的这一抉择不仅在港下成了一条爆炸性新闻,而且也使他家里产生了一次不小的地震。
       震中是母亲郭丽英。
       郭丽英这人在镇上提起来真是有口皆碑,男女老少都会赞不绝口。
       老人们拿她当榜样,敲打自己不和睦的儿媳,说她伺候公婆比伺候自己的父母还耐心。孩子们喜欢到她家去玩耍,因为她会把平时自己舍不得吃的糖块、点心拿出来招待小客人。男人们会把她当成贤妻的楷模来教育自己的妻子。女人们会说她有眼光。当初周耀庭家那么穷,老人又有病,可她就敢嫁了过去。虽说受了不少苦,可现在怎么样?那个发不出工资的小厂到了周耀庭手里就救活了。不光救活了,还发展起来搬到镇上了。如今人家郭丽英是厂长夫人!听说三个儿女一个比一个孝顺她,连周耀庭有些事都蛮顺着她呢。
       在郭丽英这位贤妻良母的心中,指望三个子女成材是她克服一切困苦的最大动力。特别是长子周海江,更是她的心尖儿。让她最感欣慰的是海江不仅模样长得好,书读得好,而且品行端正。因此她早就认定海江长大会有出息。果不然,海江从小学、中学、大学一路读下来,从没让她为他的学习和品行操心。惟一让她感到折磨的是,海江从高中开始到工作,有七八年是远离了她在外地度过的。尽管孩子寒暑假会回来,但总是聚少离多。每到中秋节合家团圆,她想海江就会掉泪儿。每逢家里人一起吃好东西,她也会为海江不能分享而揪心。这时候,周耀庭和两个儿女就会用海扛去读书,将来会如何如何来安慰郭丽英。她会破涕为笑。因为她确确实实地认定海江未来会有大出息!直至海江大学毕业被分配到了河海大学当老师,还听说海江有了一个家在北京的女朋友,她这才算松了口气。后来就盘算等老伴退了休,到城里去看孙子去……
       如今在她心目中一向最听话、最懂事、最有出息的海江突然回来了。不是放假,不是探亲,而是辞职了。放着好好的大学老师不当,回乡下来了。真使她百思不解。孩于啊,人家考不上大学的都挖门子找路子想去城里找事呢,你放着现成的工作不干为什么回来呢?这港下难道有金山,有银水,值得你这样留恋?你太爷爷在这一辈子受了多少罪,临死留下的是高筑的债台。你爷爷还了一辈子债,累得有病无钱医而撒手人寰。你爸爸念书那么好,还不是因为穷辍学回家种地,让你大伯去念大学嘛!
       更令郭丽英想不通的是自己的儿子要进丈夫的那个制衣厂。父子俩在一起有什么好?干不好别人说闲话,干好了说是沾爸爸光。万一那厂办不下去了,丈夫年纪大没关系,回家就是了。本来也是农民嘛。可你海江怎么办?户口从城里迁了回来,那么年轻,大学不是白念了?!
       想到这里,郭丽英有种切肤之痛。她看丈夫不动声色,摸不清他的心思。心里也不禁暗暗埋怨他。儿子辞职就是受了他的影响!海江没毕业时放假回家,她就亲耳听周耀庭跟儿子说过:“毕业了可以回家乡创业嘛!”当时海江没表态,她也以为丈夫不过是随便说说。没想到如今成了事实!儿子竟然在工作一年后又辞职回来了。
       尽管母亲反对周海江辞职回乡,并请来舅舅当说客,但周海江并不紧张。他知道善良的母亲最终还是不忍心违背儿子的意愿的。关键是父亲的态度。他是真正的一家之主。家中的小事他常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让母亲决定,大事还是要他拿章程的。这回他是什么态度呢?
       从小,周海江对父亲就又服又怕。服的是他的智慧,怕的是他的威严。其实爸爸几乎没打过海江,还有时拿海江当大人看。有空就跟他下象棋,他曾经郑重地在家宣布过:“海江由我来教育,你们——鸣江、海燕由大哥来教育。明白了吗?”妹妹海燕从小乖巧,不会做太出格的事儿。难办的是弟弟鸣江。他太淘气了,又很仗义,鬼点子一串一串的,于是乎“祸”事不断:今天拔了人家的萝卜,明天帮小哥们打架失了手……妈妈知道了总想瞒天过海,可架不住有仗义勇为的海燕检举揭发。于是鸣江难逃法网。不是被爸爸罚站面壁思过,就是跪板凳,吃皮肉之苦。有时海江因“渎职”,还要“陪绑”。哥俩挨罚时,妈妈总会在一旁如坐针毡。事后爸爸去睡觉了,妈妈却盯着钟表看分针转圈儿。只要去看时间一到,就推醒爸爸让他解除惩罚……
       那时全家都公认海江是读书的料。因为他自小对读书就很自觉也很痴迷。海燕、鸣江甚至感觉大哥除了读书大概做不了其他的事情。
       海江从小就有一种使命感:他必须读好书考上大学成为城里人。如果周家有一个大学生那就必须是自己。如果自己成不了大学生那受打击的也决不仅仅是自己。
       这似乎成了一种天经地义。
       在海江的记忆中,爸爸对自己惟一不满意的是说他脸面太薄、太脆弱。现在想想爸爸的眼光的确很敏锐。有一次,总是考第一的海江考了第二——他被一个数学老师的儿子超过了。他回到家竟自责地哭了起来。爸爸见了就鼓励他说:“你哭也没什么用处,还是努力学习吧!”说罢亲自辅导他做数学题,并说自己念初中时数学蛮好,还参加过地区数学竞赛拿了名次呢,所以现在特别会算账。爸爸的乐观情绪很快感染了海江。
       还有一次,上大学的海江因为母亲批评了几句,就掉下了眼泪。爸爸看在眼里,就有意常敲打儿子:“你缺一课——你应该走街串巷卖田螺,吆喝着卖,去求人家买你的东西,不然你放不下架
       子。你这么脆弱,以后在社会上一遇到挫折会垮掉的!”
       当时海江尚未认识到这段话的分量与内在哲理。当他踌躇满志地准备高考,瞄准了北京清华等名校时,一件戏剧性的事件发生了。
       那是清明节前夕,老师找到周海江,告诉他深圳大学搞改革提前来招生。学校推荐他,深大也选中了他。这就意味着周海江已铁板钉钉是深大的学生了。当然,他也就不必再苦读苦背后踏进那扒一层皮的考场了。
       周海江按保送生的待遇提前回家等待录取通知书。全家自然都很高兴。海江第一次带点炫耀的口吻对海燕说:“我已经是大学生了。”
       不料三个月后,事情发生突变。学校写信来火烧火燎地通知周海江:省招生办只承认清华、北大等重点高校的保送名额,至于新建的深圳大学,对不起,不予承认!这意味着周海江的保送泡汤了。
       全家人都惊呆了,怎么会是这样子?幸运之神像恶作剧似的拍了一下周海江的肩,待到他转过头时,厄运之鬼已在对他发出狞笑。
       周海江的自信心一下子被摧毁了。他完全乱了方寸。算算离进考场的日子只有半个月了。这么短的时间怎么能复习好?肯定来不及呀!
       再想想自己回家呆了三个月。保送的消息亲朋好友都传遍了,老师、同学也都来祝贺过了。如果自己参考落榜了,哪还有脸面再见熟人啊,岂不成了港下饭后茶余的笑柄了吗?
       这并不是我周海江的错啊!悲哀的是我总不能把落榜原因向每个相识的人去逐一解释吧?
       周海江心里郁闷极了。他一个人恍恍惚惚跑到街头去转,想散散心。但看到满街景物满街人却更增添几分愁。他只觉得悲哀像一股股冷风直扑自己的心房。怎么办?考还是不考?他翻来覆去把利弊权衡对比,最后认定与其仓促上阵落个难堪下场,不如复习一年明年再考!
       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家里,虽然他尽量掩饰自己的悲观情绪,但还是没能瞒过精明细心的父亲。周耀庭说:“我看你还是抓紧时间好好复习,去考一下。考不上也不要着急,没必要。我没上大学,现在不是蛮好嘛!”
       妈妈和海燕也都赞同父亲的意见。已在学木匠手艺的鸣江此时显得更仗义:“不要紧,大哥,你考不上就回来,我养活你!”
       鸣江这份兄弟情更使海江难过。他不禁想起上高中时那个令他终生难忘的一次家庭会议:爸爸严肃地对两个儿子说:“咱们家生活困难,只能供一个人上大学,到底让谁上,你们哥俩商量一下!”
       海江还没醒过味来,鸣江已经大义凛然地表态了:“爸,让哥哥上吧!他学习比我好!”
       正在苏州中学就读的海江听了弟弟的话,不禁热泪盈眶。他知道这份兄弟情义分量有多重,也知道鸣江为这决定做出了多大牺牲!
       他不能推辞,只有义不容辞。就像战场上,指挥员挑选爆破手去攻占碉堡,只能向那个相对胜利把握大的战土下达命令。当时海江就下定决心,无论如何也不能辜负全家的期望,将来考上一所好大学来报答亲人的嘱托。从此他的学习更加奋发努力。不料命运偏偏如此残酷地和他开了个天大的玩笑。全班第一个被保送的他又要回头去参加考试,考得不好12年的苦读将付之东流!
       在这关键时刻爸爸的豁达与镇定让海江吃了颗定心丸。周耀庭一边引导儿子的思想走出误区,一方面写信给省、市、县有关部门反映情况,希望他们引起重视,给予合理解决。周耀庭未尝不知道这些信在繁忙复杂的高考期间作用甚微。但他的积极行动却点燃了海江心中已熄灭的希望之火,使他从沮丧的沼泽地中一步一步走出来,决心尽最大努力复习功课,到考场上拼一把。
       父亲把海江送回了学校。回校后一条信息让海江又增添几分懊恼:他所在的这个重点学校的重点班,有32名同学保送进了重点名校!如果周海江不是先期被深圳大学“锁定”,那他这位校团委副书记肯定也会在这32名同学之中!
       但此时的海江似乎已经成熟了许多,他已被挫折磨去了脆弱和虚荣,剩下的是面对现实的勇气和毅力。
       更让海江感动的是,高考的头天晚上,爸爸骑着镇上奖给他的一辆摩托车满头大汗地从港下赶到了苏州。事后海江听妹妹说,爸爸天不亮就装了一桶汽油上路了。他整整骑了一整天。难怪他到宿舍后和儿子说了没几句话,就倒在床上呼呼大睡了。
       爸爸是来给海江助阵的!也幸亏他来了。海江由于过度疲劳与紧张,饭票都给弄丢了。若不是爸爸及时赶到,海江将会饿着肚子上考场!
       第二天上午考完试走出考场,海江就见到了等在门外拿着食品和汽水的爸爸。他心头一热,迎了上去。爸爸立刻用摩托把他带走了。爸爸事先曾叮嘱海江考完不要和同学对题,以免因察觉出错而破坏情绪,影响下面的考试。周耀庭除了不能替儿子猜测考题,能想到的障碍他全想到了!
       结果周海江考取了深圳大学经济管理专业!
       接到录取通知书后,郭丽英在自家院内摆了几桌酒莱招待亲友及海江的在港下的老师、同学,庆祝他们家诞生了一位饱经风浪的大学生!
       “还幸亏考的是深圳大学!”20年后已成为全国优秀青年企业家、江苏省青联副主席的周海扛颇感欣慰地说。因为是深圳特区这个改革前沿的新兴城市,使他比内地早几年接触了市场经济的诸多理念,是深圳大学这个新兴大学,使他懂得并学会了靠自己实力和勇气去挑战、去竞争、去变被动为主动的生存理念,也使他对人生价值观有了新的认识。
       因而当他在河海大学感到难以施展自己的一些创新想法和抱负时,他敢于做出辞职回乡跟父亲并肩创业的抉择!他说:“如果读的不是深圳大学,我不可能做出这种决定!”
       但这种挑战会得到爸爸的支持吗?爸爸在许多方面都是敢打破常规闯新路的。如今他对儿子这种逆向择业观念会是什么态度呢?
       周海江万万没想到,他的这些“造反”行动使父亲陷入两难境地。从企业的发展来说,他当然希望儿子能进厂工作,企业最缺的是人才,但那种年代,乡镇企业根本分配不到大学生。但从儿子的前程考虑,这风险未免太大了些。也许老伴说得对,身边留一个儿子足矣,海扛有条件,应该到外边的世界闯一闯。进太湖针织制衣厂,就意味着他的城市户口将失效,他的一生前程全都押在这个小厂。
       毕竟海江是他的长子。在海江身上,周耀庭始终寄托了莫大希望。海江这孩子似乎天生就是读书的料,就是当干部的料。他从小学开始就当班长,中学早早入了团,大学又人了党。他读书用功,上进心极强。他的刻苦精神和自律能力使老师都叹服。上初一时他是在镇中学读的,班主任陆宛中老师见了周耀庭就夸海江:“他学习认真、成绩优秀、很有组织能力,班里同学都蛮服他的。每天中午吃完饭,他就抱个篮球到操场上去,同学们也都呼啦啦一大群跟随他去操场活动。估摸时间快到了,他话也不说只把球往怀里一抱,转身回教室。同学们也都呼啦啦跟随他回教室了。有他这个班长,我省了不少力气。”
       周耀庭常常为海江感到自豪。他看见每逢暑假、寒假,海江就把上年级同学的课本借来,一个人到学校借教室预习。有一次他生了一场大病,落了一些课。痊愈后上学为了省时间,他就住在陆老师家里,补课、做作业。到期中考试时竟然仍旧名列前茅……
       面对儿子挑战的周耀庭不仅左右为难,还受内外“夹击”。在家里,老伴和小舅子埋怨自己不该答应海江回乡企工作,在镇上却有人风言风语说什么,周海江回来也该到别的厂去,到他父亲领导的厂,“太湖”岂不成了家族企业?
       这个表态真真是很难的。周海江第一次看见父亲掉下了眼泪。
       但周耀庭毕竟是周耀庭,他决定给儿子投支持票。过去在周耀庭的心目中,海江是个有远大抱负但却很听话的好孩子。从小到大,他听家长话、听老师话、听党团组织的话、更听革命伟人的话。这次他突然没听任何人的话,擅做主张辞职回来了,周耀庭吃惊之余更有几分欣喜:儿子长大了,有自己的独立见解了!更使周耀庭欣慰的是,他从儿子身上看到了一种敢于挑战的勇气与魄力!如果海江一辈子循规蹈矩,恰恰会使周耀庭感到几分遗憾!
       周海江至今都感到庆幸,他的挑战最终得到了父亲的支持。他进了太湖针织制衣总厂,成为江苏省第一位到乡镇企业工作的大学生。
       但这仅仅是他人生挑战的第一步,是对是错是福是祸,谁也不敢打包票……
       深人车间搞变革小试牛刀
       挑战旧有落后的管理套路
       周海江进了太湖针织制衣总厂后,先是在厂部当秘书。具体来说就是办些杂事儿。写个会议通知啦,挂个标语啦,打扫办公室卫生、打开水啦……这些一般书生不愿干的杂事儿,他全干得很认真。这使厂内许多元老级的叔叔、伯伯们放了心:海江虽是上了《新华日报》头版的大学生,但做事很踏实。
       不久,周海江被调到成衣二车间去当主任。这自然引起大家的关注:刚出校园,到底有多大能耐,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
       周海江每天早来晚走。有些老工人对海江不见外,就对他说:“你为什么不去当老师、当教授?到乡镇企业来太吃亏了,还是外边大企业好!”周海江听了并不多解释,只是笑笑说:“我回来是锻炼的!”有的工人见了他很拘谨,不敢说话,他就主动和颜悦色打招呼。有人称他主任,他说:“不用称我职务,你们就叫我海江,有什么困难向我反映好了。”
       很快,工人们就喜欢上了这个新主任。他不但没架子,还蛮关心工人疾苦。当时车间没有空调,夏天上班忙起来常常是满头大汗。周海江见了,就交待几个班组长隔一两个小时就拎一桶水,把浸湿的清凉毛巾递给干活的工人擦汗。这样既可避免工人自己离开岗位去擦汗,耽误时间,也避免了汗珠落在衣服上留下汗渍。
       在海江来之前,车间每天开两次饭。周海江来后正赶上车间为一批外贸定单赶时间。工人们常常加班到夜里11点。于是他提出在每天下午三点和夜里九点,给工人加餐,免费供应点心、包子、馒头、面条等食品。每天都换花样。工人们自然都很满意,干起活劲头也更足了。
       周海江很快觉察到车间管理上有许多漏洞。比如:全车间的灯是一个开关。有一个人加班,也是全车间灯火通亮。后来他让电工在每支灯管上加了小开关。这样夜班时哪个部位有人加班就开哪个部位的灯,电费自然节省不少。
       还有制衣用的缝纫线。以前是工人写个纸条就去领来一大堆,因为每次加工产品的色泽不同,一次领来的线用不完,只好扔在一旁搁置了。一批活儿下来,常常会有一两筐缝纫线扔在那里,很难再用上。而裁衣,因要躲过疵点和小洞,一片布料用心可裁50件,不用心只能裁成40件。但不论40件或50件都一视同仁。布料裁成 率自然也较低。
       针对上述情况周海江制定了一套新的管理 制度。缝纫线要用完再用空轴为凭去领。布料裁 成率也做了规定。每个工人,班组都搞成本核算, 节约有奖,浪费受罚。使这些大都从农村来的“泥 腿子”工人开始接触现代化管理的点点滴滴……
       以前的车间主任是位农村生产队长。他从不 召集工人开会,只是讲“几号交货”、“快点干”。周 海江来了后则常常召集工人开会。在会上,他不 仅深入浅出地讲授一些现代化企业的理念给工 人听,还把即将下达的生产任务的数量、质量要 求、交货时间一一通报给大家。这样使人人心中 有数,增强了工人的责任心。
       有位技工曾是周海江初中同学。他以为周海 江会对他宽容,便在上班修机器时戴着耳机听音 乐。工人们看不惯,班组长也看不惯。有人向周海 江反映了。平时温和的周海江找到这位同学严厉 地批评了他,随后又在车间大会上公开批评了这
       种违反劳动纪律的现象。最后他又说:“不管是 谁,错了就要批评。但只要虚心改正还是好的。”
       工人们心悦诚服,那位挨批评的同学后来表 现也不错。
       然而最轰动最受欢迎的改革是对旧工资制 度的挑战。矛头直指大锅饭的后遗症。
       当时虽然车间也实行了计件工资,这跟其他 厂比起来还是先进的,但是还有国企大锅饭的尾 巴。一个月下来谁做了多少件并不公开,个人要 查也查不到。这是因为车间主任常常好心搞点小 猫腻——看哪个工人做得多了,就把工资给他往 下减一减,看哪个工人做得太少了,就把工资给 他往上加一加。久而久之,工人约摸着于到了平 均水平,也就不再多费劲了。
       周海江和车间的其他干部商量,想把每个工人完成的份额和工资张榜公布。
       “这不行的呀,有的工序不好做,有的工序好做。·这样一来,大伙都要争着上好做的工序了。”
       “报酬不合理的工序我们可以调整嘛!否则这样一笔糊涂账,还不是真正的按劳分配!”
       周海江不打无把握的仗。他派工资员拿秒表到每个工序去考核完成每件产品所需时间。不测干得最快的人也不测于得最慢的人,而是测中等速度的人。测完后根据这份资料再制定出每道工序每个工人一天的定额。并明确规定,超额部分给双份工资!
       这下车间可活跃起来了。工人们的积极性一下子调动了起来。上厕所聊天的不见了,渴不渴都拿个水杯转一转的也没有了。从上班开始,大家就全神贯注地干自己手里的活儿……
       到了发工资的日子,大家纷纷围到榜前查自己完成的定额和工资。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差距可真大呀。有的人一天挣十几元,还有的人一天竟挣三四十元!
       这一来,车间的生产效率马上提高了。
       周海江很高兴,他对父亲说:“我认为对工人的最大关心是提高他们的收入!”
       周海江让工人们逐渐学会并习惯了看表格。每天每人计划完成多少、实际完成多少,车间核算员都会写得一清二楚。谁先进,谁落后也一目了然。随之而来的是每个工人自己就能算出这月能领多少工资。
       在这公平、透明的竞争环境中,周海江还十分注意在车间营造一种团结的氛围。他发现不少本地工人一口一个“外地人如何如何”,流露出一种排外情绪。他专门为此在大会上宣布:“不要对外地职工称‘外地人’,他们同样是我们厂的工人,同样给工厂发展做出了贡献。我们厂里对他们是一视同仁的。我们主张要‘一方水土养八方人’,所以希望本地职工和外地职工不分彼此,亲如一家。”
       这个讲话对许多本地人产生深刻影响。港下的高中毕业生陈素娟当时在车间当班组长。她带头和外地职工搞好关系。后来她当了羊毛衫厂的车间主任。那个车间外地工人很多。有人生活费不够,她就主动借给他们。自己家里做了什么好吃的,她也带过来给外地工人品尝。外地工人很感动,工作态度都很积极。有的女工结婚回老家了,还写信来问候。还有的把家乡土特产带来与本地职工共享。陈素娟颇有感触地说;“外地工人素质并不差。只要我们尊重他们,,他们也会尊重我们。这样本地人和外地人就能融洽相处,取长补短。”
       有一次车间接了笔日商的定单:给某家服装公司加工做18000件文化衫。时间很紧,全车间工人顾不得天热,三班倒,紧赶慢赶,为的能及时交货。
       临近完工时,日商派人来质检。一检不得了,文化衫前面印的英文字母错了一个:D印成了E了。
       这下全车间都慌了。内销产品做坏了可以当次品处理,出口产品一件也没多的。印错就得全返工:把前半片拆下来换新的,再缝好,这比做一件新的都麻烦!
       周海江召集全车间紧急动员,不管干部还是科室人员都参与加班。他也一天十几个小时盯在车间。由于有一系列改革调动出来的积极性,总算完成了返工,按时给日商交了货。
       大家以为完事大吉,但周海江却一路追查下去,要弄清到底是哪一环节弄错了这个字母。查来查去发现是给他们定单的上海一家外贸公司的业务员写错了字母。
       这事要在过去,也就不了了之,但周海江根据自己所学的知识依法向他们索赔,以弥补车间返工造成的人力物力的损失……
       一年多下来,周海江所领导的二车间无论在交货数量和质量上都大大超过了一车间。厂内上上下下都服了:海江那么多年的墨水没白喝!
       不久,周海江被提拔为副厂长兼计划科长。他人到厂部去了,但给二车间留下了一整套带有现代化管理轨迹的规章制度。
       周海江在二车间实行的种种变革很令周耀庭赞赏。他想到“后生可畏”四个字。经过一番酝酿与深思熟虑,周耀庭在厂内推行起内部市场制,把各个车间的流程关系变为市场关系。各车间狠抓核算,降低成本,使产品保质保量能得到兄弟车间的认可。
       经过不断实践与完善,内部市场制成为红豆集团机制改革中的硕果——“四制联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及时推出,周海江功不可没。
       但对胸怀大志的周海江来说,二车间的变革还是小试牛刀,他知道更艰苦复杂的挑战还在后边……
       拓展外贸创新扛大旗
       挑战旧体制兼并国企
       红豆的老员工都知道,在海江回来前,“太湖”的外贸业务都是小打小闹,靠一些外贸公司恩赐给点定单,几经转手利润也很低。
       周海江当了计划科长后,就想做大外贸业务。他试着直接找到外商联系,又跑到深圳找那里的公司做代理。
       周海江为了使企业得到直接出口权,就想到深圳有许多合资企业,自己为什么不办一个呢?这样还可以享受国家许多优惠政策。
       在文化衫印错字母的索赔官司中,香港兴利有限公司老板领略到了周海江的素质。俩人一拍即合,成立了无锡县的第一家合资公司——无锡兴利制衣有限公司。
       公司成立庆典那天,总经理周海江“上蹿下跳”,从写标语到挂横幅,从拟发言稿到请嘉宾,从布置会场排座次到选饭店定菜单……忙得不亦乐乎。
       庆典除了外商,还请来了县长。他说:是第一次见这场面。
       这时周海江最感苦恼的是没有人手。他公开招聘大学生。选中了两三个人。中学同学陈坚刚本在无锡血站工作,每天也很闲散。见周海江这儿红红火火,就辞职回来到海江这公司施展身手了。他人机灵,地面也熟,报关这项复杂业务就由他来承担了。
       因为可以直接接定单,外贸业务马上扩大了。转过年来,公司投资办了羊毛衫厂、西服厂、文胸厂。以前“太湖”只做针织内衣。周海江这三个厂为“红豆”未来服装系列化打下了良好基础。
       1992年,周耀庭觉察到红豆集团形成规模后产生滞重。他从大蒜头与大萝卜不同的“体制”中得到启发与灵感,决定执行体制改革:将红豆集团一分为八,实行总公司下设八个子公司的“大蒜头”体制。周海江成为国际贸易公司的总经理。他与其他7个分公司总经理一样放了单飞。当然线头还是牵在总公司董事会手里。但毕竟有了较大的自主权。
       经过一段打拼,周海江深感服装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利润空间有限。加之服装业强手林立,竞争也日益残酷。再看看国际大企业都是多元化经营,这样抵御风险能力较强又会有新的利润增长点。
       经过一段市场调查,周海江倾向涉足摩托车及橡胶行业。
       这消息一传出,集团内不少人大跌眼镜。怎么上摩托车和橡胶?与服装不搭界啊!弄不好要血本无归啊!风险太大!风险太大!
       法国思想家蒙田说过:“英勇是一种力量,但不是在腿脚和臂部的力量,而是心灵和灵魂的力量。这力量并不存在战马和武器的价值之中,而是存在于我们自身之中。”
       松下幸之助在他的《二十三项法则》中的第十二法则“勇担大任”中说过:“为了一个值得追求的新任务果敢地把旧包袱抛开,这才是勇担大任的性格和气度。”“及时而果敢地下定决心,是领导者发挥本身意志力的重要手段。”
       周海江在关键时刻显示了他非凡的创新勇气。他面临的最大的困难与风险,不是摩托车行业技术含量高,而是没有目录。这是车的“户口”。没有这个“户口”,你的摩托车生产出来也是“超生游击队”,不能进入市场。客户买了也不能上牌照。
       但国家有关部门早就宣布过,不再增加目录指标。这表明想走平坦大路堂而皇之地去国家机械工业部和公安部上目录,绝无可能。
       这个信息传开后,有些人来劝周海江:“不上吧,不上还来得及。否则将来拖进去,吃不消的。”
       还有人跑到周耀庭跟前去探风儿。周董事长面无表情,不置可否。
       周耀庭在一天晚上把公司的几个老总找来,其中包括周海江。周耀庭让大家充分发表意见。
       于是主张“上”的人与不同意“上”的人各陈其词。周海江主张上马摩托车的理由是:一、无锡是摩托车的配套基地,配件非常发达。红豆上摩托车处于“地利”。二是市场正处于发展上升时期。农村很多人买不起汽车,就拿摩托车拉客,载人当生产交通工具。将来即使能买汽车的人增多,但因我国是人口大国,国家肯定要限制能源消费,因此摩托车在今后很长时间内还会有潜在农村市场。三、有人担心这行和服装不搭界,但我认为隔行不隔理。我们红豆有一批管理人才,我相信能管好服装,肯定也能管好摩托车!
       接着,周海江又把他们到重庆嘉陵摩托车厂调研的情况做了介绍。结论是,摩托车的利润肯定要比服装高,应该上。至于目前上不了目录,可以先迂回一下,挂靠在别的摩托车厂的目录上,以后再想办法。
       周耀庭看同意上摩托车的人比不同意的人多,最后拍了板。
       “五一”劳动节那天,周海江把他公司外贸部长戴敏君找来,跟她吹风说,让她去创建摩托车厂。
       戴敏君是本地人,高中毕业后曾当过小学教师。她长得眉清目秀,干起事来精明、泼辣。1988年她给父亲的老朋友周耀庭写了份申请,要求到太湖制衣厂工作。周耀庭见她文笔挺好,人也机敏,就录用了她。从此他的麾下增加了一员能干的女将。
       周海江做外贸后,戴敏君跟着他工作了七年。从业务员做起,后来升任副科长、科长,到外贸部部长,成绩骄人。谁见了都说:“真是巾帼不让须眉啊!”
       戴敏君听说让她去抓摩托车厂,大吃一惊:“我连摩托车都不会骑,摩托车从我身边过我从不注意是什么牌子,你这不是把一个不会游泳的人,扑通一下推进了河里吗?”
       “河上有桥怕什么?”
       “有桥也是独木桥,不小心还会掉下来!”
       周海江笑了:“不会叫你走独木桥。还是‘红豆’的老传统,办两个厂,你是一厂厂长!”
       周海江知道这项目难度很大。所以才下决心把戴敏君从外贸部抽出来。戴敏君一上任先招兵买马,网罗一批技术人才。又在附近的顾山那边找了个闲置的破厂房。设备机器一安装,就开始生产了。因厂房太小,只有五六百平方米,生产出来的摩托车要一辆一辆从生产线往下拖。
       周海江给摩托车起了个名字:赤兔马。
       有人问他:“为什么不用红豆这个品牌呀,已经叫响了呀,多省事!”
       周海江显然经过深思熟虑:“红豆是静的,做服装品牌较合适。赤兔马是三国里关公骑的马,‘人中吕布,马中赤兔’,日行千里、夜行八百,与摩托车疾驰形象较吻合……”
       赤兔马一问世,火得不得了。周海江果断拨出1600万元:“马上建新厂房!”
       15000平方米的标准厂房破土动工了。戴敏君有一天苦着脸来找周海江:“我碰困难了,你最好找个五大三粗的男同志来当厂长吧!”
       周海江一细问,才知被征用土地的一些村民
       派了几个谈判代表凶巴巴来找戴敏君。因没有预约,门口的保安不让他们进。他们抄起地上的砖头就砸保安。冲进门后一看“头儿”是女的,更加气焰嚣张。七嘴八舌地对戴敏君提出很多苛刻的条件。除了要她吸收“土地工"外,还提着手里的大铁锨耀武扬威地说:“告诉你,以后你这工厂的废纸箱,不许卖给外边的人。一律等着我们来回收,价钱要由我们定!否则一切后果你们负责,我们会把路给你们堵死!……”
       这可吓着了戴敏君。她以前做外贸接触的都是些白领客户,哪见过这阵势?毕竟是女人,越想越紧张,不知如何对付这帮人,只好来找周海江吐苦水了。
       周海江听了对戴敏君说:“你别怕,照常办公,我们撑你腰!”
       第二天,周海江找了一位个子不高但身手极好的保安穿着便衣站在了戴敏君的办公室门前。待到村民代表开着一辆拖拉机到来时,便衣保安义正词严地把他们教训一番。并宣布若再乱来,厂里定会追究的!一下子就把事情摆平了。这下子戴敏君有了底气了。她感受到了整个集团公司后盾的分量。
       “赤兔马”一开始没有进入国家目录,所以不能进入市场,只能靠借用别的商标。受制于人,终非久远之计。周海江常常为此困扰。长久上不了国家目录,企业就面临关闭的危险。
       周海江想到了股市里有些公司用重组来借壳上市的办法。他想,我们公司能不能兼并一家企业“借壳上目录”呢?
       想到这里他十分兴奋。他把自己的想法跟公司管理层说了,大家也都拍手叫好。事后分头通过各种关系寻找重组对象。
       线索不少,但周海江都感到不合意。不是地点太偏僻,就是厂子包袱太重、债务太多。找来找去,终于有了合适的对象。
       这个厂在上海,是上陵集团下属的一家企业,叫申达摩托车厂。申达是家老国企了,从解放初期就生产小三轮出租车。因这种三轮车开起来“叭叭”响,故而老百姓赐它雅号叫“叭叭车”。起初“叭叭车”红极一时,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城市里首先不准行驶了。后来乡镇也不准卖了。这样“叭叭车”彻底被挤出了市场。如今“申达”人老珠黄,每年亏损,医药费3年未报,工资拖欠了一年。上陵集团想集中力量做电器,有意把申达剥离出去,但苦于没有找到合适婆家……
       周海江带着几个人到上海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到厂内有员工260多人,有一技之长的员工大都走了,还有的提前退休去干点杂活贴补家用……
       尽管“申达”在一般人看来是满目疮痍,但周海江却看到了其潜在价值。厂址占地23亩,位于江扬南路,不仅给红豆未来进军大上海有了一个桥头堡与基地,而且土地必定升值无疑!(后来此处地价果然翻了数倍。)
       经过洽谈,红豆集团出资2700万兼并了申达厂,演了一出“蛇吞象”——民营兼并国企的创新大战!这一不同寻常创新之举,意义非凡。经过媒体宣传,红豆集团的知名度大大提高。
       兼并“申达”后,新股东给申达员工报了医药费,发还了所欠工资,大刀阔斧地对企业进行了改革。企业一分为三,配备成两个总装分厂,一个配套分厂。接着引进红豆的新机制:不仅两个总装分厂形成你追我赶的竞争氛围,总装分厂与配套分厂之间也形成买卖关系。如果配套厂的产品在价格、质量与服务上不胜出一筹,总装厂可以另寻合作伙伴。断了奶的孩子终于学会了走路,经过一番打拼,配套厂在三个分厂中首先实现扭亏为盈。不仅与本厂总装分厂配套,还与其他多家企业配套,从江扬路工资最低的厂家变成了最高的厂家。
       人们欣喜地看到,“红豆”兼并申达所演出的这出创新大战,不是虚晃一枪,也不是绣花枕头,而是确确实实救活了一个企业。
       当然,最大赢家还是红豆集团。他们用“申达”名字经过一段过渡后,名正言顺地把“赤兔马”送进了国家摩托车目录的大堂。不久,赤兔马的兄弟“欧豹”也出生了,它们很快成为摩托车市场中的两支劲旅。
       因环保要求的提高,一些大城市开始禁摩。周海江又不失时机地推出了有环保概念的电动自行车这一新产品。这样,摩托车主打农村市场,电动自行车主打城市市场。就连申达原奄奄一息的“叭叭车”,经过重新设计,迎合农村市场需求,也成了每年盈利三四百万的走俏产品。
       更值得一提的是,摩托车行业带给红豆集团的不仅是“赤兔马”与“欧豹”,还带动了并形成了相关产业链。橡胶轮胎制造业迅速扩张,在集团公司中异军突起,不仅给摩托车、自行车配套,也给汽车配套,十分红火。油箱厂、发动机厂、配件厂、帘子布厂等也应运而生,使公司经营实现了二次飞跃。
       周海江没有满足,1997年他脱产到美国马里兰大学办的江苏省高级管理人才经济研修班学习了半年。回来后,他在红豆报上用两版篇幅发表了篇论文《美国大企业的资本经营》。当然心得决不会停留在纸上。2001年1月8日,江苏红豆实业股份有限公司5000万A股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发行价为每股7.4元。这一资本运作项目的成功,为“红豆”净募集资金3.58亿元。这些资金重点用于公司高档西服、衬衫生产流水线技术改造,建立服装开发设计中心,和美国、澳大利亚合资开发高档女装、依迪菲时装等服装项目,为红豆集团做强服装主业又输入了新血液……
       至此,周海江已清晰展露出他作为优秀企业家的素质。他先后被评为“第三届全国优秀青年乡镇企业家”、“全国农村青年星火带头人”、“江苏省出口创汇超百亿美元先进工作者”、“扛苏省杰出青年企业家”、“江苏省十大杰出青年”……
       驾诚信之舟涉房地产大潮 挑战“无商不奸”的经营理念 作为上市公司的董事长,周海江感到面对的不仅仅是公司内部的员工,还有广大的社会股东,怎样为公司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
       有人提供了“捷径”。曾有“庄家”来找他们公司,希望联手炒作“红豆”股票。只要“红豆”能像有的上市公司那样,不顾真实业绩状况,配合“庄家”挖掘出一些概念,发布一些真真假假的公告。等个一年半载,“庄家”出货完毕时,就会有几千万“利润”到手……
       但周海江断然拒绝了这种以坑害广大中小散户股民为代价的“获利”做法。他说,公司要脚踏实地地做好主业,开拓新的领域,寻找公司新的经济增长点。
       经过系统认真的市场调查,周海江发现有三个行业利润空间较大:电子、生物医药、房地产。
       但前两行业加入“世贸”后,受到的冲击较大。在调查中他们发现,中国2000多家医药公司经销额的总和,尚不及美国一家大医药公司,所以未来竞争必然很残酷。
       惟有房地产行业有较强潜力。美国房地产商再强大,不可能把房子从美国进口到中国吧,但电子、生物医药产品则不同,关税减免后会大量涌人国内。再则红豆集团做的是传统产业——服装起家。无论是人才储备、研发能力,还是资金实力,在高科技领域发展不是强项,贸然进入这个高科技行业,风险是不言而喻的。
       当然,房地产行业也有科技含量,但这些是可以用资金购买。
       周海江审时度势,感到房地产行业前景十分看好:这是因为随着国家宏观经济的发展,老百姓手里有了些积蓄,住房、汽车与子女教育成为主要消费方向。过去老百姓攒一辈子,等钱够了再去买房,因为中国人传统观念中是不愿借债的。现在观念不同了,分期付款买房靠银行或公积金按揭已习以为常。所以没房想买房,有房的想改善住房条件购置第二套房。这就给房地产行业提供了偌大的市场。这是其一。
       第二点,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大批乡镇撤并变成市区,大批农村人成了市民。仅从江苏省7000万人口来看,城市化进程每年提高近两个百分点,这就意味着每年有140万农村人口进入城市。这个市场潜力是很可观的。
       再考虑自身的条件,房地产行业需要资金实力,“红豆”拥有,房地产行业需要品牌,红豆已获中国驰名商标多年,具有很高的知名度与信誉度。房地产行业需要高素质的管理人才,红豆更是不缺。“红豆”的管理人才都是搞服装出身,他们习惯了精打细算控制成本,在质量上又有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这些对企业忠诚、工作务实、敢于创新人人争先的管理人才,必定会把红豆的企业文化带到房地产行业中,造出老百姓买得起的好房子。
       决定进军房地产行业后,目标选在哪里呢?有人主张上海,也有人主张北京。京沪两地的房价高、市场大,一炮打响,全国走红。但务实的周海江却选择了离无锡不远的镇江作为首战场。
       2002年,红豆集团建安公司经过重组成立了红豆置业有限公司。谁来挂帅出征呢?
       红豆用人机制中充满了创新。其中有一条叫“老人办新厂,新人办老厂”。
       这是什么思路呢?就是经过实践摸索,周氏父子认为,老干部对企业忠诚,办事规范到位,经验丰富,应变能力强,这样的人去创办新企业不仅稳妥,还可能激发更大潜能。而新干部创新欲望强,精力充沛,思路活,没有条条框框,他在旁观老厂长领导某个企业时,会发现一些不足,思考一些解决的方法。所以当一个老厂在老干部手下很难再有起色时,换一个新厂长去往往会有所突破、创出新局面。
       经过慎重挑选,周海江任命总经理助理兼人力资源部部长钱静出任红豆置业有限公司总经理。
       一直搞行政工作的钱静和戴敏君当初不懂摩托车一样,对房地产业也是一窍不通。但她多年在“红豆”发展中所表现出来的综合才干与优良品行足以使董事长对她委以重任。
       钱静也很有信心,她知道这么大的项目董事长不会让她唱独角戏。况且周海江和自己一样,也没做过房地产。但她知道周海江干什么都有个制胜法宝:那就是在工作中学习、学习、再学习。
       果然公司一成立,周海江就带几员大将马不停蹄地跑,到上海、北京、广州、杭州、海南、成都、重庆、南京、深圳参观那些好楼盘,向人家取经讨教。“取法于上,得乎其中”嘛。
       周海江通过不断地顽强学习已使自己从一窍不通变成了房地产内行。这期间他让公司买了一两万元的房地产书籍,发给管理层人员阅读,他说,一两万元是小钱,避免了种种失误,无异于增加上百万上千万的效益。周海江还带钱静、闵杰等5人花高额学费参加清华大学房地产培训班进修一年多课程。
       钱静听说镇江市有位领导是周海江在中央党校学习时的同学,希望周海江通过这个门子去批一块便宜的地皮。不料周海江不但不去找关系批地,还在镇江首次土地拍卖会上花高价——4.545亿元争拍下两块地皮。
       说是高价,一点也不夸张,因为在镇江房地产史上,从未把地皮卖得这么贵!平均下来土地成本价几乎等同于当时镇江的房价了。这个项目还有法做吗?
       想讲诚信也要付出代价的。本来也许这两块 地不需要这么高的价可买下来的,但因为当地有 家小公司想和红豆置业联合做房地产。周海江考 虑到对此公司不甚了解,所以就婉言谢绝了。不 料这家公司得知红豆置业看中了两块地,便在拍 卖过程中不断哄价,所以最后拍卖师落锤时已到 了4.545亿元这个高价区。
       当时镇江房地产界一片哗然。
       有人说:“这次红豆必死无疑了!这么高的价买这两块地,决策错误!”
       还有人说:“周海江就是有三头六臂,也不能 把镇江房价直线拉上去呀!地皮这个价钱,盖好 房子,每平米得卖2800元到3000元才有利润。 可这价谁买呀?镇江老百姓总不会放着1800元 的房子不买,去买2800元的房子啊!”
       此时的周海沁b里却很踏实、坦然。这是因 为他胸有成竹:他所以选址不选京、沪、穗,因为
       那里强者如林。新涉足的“红豆”贸然进去,有可 能成功,也有可能被淹没,所以他把目光转向沪 宁城市带。他发现,沿线所有城市中镇江的房地 产一直没有启动起来,高品位的商品房很少。因 此它地价偏低、房价也偏低。镇江与南京之间车 程只有一小时,但南京房价3000元一平方米,镇 江只有1000元,相差悬殊,显然不合理。但这不 合理最终将被打破,恰恰是给开发商一个商机。
       再则目前镇江的房价偏低,也是因为当地没有实力雄厚的开发商,小打小闹,或想借盖房子成为暴发户的人,自然不可能全心全意做出好楼盘提供给消费者,房价上不去也是自然的了。老百姓拿出一生或几十年积蓄去买房,肯定不会像买一般东西那样随便。他们会比了又比,挑了又挑,甚至会拿京、沪、穗等大城市的好楼盘来参照。他们会宁可晚一点,但要好一点,宁可贵一点,但要质量放心一点。他们这种期望恰恰与红豆做房地产品牌的思路不谋而合。他们不买“红豆”的房子买谁的呢?一分钱一分货,只要楼盖好不愁房价上不去。
       周海江确信镇江的地产会升值。还因为镇江的GDP增长幅度在沪宁线的城市带上是排在前列的。经济增长快,税收多,财政也就会增加。市长口袋里有了钱,自然会去修马路,搞绿化,改善基础设施……整个城市形象改变了,房地产自然会有发展后劲。
       信心是信心,压力并不会减轻。尽管红豆置业公司前身也曾在无锡盖过红豆花园,但毕竟规模很小,档次属于员工宿舍水平的。
       首要的还是要有人才。红豆置业招聘了一批房地产专业人才。但新组建的团队需要磨合,企业文化融合到房地产上,还要有个消化过程。
       周海江给红豆公司拟定的企业精神八个字中前四个字是忠诚、务实,他认为这是取得任何事业成功的关键词。
       这个道理并不深奥,偏偏有些聪明人出于某种见不得人的私欲而与其背道而驰。诚信二字尽管是每个企业都必高悬的金字招牌,但挂羊头卖狗肉的开发商不在少数。否则为什么中国消协中投诉最多的是买房的消费者。报纸电视中报道最吸引人眼球的也是开发商与业主的纠纷,有的甚至大打出手对簿公堂。
       无商不好的理念还在很多开发商中大行其道。而买房的百姓盼望有一天能像逛公园那样轻松地去买房,一路上没有任何羁绊和陷阱。他们盼望开发商能不用那些即使是外行也能一眼看出有明显缺陷的设计,而站在买房者的角度多动动脑筋,他们更盼望到手的新房真像卖房广告那样美好温馨……
       这些并不奢侈的要求对开发商来说并非做不到,而是有人不愿做。
       现在“红豆置业”这支新军愿意并切切实实这样做了。
       “美好生活从香江花城开始”。
       这是悬挂在镇江的大街小巷诸多香江花城条幅上的一句话,也是最动人心弦的一句广告词。
       周海扛深知,要使这句广告词变为现实,必须站得高,抓得细,稳扎稳打下大力气。虽说房子是盖在镇江,但是制高点不能局限于镇江。如果没有品牌意识,那么在苏南名不见经传的港下镇就不会创出中国驰名商标——红豆。
       周海江还是读书时的那股劲儿,他不允许自己成绩落后,不论是做外贸还是房地产。经过比较鉴别,大家对中国地产龙头企业——深圳万科四季花城的房子很感兴趣。感觉无论是房子格局,还是景观设计,以至绿化都属一流。
       周海江懂得人类的进步都是站在巨人的肩上而攀登的结果。这就是说要善于学习,要善于吸取别人成功中的经验,来营养自己。四季花城是全国评比中第一名的优秀楼盘,把它的模式拿来,无疑是抢占制高点的捷径。
       这样红豆置业把曾与四季花城携手的高手都请了来。全程策划请的是曾隶属于万科的深圳国际企业服务有限公司,规划设计请来了深圳大学规划设计研究院,景观设计请来了北京林业大学深圳园林规划设计有限公司……这些高手与红豆置业强强联手,成为缔造“镇江时尚人居新时代”的重要保证。
       果然强手出手不凡,策划公司一行人员来到镇江城后,看地块,跟部门交流,经过一番调研得出结论:香江花城这块地毗邻长江、焦山、象山、虹桥港,是难得的“风水宝地”。在设计上如用焦山佛光之灵气,象山登高之雄姿,长江万里之浩荡,虹桥静港之醇美,必能打造出“高尚品质、城市新商业中心、多功能相结合”的复合型新城,高档社区,是名副其实的“山水人居”。
       当然拿来主义不是完全的照搬。深圳与镇江是两个历史不同、地域不同、习俗不同的城市。老百姓对房屋的要求肯定也不尽相同。就这样,设计人员在设计时,在保留四季花城精华的基础上,又根据镇江的实际情况,溶进了许多新的灵感与改进。
       比如深圳人买房不是十分强调朝向,因为那里气温高,日照充足。但镇江则不同了,大家买房都十分重视朝向。所以香江花城是坐北朝南,以保证房间内阳光充足、明亮。门窗的设置,深圳房子窗户都采用中空玻璃,可以隔热、隔音,但成本高。镇江百姓消费水平低,所以南向窗户就采取了单层玻璃。朝西或朝北的窗户才采用中空玻璃。深圳房子朝北、朝西和卧室的窗户都设计得较大。如果照搬到镇江,冬天业主会觉得太冷,受不了,取暖会消耗较多的能源。所以香江花城的卧室和朝北、朝西的房子窗户都设计得较小……
       真是点点滴滴都是情,为消费者考虑到家了。
       另外,周海江通过调研了解到,镇江百姓的十大需求和全国百姓是一样的,第一需求是教育。镇江这里出过著名的桥梁专家茅以升,出过政治局常委李岚清等名人。家家都望子成龙,所以择居时会考虑到方便子女受教育。有的家长就是因为留恋好学校而宁肯住在早已想换掉的旧居。
       针对这一点,红豆置业找到中山路小学,与镇江这家最好的重点小学签订了意向协议,将合作在香江花城建中山路小学分校。
       考虑到香江花城地处城郊,为了业主购物方便,红豆置业又与世界500强的正大集团合作,准备在香江花城边上建起易初莲花大超市。这消息一传出,有心购房的人都连连称好。
       设计上了档次,施工就成了关键环节。红豆置业采取公开招标的方式来选建筑商,最后选定的是两家有一级资质,获过鲁班奖的“江苏建设”和“江都建设”两大建筑公司施工。监理请的是甲级资质监理。
       在施工过程中,红豆置业的管理人员像监督服装质量上的一针一线那样细心地盯着施工质量……
       香江花城开盘了!它的销售创出奇迹。第一次开盘是2003年9月下旬,265套房两天卖光。第二次开盘是196套,第一天卖掉70%,余下的如不是公司留作样板间,也全售罄!
       红豆的房地产项目一炮打响!他们稳稳地获取了百分之十几的利润。使当初扬言周海江这两个项目决策错了和“红豆必死无疑”的业内人士又一次大跌眼镜!
       2003年8月,在博鳌21世纪房地产论坛2003届年会上,红豆置业从全国数百家参评企业中脱颖而出,成为获“引领中国城市住宅风尚企业”殊荣的10家企业之一。这表明红豆置业不仅获得业主、网上公众的好评,也获得了业内专家的认可。
       镇江许多老百姓来到红豆置业的售楼处咨询、预约,有的要买“红豆·江南府邸”,有的希望他们盖别墅,“哪怕我等两年也要买你们的别墅,看了你们的规划方案,我太满意了!”
       “红豆”用诚信赢得了业主的信赖,赢得了业内的好评,也赢得了市场……
       欲将关爱洒九州
       挑战为富不仁的社会偏见
       鲁迅先生说过:“从水管里流出来的是水,从血管里流出的是血。”中国文化讲“文如其人”。其实,商界何尝不是企业如其人呢?
       如今的影视、文学作品中,企业家常常扮演着一个“祸国殃民”的角色,不是打打杀杀、血债累累的黑社会头目,就是向政府要员行贿,拉其下水搞腐败的罪犯。这是一种对企业家的误解,也是国人“仇视富人”心态的折射。周海江常常在大众场合说,其实,绝大多数企业家是好的,他们搞好企业吃辛苦,为社会创造财富,给当地提供就业机会,把爱心奉献给社会弱势群体和贫困地区……
       周海江以行动证明着一切。在港下镇,周氏父子赢得了广泛尊敬。港下镇财政的半壁江山靠红豆集团支撑。二十年来,红豆集团给港下提供了上万人的就业机会。有的一家几口都在红豆集团工作。廿年来,红豆集团不仅自己发展起来了,也让不少与红豆相关的企业和人也富了起来。
       周海江作为乡镇企业的“新生代”,并不追逐一些“前卫”企业家的“时尚”行为。他把所有精力与时间都用到工作与学习上。
       “红豆置业”搞企划的李健曾领教了周海江学而不厌的劲头儿。
       2002年8月他随周海江去海南参加博鳖21世纪房地产论坛年会。晚上从无锡赶往上海,八点半飞机起飞到了博鳌后,已是11点多钟了。海南天气很闷热,大家都已睡觉,可周海江却争分夺秒地看会议有关材料。中午也不休息,只是到了下午2点开会前,他对李健说、:“我休息5分钟。”就这样,他闭目养神5分钟,就精神抖擞地走进了会场。
       有些人开会,精力不在会上,而是在风景和娱乐上。但周海扛开会是一丝不苟,他还叮嘱李健要提前到会场,占个好位置,便于听便于记。晚上,周海江放弃去卡拉OK,关在屋内读材料,直到深夜一两点钟。李健看了十分感动。他觉得自己岁数比周总年轻,学历比周总低,但学习劲头却远不及周总。周总在公司一直强调让员工不断学习,他自己真正做到了率先垂范。
       更为可贵的是,周海江始终保持着善良、宽厚的性情。他不是那种只关注企业成长、利润而对周围不管不问的人,他对部下表现出很大的爱心。每逢中秋和春节,他就会让工会主席虞翠英代表他带着月饼、水果、新衣服去慰问那些已退休的老员工。下属工厂哪位职工生了病,他也会让虞翠英带着慰问品、慰问金去探望,带去他本人和公司的深情。2003年,西服厂一对夫妇下班路上被摩托车撞伤了,周海江得知后发动员工献爱心,为其募捐了一万多元人民币,使他们及时得到了治疗。两口子伤好上班后,逢人就感激地说:“如果不是‘红豆’,在别的企业工作,不知今天我们是什么样子!”
       相思鸟西服厂有个跑销售的大学生,刚进厂不到一个月,突发阑尾炎,没钱治疗。周海江就让工会把他送到医院,和医生打好招呼救治。员工们又捐助了七八百元医疗费,使大学生及时做了手术。
       有的企业家在公众面前乐善好施,但在本企业内却颐指气使,对手下员工显出一副奴隶主的姿态。而在“红豆”内,周海江的亲和力和宽厚胸怀有口皆碑。
       周海江认为对员工最大关爱是知人善用,人尽其才。他十分珍惜每位员工的创新建议,他给员工打造机会平等的赛马场。在公司竞争上岗中,有许多人大爆冷门成为中层管理人员,他对不同意见的员工总是虚心考虑他们意见的真谛。如果真有道理,他会“投降”。甚至对那些离开红豆到别处“高就”的人,他也决不恶言相加,而是友善分手,并说:“红豆的大门是永远向你敞开的,你什么时候想回来都欢迎。”事实上,不少出去的人又重新回到红豆并继续受到重用……
       周海江还把关爱的目光投向社会。六一节来了,他会想到派人去学校给孩子赠送电脑及学习文具;一位台商骑摩托车被别的车挤伤了,他也去探望、慰问;作为市政协委员,每年开会他都热心关注民生。港下交通事故较多,他建议在马路上划黄线,十字路口加设红绿灯,把原来设在集团门口的集市移到另外划出的区域。他还建议无锡市内的公交车延长直达港下……
       1996年扶贫时,周海江与北古庄一家贫困农民结成了对子。这家两位老人都已70多岁,40多岁的儿子精神有障碍。周海江对他们十分关心,常抽空去探望,逢年过节送年货与慰问金,两位老人感动得热泪盈眶。
       有位诗人为红豆写过这样两句诗:“旭阳一点如红豆,已把相思写满天。”周海江作为一位有使命感的企业家,关注的决不仅仅是本企业、本地区的疾苦。而是把红豆“款款深情”的种子撒向九州大地。1998年发生特大洪水时,红豆捐赠了五卡车的衣物送给洪区群众;2003年春天,在盐城,红豆捐资14万元参与兴建光彩世纪林,为改善生态环境而尽力;在镇江,周海江个人捐赠20万办了一所红豆光彩学校……
       周海江的真诚关爱还表现在他决不把同行当冤家。
       为了推动服装主业的发展,周海江所在的红豆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在2002年盖起了一座4.2万平方米三层楼的西服衬衣大楼,规模居亚洲之首。大楼一建成,十万套的大规模外贸订单就一一接到,生产供不应求。
       有同行慕名要求参观西服衬衫大楼,这是企业秘密,按行规可以拒绝。下面的人去请示周海江。周海江说:“所有人来参观都让看。不论是装备、配置还是经验都不保密。他学走了回去发展,会感谢红豆。发展不起来说明‘红豆’确实强,不是看一下就能学走的。再说,竞争强手多了,我们红豆才能更强……”
       一个没有使命感的人怎么会把企业做大做强?一个没有眼光的人怎么会追求顾客价值最大化?一个没有宽广胸襟的人怎么能广纳人才?一个没有爱心的人怎么会关注社会公益事业?
       周海江用实际行动挑战“为富不仁”的传统观念与社会偏见,他使人们看到了一个讲政治,有思想境界的,有个人操守的新兴企业家形象……
       有人说,“周海江真神,干什么成什么!”
       他到底“神”在哪里?
       周海江“神”在他敢于挑战,靠的是勇气。“神”在他善于挑战,靠的是智慧。神在他与时俱进持续地挑战,靠的是不懈的学习与综合素质不断提高。
       他清醒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他的目标决不是给“红豆”赚几个钱,更不是给自家子孙留下巨额财富,而是想把“红豆”打造成百年名企,让它在世界工业之林中永远发出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