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理论视野]奥伊肯的“精神生活”理论及其现代启示
作者:柴秀波

《国外理论动态》 2008年 第11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一、“精神生活”理论提出的时代背景
       奥伊肯在《生活的意义与价值》一书的开头就明确指出:“现今的人,无论是对他自己,还是对其生活的意义,都没有确定的信念。”①虽然取得了令人惊异的成就和持续不断的进步,但实际上人们并不幸福,没有一种普遍的信任感和安全感。相反,倒存在一种强调人的微不足道、藐视人在宇宙中地位的倾向。这就是当今时代所呈现出来的矛盾,即物质成果与心灵要求之间的尖锐矛盾。如何解决这一矛盾,为现代人找回失落的生活意义,就成为了奥伊肯精神生活理论的出发点和归宿。
       首先,宗教信仰的失落使之赋予生活以意义和价值的力量削弱。奥伊肯指出,数千年来,宗教为无数群众提供了精神的刺激与安慰。但是随着现代社会的发端,人们把目光转向了自然界,尘世的种种问题已使人目不暇接,那些有关灵魂拯救的一切思考都被推到了不引人注意的地方。宗教对人生问题所作的解答也受到了质疑,而质疑的出现已然意味着宗教生活相应的衰落,即使其外部形式维持不变,它已失却了旧日的力量与自信。总之,宗教对现今的人来说,是一个问题,而不是一个答案,要向人们解释生活的意义,使人们觉得生活值得一过,它本身已太成问题。
       其次,物质主义的盛行同样使人们的精神生活处于不安和困惑之中。奥伊肯认为,人们过分专一地献身于劳作,其结果是赢得了世界却失去了心灵。现代的进步,往往把生活兴趣的中心从不可见世界转向可见的世界。人们把全部精力投入劳动,并为取得的成果而眩惑甚至陶醉。然而,人们的内心生活并未得到相应的充实,物质成果与心灵的要求之间的矛盾变得日益明显。“心灵,从来不满足于单纯的成果,必须要回到它自身,问它自己的内心生活得到了怎样的收获”;“心灵需要时间以便安静、持续地发展,而劳动却把生活变得匆匆忙忙,不容喘息,不知道休息和停顿”。②因此,心灵开始变得困惑和不安。
       最后,“现实主义文化”同样撕裂了人们的生活,把生活分裂成对立的两端。一方面,它让人躲开冰凉冷漠的世界,回到他自身;另一方面,它又叫人逃离使人狭隘、愚昧的人际关系的影响,进入广阔的宇宙生活。任何地方都没有一个可靠的立足点,没有一种能够对高度文明的人注定要付出的所有辛劳和烦恼作出补偿的生活,从而使现代人陷入了“社会生存情绪激奋而精神贫乏的疯狂旋涡”。
       总之,处在自己的时代,奥伊肯最忧虑的就是随着物质生活的进步,人们的精神生活却面临着严重的问题,其中最主要的表现就是生活意义与价值的丧失。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奥伊肯提出了他的“精神生活”理论(或“精神生活的哲学”)。
       二、“精神生活”理论的主要内容
       奥伊肯的精神生活理论是从“批判”与“重建”两个方面展开的。
       1 对新旧体系的批判
       第一,对宗教体系的批判。奥伊肯指出,宗教给生活注入了一种高尚的严肃性,使人们体验到由否定的痛苦到信仰的喜悦这一过程激动人心的紧张和趣味。同时,它唤醒了人们对爱情与不朽的莫大向往,第一次给了心灵一种真正的、精神的历史。虽然宗教对生活起着激励和鼓舞作用,但是它本身也具有局限性。它的局限性在于,它向人们展现的是纯粹内在性的或精神性的世界,它给生活一个看不见的基础,在这里,人生的根本关系仅仅体现为精神生活与其自身理想概念或绝对精神的关系,人们对生活所持的态度在于等待与希冀,宗教生活由于缺乏生机和精神活力,必然对人生的指导显得软弱无力。③
       第二,对内在论唯心主义的批判。内在论唯心主义试图“使人超越个人的特定自我的渺小和平凡,与宇宙缔结一种精神交流关系,并且,通过把真与美密切联系起来,它创造了一种具有罕见力量并享有盛誉的生活类型”。④但是,它像宗教一样给了生活一个看不见的基础。它把人们的全部生活置于思想世界之中,并试图从中归纳出生活的感性经验,思想王国支配和控制着全部感官生活。“它能够给生活增添喜悦和亮色;它能够以丰富多采的色调装饰生活;由于大量的消遣,它能够使人愉快度日而忘却人类命运的阴暗;但是它不能激励伟大、崇高的行动;它不能使我们与一种普遍的生活保持可靠、密切的接触;它没有交给我们必须履行的重大责任,而是一切听凭我们自己的想像和爱好。既然如此,它又如何可能使生活值得一过?”⑤
       总之,无论是宗教体系还是内在论唯心主义体系,它们都试图给人们一个充满希望的新世界,然而这种努力注定被证明是虚妄的。因为它们都缺乏现实的根基,“它们只能像苍白的幽灵徘徊在我们近旁,足以毁坏我们在可见世界的愉悦,却完全不能向我们打开另一个世界,不能为我们的活动提供一个合适的目标并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一种意义”。⑥
       第三,对自然主义的批判。奥伊肯认为,随着宗教和内在论唯心主义的解答逐渐失去其力量,人们发现自然对于人来说变得越来越重要,并随着自然领域的不断扩大,人的整个存在,包括心灵也被拉到它的范围里去了,最终完全纳入了自然主义框架之中。当然,自然主义有很多优点,它似乎避免了二元论的一切困难,并使生活变得简单而直接。人被吸收到巨大复杂的组织中,并有幸分享其财富。于是,人们的生活获得了可靠的保证,并使人们精力旺盛、斗志昂扬。但是,仔细研究自然主义时,人们便会发现它所具有的局限性:它使人们完全服从于一种不可避免的必然性,所有生活都缺乏独创性,都是依赖性的,没有独创性、独立性和自由决定的任何地位。即便是人们的精神生活也只是物质生活的延长而已。因此,自然主义发展的极致无异于要彻底消灭一切精神生活。
       第四,对理智主义的批判。理智主义相对于自然主义来说,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它不关注外部的联系,而是关注自我。它试图把全部实在拉向自己,给整个实在打上自己的印记,并自称为宇宙的基础。它按照自己的本性,制定出某些规范性要求,规定了人所必须遵循的路线,迫使人付出各种辛劳和牺牲。如果思想如此孤立它自己,认为实现它自己的本性是最高的任务,那生活还能有怎样的意义?世界就会缩小为一个思想进化的过程,实际上,变得越来越概念化,最终走向了虚无。
       总之,自然主义和理智主义一样,都不能使人们确信生活的价值和意义。那人们可能会问,如果把二者结合起来,是不是可以获得成功呢?奥伊肯明确指出,二者的结合也不能使生活变得和谐:一方总是反对或抵消另一方。感官,在思想看来是粗鄙低下的;思想,在感官看来是徒劳无益的。而我们的意识,正处在这一对立的两端之间,没有力量逃脱。⑦在这样一种生活中又怎么能得到快乐呢?
       第五,对纯粹人本主义的批判。纯粹人本主义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即社会主义的文化和个人主义的文化。社会主义的文化是把社会共同体放在第一位,它主要的目标和纲领是为了社会的福利,为了一种引起最小痛苦和最大快乐的人际交流状况,为了一种使人类的最大多数得到最多的舒适和享受的生活,使生存变得轻松愉快,使人类大家庭每一成员都能得到其一切好的东西。但是,这种生活能够让人们感到幸福吗?不管社会主义文化有多优越,不管它的政治制度有多自由,都不可避免地要压制个性,把所有人降低到同一个单调划一的水平上,从而扼杀了个人的独特创造性和多样性。社会主义文化的失败直接助长了个人主义的盛行。个人主义为人们打开了一种新的生活,个体的独特地位得到了提升。人们看到了一种新的自由和独创性,看到了新颖而丰富多彩的消遣,看到了无忧无虑的、自由的、快乐的、不拘一格的生活。然而,它的局限性也随之表现出来:它缺乏大家共有的真理,缺乏把所有的心灵连结起来的爱。个人主义的生活,以及它的一切多样性和手段,都显得无法形容的狭隘与贫乏。
       
       奥伊肯通过对以上新旧体系的局限性以及各执一端所导致的相互矛盾的分析与批判,得出结论,要想摆脱现存生活的分裂与混乱状态,无论是回到旧的生活方式还是求助于现实主义的文化,亦或采取一种折中的态度,都是行不通的;只有重建一种以精神生活为基础的新人生哲学,才能救治时代的精神疾患。
       2 新人生哲学的重建
       奥伊肯以承认一种独立的精神生活及其在人身上的表现作为重建新人生哲学的基础。他通过对现时代人们日常生活状况的分析,推断出一种精神生活的存在:人们比任何时代都更加繁忙,享受着比任何时代都更加丰裕的物质,然而人们却没有感觉到幸福,相反,却感到更加失落、困惑和不安。这就证明在人的身上有一种东西,它独立于身体及其外在的活动,是它在寻求、体验和评价生活的意义,也是它在感到失落或者充实。这个东西就是我们内在的精神生命。
       第一,奥伊肯分析了精神生活的发展过程。他指出,自然生活和精神生活是作为实在的两个领域呈现在人们面前的,它们之间的关系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它们并非肩并肩地处于无始无终的当下;相反,自然生活必须首先发展并达到一个高峰时,精神生活才会作为一种自觉的阶段而产生,但不是作为自然的简单延伸,而是使实在在本质上成了某种新的东西。从自然生活到精神生活是实在发展过程中的两个阶段,而这两个阶段都归入一种包罗万象的生活,是生活把它们连结在一起,而不是把精神与自然割裂,不是使它们形成两个互相隔离的世界。从奥伊肯的论述中可以看出,他把精神生活作为实在的一个特定阶段,而且是实在发展过程中必须经历的一个阶段。
       第二,奥伊肯揭示了精神生活与人的内在联系。人是一种精神的存在,精神生活是人的精神生活,它是人的最内在的本质,又是宇宙生命的显现。因此,“人若不摆脱其特定生存形式的有限性,承认精神生活即现实的自我直观性乃是他自身本性的本质,他便不可能把自己提高到自然之上”。⑧而精神生活并不是一种自然延续的进化,也不是一种能够从日常经验的活动中获得的东西,人们必须付出毕生的努力,才能“重新占有”精神生活,从而获得一种精神个性。正是由于精神生活作为一种独立性的存在和它与人在本质上的一致性,从而超越了人与世界之间的鸿沟,为生活提供一个稳固而永久的基础。
       第三,奥伊肯认为独立的精神生活的存在可以使人们生活稳定、自由、高尚,并有意义。首先,对人的独立的精神生活的承认,开拓了一种新的处理方式,克服了人与世界的对立。这种精神生活的运动,既是世界的展示,同时也是人自己的个人经验。其次,一种有意义的生活必然是一种自由自主的生活,然而现代科学给人们提供的世界图景——一种实在图式却与自由格格不入。特别是机械因果论的自然观被搬用到人类生活和心灵的经验中,不给自由和首创精神任何机会,或者说断然否定了自由。而当承认一种独立的精神力量是生活的基础时,实际上人们的生活就被提高到了自创性的、自由活动的水平,就实现了一种独立自足、自我发展的生活。最后,承认一种独立的精神生活,可以摆脱自然人那种低下的状态,使人在精神上变得高尚起来。精神生活在人身上的直接展示说明它是最基本、最直接的,是生活的真正基础,以往一直被认为是最直接的东西,如感官世界甚至社会世界,就都被降到次要地位,都必须在精神世界的法庭面前证明它的权利。人们为了赢得精神生活,也必须付出艰辛和劳苦,但这种付出是完全值得的,“因为它使人摆脱本能自我的狭隘限制而又不因此使他消失在无限之中。通过分享精神世界,分享现实的自我直接性,他开始占有一个无限的自我,他的生命活动则呈现出一种越来越积极的方向”。⑨人们可以满怀信心地前进,努力提高人的品性,超越对人性的一切贬损。
       总之,奥伊肯充分肯定了承认一种独立的精神生活对于提升人性和人类生活的意义。他指出,精神生活是一种宇宙的力量,它打开了实在的新的深度,使实在得以自我实现。文明,民族,个体,都只有通过生活的精神统一,才能赢得信仰的力量和行动的令人振奋的欢欣。只有这样才能够消除怀疑、指引行动。
       三、“精神生活”理论的现代启示
       奥伊肯所处的时代是一个信仰失落和心灵不安的时代,他所倡导的精神生活理论也同样是这个时代的产物,它深刻地反映出了那个时代的精神状况和人们试图走出精神危机而作出的种种尝试和努力。一个世纪过去了,今天,我们陷入了同样的精神困境之中,奥伊肯的精神生活哲学又一次吸引了我们的目光,解读他的精神生活理论对于解决我们所面临的精神困惑将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的转型引发了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变化。科技的发展、经济的繁荣、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都给人们以很高的成就感。但是,繁荣的物质生活、繁忙的日常生活都掩盖不住人们精神上的失衡与失重,掩盖不住个体意义感的失落。如何解决这样一个时代课题,奥伊肯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启示。
       人的生存包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两个维度,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当二者相互协调、共同前进时,我们的生存就是和谐的;而当我们过分追求物质生活而忽视精神生活时,我们的生存就陷入了某种程度的精神危机之中,而这种危机最主要的表现就是人们普遍对生活意义的缺失而感到困惑和不安。因此,关注人们的精神生活,在物质繁荣的同时,突出精神生活的地位和作用,恢复生活的意义与价值是至关重要的。
       对人来说,人生最重要的是实现一种意义,而不是仅仅满足本能的需要。当人们面对困境而茫然不知所措时,哪怕是一个极不像样的解释也能使人获得某种确定性,在心理上获得某种摆脱困境的理由和希望,这就是意义对人而言的重要性所在。诚如卡西尔所言:“人的本质不依赖于外部的环境,而只依赖于人给予他自身的价值。财富、地位、社会差别、甚至健康和智慧的天资——所有这些都成了无关紧要的,唯一要紧的就是灵魂的意向、灵魂的内在态度,这种内在本性是不容扰乱的。”⑩■
       注 释
       ① ②④⑤⑥⑦⑧⑨ 鲁道夫•奥伊肯:《生活的意义与价值》,万以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版,第4页,第16页,第12页,第11页,第13页,第29页,第61页,第76页。
       ③ 刘梅:《精神生活:奥伊肯对人生哲学的批判与建构》,《哲学研究》,2006年第7期。
       ⑩ 恩斯特•卡西尔:《人论》,甘阳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版,第10页。
       [柴秀波:山东工商学院社科部]
       (责任编辑 陈 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