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理论视野]马克思劳动异化思想述评
作者:周桂芹

《国外理论动态》 2008年 第11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作为一位伟大的批判哲学家,马克思反感对纯粹的形而上学进行思辨;相反,他总是把研究的焦点投射于社会现实,深情地关注着人的生存环境,执著地追寻着人的生命的终结意义。本文就试从人文关怀维度去探讨研究马克思的劳动异化思想,以进一步诠释马克思异化理论的现代意义。
       一、人是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出发点。
       马克思对私有制社会中工人的异化生存状态表示了深切同情,同时他还敏锐地指出资产阶级也处在另一极的异化生存状态中,所有人均进入了马克思异化批判的理论视野中,这是马克思异化理论人文关怀维度的一个突出表现。
       (一)私有制社会中工人阶级的异化生存状态。
       1932年,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被发现并发表,它极大地震撼了西方思想界,也使得指责马克思主义为非人化理论的流言不攻自破。《手稿》对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异化劳动的表现作了全面揭示,对工人非人化生存状态的根源作了鞭辟入里的分析。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人的本质,但在私有制条件下却发生了异化,具体表现是:劳动者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劳动者同自己的劳动活动相异化,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人同人相异化。
       1 劳动者的劳动和劳动产品的异化。
       马克思注意到,在私有制条件下存在着这样一种既荒谬同时人们又不以为奇的现象,那就是工人和他们生产的产品的价值的大小不是成正比而是成反比。“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产品的力量和数量越大,他就越贫穷。工人创造的商品越多,他就越变成廉价的商品。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①劳动产品是工人劳动的生成物,是劳动的物化形态,然而在资本主义现实中,劳动产品却变成为压迫劳动对象的敌对的力量,工人在生产产品的同时也生产出了奴役自己的异己的东西。这就是劳动产品的异化。马克思接着写道:“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的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者相对立。”②这些后果都表明,工人对自己的劳动产品就是对异己的对象的关系。
       2 劳动者和他的劳动活动相异化
       马克思认为,异化不仅表现在结果中、表现在工人与其生产的劳动产品的关系上,而且表现在生产行为、表现在劳动活动本身。本来,劳动是人的本性和第一需要,是人的“自由的生命表现”,是“生活的乐趣”③,但是在私有制条件下劳动却变成迫不得已的苦差使,变成一种维持生存的手段。工人在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本质,而是受到身心两方面的摧残。劳动对工人来说已不再是本能的需要,而是强制性的、折磨人的东西,是一种“外在的劳动,人在其中使自己外化的劳动,是一种自我牺牲、自我折磨的劳动”④。人在劳动时只有动物性的精神和体力的付出,只有当人在执行生理性的动物机能时,才是在履行人的机能。这样人在劳动时已经失去了人的本性,只剩下动物性,于是就出现了这样一种荒唐的颠倒:“动物的东西成为人的东西,而人的东西成为动物的东西。”⑤劳动对工人而言已不是显现本性的活动形式,而是异化为造成自身不幸的一道枷锁。
       3 劳动者与他的类本质相异化
       马克思认为,人的生产活动带有人的族类的全部特征,人的族类特征就是自由自觉的活动。动物只是在直接的肉体需要的支配下进行生产,而人则能按照客观的规律去生产,但是由于劳动已异化变质,劳动已失去了自由自觉的本性,于是人的族类生活也就被异化了。异化劳动“从人那里夺去了他的类生活”,把人的类生活变成维持人的肉体生存的手段”,这样就造成了“人的类本质……变成人的异己的本质,变成维持他的个人生存的手段”⑥。这样,人就丧失了人的类本质而变成非人类的存在物,人类就丧失了自己,从人类异化出去而降低到动物的水平,变成了“精神上和肉体上非人化的存在物”⑦。马克思认为人之所以为人在于他不仅是生理的人、个体的人,同时也是社会的人,“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社会联系,所以人在积极实现自己本质的过程中创造、生产人的社会联系、社会本质”⑧。然而在私有制条件下这一社会联系、社会本质也异化了。
       4 人与人关系的相异化
       马克思指出:“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生命活动、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这一事实所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人同人相异化。当人同自身相对立的时候,他也同他人相对立。”⑨异化劳动产生出了一个跟劳动不相干的、置身于劳动之外的别的阶层,它使得劳动成果“属于有别于我的另一个存在物”⑩,如果工人的活动对他本身来说是一种痛苦,那么,这种活动就必然给另一个人带来享受和欢乐。至于这另一个人不是神也不是自然界,恰恰就是工人通过异化的、外化的劳动所生产出来的资本家。人与人相异化则说明,在资本主义这个异化的社会里,每一个人,不仅工人而且包括与其相对立的资本家,都与合乎人的类本质的真正的“人”相异化:这种异化关系既是劳动异化的结果,也是劳动异化得以实现的根源和条件。
       (二)私有制社会中资产阶级的异化生存状态。
       资本主义的罪恶不仅仅是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非人化的掠夺,它同时也导致了整个人类的沦丧和非人化。马克思不仅注意到工人阶级处于悲惨的异化生存状态中,而且敏锐地指出资产阶级同样也是处在另一极的异化生存状态中,他在稍后于《手稿》几个月写成的《神圣家族》中说:“有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同是人的自我异化。但有产阶级在这种自我异化中感到自己是被满足的和被巩固的,它把这种异化看作自身强大的证明,并在这种异化中获得人的生存的外观。而无产阶级在这种异化中则感到自己是被毁灭的,并在其中看到自己的无力和非人的生存的现实。”(11)虽然有产阶级变得强大、富有,具有生存外观,但他们同样是失去了自由劳动的权利,失去了人的类本性,因而同样也是处于非人的异化生存状态中。
       马克思对私有制、专制制度的许多批判也都是以人为出发点和着眼点的,他注重揭示专制制度的反人道性质,着重批判专制体制对人身心的摧残。他曾指出专制制度的原则“总的说来就是轻视人,蔑视人,使人不成其为人”(12)。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曾针对当时德国的现状,认为对当时德国政治社会现实的批判应“提高到真正的人的问题”,认为“德国唯一实际可能的解放是从宣布人本身是人的最高本质这个理论出发的解放”(13)。从这些论述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在马克思的心目中,人的价值是第一位的,人是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出发点,他的异化理论具有切实的人文关怀。
       二、人是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归宿
       马克思把追求无产阶级的政治解放和追求整个人类的自由解放统一起来,对消除人的异化、实现人的本质的社会性回归表现出了强烈的渴望和追求,这是马克思异化理论人文关怀维度的另一个突出显现。
       1 实现人的自由和解放是人文关怀维度中的核心内容。
       人的本性应当是自由的,而现实中人的本性没有得到自由的发挥,人处在不自由的异化生存状态中,马克思始终把改变人的异化生存状态、实现人的自由本性的显现作为追求的目标。他由此谴责封建专制的“自由”是“反对别人的自由”的“自由”。(14)在1848年发表的马克思主义纲领性文献《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取代资本主义旧社会的共产主义新社会的特征:“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15)马克思把“自由”同“劳动”联系在一起,批判劳动的反自由性质,期待异化劳动向“自由自觉劳动”的复归。同时,马克思认为社会解放的根本目标是人的解放,人只有拥有人的类本质、拥有人的自由活动和关系,那才能说是获得了真正的解放。马克思公开宣称:“任何一种解放都应把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还给人自己。”(16)因此他极力主张“必须推翻那些使人成为受屈辱、被奴役、被遗弃和被蔑视的东西的一切关系”(17)。改变人的受奴役的命运、消除人的异化生存状态是马克思关心的核心问题。
       
       2 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则是人文关怀维度中的终极追求。
       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就是对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他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表述对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憧憬时这样说道:“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人的)人的复归……”(18)马克思认为私有制社会是人的本质被掠夺、人处于非人化状态的阶段,因此必须予以完全摈弃,共产主义社会则是人的本质全面复归的阶段。
       即使是在成熟期的马克思,他对共产主义的理解也完全是以人的自由与解放为归结点,人的自由与解放始终是马克思关注的最高目标。马克思、恩格斯在1845—1846年间合写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把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描绘成这样一种“真正的共同体”,“它是各个人的这样一种联合(自然是以当时发达的生产力为前提的),这种联合把个人的自由发展和运动的条件置于他们的控制之下”(19);而“各个人在自己的联合中并通过这种联合获得自由”(20)。马克思认为资产阶级的国家是“虚幻的集体”,个人与个人是相对立的,共产主义才是“真实的集体”(21),只有在“真实的集体”中,个人才有自由、才能保持自己的个性。实现人的本质自由、最终实现人类的大同社会,这才是马克思的理想目标。
       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提出了著名的“三大社会形态理论”,第一大社会形态是指生产力极其低下、人与人之间只存在着自然发生的依赖关系的原始社会;第二大社会形态是指私有制社会,这时存在着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人在形式上是自由人,但实际上人却受到物的关系的统治,也就是说人处在异化的生存状态中;第三大社会形态是指共产主义社会,在这一社会形态中,人的个性得到自由、全面的发展,生产力极大提高,社会财富极大丰富,异化被消除了,每个人具有自由个性,能够以自由自觉的意志从事自己的活动,人的自由本质得到了全面发挥,这是人们所追求的未来理想社会形态。因此对人的问题的思考和关注始终是马克思思想的出发点,追求人类的自由与解放是马克思的最高政治理想,马克思主义是以人的解放为己任的科学理论,对人的价值的尊重、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贯彻在马克思一生的思想中。
       三、马克思异化理论的现代意义
       在当代,借助科学技术的“中介”,异化已成为统治阶级的一种新的控制手段,这就不仅仅把异化看作一种必然的、自发的现象,而且把它看作一种社会的、人为的现象了。今天,重新研读马克思异化理论具有极其重要的现代意义,因为这一理论仍然是对现代人基本生活境遇的真实写照。一个半世纪过去了,西方社会中工人阶级的生产条件和生活状况已经有了极大的甚至根本性的改善,然而这一切并不意味着异化劳动被彻底根除了。虽然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分离状况已经有了重大的缓解,虽然工人在劳动过程中的受奴役地位已经有了实质性的改变,但是,另一种异化现象,“物对人的统治形式普遍蔓延开来,严重毒害了社会”(22)。现代社会的物质繁荣是靠无限膨胀的过剩生产和层出不穷的各式商品来支撑和维系的,它不断刺激起人的需要才能继续存在下去。不少现代人成了购物狂,他们如饥似渴、不知疲倦地购买商品。现代人在物质方面的永不知足的追求,使自己无暇和无力顾及其精神要求。社会的现代化建立在人的异化基础之上了。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也认为,“马克思时代劳动异化造成的结果主要是工人肉体的痛苦,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异化的结果则主要是给人造成心灵的折磨和精神的痛苦”。(23)其实,马克思希望人在精神上得到解放,人作为个人得到解放,摆脱经济决定论的枷锁,使人的完整的人性得到恢复,克服异化,成为具有充分人性的人。■
       注 释
       ① 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18)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90、91、38、94、94、24-25、105、96-97、97-98、98、120页。
       (1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44页。
       (12)(14)(16)(17)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411、63、67、443、461页。
       (13)(15)(19)(20)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6、294、121、119页。
       (2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84-85页。
       (22) 陶渝苏:《异化理论与现代性诉求》,《贵州大学学报》,2002年第4期,第9页。
       (23)张荣:《关于卢卡奇对马克思异化理论阐释的理解》,《安徽大学学报》,2000年第3期,第24页。
       [周桂芹:淮海工学院法学院]
       (责任编辑 吕增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