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理论视野]国外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分析及启示
作者:李义军

《国外理论动态》 2008年 第09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21世纪,在经济全球化、竞争日益激烈、思想多元化的趋势下,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如何教育培养青年学生接受和树立国家所倡导的观念,形成共同的理想和信念,成为国家和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即如何对青年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已成为发达国家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全球角度观察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探索规律,获取启示,对我们有着重要意义。
       一、国外思想政治教育状况
       随着经济发展的全球化,不同制度的国家之间广泛地开展了经济、科技、文化方面的交流。在这些交流、融合之中,各个国家不但没有淡化思想政治教育,反而更加重视,并把它作为巩固本阶级政治地位和促进社会进步发展的重要手段。积极从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强化本国的意识形态,以期在世界意识形态领域中占领主导地位。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得到广泛的认同。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对受教育者进行的有关国家和社会倡导的政治方向、政治立场、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教育,使其认同社会的道德和行为规范,形成共同的理想和信念,使其关心和认同社会,参与社会事务,以国家和社会利益为重,成为社会稳定和发展的积极因素。
       资本主义在20世纪进行了一系列的自我改革和调整,成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思想政治教育在保证其改革和调整的顺利进行和成功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
       在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及随后的杜威实用主义教育观开始削弱了学校的思想教育品质,尤其在20世纪50年代,由于苏联人造卫星上天带来的震动,美国朝野认识到国家的危机,触发了一场大规模的教育改革运动,制定了《国防教育法》,把数学、外语、科学放在学校教育首位,大大压缩了传播政治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的公民教育、历史、地理等课程。此背景下,技术至上主义、学历主义对教育起到了支配作用,而把伦理道德、情操教养等内容从教育领域淡化出去。60年代后期,美国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社会道德每况愈下,从1930年至1980年的50年间,18—24岁的青年人犯罪率增长了79倍,18岁以下青少年的犯罪增长率增长了100倍。①从1979年到1998年,美国青少年仅死于枪杀的就有6万人,超过了美军在越南、海湾地区、海地、索马里、阿富汗、伊拉克等战争中死亡的总人数。美国一份关于学生思想品质的调查表明,80年代美国研究生入学的主要动机是赚钱发财、扬名天下、统治他人,而以献身社会、治理环境污染、改善种族关系为目的的学生寥寥无几。人们看到,高度发展的科学技术和经济水平,虽然给人们带来了优越的物质生活,却未能提高一代人的道德水平,造成了“迷惘的一代”,青少年的道德问题使美国的社会基础变得非常脆弱和不稳定。
       在这种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又重新引起美国公众和政府的极大重视。老布什在《重视德育教育》一文中指出,学校不能仅仅发展学生的智力,智力+品德才是教育的目的。他强调:“必须把道德价值观的培养和家庭参与重新纳入教育计划。”②美国近十年相继成立了“品德教育联合会”、“重视品德同盟会”,把品德教育看作是解决国民品性危机的最重要的方法之一,要求在每一所学校都实行品德教育。2002年3月美国发布的“美国联邦教育部2002—2007年工作要点”重申,要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培养新时期负责任的具有爱国主义精神的高素质公民。从美国的经验我们看出,思想政治教育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并未被排斥,相反,“9·11事件”以后更有所加强。
       从上世纪60年代起,欧美发达国家普遍发生了激烈的社会动荡与社会变化,出现了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民权运动、女权运动、大学学潮、环境问题、恐怖活动、贿赂、贫困、堕胎、吸毒、同性恋等等。人们开始认识到,科技和经济高度发达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而且还会产生许多新问题。一方面是社会发展变化带来的大量道德问题,一方面是传统道德价值观念的崩溃和衰落,新的道德观难以确立,人们的道德素质普遍下降。正是由于这种情况,公众、教育界和政府机构开始认识到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呼吁加强学校的道德教育。
       英国1988年颁布的《国家课程》把培养“有德行、智慧、礼仪和学问”的绅士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在政府规定普通学校8项基本目标中,有4项是思想政治教育目标。
       法国教育部1977年在题为《法国教育体制改革》的文件中指出,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培养自由社会的公民。法国统一的教育计划规定公民思想品德教育始终是学校一项“不能回避”和“义不容辞”的任务,法国在学校开设了“共和国公民的伦理与道德课程”。其目标“在于使每个人获得自由和负有责任,在于培养集体观念,使每个公民成为有教养的人”。
       德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通过政治养成教育和宗教教育开展,政治养成教育工作受到德国社会的大力支持并以法律的方式被明确规定。《联邦德国教育总法》规定:“培养学生在一个自由、民主和福利的法律社会中……对自己的行为有责任感。”
       日本早在明治维新时期在学校就设立了“修身科”,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战后特别是近些年来,鉴于本国青少年思想道德水平下降、犯罪率日益增长等事实,日本各界纷纷呼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日本在其规划的《21世纪教育目标》中认为:“只有重视思想素质的培养,才能保证人才的健康成长。”将“二战”后教育实现目标“智、德、体”的顺序改为“德、智、体”。呼吁学校思想品德教育应与其他学科有相同的地位,设置为必修课。
       新加坡在1984年开设了“儒家伦理课程”,为世界首创。它把儒家精神加以现代意义上的转换和升华,形成完整的民族道德体系。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由灌输式转向灌输式与渗透式相结合,呈现出教育的隐蔽性。
       在教育的方式上,西方国家普遍由重视灌输向“灌输与渗透”并重转变,以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灌输,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之一,资产阶级从来就没有对此放松过。美国是一个文化多元化、生活方式多元化的国家,但它的思想政治教育却完全是一元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资本主义及其优越性的教育、反共产主义教育、公民权利与义务的教育、国民精神的教育,却长期保持了稳定性和连续性。政治学家梅里亚姆就指出:“罗斯福的最大影响莫过于宣传公民对国家应负的责任,在千万人心里灌输责任感,唤起威尔斯认为美国人所缺少的‘国家感’。”③美国康涅狄格大学罗珀舆论中心主任埃弗雷特·莱德曾在1995年1月号的《读者文摘》杂志上撰文分析了1993年对美国四代人的主要信念和价值观所作的一次民意测验,认为美国人的基本信仰、见解和主导价值方面在各代人之间是惊人的相同。70、80年代以来,学校教育人本化的趋势方兴未艾,它重视教育主体,发挥教育主体的能动性,要求摒弃空洞的说教。美国的思想教育为了避免强迫灌输某种意识形态,把其渗透在历史学、政治学、经济学、心理学以及“现代社会”和“社会问题”等学科中,把现场教学作为学校德育的补充形式,如组织学生参加社会活动、旁听审判大会、政论咨询会、模拟总统选举等。美国学校的渗透教育还表现在加强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上。许多学校都有自己的校旗、校训、校徽。各中小学还开设了《美国历史》、《美国宪法》等课程。美国国会大厦专门为中学生免费开放参观学习。
       西方思想政治教育还呈现出隐蔽性特点。西方国家没有类似中国完整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统一概念和独立学科,没有“政治教育”这个名词,但其“思想、政治、道德教育”的思想和理论非常活跃,并隐蔽在有关教育学科中不断发展,成为人才培养重要教育内容。各国对思想道德教育课程称谓不一,美国、法国称之为“公民教育”,英国、加拿大称之为“政治教育”,西班牙称之为“共处之道教育”,日本称之为“社会科”和“道德时间”,新加坡称之为“生活教育”。这些国家独立设立课程或将其渗透到历史学、政治学、经济学、心理学以及“现代社会”和“社会问题”等学科中,通过这些“公民教育”、“人格教育”、“价值观教育”等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资产阶级的政治观、价值观、道德观的教育。美国的《独立宣言》、《联邦宪法》、《解放宣言》三个文件是美国的开国之本、立国之本,同时也是美国政治教育的最好教材。三个文件的核心内容是宣传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产阶级政治制度、“两院制”、“三权分立”的政治体系和以个人主义价值观为核心的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体系。
       
       (三)西方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加重视其政治功能,倡导爱国主义,传播灌输本阶级的意识形态。
       西方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是以不同的方式来传播、灌输本阶级的意识形态,肃清敌对意识形态的影响,甚至向社会主义国家实施“和平演变”,因此,西方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功能逐渐强化,成为确保资产阶级统治地位、巩固和发展资本主义制度的重要工具。西方民主主义和新法西斯主义的理论家都直截了当地提倡反共意识,意大利社会运动一建立便宣布:“反共产主义是我们运动的支柱。”西德“德国人民联盟”宣称:“每个共产主义者都是宗教的罪人和潜在的杀人犯,不应当让他们存在。”④美国前总统尼克松也指出:“我们的信仰一定要同一种发动十字军的热忱结合起来,不仅保护住我们自己,而且要改造世界——包括共产党世界在内……并且不经过一场战争,而赢得力争自由、个人尊严和真正经济进步而进行的战斗。”⑤简单地说,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功能就是凝聚人心、巩固政权、化解矛盾、稳定社会。强化爱国主义教育是其政治功能的集中体现。一国政治的好坏,集中表现在国家的制度上,而倡导爱国主义就体现出国家政治政权的合理性,因此爱国主义同爱国家政权就达到了统一。西方国家充分认识到,通过爱国主义教育去论证现存国家政权的政治合法性,并使其起到“社会水泥”和“思想旗帜”的作用。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它通过爱国主义教育,形成强烈的“美利坚民族意识”。美国在中小学利用一切形式来强化“美国的意识”,国旗、国歌、总统画像这些美国国家的象征物在美国中小学几乎随处可见、可闻。甚至是历任总统的就职演说,都有唤起美国人民爱国主义精神的警句。
       新加坡建国初实行的是“英才教育”,偏重智育的结果使得培养出的学生在心理上和行动上都与政府的期望不符。20世纪70年代,新加坡进行了一场大规模的德育研讨,经过反思,政府把效忠国家、社会责任感和个人品质作为对青少年进行德育教育的核心内容。新加坡通过共同价值观的大讨论,使华人、马来人、印度人凝聚成“新加坡人”。
       俄罗斯在摒弃了共产主义、社会主义价值观以后,人们的信仰出现了“真空”,但他们没有争议的就是高举爱国主义旗帜。各个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虽然没有了统一的大纲,但都没有放松爱国主义教育。
       (四)思想政治教育参与具有广泛性。在美国,无论是学校、家庭、社会还是大众传媒,无论是政党还是宗教团体,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都能充分利用一切场合和时机宣传美国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甚至是美国新总统的就职演讲也是在给人民做思想政治工作。综观美国前总统克林顿的演说,可以看到其中贯穿了政治鼓动、爱国宣传和价值灌输,如“每一代美国人,都必须为作为一个美国人意味着什么下定义”、“我们必须像家庭供养子女那样供养自己的国家”。从美国的实践经验可以看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来就不仅仅是政工部门的事,而是由全社会来共同负担的工作。
       近年来,在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流行一种“政治淡化论”,在一些人看来,进行政治教育是“文革”的做法,而在另一些人的心目中似乎对学生进行政治教育是社会主义国家的专利,资本主义国家并不进行政治教育。这是由于对政治教育的偏见和对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不甚了解造成的。从国外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趋势看,都经历了一个经济发展—道德滑坡—道德回归的过程。我国正进入经济腾飞的时代,而且受西方价值观的影响,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在一定程度上有蔓延之势,这为我们思想政治教育敲响了警钟。■
       注释
       ① 黄海洋:《美国品质教育的复归及其启示》,《思想·理论·教育》,2002年第7期。
       ② 戴艳军:《思想政治教育案例分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③ 梅里亚姆:《美国政治思想》,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228-229页。
       ④ H.别泽缅斯基:《战犯239》,军事译文出版社1985年版,第191-192页。
       ⑤ 理查德·尼克松:《六次危机》,商务印书馆1972年版,第110-111页。
       [李义军:河南科技大学政治与社会学院]
       (责任编辑陈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