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前沿]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真理之光的不朽著作
作者:顾锦屏
《国外理论动态》 2008年 第04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编者按:今年是《共产党宣言》发表160周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诞生的主要标志。160年来,在《宣言》等马克思主义科学著作的指引下,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取得了伟大的成就。今天,在经历苏东剧变等挫折以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正在走出低谷,重新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而世界资本主义重新暴露出其腐朽性和危机趋势。所有这些都证明,以《宣言》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体系的基本理论在资本主义仍未退出历史的时代,对于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仍然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我们刊发下面两篇文章就是对《宣言》这一伟大著作发表160周年的纪念,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诞生这一伟大事件的纪念。
马克思、恩格斯撰写的科学社会主义的第一个纲领性文献《共产党宣言》问世160年了。在人类历史上有许许多多传世之作,但没有哪一篇像《宣言》这样有如此强大的震撼力和影响力,如此久远地牵动着世界各国被压迫人民的心魄。《宣言》问世以来,没有随着时光的流逝而失去它的历史意义和理论价值。时至今日,《宣言》仍像恩格斯在1888年英文版序言中所说的,“无疑是全部社会主义文献中传播最广和最具有国际性的著作”。马克思、恩格斯在世时,《宣言》被译成18种文字,主要流传于欧美国家,今天它遍及全世界。据国外学者提供的材料,它至少在70个国家,用100多种语言出版,印数在3000万册以上。《宣言》传人中国虽然较晚,第一个中文全译本在1920年才问世,但《宣言》阐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经同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实践相结合,就变成了巨大的物质力量。它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理论准备,它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哺育了千百万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战士。无论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它一直是中国共产党人和广大干部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必读书。今天,在中国人民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的伟大征程中,我们仍然可以从《宣言》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宣言》之所以有如此巨大的魅力和深远的影响力,是因为它为人类提供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理论武器。
《宣言》的思想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宣言》在社会主义思想史上和无产阶级争取解放的斗争史上开创了一个新时代。《宣言》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马克思、恩格斯在撰写《宣言》时,已经通过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深入考察和对工人运动经验的科学总结,完成了唯物史观的伟大发现,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这两大发现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马克思、恩格斯在撰写《宣言》时虽然剩余价值理论还在制定中,还没有形成完备的理论形态,但正像恩格斯在《资本论》第二卷序言中所说的,当时马克思“不仅已经非常清楚地知道‘资本家的剩余价值’是从哪里‘产生’的,而且已经非常清楚地知道它是怎样产生的”。贯穿《宣言》的基本思想是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社会物质生产对社会历史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决定社会形态的更替。
《宣言》正是用唯物史观揭示了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规律。《宣言》科学地阐明了资本主义在取代封建主义过程中对解放生产力、推动社会进步所起的革命作用,又科学地分析了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的矛盾,根据这一矛盾的发展和激化论证了资本主义为共产主义取代的历史必然性,指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宣言》还阐明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无产阶级作为出卖劳动力的雇佣劳动者阶级,处于被剥削被奴役的地位,是资本主义社会中真正革命的阶级,是资本主义的掘墓人和未来新社会的创造者;无产阶级要实现自己的使命必须开展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通过革命使自己上升为统治阶级;无产阶级要争得解放必须组织成政党,共产党是无产阶级解放事业的领导力量,它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斗争的不同发展阶段上,始终代表整个运动的利益;共产党为实现共产主义伟大理想而奋斗,它的最终目标是要建立“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也就是作为“自由人联合体”的共产主义社会。《宣言》的这些科学论述为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指明了解放的道路。
《宣言》为各国工人运动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开创了社会主义理论与工人运动结合的新纪元。从前的工人运动一直在黑暗中摸索,自从有了《宣言》这个理论和实践的纲领,各国工人阶级就有了科学世界观的指导,有了明确的奋斗目标。各国工人阶级在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下,为摆脱剥削和压迫,为实现共产主义伟大理想,开展了波澜壮阔的反对资产阶级和一切剥削阶级的斗争。科学社会主义和工人运动结合的伟大成果是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现实,由一国实践变为多国实践。资本主义的一统天下被打破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并存的世界格局形成了。虽然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发生剧变,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遇了严重挫折,但社会主义的暂时挫折没有也不能改变《宣言》提出的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科学论断。《宣言》揭示的是一个客观规律,是一种历史总趋势。马克思后来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又阐明了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取代的条件,指出“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胞胎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资产阶级为了维护资本主义制度也不断地进行自我调整,使生产力有发展的空间,特别是在新技术革命时代,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力得到迅猛发展。因此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但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依然存在,并没有因为经济、技术的发展而有本质的改变,资本主义决不会永世长存。社会主义虽然遭到了严重挫折,但没有像一些资产阶级预言家们所说的那样已经“寿终正寝”。社会主义的旗帜还在一些国家的上空飘扬。特别是在拥有13亿人口的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阔步前进,焕发出勃勃生机。
《宣言》阐明的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是不朽的,是有强大生命力的。贯穿《宣言》的基本思想——唯物史观,今天仍然是我们观察世界、认识世界的科学方法,是我们研究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理论指导。《宣言》根据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指明的人类社会发展道路在我们党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中得到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确,就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又根据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了它鲜明的中国特色。《宣言》确立的共产主义理想,不论过去和现在,一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
在过去的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人之所以能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取得胜利,就是因为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念,有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今天,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直接转化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际行动,有了这个理想,就能自觉地坚定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
《宣言》思想的强大生命力在于它同各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在同实际的结合中得到丰富发展,获得新的生机和活力。马克思、恩格斯历来反对把他们的理论变成照搬照抄的教条。他们在为《宣言》1872年写的序言中强调指出:《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他们毕生都在根据工人运动的新经验和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不断丰富发展自己的理论。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运用于中国的革命斗争实践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的报告中指出:“《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近一百六十年的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只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这一精辟论述为我们学习《宣言》思想、学习马克思主义指明了方向。
用科学的态度做好《宣言》译文的修订工作
2004年1月,党中央作出了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重大决策,对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作了重要部署。中央要求“加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编译和研究工作。重新审核和修订马克思、恩格斯重要著作的译文,使译文更加准确地反映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原意”。根据中央的指示,中央编译局成立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重点著作译文审核和修订课题组,着手编辑十卷本的《马克思恩格斯文集》,并对收入文集的马恩著作的译文重新审核修订。
《共产党宣言》从最早由陈望道同志译成中文以来,出版过多种译本。现在通用的中央编译局的译本吸收了几代人的成果,又经过了多次修订,译文质量是好的。鉴于《宣言》是马克思主义的奠基之作,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重点著作中的重点,我们按照中央的要求,本着精益求精的原则,根据原文对译文进行认真审核。由于原来的译文准确地表达了原意,文字也很顺畅,审核中对原译文基本上没有作改动。在审核中只发现原译文中个别地方不符合原意,需要作修改。例如,在《宣言》第四部分《共产党人对各种反对派的态度》中说:“在德国,只要资产阶级采取革命的行动,共产党就同它一起去反对专制君主制、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小市民的反动性。”“小市民的反动性”的原文为“die Kleinburerei”。德文“die Kleinbnrgerei”同德文“das Kleinbnrgertum”同义,意为“小资产阶级”,只是词尾构成(-rei)带有贬抑色彩,但没有“反动性”的含义。将该词译为“小市民的反动性”显然与原文不符。经恩格斯亲自校订的赛·穆尔翻译的《宣言》英文版和经恩格斯审阅和认可的劳拉·拉法格翻译的《宣言》法文版,为我们正确理解和翻译该词提供了依据。该词在英文版中译为“the petty bourgeoisie”,在法文版中译为“la petite bourgeoisie”(均为“小资产阶级”)。我们准备将“小市民的反动性”改译为“小资产阶级”。至于德国小资产阶级怎么同德国专制君主制、封建土地所有制一起成了德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对象,这可以从马克思、恩格斯在《宣言》中对德国小资产阶级的论述中得到解释。他们指出:“在德国,16世纪遗留下来的、从那时起经常以不同形式重新出现的小资产阶级,是德国现存制度的真实的基础。保存这个小资产阶级,就是保存德国的现存制度。”在他们看来,德国小资产阶级同德国的封建专制君主制、封建土地所有制一样,代表着一种陈旧的落后的生产关系,所以成为德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对象。马克思、恩格斯在《宣言》中还明确指出,在“资产阶级为了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必须而且暂时还能够把整个无产阶级发动起来”这一阶段上,“无产阶级不是同自己的敌人作斗争,而是同自己的敌人的敌人作斗争,即同专制君主制的残余、地主、非工业资产者和小资产者作斗争”。马克思、恩格斯的这一论断是基于对当时德国的所有制和生产关系的考察而作出的结论,正如他们在《宣言》中所指出的,共产党人“都强调所有制问题是运动的基本问题”。至于在各国无产阶级革命运动中共产党人应对小资产阶级采取什么政策和策略,则是另一个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在这方面有过不少透辟论述。只要全面地理解马克思、恩格斯在不同场合,针对不同问题,从不同角度对小资产阶级所作的不同论述,这样的改译想必读者会正确理解的。
在对《宣言》译文的审核过程中,我们也慎重地考虑了有些学者对《宣言》译文提出的意见。有的意见涉及《宣言》的核心内容,引起了理论界的关注。我们本着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这些意见作了认真研究。下面谈谈我们的看法。
1.关于“消灭私有制”的翻译问题。《宣言》中有一句名言:“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有些学者认为,“消灭私有制”应改为“扬弃私有制”。理由之一是“消灭”一词的原文为“Aufhe-bung”,是黑格尔的术语,有既否定又肯定之意,应译为“扬弃”,表示“扬其精华,弃其糟粕”。理由之二是“消灭私有制”为过去在对待私有制问题上的“左”的错误提供理论依据。对这一意见我们不能苟同,我们认为译为“消灭私有制”是正确的,没有违背原意。我们的理由如下。
第一,德文动词aufheben,动名词Authe-bung是多义词,有“废除”、“废止”、“取消”、“消除”、“舍弃”、“扬弃”、“否定”等含义,也有“保存”、“保留”、“举起”、“扶起”、“拾起”等含义。马克思、恩格斯在论述共产主义社会要消灭私有制、消灭阶级、消灭阶级对立、消灭旧的分工等等时,经常使用aufheben这个动词,同时还使用absehaffen(废除、废止)、beseitigen(消除、清除)、ver-nichten(消灭)、wegfallen(取消)等动词,可见aufheben同这些词的内涵是相通的,是同一含义的不同表达方式。aufheben是个普通的德语动词,在马恩著作中这个词成百上千次出现,在论及社会现象时使用,在论及自然现象时也使用,他们并不是像批评者所断言的仅仅作为黑格尔的哲学术语被使用的。
第二,批评者说aufheben是黑格尔哲学术语,既有否定也有肯定之意。但在黑格尔那里,该词并不都是在这个意义上使用的。例
如,黑格尔在《小逻辑》中说:“我们顺便须记取aufheben(扬弃)一词的双层含义。扬弃一词有时含有取消或舍弃之意,依此意义,比如我们说,一条法律或一种制度被扬弃了。其次,扬弃又含有保留或保存之意。在这个意义下,我们常说,某种东西好好地被扬弃(保存下来)了。”在这里,黑格尔认为该词用于不同对象、不同场合有不同的含义。在前一种场合,该词是否定、废除之意,而在后一种场合则是保存之意。《小逻辑》的译者由于把两个不同场合有不同含义的aufheben一词都译成“扬弃”,不得不在后一种场合的“扬弃”后面用括号加上“保存下来”,加以解释。
第三,《宣言》中说的“消灭私有制”就是指“废除私有制”。《宣言》指出:“法国革命废除了封建的所有制,代之以资产阶级的所有制。共产主义的特征并不是要废除一般的所有制,而是要废除资产阶级的所有制。”接着指出:“在这个意义上说,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上文的“废除”原文为Abschaffung,下文中的“消灭”原文为Aufhebung,两个词的含义是一致的,只是出于修辞考虑采用了不同表述方式而已。我们还可从《宣言》发表两年后马克思、恩格斯写的《共产主义者同盟中央委员会告同盟书》中的一段话中可以看出,“消灭私有制”的译法是正确的。他们说:“对我们来说,问题不在于改变私有制,而只在于消灭私有制,不在于掩盖阶级矛盾,而在于消灭阶级,不在于改变现存社会,而在于建立新社会。”这里“消灭私有制”用的动词是Vemichtung,该词只有一个含义,就是“消灭”。而“消灭阶级”用的动词是Aufhebung。可见这两个词的含义是相通的。此外,我们还查阅了恩格斯亲自校订的《宣言》英文版和审阅的《宣言》法文版,该词均译为“abolition”(废除、废止、消灭)。
第四,“消灭私有制”的译法是否正确,不仅涉及字义的理解,还关系到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消灭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代之以生产资料的公有制,是马克思、恩格斯根据对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分析作出的科学结论,是他们的一贯主张。“消灭私有制”或者说“废除私有制”,是《宣言》的核心思想。马克思、恩格斯在《宣言》1882年俄文版序言中说:“《共产党宣言》的任务,是宣告资产阶级所有制必然灭亡。”在马克思、恩格斯的其他著作中,特别是《资本论》、《反杜林论》、《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等著作中,以及在许多书信笔记中,他们一以贯之地提出无产阶级革命要消灭、废除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他们从未提出私有制既要否定又要肯定。他们所要否定、废除的只是束缚生产力发展的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
第五,“消灭私有制”的译法不可能成为对待私有制问题上的“左”的错误的理论依据。过去在对待私有制问题上出现的“左”的错误,其原因主要在于没有完整准确地理解马恩关于“消灭私有制”的理论,不顾马克思、恩格斯阐明的消灭私有制必须具备的条件,不顾中国经济文化落后这个国情,盲目地教条式照抄照搬这个理论。
基于以上理由,我们对《宣言》中的这段译文不作修改,维持原译。
2.关于“要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的翻译问题。《宣言》中还有一句名言:“共产主义革命就是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毫不奇怪,它在自己的发展过程中要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有的学者在报纸上发表文章批评说,“传统的”一词的原文为“ttberliefert”,译为“传统的”是误译,“传统的观念”应译为“流传下来的观念”。“同流传下来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专指同那些流传下来的、资产阶级对共产主义的种种责难的决裂”。批评者还认为原译是“对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的曲解”,这种误译导致“文化虚无主义”。
在这次对《宣言》译文的审核过程中,我们对这一批评意见作了认真研究,我们认为,批评者的意见是不妥的。
第一,“tlberliefert”同“traditionell”的含义完全相同,都是“传统的”意思,区别只在于前者是地道的德文词,后者是德语吸收的外来词。在恩格斯校订过的《宣言》英文版和审阅过的《宣言》法文版中,在《宣言》的其他一些外文版中,“uberliefert”一词都译为“传统的”。在汉语中,“传统的”和“流传下来的”也是一个意思。
第二,关于对“传统观念”的理解。批评者把马克思、恩格斯说的“传统的观念”说成“专指资产阶级对共产主义的种种责难”。这是对《宣言》的误读误解。只要认真研读“两个决裂”的上下文,就可以正确理解“传统的观念”指的是什么。马克思、恩格斯在驳斥资产阶级关于共产党人要“消灭个人挣得的、自己劳动得到的财产”、“消灭家庭”、“取消祖国、取消民族”等责难后,又驳斥了资产阶级从宗教的、哲学的和一切意识形态的观点对共产党人提出的责难。在驳斥这一责难过程中,马克思、恩格斯阐明了唯物史观的一个基本原理:人们的生活条件、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思想观念、社会意识。他根据这一基本原理指出,在阶级对立的社会里必然有适应这种阶级对立的社会意识,这种社会意识只有随着阶级对立的消失而消失。接着他们提出了“两个决裂”的科学论断。这里说的“传统的所有制关系”是指存在于阶级社会中的、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的生产关系。“传统的观念”显然是指同这种“传统的所有制关系”相适应的各种思想观念。对“两个决裂”的理解还可以由《1848年至1849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中的一段话来印证。马克思说:无产阶级专政“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差别,达到消灭这些差别所由产生的一切生产关系,达到消灭和这些生产关系相适应的一切社会关系,达到改变由这些社会关系产生出来的一切观念的过渡阶段”。
十分清楚,马克思、恩格斯所说的“要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是要同维护旧的生产关系、维护旧的阶级统治的旧思想、旧观念彻底决裂。决不是要抛弃人类世世代代创造的精神财富和文化遗产。
恰恰相反,他们历来主张要继承和发扬各民族的优秀的思想文化,他们本人就是继承优秀文化遗产的典范。
基于以上理由,我们对这段话不作修改,维持原译。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著作博大精深,翻译他们的著作是一项严肃而艰巨的科学工作。译好他们的著作,特别是像《宣言》这样的经典名著,是十分困难的。我们依靠集体的智慧,以科学的态度和严谨的工作作风,努力把这项工作做好。我们也乐于听取理论界对译文提出的批评建议。
(责任编辑 陈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