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中国研究]2015年中美关系预测
作者:[美]彼得·海斯·格里斯著 崔存明 贺蓉摘译

《国外理论动态》 2008年 第01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美国科罗拉多大学政治学系教授彼得•海斯•格里斯在《亚洲安全》杂志2006年第2卷发表了《2015年中美关系预测》一文。文章提出了自己独特的预测方法,从八个方面预测了2015年中美关系的走向。文章预测,在2015年,中美两国成为竞争对手的可能性占45%,而发展成为合作伙伴的可能性为35%。两国发展成为同盟国或敌对国的可能性很小,分别是5%和15%。根据预测,作者对如何应对2015年的中美关系提出了具体的政策建议,这对我们思考未来的中美关系问题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现将该文主要内容介绍如下。
       由于通过或然性的方法做预测所得出的预言令人难以置信,本文发展出一种八步预测法,致力于从以下八个方面对中美关系进行预测,它们是:(1)结构性驱动力量,(2)先决条件,(3)重要的不确定性因素,(4)偶然性,(5)构想,(6)可能性,(7)指标,(8)政策启示。我们将此方法应用于中期中美关系的预测中。具体来说,本文预测在2015年,中美两国成为竞争对手的可能性占45%,而发展成为合作伙伴的可能性为35%。两国发展成为同盟国或敌对国的可能性很小,分别是5%和15%。
       一、结构性驱动力量
       我们将结构性驱动力量分为三个层面来分析:体系层面、国家层面以及个人层面。
       1.体系层面
       通过分析,我们可将体系层面划分为全球体系和区域体系。全球体系的演变将成为影响中美关系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美国在全球采取的姿态(是单边的/倾向于武力的,还是多边的/倾向于外交的)具有其独特的重要性。但是除了美国的客观行为,中国对美国实力是在朝着良性的还是恶性的方向发展的看法,是决定中国对外政策的主要的决定性因素。
       不断演变的东亚区域秩序的本质同样也是影响中美关系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在不久的将来,台湾问题最有可能引发中美两国冲突。朝鲜半岛局势、中日关系以及东南亚局势的发展同样对未来中美关系有着重要影响。朝鲜核问题以及朝鲜半岛重新统一的可能性使中国既面临机遇也面临挑战。随着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威胁论”在东南亚地区的出现,中国率先觉察到了这种“安全困境”。为了消除其南方邻国的担忧,并缓和与美日的关系,中国最近已经在东南亚奉行多边主义政策。
       2.国家层面
       影响中美两国关系的国家层面的驱动力量主要来自经济和政治领域。在中国,分析家一致认同经济发展对于国家安全至关重要。中国的领导层将经济实力看作是国家“综合国力”的核心,并担心任何重大的经济动荡将造成合法性危机,从而威胁到政权的稳定性。因此,中国对威胁其经济发展的外来因素尤为敏感。这包括全球化(它被中国看作是美国限制中国的阴谋)、经济制裁、发达国家的保护主义(例如美国周期性贸易制裁的威胁)以及来自于发展中国家的竞争(例如印度)。
       从政治上来说,中国共产党对其合法性的潜在威胁保持高度敏感,这是可以理解的。虽然这些政治上的威胁往往源自国内,但它们总是与外来思想和团体有关。在我看来,腐败和民族主义是最有可能威胁到中国共产党的两个政治问题。
       我们可以发现美国的民主党和共和党对华既采取强硬政策也采取缓和政策。因此,要预测2015年美国内政对中美两国关系的影响,关键不在于是共和党还是民主党将在2006年、2008年、2010年以及2014年赢得选举,而是什么样的共和党(或者民主党)会掌控美国国会并赢得总统大选。
       3.个人层面
       自推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外交政策的决策层中加入了许多新的重要参与者。它们可以被分成三个类别:政策制定者、政策顾问以及公众舆论。
       (1)政策制定者(政党领导和官员)
       胡锦涛和温家宝领导下的新一代领导班子的外交风格有什么不同呢?外交部长及其他政府官员正日益走向专业化,并对中国公众更具透明度。这些官僚机构方面的转变会从哪些方面影响对外政策的制定呢?人民解放军的职能将会朝着何种方向发展呢?我认为,中国的官僚机构和军队的专业化所带来的总体影响将会提升外交政策制定程序的制度化,从而降低单个领导的影响力。
       (2)政策顾问(智囊团和学术界)
       由于中国对外政策的日渐复杂和国家“集体化”领导风格的日益突出,研究院和学术界的分析家对于对外政策的制定起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中国现在对于某些特定国家的政策,甚至是宏观战略,越来越被公开地争论,就对外政策展开更多的公开讨论既能够发起有益的辩论,同时还能进一步就中国的对美政策达成一致。
       (3)公众舆论(中国民间的以及网络的舆论)
       中国对外政策的制定日益成为一个“双层博弈”,外交家们一方面关注国内的民族主义者,另一方面关注其国外同行。无论是在现实生活中还是在网络上,民族主义者正越来越积极地维护其参与国家政治的权利。在未来十年内,中国外交部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层很有可能会忙于应对大众民族主义者的要求,而他们的要求将会对中国对美政策的制定产生日益重要的影响。
       美国的个人和个人团体对美国制定对外政策的影响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研究,所以在这里只简单地提一下。利益集团(从商业团体、宗教团体到劳工团体)在美国的民主政治中发挥着整合性作用,从而影响到美国对华政策的制定。而日益精确的调查显示,另一个更为分散但起着实质性影响的驱动力量是公众舆论。在民主政体中,不受公众欢迎的政策很难持久。
       二、先决条件
       人口、地理以及自然资源(能源)这些物质因素都会在中美关系的演变中发挥某种约束性的作用。中国人和美国人各自相对持久的民族认同属于观念上的因素,这些因素很可能会对未来十年间中美关系的发展产生特定的限制性影响。
       1.人口因素
       13亿的庞大人口对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政治的稳定性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即使强劲的总体发展能够持续到2015年,我们仍能预测贫困人口数量将持续增长,这部分人是“改革开放”进程中的失利者,他们将向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层提出要求,这些要求会迫使共产党加强社会福利保障体系的建设。这种基本的人口问题表明中国的领导人将忙于国内事务,而不会在其对外关系上挑起不必要的麻烦。
       中国研究
       2.地理因素
       地理因素会如何影响中美两国未来的关系呢?罗伯特•罗斯指出:因为中国属于大陆性国家,而美国属于海洋性国家,这样一种地理因素减轻了双方的安全隐患。因此,在东亚地区的中美两极格局将趋于和平和稳定。
       3.自然资源和能源因素
       经历了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现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石油进口国。为适应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已经开始实施重商主义战略,以获取并通过政治方法控制南美、中东、非洲、中亚以及俄罗斯远东地区的资源。许多美国人认为中国是一个“零储备”能源国,在获取资源方面与美国存在竞争。中美两国在取得能源方面的竞争已经开始,可以预计将一直持续到2015年。
       4.民族认同
       中国人和美国人各自的民族认同在本质上决定了两国到2015年将不会成为友好盟国。今天中国的民族认同中包含着一种种族文化的民族主义,它强调汉文化的纯粹性,并以中国“五千年的文明”为荣。但这种民族主义同样是一种遭受过创伤的民族主义,因为中国从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中期遭受了西方列强,尤其是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台湾与中国大陆的分离象征着中国被帝国主义“践踏”的耻辱过去,依旧是当今中国民族认同的最大威胁。因此,只要台湾仍然与中国大陆分离(这个设定未来十年里不会有问题),中国的民族主义将在中美关系方面产生限制作用。与此相对比,美国的民族认同很大程度上是意识形态方面的,而不是民族文化方面的。因此,由于未来十年里中国在相当确定的程度上仍将是一个共产主义国家,所以我们能从更深层次上肯定地说绝大部分的美国人将不会把中国视为真正的盟友。
       
       三、重要的不确定因素
       地区稳定、中国民族主义未来的发展方向以及美国的影响力将是影响中美关系发展的主要不确定因素。
       1.区域稳定
       朝核危机是中美关系发展中重要的不确定因素的一个例子。倘若中国被看作是成功化解该危机的重要角色,这将成为未来中美两国在该地区建立安全合作、增强信心的一个契机。但如果朝鲜危机继续拖延或者进一步恶化,美国将质疑:中国究竟是推动该区域和平进程的力量,还是引发冲突的力量。
       2.中国的民族主义
       我认为,在经济增长的条件下,政治因素会成为决定中国民族主义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经济的增长和中国政治的日渐自由化会使民族主义情绪朝着良好的、自信的方向发展。与此相反,在未来十年里,严峻的经济低迷将更有可能使中国的民族主义朝着恶性方向发展。如果中国舆论将其经济衰退归咎于全球化,则容易产生一种反西方的民族主义。
       3.美国的影响力
       领导集团的延续或转变,以及美国影响力在未来的发展方向是影响美国对华政策的两个相关的决定性不确定因素。正如前面所提到的,领导集团的问题并不单单是预测究竟是民主党还是共和党将在总统及议会选举中赢得胜利,而是预测民众会选举出什么样的领导者:是支持单边主义和军事手段的领导,还是主张通过多边主义和外交手段来解决国际争端的领导者?与美国影响力未来发展方向相关的问题不仅会影响美国对中国的政策,同时还将影响中国对美国的看法及对美政策。
       四、偶然性
       近期发生的诸多事件恰好为证明偶然性这一因素在双边关系的重要性提供了充足的证据。1999年美国轰炸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以及2001年海南岛侦察机撞机事件的发生是无法预测的,但是这两个事件在中美关系发展进程中确实扮演着重要角色,它们使反美情绪在中国日益扩散,而美国对中国的信任度日渐下滑。在未来十年里,如果牵涉到日本、台湾或者是美国的类似事件发生的话,它们也将会破坏双边关系。
       这些突发事件各自发生的可能性非常低,不可能被准确地预测,但是这样的突发性事件数量很多,我预测在未来十年里,发生对中美关系产生严重影响的此类事件的可能性为15%。
       五、构想
       我们的构想是:到2015年中美两国很有可能发展成为(1)同盟国、(2)合作伙伴、(3)竞争对手、(4)敌对国,这可以看作是对两国关系按最好到最坏的情况所作的预测。
       1.同盟国
       中美两国经济的健康发展使人们对双边关系持乐观态度,并使两国在全球稳定中享有共同的利益。在美国,如果新领导者信奉多边主义和外交手段,并支持联合国,那么这将减轻中国对美国霸权的恐惧心理。在亚洲,如果区域经济保持繁荣以及中国大陆与台湾实现和平“统一”,那么这将为中国人重新认识美国提供条件。此外,如果重大的国际事变能得以幸免的话,中美两国各自的大众民族主义将得到控制。
       2.合作伙伴
       经济发展在中美两国中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两国都没有明显的经济衰退现象或者是贸易争端。因此,中美经济关系对两国经济的健康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农村选举和不断涌现的“党内民主”成为中国共产党新的规范标准。美国国会和政府倾向于对中国采取接触政策。整个国际格局仍然是单极的,但是同时存在一个更活跃、更强有力的联合国组织,这将有助于打消中美两国对彼此意图的疑虑。在亚洲,区域竞争日趋激烈,使中美两国进一步认识到区域安全的维护需要相互间的协作。
       3.竞争对手
       如果中国继续扩充军备,在热点区域中不断扩大影响,美国政治家将提倡对中国采取牵制政策。与此同时,美国的外交政策在很大程度上仍具有单边性和军事性,而不是以外交手段为导向。
       4.敌对国
       台湾问题最有可能引发战争的爆发。当然,还有其他一些事件可能会引发中美冲突。例如,钓鱼岛争端可能会成为中国对日发动常规战争的理由,这势必会牵扯到中美关系。
       上述四种推测都是将对结果产生影响的结构性推动力量、先决条件、重要的不确定因素和偶然性因素集中在一起来探讨的。这些就是2015年中美关系的总体发展前景。
       六、可能性
       我认为,2015年中美两国最有可能发展成为竞争对手(存在45%的可能性)。如果说,“竞争对手”是对当今中美关系的最佳描述,我预测未来中美关系仍将沿此路线发展。从国家层面来讲,在未来十年里中国或者美国的经济衰退将比以往更有可能引发经济竞争。从政治上来看,中国将极有可能继续奉行现行制度,这将使很多美国人不会对中国抱以合作的态度。绝大部分的中国人会继续把美国看作是帝国主义霸权国家,并对其心存防范。
       2015年可能出现的占第二位的情况是中美两国成为合作伙伴(存在35%的可能性)。在布什总统的第一届任期内,美国在伊拉克推行单边主义的结果让人颇为失望。在此以后,美国可能会实行多边外交政策,这更能让中国接受。随着区域竞争的恶化,中美两国的政策制定者会更清楚地意识到东亚地区的稳定有赖于中美两国的相互合作。中美两国能在共同的经济与安全等诸多议题上实现合作,从维护全球金融稳定到解决朝核问题。但是,力量制衡机制、历史及意识形态上的敌对情绪将阻碍两国发展成为真正的盟友。因此,成为合作伙伴的可能性要比成为竞争对手的可能性小。
       到2015年中美两国将成为敌对方的可能性仍然占到15%。尽管两国在东亚稳定问题上享有共同利益,但是实质性的利己主义并不能确保和平。例如,中国认为美国“干涉”台湾问题不是出于民主,而是企图阻碍中国的崛起。
       中美两国在2015年成为盟友的可能性最小,仅仅只有5%。我认为中国的民主化是渐进式发展的,中国政治更倾向于沿民粹主义而不是民主方向转型。只要台湾与中国仍保持分离,就会不断使中国人记起过去所遭受的来自西方国家的凌辱,而美国和日本正是被指责的对象。简而言之,民族认同是导致中美两国在2015年极不可能成为盟友的“先决因素”。
       七、指标
       指标是指事件发生的早期标志或显而易见的标准,它使我们能定期地评估我们关于2015年中美关系的四种构想是否能经得起时间的检验。下文将按照构想发生的可能性由小到大的顺序来确认我们应该关注的十个关键指标:中国的政权转变、统一台湾、台湾与日本的内政、牵涉到日本或台湾的国际性事件、中国民族主义的发展动态、美国和中国的领导集团、经济增长、中国的政治发展、区域稳定和布什的政治观念。
       1.能否成为盟友的指标
       根据本文推断,中美两国在2015年发展成为盟友是可能性最小的构想。民族认同是阻碍中美成为盟友的先决因素:只要中国仍然奉行共产主义政策,美国就不可能真诚地接纳中国;只要台湾仍保持事实上的独立,中国就会对美国有怨恨情结。因此,中国的政权转变与台湾的统一是我们考察中美是否会成为盟友的两个主要指标。
       (1)中国的政权转变。未来十年,共产主义在中国消亡的可能性极小。而美国绝对不会把“共产主义中国”看作是真正的盟友。
       (2)台湾统一问题。鉴于近期台湾岛内涌现的活跃的民族主义分子,在未来十年间中国大陆统一台湾的可能性很小。大部分的中国人将会把这种局面的产生归咎于美国,并且拒绝把美国看作是真正的盟友。
       2.是否会形成敌对关系的指标
       尽管有许多导致该结果的事件,然而最有可能的是美国卷入中国与台湾或者是日本的冲突中。因此,考察中美会成为敌对国的主要指标。
       (3)台湾和日本的内政。北京在台湾的成功反过来会使其自身成为牺牲品:一旦大陆与泛蓝建立的“联合阵线”将陈水扁和绿营赶下台,绿营就会有充分的理由来激怒大陆,他们会发表不计后果的台独宣言以激起大陆的愤慨回应,而他们会借此说大陆在威胁台湾人民,从而希望使绿营在台湾岛内政治中的命运得以倒转。在日本,倘若更加保守的强硬派的领导集团上台,中日两国的紧张状态肯定会进一步加剧。日本高层持续参拜靖国神社饱受争议,这成为给中日关系带来麻烦的另一个标志,这也会给中美关系造成影响。
       
       (4)涉及台湾或日本的国际争端。如果爆发涉及中日或两岸关系的国际性事变,中国政府将可能会被迫采取强硬的外交政策。这可能会导致局势的进一步恶化,从而形成一种不安全的局面,并把美国牵扯进来。
       (5)中国民族主义的发展动态。政府与大众民族主义者之间的权力平衡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政府对台湾和日本问题的反应。因而,民族主义争端的发展动态可以成为我们预测中国政府是否能制止民族主义事件发生的重要指标。
       (6)美国和中国的领导集团。最后,中美两国领导集团的性质决定着美国会不会卷入中日冲突或两岸冲突。我们尤其要对两种极端的领导者给予关注:一种是在危机时期会激化中美紧张状态的民族企业家,一种是能超越民族主义狂热而阻止冲突发生的值得信赖的政治家。
       3.合作伙伴和竞争对手
       鉴别能让我们明确区分成为合作伙伴还是竞争对手的指标是一件困难的事情,但是有四个关键因素:经济增长、中国政治的发展、区域稳定以及布什的政治主张。
       (7)经济增长。中美两国要发展成为合作伙伴依赖于两国经济在未来十年的持续发展,从而有助于形成对双边关系的积极看法。我认为,中美两国经济都持续发展的可能性较小。中国有太多经济结构上的障碍需要克服(从金融到交通再到生产过剩)。出于某种政治目的的联邦储备,使美国政府举借了大量的外债。如果中美任意一国在未来十年里经济陷入低迷,则将引发一种激起敌对的、关于双边关系的零和博弈式(双方都无收益)的观点。
       (8)中国的政治发展。如果中国在未来十年内不能实现显著的政治自由化的话,美国不太可能愿与中国合作。只要中国政治保持现状,很多美国人最多只能将中国视为竞争对手。
       (9)区域稳定。东亚地区的不稳定是影响未来中美关系的关键性不确定因素:它有可能使中美两国意识到它们的安全和独立的重要性,以及两国进行密切合作的需求,从而加强两国的合作关系。但是地区的不稳定同样能激起两国的竞争。东亚地区包含了世界上的三大热点地区:台湾海峡、日本海/黄海地区以及朝鲜半岛。这些热点区域的重大问题预示着中美两国将更有可能发展成为竞争对手而不是合作伙伴。
       (10)布什的政治主张。布什政府提出的先发制人、单边主义、以武力解决国际问题的政治主张将成为预测中美未来关系的主要指标。一个较少帝国主义特征和温和的美国政权会促进中美两国的合作关系。但是一个帝国主义美国或者是一种失败的美国霸权很有可能使中美两国的竞争更为激烈。
       八、政策启示
       我们从本次预测中会得出什么样的政策启示呢?
       首先,如果中美发生冲突的可能性低的话,我们不能让自我实现的预言(selffulfilling prophesy)束缚我们的思想。当然,美国也要为应对冲突做准备,主要是通过平衡内外部关系来维护其总体上的安全屏障,包括维护其军事力量和保持与国际盟友的友好关系。但是我们不应该让最坏的想法主导我们对安全问题的思考。
       其次,如果我们认为美国会因为卷入中日冲突或台湾问题而使中美两国发生冲突,那么我们应该把注意力放在避免危机以及问题处理战略上。如果偶然性的历史事件可能会继续在中美关系中扮演重要角色的话,中美两国则需对此类事件的发生做好准备。更明确的危机处理体制有利于中美两国。我们应该建立起更有效的沟通渠道,从而使外交官们能够在中美两国的民族主义者使事件进一步恶化前更好地处理危机。
       最后,如果我们认为2015年中美两国保持竞争状态或发展成为合作伙伴的可能性是80%,那么我们应该避免对这两个构想做具体的区分。不做明确的区分,是美国对华政策中一项明智的“保险的地缘政治学战略”,因为它没有使竞争关系或者敌对关系明确成为一种自我实现的预言,这就为两国向接近合作伙伴关系的方向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崔存明:北京印刷学院社科部;贺蓉: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新闻系]
       (责任编辑 周守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