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理论视野]弗洛姆的性格理论述评
作者:王晓红

《国外理论动态》 2007年 第12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人学在西方是一个有着两千余年历史的学科。它发端于苏格拉底将“认识你自己”作为哲学使命的古希腊时代,但科学的人学则形成于19世纪,在20世纪获得了蓬勃发展,而且“对人的问题的世界性兴趣正在不断增长”,人学正在成为哲学研究的一个热点。中国的人学研究起步较晚,伴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刚刚走过二十几年的路程。在此期间,人学研究虽经历了几个阶段的讨论,取得了一些成就,但从学理角度说,尚存在许多问题。比如,讨论的问题比较分散,对为什么研究人学,人学的基本概念、究竟要研究什么问题等前提性问题并不十分清楚,研究的方法也缺乏立体感与层次性,好的主观愿望,常常带来坏的结果,即从研究具体完整的人开始,以失去真实的人而告终。人学自身以及外部现实都要求我们改变这种状况,迅速提高学理水平,建立研究规范。向西方人学研究者学习研究思路、方法、原则,是弥补我们的不足的一条重要途径。本文将以法兰克福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弗洛姆的性格问题的研究为个案,尽力展示其研究的思路与方法,以期引起对人学研究中规范等问题的关注与研究。
       一、人学研究中的一个被忽视
       但极为重要的问题 正如弗洛姆《自为的人》一书的编者在编者前言中所说,我国的人学研究较为落后。“大家只是就‘哲学的对象是不是人’,‘人是不是出发点’之类入门性问题,在‘人学大厦’门外争论不休,解决这类争论的最好办法是径直破门而入,从各个角度对人进行具体深入的研究。”①弗洛姆找到了这样一个独特的角度——人的性格(主要是指人的社会性格),并且对其做了既有继承又有独创的研究。以往许多学者都是把性格当作一个心理学问题对待。他们认为,性格是人的一种心理特征。这种理解有它的合理性,但问题在于它是以孤立个体的人为对象的,割裂了个体的人与周围的联系、性格与人的行为思想观念的联系,更多地指向人的内在、过去,具有静止不变的特点。而弗洛姆对人的性格的理解则弥补了这种不足,使性格问题的人学价值得以显露。弗洛姆这样描述人的性格:“品格(有人译成“性格”)可以定义为这样一种(相对持久的)形式,通过这种形式,人的能量得以在同化和社会化的过程中流通。”②这里所说的能量,是指人对自身生存处境的反应,即人的需要与情感;而同化则是指人与世界的两种关系之一即人与物(自然)的关系;社会化,则是指另一种关系——人与人的关系。强调同化与社会化,实际是在强调人与世界的关系在性格形成中的重要性,强调人与世界的关系是性格形成的基础。形式则是指性格并不是一个实体,与生俱来,一成不变,而是一个后天形成的、可以改变的、由外而内又由内而外的可感知的东西。弗洛姆在性格的心理学含义中引入了人与世界关系这一社会学维度,这就使性格概念的内涵获得了新意,变得引人注目。性格维持着人的内外世界之间的相容性,它是一个动态的概念。看不到这一点,不从人与世界的关系层面研究性格问题,人的形象就会失掉丰富性与真实性。弗洛姆不仅认识到了性格的这种枢纽地位与作用,而且围绕着性格问题从不同方面进行了具有学理价值的阐释,许多观点都是“发前人所未发”,极具启示意义。
       二、关于性格概念
       读过弗洛姆的书的人都了解,弗洛姆关于人的理论是他所有理论的基础,性格理论当然也不例外。弗洛姆在论述性格概念之前,先阐明了他对人性的理解。他认为人的本质不是静止不变的某种与动物不同的特点,而是生生不息的矛盾,他认为这种矛盾主要是不可克服的生存性两歧(三对矛盾)。它们既是人的本性,也是人的生存处境。性格与人的生存处境之间是怎样一种关系呢?郭永玉先生分析得十分清楚。他认为:“人的需要与情感是对人的生存处境的反应,而性格则是满足人的需要与情感的形式。”③搞清楚了性格概念的基础之后,他重点强调了他所使用的性格概念与行为主义的性格概念的区别,同时又坦言对弗洛伊德的性格概念的继承及二者之间本质的不同。
       1.弗洛姆的性格概念与行为主义的性格概念
       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性格特征就是行为特征,弗洛姆反对这种观点。弗洛姆认为,同一行为特征背后的动机可能是完全不同的,比如勇敢,比如善举,比如节俭等等,我们都可以在这些行为特征背后找到完全不同的动机。人可以为了正义为了自己的理想而勇敢,也可以为了虚荣心的满足而勇敢,还可以因为无知冒险而勇敢。都是勇敢,但源自不同的性格动力,不仔细观察,不容易发现其中的差异。节俭也是如此。有些人仅仅把它当成一个经济问题,因为贫困而节俭;有些人则是把节俭当成一个道德问题,为了养德而节俭;也有些人节俭是因为习惯如此,无原因可言。再如善举,有些人的善举是发自内心,对同类的同情与怜悯,有些人的善举是做给别人看,为了获得捞取更大好处的资本,有些人的善举则是为了弥补曾经犯下的过错乃至罪恶。总之,“不能仅凭行为特征来断定人的性格特征,二者之间并无一一对应的关系”。④
       2.弗洛姆的性格概念与弗洛伊德的性格概念
       弗洛姆的性格概念来自弗洛伊德的性格理论,这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弗洛伊德认为性格是行为的基础动力,是激发人的行为的占统治地位的内驱力,他强调了性格概念的动力性或动态性质,即性格可以决定人的思想、情感与行为,弗洛姆继承了他的观点。
       其次,弗洛姆继承了弗洛伊德提出的性格所构成的力量虽然强大,但人对它可能是毫无意识的观点。
       再次,弗洛姆继承了弗洛伊德的如下观点,即性格不是由一些孤立的性格特征组成的,而是一个有着共同倾向的性格特征组成的整体结构,“任何一种性格特征都取决于性格结构整体”。⑤
       但是,弗洛姆的性格概念与弗洛伊德的性格概念又有着本质的不同。这主要体现在对性格的基础的认识与理解上。
       弗洛姆认为,“性格的基础不在人的力比多而在人与世界的关系中”。⑥前者是对人与世界的联系的否定,后者则是对人与世界联系的肯定,将人放回了他所生活的现实世界中。人是一种无法忍受完全孤独的存在,完全的孤独会使人产生不安全感与焦虑感,与健全的心理不相容。这种联系的形式便是人的性格。前面说过,人与世界的联系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同化,即获得各种事物;另一种是社会化,即把人自身与他人及自己联系起来,人在世上生存,必然要与这个世界发生各种联系,而获得各种联系的形式便是所谓的性格。这种性格基础观,是一种动态的观念,它不仅揭示了性格的形成,也表明了性格的变化及其对现实社会产生影响的可能性。
       三、弗洛姆的性格的功能
       在弗洛姆看来,性格是人之为人的根本因素。性格的核心是个体使自身与世界相关联的定向或叫性格倾向。在弗洛姆的性格理论中,性格与人的生存处境有着密切的联系。性格具有如下几种功能。
       1.行动的基础:代替生物本能器官的功能,是人对自己生物学上的软弱性的克服。人不能完全做到三思后行,那样生活将变得忙乱;但可以以性格代替动物的条件反射,“使个体始终如一地和合理地行动”。弗洛姆曾这样阐述性格的这一功能:“通过性格这种联系形式,人的能量得以在同化与社会化过程中流通。精神能量的这种流通具有极重要的生物功能。因为人的行动不是由内在本能模式所决定的;的确,如果人非得在每次行动或每迈出一步的时候都要作出深思熟虑的决定,生活就可能是不稳定的。相反,很多必须实施的行动往往远远来不及进行有意识的深思熟虑。”性格具有的使人前后一致地合理行动的功能,免去了人每次行动都经思考的负担。人不仅可以以此形式“料理生活”,还可以在人的内在与外在境况间创造某种程度的相容性。
       
       2.思想的基础:性格是思想概念系统理论的基础。弗洛姆认为,与人的行动是人的性格的结果一样,人对世界的观念与判断也是性格而非“逻辑推演”的结果,即性格具有选择观念和价值的功能。这一结论因为使性格结构成为“正确的和敏感的”,从而使人的性格结构趋于稳定化。
       3.适应社会的基础:性格具有适应社会的功能。弗洛姆分析了儿童性格形成的过程,强调父母的性格对儿童性格的影响。因为社会结构即社会制度及文化决定了父母的性格及对儿童的教育训练方式,父母成了社会的形象代表,儿童通过在家庭中适应父母,而获得了适应社会的性格。这种性格动力又使他去做并非想做的事,在此过程中,获得了他与同一社会阶层或文化的大多数成员所共同享有的本质,也就是社会性格。“社会性格是人的性格结构中的核心(性格结构中的另外部分则是人的个性,是同一阶层或文化中人的差别)。有了社会性格,人才会有一种安全感。否则,将会因孤独感而焦虑,发疯,无法生存”。⑦
       四、弗洛姆的性格类型理论
       弗洛姆没有追随弗洛伊德仅从生理生物学的角度研究人的性格,把人的性格的动力看成是力比多。他引入了马克思的社会分析方法,强调社会生产方式、社会经济结构是社会性格的基础,同时又强调社会性格一旦形成,又具有一定的改造社会的作用,它是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起中介作用的不可忽视的因素。不同的性格决定着不同的生存方式与价值取向。我们可以用下面的简图表明这几者之间的关系(前者决定后者,用箭头表示)。
       动力基础(人与世界的关系)→性格→个体性格(独特个性和社会性格)
       经济结构→社会性格→思想观念、生存方式或价值取向
       思想观念、生存方式或价值取向→社会性格→经济结构
       这样,弗洛姆就从社会结构、心理、生存方式或价值取向等层面,立体综合地分析了人的性格,并划分了人的性格类型。这种深入人的内心的性格理论的研究及其方法是中国人学研究中所欠缺的。
       弗洛姆侧重分析了同化过程中性格的不同特点与状况,并以人的性格结构中占主导地位的性格倾向有无原创性为标准而将性格类型划分为两类五种。以下所谈论的性格指的是性格的核心——社会性格。具体情况如下。
       (一)非原创性性格倾向(非生产型定向)
       1.接受型:主要特点即不是从内部而是从外部来获取想要的一切,如情感、爱、知识、快乐等,依赖性极强,而自主性极弱,缺乏判断能力。比如,我们在生活中常见的那些人云亦云、随波逐流、亦步亦趋、逆来顺受的平庸之辈。
       2.剥削型:与接受型相同的是只能索取,不能创造;区别是剥削型不是通过接受而是通过强力和狡诈进行夺取、掠夺、窃取。比如那些身居要职,却寡廉鲜耻、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巧取豪夺、欺行霸市、专横拔扈、恃强凌弱、惟我独尊、惟利是图的人。
       3.贮藏型:与前两者有所不同,喜欢囤积与节约,主要特点是吝啬,无论是金钱还是思想与情感,共同点是不创造。比如,那些为保官护权而不求进取、固步自封、因循守旧、以邻为壑、狭隘浅薄之人。这种性格出现在19世纪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西方社会。
       4.市场型:这是现代出现的一种性格倾向。市场的本质便是平等交换,交换价值重于使用价值,这一特点扩展至人格领域,便出现了将一切包括人自身在内都视为商品的性格倾向。人所关心的是如何使自己适应社会需要,所谓“你不能改变社会,就得改变自己”,或“人性是水做的”,或什么什么有用,什么没用,等等,表达的都是人无需有自主性、创造性、独立性等,只要符合社会环境他人需要就什么都可以做,即使把自己做贱为物为商品为无耻之徒也没关系。拥有地位、金钱、名誉、财产等便是成功,成功便是有价值。现代人甘愿体验双重身份:一是销售者;二是商品,使自尊依赖于人无法控制的外部条件。市场型的性格倾向将导致人与人的共性越来越多,而个性、差异性被大大削弱,正如弗洛姆所说,今天平等已等同于可交换性,是对个体性的否定。每个个体都大体相同,无多大差异。人与社会便因此失去了生机与活力。如此性格倾向的人在今天随处可见,无论是在官场,还是在职场,无论在机关,还是学校。
       (二)原创性性格倾向(生产型定向)
       原创性性格倾向不是照相机式地重现一切,不是听命于外界权威的被动机械的活动性,不是控制他人、自然和自身的力量,而是人按照生命的本性创造性地发挥其潜力。这种潜力,一是理性,二是爱,三是想像力。潜力是与生命相联系的,来自人自身,而非来自外界的统治或控制。运用爱(自爱,爱他人,爱自然,爱生活等等)的力量,理性的力量,想像的力量,创造真实的自由的境界。拥有原创型性格倾向的人,也就是那些听从生命的呼唤、自爱也爱他人、爱自己的事业与追求胜过生命的人,如伟大的艺术家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毕加索;文学家莎士比亚、雨果、托尔斯泰;优秀的共产党人焦裕禄、孔繁森、任长霞,以及无数平凡的靠自己勤劳的双手创造生活而非靠出卖自己的肉体与灵魂生存的普通劳动者。拥有创造型性格倾向,便拥有了积极的自由,同时也获得了真正的安全感。这是真正的自由,而不是以牺牲安全感为代价的自由,这是真正的安全感,而不是以牺牲人的尊严与独立性为代价的屈服式的安全感,是人类值得用生命去追求的状态与境界。在此需要强调的是,“原创性性格倾向与原创性性格并不是可以等同的概念,前者是指某种性格在混合着创造与非原创性性格的性格结构中占主体,主导地位,而不是说有人会绝对地拥有某种性格”。⑧
       以上的两大类型性格倾向与从社会化角度划分的非自发性(受虐倾向,施虐倾向,破坏倾向与迎合倾向)与自发性性格特征,从病理学角度表现出来的退化综合症(恋尸癖,自恋,乱伦)与成长综合症性格倾向(恋生癖,爱,独立性)及从价值观角度表现出来的占有与存在的性格倾向,都是一一对应的,无论从哪个角度划分,性格都可以概括为健康的性格与不健康的性格两大类型。它们共同构成了弗洛姆与众不同的性格类型理论。
       五、转型时期中国人的性格及其改造
       社会结构对一个社会的政治与文化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也影响着某一阶段同一社会的人。弗洛姆继承了马克思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观点,同时又补充了这一观点。他认为,马克思只强调了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但没有说明如何决定。社会性格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起到了一个中介作用,经济基础通过社会性格对上层建筑产生影响作用,上层建筑也通过社会性格影响社会结构。因此,可以说社会性格具有改变社会的力量。用这样一种观点分析处在双重转折时期的中国人的性格,我们不难发现,逃避自由,追求安全感,市场型性格倾向正在抬头,而且在不断蔓延。无论在经济领域,还是政治领域,文化领域,甚至在教育领域,我们都能看到市场原则在大行其道,很多人为了适应社会而不惜放弃尊严与独立性,心甘情愿地随波逐流,抑制原创性性格倾向的发展。跑官买官,以权谋利,以权谋名,卖身投靠,出卖灵魂和肉体,公德沦丧,斯文扫地,自愿将自己物化的大有人在。这种市场型的非原创性性格又反过来引导并强化了人的追逐功名利禄的思想、情感与行动,改变着人们的价值取向,给社会及文化带来极大的危害。
       尽管如此,我们同时也还要看到深植于人的生命中的潜力——理性、爱、想像力、创造力并没有消失。这是被弗洛姆视为第一潜能的力量,只要人的生命存在,这一潜能就会存在,人就有自我救助的可能与希望。纵观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我们也清楚看到了第一潜能的发展构成的一种方向与趋势。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人一定会提醒自己发展生命中潜在的创造型性格倾向,抑制非原创性性格倾向,在改造性格结构的同时改造社会,创建一个以人为中心、人与自然与他人与自己和谐、健全的社会,有能力在追求多元化、差异性、丰富性的同时,保有一份人的独立与尊严。
       因此,弗洛姆的性格问题研究,既是中国人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学理资源,同时也对中国人自我意识的觉醒,个人潜质的实现,民族文化的重建,民族的伟大复兴事业的促进,具有理论与现实的双重意义。■
       注释
       ① 弗洛姆:《自为的人》,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年版,编者前言第1页。
       ② 同上,第51页。
       ③ 郭永玉:《孤立无援的现代人——弗洛姆的人本精神分析》,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129页。
       ④ 弗洛姆:《自为的人》,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年版,第47—48页。
       ⑤ 同上,第50页。
       ⑥ 同上,第50—51页。
       ⑦ 同上,第51—52页。
       ⑧ 同上,第53—93页。
       [王晓红:辽宁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 陈 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