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理论视野]论文学达尔文主义
作者:王丽莉 王晓群

《国外理论动态》 2007年 第12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文学达尔文主义是近十几年来西方出现的一种截然不同的文学理论流派,在西方学术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该理论以进化论和进化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为基础,试图彻底否定将科学知识置于“话语”或意识形态之中的后结构主义理论。文学达尔文主义的实践者认为,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后现代主义解构了西方传统的人性观念,而文学达尔文主义与进化心理学一样,将“人性”——即代表人类典型特征的动机和情感,作为自己的核心思想和研究对象。本文探讨了文学达尔文主义的思想内涵和基本特征,并评介了这种新的批评范式在文学研究领域的初步成果。
       20世纪末西方出现了一股反理论的思潮,各种宣判理论死亡的声音此起彼伏,不少批评家呼吁人们摆脱理论对文学研究的负面影响,极力倡导审美式的批评。然而就在近年理论创新处于低潮的时期,一种新的文学批评理论悄然诞生,并在西方学术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这就是文学达尔文主义,其代表人物是美国密苏里州立大学的英语教授、文学批评家约瑟夫•卡罗尔。1995年卡罗尔发表了宣言性的著作《进化论与文学理论》,并宣称文学研究新时代的到来。他在该书中提出:“知识是一个生物学的现象,文学是知识的一种形式,因此文学本身是一个生物学的现象。”①十几年来,他开拓性地做了两件事情:(1)清算以德里达和福柯为主体的后结构主义理论和批评范式;(2)尝试构建一种以达尔文进化论和进化心理学为基础的文学理论。2004年在其文集《文学达尔文主义》(Literary Darwinism)中,他再次疾呼“我们”都要为这个切实可行的宏伟壮举而努力。紧随其后,美国纽约圣劳伦斯大学的乔纳森•戈特沙尔(Jonathan Gottschall)与宾厄姆顿大学生物学家、人类学家丹尼尔•S.威尔逊(Daniel Sloan Wilson)合作编辑和发表了文学达尔文主义的第一部学术性文集《文学动物:进化论与叙述的本质》(The Literary Animal:Evolution and the Nature of Narrative,2005)。哈佛大学著名生物学家爱德华•威尔逊(Edward O.Wilson)在该书的序言中指出,如果文学达尔文主义获得成功,“不仅人性,而且其最外围的文学产品都能牢固地联接在生物学的根基上,这将是知识史上一个重大的事件”。本文拟探讨文学达尔文主义的思想内涵和基本特征,并介绍这种新的批评范式在文学研究领域的初步成果。
       一、对当下批评理论的批判
       文学达尔文主义是伴随着对其他各种批评理论的批判而诞生的,由于它要建立一个宏大的以达尔文进化论,特别是进化心理学为基础的文学理论,就不可避免地要与怀疑和解构一切的后结构主义观点发生冲突。文学达尔文主义的一个最基本观点是,过去几十年来西方文学理论和批评领域中的大部分概念,特别是占主导地位的后结构主义关于科学的假定都是错误的。20世纪最有影响的批评流派之一是“新批评”,该流派产生于上世纪30年代。此前的文学批评主要是语言和历史方面的研究,或道德性的审美评论。新批评强调对作品的“细读”,注重对作品主题、语气和风格等的形式分析,切断了作品与时代背景和作家生平的联系。但与传统的人文主义者一样,新批评的实践者对西方文化的经典,乃至西方文化本身仍充满了崇高的敬意。70年代后期,以雅克•德里达的“解构主义”哲学为先锋的“后现代结构主义”发动了一场革命,结束了“新批评”在英美文学研究中的统治地位。当下主要的批评理论原则都可以被归在“后结构主义”的标签下。
       新批评将文学文本视为意义自主的系统,后结构主义更是将文本自主的概念拓展到极致,使其不仅包括孤立的文本,而且包括整个文本领域,即由“话语”构成的社会。卡罗尔指出:“后结构主义最重要的信条是文本主义(textualism)和不确定性(indeterminacy)。”②他认为文本主义把语言或“话语”当作构成人类经验的基本要素,将人类和人类生活的社会统统视为语言或文化系统的产物,用德里达的话来说就是“文本以外别无他物”。后结构主义的另一位主要思想家雅克•拉康(Jacques Lacan)称世上没有元语言,因为一切所谓的元语言都需要通过语言来展示。没有任何方法可以超越语言检验或反驳我们的基本知识系统。所谓不确定性是指所有意义自身都相互矛盾,不可能有确定的意义,因此一切文本都将不断受到重新阐释。
       与新批评的保守主义的基本倾向相反,推动后现代革命的意识形态是激进的和颠覆性的。在政治上,后结构主义试图颠覆占主导地位的西方传统文化、心理和性规范。在福柯理论的影响下,后结构主义者将“知识”的主张等同于权力的行使,对一切已确立的“权力”形式都采取怀疑的态度,把它们当作资产阶级的、父权的、异性恋主义的、西方的、殖民主义的、白种人的、理性的和科学的来加以解构和批判。在认识论方面,后结构主义关于科学的理论试图颠覆“真理”和“真实”的概念,认为科学不过是另一种形式的语言。也就是说,在本质上,科学和科学的理性分析与其他来源的知识没有什么区别。罗蒂在其《哲学论文集:真理和进步》(1998)导言中的第一句话竟然是:“不存在真理”。后现代主义的科学立场与弗洛伊德提出的“有哪一门科学终归不是来源于一种神话”的著名反义疑问句同出一辙。③
       在20世纪初的二十多年里,文化自主性(cultural autonomy)和行为主义的条件作用说(behaviorist conditioning)彻底取代了达尔文在人类学、心理学和社会学领域的影响。在后结构主义革命前,大多数人文主义者都认为他们的智性活动在根本上有别于科学行为,其中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种文化”具有完全不同的研究主题和操作规则,产生不同的知识。④在这种框架内,进化论显然被排斥在人类的写作、阅读和批评活动之外。然而近半个世纪以来对达尔文思想的研究又取得了新的、重要的进展,并迅速扩展到认识论、社会学、心理学、伦理学、神经学、语言学和文学等诸多领域,使达尔文主义再次成为学者们关注的一个领域。
       二、社会科学领域的革命
       达尔文在《物种起源》第一版中曾预言:“在遥远的将来,我看到了更重要的广泛研究领域。心理学将建立在新的基础之上,即以进化的方式认识心理的动机和能力。人类的起源及其历史将得到阐明。”一个多世纪以后,社会科学领域发生的深刻革命实现了从古典生态学到社会生物学和进化心理学的演进。1975年爱德华•威尔逊颇受争议的《社会生物学:新的综合》(Sociobiology:the New Synthesis)发表,该书将现代进化生物学的研究范围扩展到人类行为,在最后一章试图说明人类社会和其他动物群体一样,遵从同样的生物法则,但没有足够的证据说明人的心理与进化的关系。三年后威尔逊的《论人性》(On Human Nature,1978)发表,在该书中他又以新的热情重新探讨这个问题。依据达尔文的自然选择理论,社会生物学用人的生物特征,特别是基因保持和延续来解释人的社会行为,认为人的所有社会行为都能找出进化的渊源,都是由其进化目的而传递的。到20世纪80年代末,进化心理学(Evolutionary Psychology)逐渐取代了社会生物学,成为近年来西方心理学中一股新的思潮。
       近年来社会生物学和进化心理学的大量研究成果不可抗拒地证明了人性(Human Nature)的真实存在,并证明人性在根本上制约着一切文化的构成。作为心理学领域一种新兴的理论范式,进化心理学反对经验主义的“白板”论,⑤并以进化论为理论基础,对许多心理学问题都提出了新的观点。进化心理学认为在进化历史的指导下可以更好地研究人类的认知和行为。进化心理学关于人性的基本观点可概括为:人类具有先天的人性;进化形成的心理机制是人性的基础,心理机制的特点决定了人性的特点;人性在进化过程中形成和发展;人性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影响生存和繁衍的适应问题。⑥
       
       在其传统的研究领域,进化心理学建构了一系列有价值的理论和研究假设。1964年威廉•D.汉密尔顿(William D.Hamilton)提出的广义适合度(Inclusive Fitness)理论被视为20世纪进化生态学最重大的突破,也是进化心理学的核心概念之一。广义适合度主要是将自然选择、性选择和亲缘选择相结合,既考虑个体繁衍的成功,又考虑个体对共同基因的亲戚繁衍成功的作用。在亲代的利他行为中很容易找到增加广义适合度的例子。广义适合度也适用于解释家族结构,如父母经常可以对孩子作出自我牺牲,以求家庭基因的延续等。
       尽管社会生物学和进化心理学在广义适合度等一些基本进化理论上有共同的观点,但在人类动机系统(motivational system)上观点是有分歧的。社会生物学家认为人类的主要目标是增加繁衍的成功,成为“适合最大化者”(fitness maximizer),而进化心理学家则认为人类是“适应执行者”(adaptation executor),人类的主要目标是解决人类祖先所面临的那些特定的繁衍和适应性的生存问题。
       进化心理学开辟了研究人类心理和理解人性的新途径。作为一种思想方法,进化心理学已经渗透到经济学、侵犯行为、法律、精神病学、政治、文学和性等许多研究领域。虽然通过自然选择适应的思想出现的时间不长,但“人性”的思想至少与文学本身一样久远,所有这些知识应该对我们理解文学有直接的意义。在达尔文之前,文学作家和文艺理论家虽然不承认人性进化的来源,但大多数人都承认人性的真实存在是文学再现的一个重要事实。20世纪社会科学领域的革命及其成果足以让文学理论家和批评家认真反思文学批评的现状。然而正如卡罗尔所指出的那样:“当下文学理论不仅没有吸收进化理论,反而还采用了一个教条主义的姿态,将自己置于与进化生物学基本原则无法调和的对立之中。”⑦
       三、一个新的批评范式
       正如达尔文通过研究动物来发现其进化模式,文学达尔文主义学者试图通过阅读小说来寻找人类行为的内在模式。他们认为不考虑某种人类普遍的行为模式,就不可能全面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因为这些行为模式已经嵌入我们的头脑中。像传统的理论家一样,他们相信“人性”的存在,认为文学作品为人性的需要而生产和消费,文学作品表现了人性。与后结构主义关于科学的理论不同,他们不寻求将科学吸收到“话语”理论中来,而寻求将所有学科范围内的推论和想像活动都归入到科学中去,进而在进化社会科学的框架内和科学的权威下,遵循一个跨所有学科的综合性原理。不难看出这些思想源于爱德华•威尔逊的哲学原理——“融通”(consilience),意为自然构成了一个统一的、因果关系确定的网络,在整体上一切知识领域都是相互关联、融会贯通的。根据融通的思想,物理制约着化学;化学制约着生物学;生物学制约着心理学、人类学和其他人文科学,所有这些科学都制约着文学、戏剧和艺术等其他人类文化生产的研究。⑧因此文学将是“人类进化研究开发的最后一个领域”⑨。
       《文学达尔文主义》从始至终贯穿着威尔逊的思想。在进化心理学“认知行为系统”的理论基础上,卡罗尔详细描绘了人类行为系统,并绘制了人性动机系统结构图,试图为文学批评提供一个可供参考的理论模式。他认为自然选择形成了生物体最大限度地传播自己基因的动机和情感,广义适合度是所有适应变化的第一推动力。他将行为系统集中在生育、成长、繁衍和死亡等几个生命历史主要的范围,并把它进一步分解为人类动机的两个基本形式:身体冲动(somatic effort)和繁衍冲动(reproductive effort)。他还将20世纪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艾克曼(Paul Ekman)提出的喜悦、悲伤、恐惧、愤怒、厌恶、鄙视和惊讶7种基本情绪渗透在行为系统中,并通过奥斯汀的小说《傲慢与偏见》对此进行了详细的描述。⑩
       这个模式强调了普遍智力的重要性,并对人类在虚构作品和其他审美想像活动上的投入给予了一定的关注,这不能不说是一个进步。更重要的是卡罗尔修正了人们难以接受的社会生物学家和“狭隘的”进化生物学家的立场,提出:“人既不是适合最大化者也不是适应执行者。他们是由人类生命历史循环的逻辑所构成和指挥的行为系统高度融合的定势。人性是由有条理的行为系统定势构成的,这些行为系统定势有利于分布在身体冲动和繁衍冲动基本功能中的目标的实现。”在进化史中人类所关注的恰恰是身体的生存和社会的维护:保证自己和家庭成员都有充足的营养和健康的身体、保卫家庭和部落、使部落成为更强大、更适合的社会单位等。
       四、写作、阅读和批评的实践
       当代著名英国作家伊恩•麦克尤恩(Ian McEwan)认为大量优秀的世界文学作品能够被准确地理解和翻译是因为在那些跨文化的故事中表现了我们共同的人性。他本人在创作小说《星期六》(Saturday,2005)的过程中曾对神经科学做过深入研究,并发表过一些文章和讲话探讨文学与科学以及与人性的关系问题。卡罗尔认为有意识地将达尔文的原则用于文学将会扩展而不是限制我们的世界观。许多作者都是凭直觉在这样做,他希望新的作家从一开始就知道如何运用所谓的“达尔文范式”,为小说提供一个更自然、更合理的基础。简•奥斯汀虽然不是达尔文主义者,但却创造了与自然环境完全和谐的人物,其代表作《傲慢与偏见》中充满了能让文学达尔文主义者产生共鸣的生活片断。如“小说中的女性人物都希望她们的男人有财产和社会地位。而男性人物则希望他们的女人年轻、貌美。但是小说中也显示判断个人品质最重要的准则是男女都要高于上述基本标准,并且还要有良好的品质和心灵”。如此这般,到小说最后一章,班纳特太太自然就成了一个头脑清楚、和蔼可亲、颇有见识的女人。
       高兹夏尔在读了德斯蒙德•莫里斯(Desmond Morris)的《裸猿》(The Naked Ape)之后重读荷马史诗《伊利亚特》。他说:“这一次我把《伊利亚特》看作是一部关于裸猿的戏剧,在争夺社会统治权、理想的配偶和物质资源的激烈竞争中,他们趾高气扬、以己为傲、斗志昂扬、挺起胸脯、炫耀地吼叫着。”他相信达尔文的进化论有助于理解《伊利亚特》血腥情节中所包含的妒嫉、不贞、争吵、谎言、欺骗、掠夺和杀掳等行为。通过对最近墓穴遗址考古档案的研究,他认为争夺女性的征战是诗歌的重要主题,诱因是古代男女比例失调,而不像评论家通常所想像的是领土之争。关于海伦、珀涅罗珀和女奴布里塞伊斯展开的激烈冲突不过是冰山一角。战争不仅是为了争夺海伦,更是为了争夺赫克托的妻子安德洛玛克和特洛伊那些普通男人所有的不知名的女人们。
       莎士比亚历来是一切批评流派的试金石,当然也是文学达尔文主义批评的重要主题。《纽约时报杂志》的一篇文章曾草率地评述说,在文学达尔文主义的镜头下,《哈姆雷特》成了关于一个年轻人在个人利益(杀叔父,即母亲的新夫,夺取王位)与其遗传利益(如果他的母亲与他的叔父生了孩子,孩子会成为带有他八分之三遗传基因的新兄弟姐妹)之间两难选择的悲剧。其实目前文学达尔文主义的相关批评已涵盖了莎士比亚戏剧的内容和形式,并追溯到戏剧的心理基础。瑞典乌普萨拉大学学者马库斯•诺迪兰德(Marcus Nordlund)通过7部莎剧讨论了爱的四种特殊形式。他认为将进化、文化和历史的解释融入到爱的概念中才是文学分析的最好框架。
       
       传统的观点认为戏剧是人类行为的真实反映,哈姆雷特在指导伶人排练时说:“自有戏剧以来,它的目的始终是反映自然,显示善恶的本来面目,给它的时代看一看它自己演变发展的模型。”这导致一个假设,成功的戏剧必须描绘出一个其特性与人类各年龄层次和文化特性相似的虚构社会关系网。戏剧要依赖人的社会认知能力,要能够理解人与人之间在现实社会中的关系,对戏剧情节的理解要依赖对主人公社会关系的理解。英国格拉斯哥大学詹姆斯•斯蒂勒(James Stiller)、澳大利亚纽卡斯尔大学丹尼尔•奈特尔(Daniel Nettle)和英国利物浦大学罗宾•邓巴(Robin I.M.Dunbar)联合撰文提出了研究这个假设的具体方法,并运用此方法对莎士比亚的10部戏剧进行了分析。他们认为这些戏剧的成功在于莎士比亚所描写的小集团或群体在规模、构成和社会结构上都十分符合进化心理学已经注意到的人类社会(包括狩猎—采集,huntergatherer社会)人际关系中的小集团和群体。这些戏剧中的关系网也体现了这类“小社会”在已经被注意到的人为和自然系统中的特征。
       生存是进化思想所关注的一个关键问题。新西兰奥克兰大学的布莱恩•博伊德(Brian Boyd)认为悲剧将主人公推向不亚于自然生活经历的生存的惊涛骇浪之中决非偶然,因为这对于文学非常重要,能够有力地抓住我们的注意力。在各种文化共有的7种情感中,有5种是消极情绪(恐惧、愤怒、厌恶、鄙视、悲伤),只有一种积极情绪(愉悦)和一种不确定的短暂情绪(惊讶),显然人类的情感系统更能适应消极情绪。转移危险和避免消极情绪比追求或坚持积极情绪更重要,因此悲剧的效果最强烈。
       五、结论
       目前世界各地采用进化论的视角从事文学研究的学者既包括将文学作品作为研究对象的进化心理学家和进化生物学家,也有运用进化论思想和进化心理学思想从事文学研究的学者等,近年来他们共同举办学术会议、开展合作研究和联合出版著作。由于他们的努力,人们正逐渐了解和认识这种将文学与目前正在发展的进化理论联系在一起的研究工作。毫无疑问,文学达尔文主义的出现拓宽了文学批评的视野,给批评领域带来了新的活力。
       然而,许多习惯文学批评的读者也许会赞同弗雷德里克•克鲁斯(Frederick Crews)在《文学动物》一书的前言中所注意到的问题:“就其本身而论,这类话语看上去更接近人类学和心理学而不是批评。”作为自称向正统批评实践挑战的新型批评流派,虽然文学达尔文主义对纲领性的描述已经比较充分,但他们对文学及其他艺术研究的理论仍然处于不确定状态,而且受到很大质疑。首先,文学达尔文主义要依赖进化心理学对人性研究的成果来建立自己的理论体系,而作为诞生仅20余年的交叉学科,进化心理学的各种思想和实践还处于融合和梳理阶段,尚无完整统一的理论观点。此外,进化理论将人和动物相提并论,强调生存和繁衍的最终动机,这不免有遗传决定论和忽视文化对进化的意义之嫌。人本身如此复杂,目前从进化的角度对人类所独有的社会行为的研究还不够深入,我们不可能奢望仅用一种理论就可以解释所有的心理现象和文学现象。其次,科学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人们推崇不同的认识世界的方式,科学和人文学科之间的鸿沟仍将继续存在,进化心理学与伦理观的冲突仍是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所以不仅文学达尔文主义本身需要有更系统的理论、大量有说服力的根据和更深入、细致的研究方法,而且从事其批评实践的人也需要了解在进化心理学等科学领域正在争论的问题,这将是更大的一个挑战。■
       注释
       ① Joseph Carroll,Evolution and Literary Theory,Columbia:University of Missouri Press,1995,P1.
       ② Joseph Carroll,Literary Darwinism: Evolution,Human Nature and Literature,New York:Routledge,2004,p15.
       ③ 诺曼•N.霍兰德:《后现代精神分析》,潘国庆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08页。
       ④ “两种文化”的概念是C.P.斯诺(C.P.Snow)1959年在剑桥大学的一次著名的演讲中提出的。斯诺本人是英国横跨科学和文学领域的一位杰出人物。
       ⑤ 行为主义心理学否认人性的存在,认为人的心理是一块先天没有内容的白板,强调人后天的可塑性或学习的能力。这也是达尔文生前生后一些哲学家和科学家共同的观点。
       ⑥ 徐宝朋、李雅娟:《进化心理学的人性观及其意义》,《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⑦ Joseph Carroll,Literary Darwinism:Evolution,Human Nature and Literature,P.15.
       ⑧ 1975威尔逊在《社会生物学》中首次公布了自己的思想,1998年又在《融会贯通:知识的统一》(Consilience:The unity of knowledge)中提出,人类像任何其他生物一样也是自然的一部分,应该按照进化论的思想来观察我们的行为特征,包括艺术和文学。他还指出在这个框架内人类的精神不仅不会遭到贬低,而且还将得到拓展。该书中有一章专论艺术。⑨ Jonathan Gottschall and Daniel Sloan Wilson , ed .,The Literary Animal : Evolution and the Nature of Narrative,Illinois:Northwestern Clnirersity Press,2005,P.xvii.
       ⑩ Joseph Carroll,Literary Darwinism:Evolution,Human Nature and Literature,PP.195—196.
        Ibid.,P.195.
        Jonathan Gottschall and Daniel Sloan Wilson ,The Literary Animal : Evolution and the Nature of Narrative, P.19.
        Ibid.,P.95.
        Ibid.,P.xviii.
        1996年高兹夏尔在美国宾厄姆顿大学英语系读研究生时偶而在旧书店里发现了动物学家莫里斯的《裸猿》(The Naked Ape,1967)。莫里斯观察到灵长类动物与人类行为之间有部分一致性。
        Ibid.,P.107.
        引文采用了朱生豪先生的汉译本。“nature”译为“自然”,评论家认为“nature”也包括“human nature”(人性)。
        James Stiller,“The Small World of Shakespeare’s Plays ,”Human Nature,Vol.14,No.4,PP.397—408.
       [王丽莉、王晓群:上海财经大学外语系]
       (责任编辑 希 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