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点摘编
作者:佚名
《国外理论动态》 2007年 第10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核不扩散已经死亡
自从1945年8月6日广岛原子弹爆炸以来,核不扩散这个概念就麻烦不断。如果说,最初的震惊导致全世界出现了好歹要消除这一武器的情绪的话,那么,这种情绪从此以后越来越得不到支持了。但这个概念却跌跌撞撞一路走过了62年,考虑到它从来都如此不讲道理,——因为任何国家都要放弃获得别国已经拥有的强大武器的权利,这个时间确实够长了。不过,2007年7月27日正式宣布的《美印民用核合作协议》可以认为是钉在这个馊主意棺材上的最后一枚钉子。
核武器的全部历史是对他者恐惧的历史。1939年夏天,甚至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之前,大物理学家列奥·西拉德(Leo Szilard)就对纳粹德国要制造原子弹并会比美国快得多深感忧虑。他注意到,德国已停止了从德国占领的捷克斯洛伐克出口铀。他说服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给富兰克林·D罗斯福总统写了那封著名的信,信中爱因斯坦让总统注意这个情况,并建议美国政府紧急支持该领域的研究。
由此产生了“曼哈顿计划”,参与其中的核科学家们整个战时都在设法制造一颗原子弹。德国一直未能解决制造原子弹的技术问题,但美国做到了。1945年7月16日,即德国投降两个月之后,“曼哈顿计划”在罗斯阿拉莫斯(Los Alamos)进行了所谓“三一实验”(Trinity Test),这是历史上首次受控的核爆炸。美国拥有了原子弹。
美国当时仍处于对日战争中。日本那时并没有发展核武器。问题是,要不要在对日战争中使用原子弹。正如我们知道的那样,杜鲁门总统决定投放两颗原子弹,一颗8月6日投到了广岛,另一颗8月9日投到了长崎。日本于8月10日提出投降。在美国为什么投下两颗原子弹的问题上长期存在着争论。官方的解释是,这样做缩短了战争,从而挽救了美国人的生命。无疑这是事实,即通过缩短战争挽救了美国人的生命,但明显以许多日本人的生命作为代价。
选择的投放时机一直很可疑。我们知道,苏联已经保证,要在对德战争结束整三个月时参加对日战争。德国人5月8日投降,从而苏联计划在8月8日对日宣战并这样做了。广岛的原子弹在8月6日投下来。如下说法似乎是合理的,即美国在投放时机上对苏联传递的一个信息就是:我们拥有原子弹——它很管用——而你们没有。所以,瞧着点!
杜鲁门总统在自己8月6日对美国人民的声明中说,罗斯福和丘吉尔在1940年就同意建立一个共同的核武器发展计划,因此,他与英国在原子弹问题上分享技术。此时,英国就成了第二个核大国。美国试图让核扩散就此打住。苏联显然不同意,它在1949年成功进行了本国第一次原子弹爆炸,随后在1953年又进行了氢弹爆炸。世界进入了MAD(确保相互毁灭)时期。很多人把所谓冷战从未变成热战的事实归功于美苏力量的这种“平衡”。
美苏两国都很愿意让核扩散就此打住。但这完全不符合双方最任性的强大盟友的心愿,即法国和中国。两国认为,作为对自己更强大盟友的一种政治制衡方式,获得核武器至关重要。法国第一次实现核爆炸是在1960年,而中国在1964年。世界已经到达了这一点,即所有五个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都拥有了核能力。五国便试图让核扩散就此打住。
1968年,《核不扩散条约》(NPT)得到了大批国家的签署。条约“承认”五个安理会成员为核大国。它规定,条约将在美、英、苏和其他40个国家批准后生效,这在1970年实现了。后来法国和中国在1992年也批准了这个条约,而在最高峰时最多有187个国家批准了这个条约。
核不扩散条约有三个支柱:(1)五个“得到承认”的核大国保证决不帮助任何其他国家成为核大国;(2)这五个国家保证采取步骤进行有效裁军;(3)所有其他国家都得到了在和平利用原子能上获得援助的承诺。
这些条件中没有一条真正得到了尊重。首先,尽管五个“得到承认”的国家可能只是偶然地直接帮助其他国家成为核国家,但这些其他国家能够并且确实在依靠自己的力量这样做。第二,没有实现重大裁军。恰恰相反。五个“得到承认”的核大国都扩充了它们的核武库,特别是美国。而关于和平利用核能的第三条变得极具争议,因为美国开始认识到这是一个漏洞,它让“其他”国家不受阻碍地最终走到了发展核武器的地步。
无论如何,正如我们所知,有三个国家一直拒绝签署核不扩散条约,即印度、巴基斯坦和以色列。所有三国都发展出了核武器。在理论上,美国采取了惩罚印度和巴基斯坦的措施(它们从不否认自己发展核武器)。美国向来对以色列保持沉默(它从不承认自己发展了核武器,尽管人人都明白这个事)。2003年,朝鲜退出了核不扩散条约,随后承认自己是一个核国家。
美国宣称伊朗正在发展核武器,有很多理由相信事实如此。近几年,有一批其他国家发出了模棱两可的声明,似乎它们或者已经处于发展这类武器的过程中,或者正在启动这类计划。至于说到美印最新条约,其中美国提出要在和平发展核能领域对印度提供大量援助,但却完全不限制印度进一步发展核武器。这样一来,它明显在奖赏而不是惩罚印度。大家对这个条约的正确解释是,当符合本国政治目标的时候,美国并不反对核扩散。那么,为什么其他国家要限制自己这样做?
罗马人有言:不要说死人的坏话。核不扩散已经死了,就不要说它的坏话了!▲
(2007年8月15日美国http://fbcbinghamton eduhtm 网站伊曼纽尔·沃勒斯坦文,路爱国译)
俄罗斯学者论中国政治发展前景
在理论上中国的中长期政治发展有三种基本前景。
第一种前景,向中国领导人施加更大的内外压力,促使中国政治向自由化方向加快改革速度。这些压力主要有:中国的经济增长越来越取决于美国和欧洲经济;中国内部从物质到精神都同西方紧密相连的寡头集团得到加强,对中国政治领导层中的一些力量施加影响;中国内部社会矛盾和领土矛盾加剧;中国政治或军事领导层内部发生动摇或分裂。
实施这个发展方案可能导致社会控制力急剧降低,能够在地区间滋生尖锐矛盾。在南部尤其是东部沿海部分地区,西方资本不仅对其社会生活各方面产生影响,而且对当地政府的决策影响也很大,完全可以借此隔断地方与中央政府的实质性关系。到那时中央政府对西部地区的开发和老工业基地的改造都无能为力了。贫富差距和城乡差别都会拉大。对下列情况的检查和监督都将面临困难:人口的出生率和增长率;移民问题;都市化与占用耕地问题。还有产生许多其他发展中的问题和弊端,这些都将转化为全面系统的危机。
美国的一些专门的组织和基金会、侨居海外的一些组织的情报工具和国际互联网、大部分的台湾和香港的报纸媒体都持上述观点。这种政治发展的趋势具有连续性,需要像在独联体范围内发生的“天鹅绒革命”一样人为地挑起全国危机。事实上,中国作为最早的社会主义国家之一在1989年已经有过一次被人挑唆的“天鹅绒革命”。
需要指出的是如果中国政治按照第一个趋势发展,会产生极其不良的后果,这对俄罗斯非常不利。首先正在策划的和已经发生的“天鹅绒革命”有连锁反应的趋势。现在发生的情况在1989年也出现过。但最主要的是如果中国出现按“自由主义方案”发展,就完全有可能在全球范围内出现一个反俄罗斯的阵线。到那时俄罗斯几乎是惟一一个遭到这个阵线集中力量破坏其国内统一及在世界经济和世界政治中的阵地的世界大国。
第二种前景可以看作是左派激进主义的观点,他们在原则上不承认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也不接受随之而来的在民众需要、社会结构、生活方式以及社会道德与精神方面的变化。
支持左派激进主义观点的因素首先来自中国社会内部:贫富差距进一步加深了社会分裂;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之间的对立;城乡差别;失业现象增加;生态危机。
论点摘编这种发展前景不仅对俄罗斯,而且对中国自身都不利。
第三种前景是中派主义坚持的,是对当前方针路线的改进与完善。中国社会现代化发展进入新阶段,要求进一步优化管理方式,其中需要解决以往产生并激化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已经成为深入发展的障碍。应该通过扩大社会基础增强政权合法性,首先需要照顾到至今还没有享受到经济发展成果的社会阶层。解决经济问题的同时解决尖锐的社会问题以及加强决策的公开性和透明性都会增强政权合法性。
中国按照这种发展趋势,一方面,到本世纪中叶完全有信心按照三步走的目标实现小康社会,另一方面,转型时期特有的政治、社会与经济的尖锐矛盾也会消除。
这种发展趋势可以巩固中国社会政治的稳定,其对外政策也将经过充分酝酿,具有可预见性,因此这种趋势对俄罗斯是有利的。为了实现这种发展前景,中国政府需要消除右派和左派激进人士以及支持他们的境外人士的影响,在这方面中国完全可以指望得到俄罗斯的政治与道义支持。▲
(摘自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所长、中俄21世纪委员会科学分委会俄方主席季塔连科院士和俄罗斯科学院经济战略研究所所长库泽科院士撰写的《中国-俄罗斯2050:共同发展战略》一书,庞大鹏译)
伊拉克与越南类比
乔治·W布什援引越南来为美国继续留在伊拉克进行辩护,这种类比反映了他的绝望和恶毒。很长一段时间里,布什政府一直拒绝这种类比。他们这样做的原因很明显。对大多数人来说,他们记忆中的越南是美国被打败了,而这一失败削弱了美国的世界影响力。
但是,美国国内有相当一批人相信,要是政客们当时不惊慌失措,美国本来能够赢得战争。乔治·W布什利用海外战争退伍军人协会(the Veterans of Foreign Wars)年会的机会于8月22日发表了他提出这个观点的讲话。可以肯定地说,这批特殊听众主要是那样一些人,他们普遍认为越南战争本来能够打赢,从而伊拉克战争也能够打赢。需要来分析一下布什的观点是否有理,为什么现在并且只是在现在他援引越南进行类比。
这是一个奇怪的观点。布什并没有就越南的军事形势以及为什么只要美国坚持下去就能打赢战争提供任何证据。相反,他的讲话完全集中在所谓撤退带来的后果上。他利用三个口号支持自己的观点:船民、再教育营和杀戮之地。船民指的是,很多在战时支持美国的越南人试图乘船逃离祖国,其中很多人命丧南中国海。再教育营指的是,战争结束后越南政府把很多反对他们掌权的人送到了所谓再教育营。杀戮之地指的是,在柬埔寨而不是越南,取得了政权的红色高棉政府在“杀戮之地”屠杀了大量的人。据说,所有三个后果都是美国撤军造成的,而假如美国不撤军,每一个后果都可以避免。让我们逐个进行分析。
很多支持美国的人在撤军后想要逃离越南当然是可以预测的,也是不可避免的。战争的失败者通常都想逃离他们与之作战的群体。但那些船民的死亡却并不是越南政府的责任。这是美国政府及其盟国的责任,它们拒绝向这些人慷慨开放自己的边界。只要把这些船民的命运和多年来离开古巴的那些船民的命运比较一下就清楚了。与前者不同,后者得到了美国的热诚欢迎。
再教育营条件严酷。很多人死在那里,更多的人遭了大罪。但尽管如此,死人的数量大大少于战争导致的越南人死亡数量,并且很可能少于假如战争延续下去还会死去的人数。不管怎样,有什么证据表明,假如美国再打下去,它真能打败越共?而假如反越共的人胜了,他们不建立他们自己的再教育营的可能性又有多大?
最后,说说杀戮之地。这是所有观点中最怪异的一个。没有越南战争,红色高棉永远不会出现。是美国罢黜了西哈努克亲王,而他是红色高棉最大的障碍。不是批评美国介入越战的西哈努克在位,而是美国让缺乏大众支持一个将军朗诺(Lon Nol)推翻了西哈努克,而朗诺政府随后又很容易地让红色高棉推翻了。
布什在分析中避而不谈的要害是没有发生的事情。当年美国介入越南的主要理由是多米诺理论,即如果越南倒向共产党,亚洲其他国家将紧随其后。不但这种情况没有出现,而且非常不同的情况出现了。今天,越美关系非常友好,越南的经济也在繁荣和增长。按照美国标准,它可能还不“民主”,但它是“友好”国家,而不是敌对国家。
那么,既然如此,为什么布什现在首次援引它以前竭力回避的越南来进行类比?我上面说过,部分出于绝望,部分出于恶毒。绝望是由于出现了要求尽快从伊拉克撤军的巨大公众压力。布什已决意推迟做任何决定,说皮特劳斯将军(GenPetraeus)9月15日将向他和国会报告“大量增兵”是否成功。他说,他将根据将军的报告就伊拉克问题作出自己的决定。但是,现在人们才知道,皮特劳斯将军要向国会提交的报告将由布什办公室撰写。这就是说,布什要根据一个他写给自己的报告来做出关于伊拉克问题的决定。
布什还邀请“政治旅游者”去伊拉克进行指导下的旅游,看美军在安巴尔省(Anbar)干得多棒,美军在该省与逊尼抵抗力量的一派达成协议,让他们去打击另一派。这给几个民主党政客留下了深刻印象,他们现在不大愿意否认“成功”。布什一伙确实承认,总体政治局势非常糟糕。伊拉克总理努里·马利基(Nouri alMaliki)完全不喜欢美国在安巴尔省达成的交易,也不赞赏要他采取行动打击多派别民兵组织的压力。在访问叙利亚期间,他直截了当地说,除美国之外伊拉克还有其他的政治选择。传言马上就出来了,说美国可能正在鼓动一场军事政变。目前这才是一个可与越南类比的情况。美国的干预开始真正变糟是在美国安排了一场反对南越总理吴庭艳的军事政变之后。所以,绝望是由于以下事实,即留在伊拉克的理由经不起检验。《外交政策》杂志最近对所谓外交政策专家进行的一次民意测验表明,80%的人认为伊拉克战争对美国的国家安全目标具有“非常负面的影响”。如果把回应者按自我标榜分类,那么,那些称自己为“保守派”的人中甚至有60%给出了同样的回答。
但为什么恶毒?乔治·W布什正在为未来做准备。从越南撤出的总统是共和党人即杰拉尔德·福特,他这样做是在另一个共和党总统理查德·尼克松让美军长期消耗之后。布什不会撤军。但他相当肯定,下一任总统将被迫这样做。他也相当肯定,下一任总统将是一个民主党人。所以,他正在为“从背后插上一刀”的指责活动进行铺垫。未来十年我们会听到很多这类指责。▲
(2007年9月1日美国http://fbcbinghamtonedu/cscmpghtm网站伊曼纽尔·沃勒斯坦文,路爱国 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