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讯·书评]孟捷慕的《中国幻想》简介
作者:张春颖
《国外理论动态》 2007年 第10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本杰明·肖伯特在《亚洲时报》2007年3月17日发表文章《中国的第三条道路》,介绍孟捷慕的新书《中国幻想》,认为孟捷慕的如下观点值得重视:中国未来既不会大崩溃,也不会走向民主化和顺利发展,中国未来可能的局面是:经济富有但政治体制中的一些基本因素仍会基本保持下来,美国事实上在强化中国的集权主义体制,因此美国应该迅速改变和中国结触的政策,否则未来将面临与中国的巨大冲突。这种观点反映出,面对近些年中国开始反思新自由主义从而可能走向稳健发展、美国传统的和平演变战略可能失灵的形势,美国可能采取新的对华战略,因此值得关注。文章主要内容如下。
孟捷慕(James Mann)是一名长期从事中美关系问题研究的专家。在新著《中国幻想》中,他试图对中美关系作出新的评价。
孟捷慕避开了有关中国的种种预测性断言,如中国的经济即将崛起,或者中国的经济将不可避免地崩溃,又或者是中国将来将民主化。孟捷慕想让我们思考以下问题:如果中国成功地继续其现行的经济道路,但其政治体制没有任何根本的改变,那该怎么办?换句话说,如果中国完全融入世界经济,然而仍然保持其原有的政治制度,那又该怎么办呢?
孟捷慕设想了中国发展的三种可能前景:顺利发展前景、剧变发展前景和第三种前景。很明显,孟捷慕最感兴趣的是最后一种,他也希望美国的政策制定者和普通公众关注这一前景。不论读者可能偏向于哪一种前景,孟捷慕的想法是不必过多考虑中国本身,而是更多地关注我们对于这个国家的看法和观点。这是一本“关于中国问题研究中的语言、形象、隐藏的假设和令人质疑的逻辑的书,后者都是政治家、企业总裁、学者和外交家等有权力的人在讨论当代中国问题时使用的东西”。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孟捷慕书中最容易得到认可的关于中国发展的可能前景是顺利发展前景。由此引出的议论是中国的经济增长必将导致中国政治制度的积极变化,很可能导致民主本身的变化。这一基本观点可能已经被经济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W阿瑟·刘易斯很好地阐述了。他曾说过:“经济增长的优势不在于财富能增加幸福感,而在于财富拓宽了人类进行选择的范围。经济增长的实质是它使人类对环境的控制能力越来越强,因而使人能够享受到更多的自由。”
顺利发展前景是经济增长促进政治自由这种信念的现代化身。正如孟捷慕指出的,这种立场正体现了尼克松以来历届美国总统对华政策的特点。现任总统,一个因为让民主在其对外政策中扮演重要角色而自豪的男人,在1999年11月曾非常明确地认同中国的顺利发展前景,他说:“贸易的内容不仅仅是钱,还有道德……经济自由会创造自由的习性。自由的习性会创造民主的期望……与中国进行自由贸易,机会就会站在我们这一边。”
这种顺利发展前景观的流行并不能归功于它的方便性。这可能是对于中国的现状最容易让人接受的和最经常听到的解释和观点。那些发现自己已经被北京、上海这样日益繁荣的城市深深吸引住的企业总裁们,看到了一个国家正在飞速发展,这就是中国。这些商业人士在中国寻觅和发展自己的合作伙伴,后者努力想实现自己的商业现代化或想更新他们的工厂,并对利润和收入增长非常感兴趣。
必须承认,中国人的这些兴趣和中国过去的毛泽东思想并不一致,这些是中国变革的标志,值得重视和鼓励。中国给美国人的印象是,中国商人正在以飞快的速度适应新的做事方式,他们的社会正在经历一次整体的转型。因此,很多美国人预测中国经济的优势发展和政治变化都是有可能的。
这种想法的吸引力在于我们相信“他们”想要的也是“我们”想要的,因此“他们”将会变得像我们一样。在某种程度上,世界是扁平的,这是美国《纽约时报》专栏作家弗里德曼的设想,这是一个这样的世界:中国人吃麦当劳的汉堡,喝星巴克的咖啡,通过这样在短期内与美国的生活方式接近,直到达成他们长期的愿望,即拥有我们已经实现了的政治自由和经济机遇。孟捷慕把弗里德曼的这种设想称作“星巴克谬论”:“中国人正在吃麦当劳或者穿了The Gap的衣服,美国作家们就跑过去声称他们已经变得像我们一样了,因此他们的政治体制也将变得像我们的一样。”
为了回应这种争论,孟捷慕提出了两个问题:谨慎和教育。应该意识到在讨论中国的民主化问题时,许多人会提及在亚洲已经成功的例子,例如韩国、新加坡或台湾,孟捷慕希望我们谨慎地对待这个问题,因为中国完全不同于那些经常被引用的亚洲国家和地区。
单就国土面积而言,中国与其他亚洲民主化成功的国家和地区就明显不同。还有,中国维护自己的自主权,在地区冲突中拒绝美国军队的保护。但是孟捷慕指出中国与那些亚洲国家和地区最主要的不同在于中国的中产阶级在阻止民主化方面可能起到的作用:“中国原来的农村和城市的比例,在毛泽东时代大概是4∶1,即4个农民比1个城镇居民。”“现在中国农村和城市的比例明显缩小了,成了2∶1,主要原因是农民工进城。但是这种农村和城市比例存在的巨大的不平衡的意义没有改变。假如中国在全国范围内选举,如果农民选择代表他们利益的人,与那些在城市中喝星巴克的人分开,那么城市中产阶级就会输。在一张中国的选举地图上,最大的城市像上海、北京、天津和广州看起来可能就像中国大平原上的小金星,被一片红色的海洋包围。”
孟捷慕认为中国新的中产阶级可能会害怕新一波的民粹主义的到来,这会遏制经济现代化的潮流,进而摧毁他们正在享受的脆弱的幸福。因此,急于进行政治改革将会把中产阶级置于与农民同样的地位,这一想法因而受到了大多数人的抵制,这些人是到中国参观旅行的美国人主要接触的对象。
这是孟捷慕的论点中比较复杂的一部分:在中国的经济增长中占支配地位的人容忍一党执政有他们自己的理由,美国政治家和政策制定者不能完全理解他们的这种理由。孟捷慕从来没有断言中国的民主化是不可能的,也没有说过是可能的;他的书以其复杂的内容对中国所处的现状发表了见解。无疑,这本书针对我们能够怎样看待和应该怎样看待中国的发展提出了问题。
孟捷慕探索的中国的第二个发展前景是剧变前景。贫富差距扩大及强权与弱势间的分歧的加深会不可避免地导致中国的崩溃。正如孟捷慕所写的,关于中国崩溃后将发生什么存在多种理论。有些人认为危机会导致民主,比如《中国的民主化将来》一书的作者布鲁斯·盖利。其他人则持不同观点,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是章家敦,在其《即将到来的中国大崩溃》一书中,他提出这种情况会导致大萧条、衰败和分裂。很明显,孟捷慕对此持怀疑态度,他写道:“中国大陆对于成功地使整个中华民族保持团结一致有着悠久的历史。这个国家有可能会像20世纪日本入侵时期和中国内战时期那样出现短期的分裂,但是中国大陆总能以截然不同的、统一的政治实体成功地实现统一。中国会分裂的预言与这个强有力的历史传统是背道而驰的。”
在美国在伊拉克遭遇困境之后,崩溃不可避免地会导致民主化的言论似乎市场越来越小了;美国人不应该再犯同样的错误了。
孟捷慕提出的最后一种中国发展前景很明显是他自己最为支持的:“思考第三种前景,我们不一定要假定25年之后中国仍由现在的执政党领导。名字和语言都有可能改变……然而,现行的政治体制中的一些基本的东西仍会完整无缺地保存下来。”“大的政治对立、出版自由以及超越地方的选举都不会出现。将会出现的是一个有力的安全机构,以防止有组织的政治反对者的产生。换言之,尽管中国会变得越来越强大,越来越富有,但是不会从根本上改变其政治体制。中国会沿着同现在一样的政治路线走下去。”
书讯·书评孟捷慕认识到许多人会将中国整个法律法规方面的变化以及乡村层面的民主改革看作重要变化的信号,他认为,在这些变化的表象下面,不变的是中国的基本的政治制度。无论孟捷慕是否正确,也无论这些变化最终是否会导致一党制以外的积极变化,这个问题只有历史才能给出答案。
在最新的美中经济和安全评估委员会上,孟捷慕发表了对中国这种发展前景的预测和理由。这一前景遭到了一些委员的质疑,他们认为,尽管与期望相比,中国走向民主化是渐进的、缓慢的,但中国的现代化不可避免地会导致民主化。在某种程度上,委员们的问题是源于他们的困惑,那就是“如果不是这样,那能怎样?”许多同意孟捷慕的说法的人发现自己也陷入了一种困境,那就是怎样解决孟捷慕所提出的问题以及对于他所关切的事情能做些什么。
孟捷慕的这本书的目的是使美国人重新评价他们的政策。顺利发展前景和剧变前景的支持者们对孟捷慕的观点提出了批评,但是,对于孟捷慕提出的更深入的问题却无法回答,也无法提供一个可靠的系统可以使外人能够决定中国向哪个方向发展。
难免有些人会认为孟捷慕对有关中国的观念的质疑,实际上破坏了正在顺利发展的趋势,并不是通过建设性批评来建设这个国家。然而,孟捷慕认为有更多潜在的问题:“美国对中国的构想的失败在某些方面与它没有能力处理恐怖主义问题类似。这两种情况的主要障碍在本质上是观念上的障碍。”如果美国能回首过去,并认识到与中国的联系最终是由经济原因支撑的,认识到美国事实上是强化了一种集权主义的体制,而不是改变了它,美国人能接受吗?
当美国有这样的认识时,政策上的突变会比向中国直接施压更糟糕吗?即使这种压力造成了两国间经济上的不稳定?还有一个问题,我们认识到我们的贸易政策使中国受益而伤害了美国的许多部分,但美国仍然实行这种政策,这是因为美国人认为这样的痛苦如果意味着中国的民主化就是值得的。
历史以令人沮丧的必然的妥协为标志。几乎没有人否认世界正在对中国作出妥协,人们都同意,只要中国朝着变化取得一些进步,那么,它就会逐渐进入现代化。但是什么是充分的变化?什么又只是表面的变化呢?倘使没有发生有意义的变化,带来了一个强大的资源丰富的集权主义的中国又会怎样呢?
如果孟捷慕是正确的,中国近期快速发展的历史意义,可能更多地与我们的认识有关,我们不能总是把自由观念压缩到经济和金融问题中。有时候,变化是从观念的接受开始的,这些观念的价值不是市场所能衡量的。经验说明,要改变我们对国家和文化变迁的观念,这可能是一个痛苦而漫长的过程。
[张春颖:北京物资学院外语系]
(责任编辑 飞 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