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专家访谈]国外文化产业理论与实践及其借鉴意义(摘要)
作者:本刊记者

《国外理论动态》 2006年 第11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编者按: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要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大政府对文化事业的投入,逐步形成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了实现这一宏伟目标,我们必须加强文化产业理论和实践的研究,并使其服务于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为了了解这方面的情况,我们采访了山西财经大学原校长、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促进文化产业快速健康发展问题研究》首席专家冯子标教授,下面是他同本刊记者的谈话。
       记者:近年来,文化产业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深圳市提出要将文化产业打造成为第四支柱产业,北京市要建立文化创意中心,今年5月份结束的第二届中国文化产业国际博览会也取得了圆满成功。但大家对文化产业的概念和性质还存在不同的认识,您能否介绍一下国外理论界对文化产业概念的界定,并谈谈您对文化产业概念及其性质的理解。
       冯子标:文化产业概念最早是法兰克福学派的阿多诺与霍克海默1947年在《启蒙辩证法》一书中首次提出的。但是,这一概念的演变经历了漫长的过程。澳大利亚昆士兰技术大学的斯图亚特·坎宁安教授将其概括为四个阶段:20世纪30—40年代法兰克福学派的否定性观点;20世纪70—80年代文化被重新用来界定已成型的商业产业;撒切尔时期城市重建等实用艺术的实践,以及后来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对艺术的应用。比较有代表性的界定有:英国曼彻斯特大学贾斯廷·奥康纳认为文化产业是指以经营符号性商品为主的活动,这些商品的基本经济价值源自它们的文化价值;安迪·C.普拉特博士提出文化产业生产体系说,认为文化产业体系包括内容的创意、生产输入、再生产和交易四部分。前国际文化经济学会主席大卫·索斯比用一个同心圆来界定文化产业的行业范畴;芬兰的芮佳莉娜·罗马则提出了文化产业的金字塔模型,在金字塔模型中,文化产业处于金字塔的顶端,处于塔底的是由经济、技术和艺术组成的三角,这个三角支撑了文化产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文化产业是“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存储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澳大利亚将文化产业称为文化和休闲产业。在英国,文化产业被称为创意产业,是指“源于个体创造力、技能和才华的活动,而通过知识产权的生成和取用,这些活动可以发挥创造财富和就业的潜力”。
       在我看来,国外文化产业界和政府对文化产业的界定都是根据研究角度和本国情况进行的,我基本赞同我国政府对文化产业的界定,即文化产业是“从事文化产品的生产、流通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活动的行业总称。其特征是以产业作为手段来发展文化事业,以文化为资源来进行生产,向社会提供文化产品和服务,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但是,国家统计局颁布的文化产业统计指标体系存在将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混同的不足。这涉及对文化产业性质的理解。我的理解是它具有以下属性:1.与文化事业侧重于提供公共文化服务不同,文化产业将产业化的经营方式和手段运用于文化的传播、生产和消费过程中。2.文化产业是一个知识密集型的创意产业。知识和来自于市场、又服务于市场的创意是文化产业的核心,是财富的直接来源。知识产权在文化产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发展文化产业的最基本的权利。3.文化产业是一个高收入弹性产业。只有当收入达到一定水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占据重要地位时,文化产业才能得到快速发展。4.文化产业具有较强的扩展性。不仅经济和文化中的各个环节都可能是文化产业的范围,而且文化产业还在经济和文化之外拓展了以知识和信息为资本的全新领域。5.文化产业具有意识形态性,在通过产业化手段和方式生产、传播文化的过程中,文化的意识形态性必然得到发扬,而不是被消除。6.文化产业具有全球化特征。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全球都将出现文化产业发展热潮,一个全球化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制造、流通体系正在逐步形成。7.文化产业具有较强的风险性。一方面,经济强势国家的文化借助文化产业成为一种强势文化,使民族国家的主权弱化和传统文化边缘化,民族国家出于保护本民族文化的目的对文化产业进行规制,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政策风险。另一方面,文化产业的创意特点使得其风险性增强。
       记者:文化产业理论首先发端于国外,请您介绍一下国外文化产业理论发展状况和主要流派。
       冯子标:西方文化产业理论诞生于法兰克福学派对大众文化批判形成的文化工业理论。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在1947年出版的《启蒙辩证法》中专门用“文化工业:作为大众欺骗的启蒙”一章篇幅对文化工业进行了批判。同为法兰克福学派的瓦尔特·本雅明对文化工业则持肯定态度。本雅明指出,工业化时期对艺术及其内容的复制消除的不是艺术本身,而是某些特定形式的艺术,艺术的认识功能仍然能够得到保持。法兰克福学派对文化工业态度的不一致,引发了长期的关于大众文化的争论。继法兰克福学派之后,西方文化产业理论沿着两条线路发展。一条是文化产业的基础理论线路,一条是文化产业的应用理论线路。
       文化产业基础理论肇始于英国伯明翰大学文化研究中心,被业界称为伯明翰学派。其代表人物有雷蒙·威廉斯、斯图尔特·霍尔、托尼·本尼特、约翰·费斯克等。该学派侧重于从文化研究角度研究文化产业,特别是文化产品中所包含的文化内容。其研究路径是对文化产品的内容进行意识形态的探讨,对文化产业的符号生产机制和生产原则进行研究。
       文化产业应用理论是在文化产业理论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主要发展时期是在20世纪80年代之后,代表人物有查尔斯·兰蒂、安迪·C.普拉特、芮佳莉娜·罗马等。该学派将研究的重心放在了有关文化产品的研发、生产、营销、管理、运作以及文化产业与就业、地区发展的关系和文化产业政策方面上。
       记者:文化产业理论在国外取得很大程度的发展,那么,我国的研究情况怎样?尤其是您和您的学术团队是如何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工作的?
       冯子标:我国对文化产业的研究起步较晚,据考证,第一篇探讨文化产业的文章1991年才发表在《上海文论》上。1997年,以《读书》第2期发表一系列关于大众文化的文章为标志,文化界掀起讨论大众文化的热潮。在这场争论中,大众文化的地位逐步得到普遍承认,文化产业才获得了理论上的主导性话语权。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全面提高我国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综合竞争力”,把积极发展文化产业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这标志着文化产业在我国得到了正式确认。文化产业理论进入了科学的殿堂。从目前来看,我国文化产业理论主要集中在文化产业应用理论方面,包括对文化产业概念、性质与发展规律的探讨;文化产业宏观研究;文化产业与地
       区竞争力;文化体制改革与文化产业发展;传媒、广电、报刊、演艺、广告等文化产业内部各行业发展研究;文化产业投资、消费和市场等。
       总体而言,我国文化产业理论的研究呈现出以下特点。1.整体上处于起步阶段。对文化产业性质和规律的认识还处于逐步深化过程中,没有形成相对成熟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框架;全国还没有形成一个研究文化产业的队伍;研究方法以定性研究为主,很少有定量分析。2.经济学和管理学的研究严重欠缺。当前,我国文化产业理论仍然以文化研究为主流。从经济学和管理学角度进行的研究处于边缘位置。3.微观层面的研究急需强化。多数学者侧重于宏观研究,部分学者开始深入到中观层面,从微观角度进行的研究非常不足。4.跨学科的研究有待加强。我国文化产业理论基本上处于单打一的状况,与文化产业多学科交叉的特性相悖,跨学科的研究极少。
       我和我的团队是2003年正式开始文化产业的研究的。在研究之初,我们就根据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和我们对文化产业性质的理解,确立了从经济学角度研究文化产业的研究定位,试图将文化产业纳入经济学研究范围,构建文化产业的经济学基础理论。三年来,我们主要在以下方面取得了突破,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研究特色。1.初步构建出一个文化产业的经济学研究框架,即分工——比较优势——产业发展——贸易。这一框架基本涵盖了文化产业发展涉及的从基础理论到应用研究的所有问题,勾画出一条文化产业健康发展的道路,为从经济学角度研究文化产业奠定了基础。2.在全国率先开发出一套文化资源评估指标体系和一套文化产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我们建立了集资源品相要素、价值要素、效用要素、发展预期和传承能力于一体的文化资源评估指标体系,依据此指标体系将文化资源分为开发型、保护型和开发保护型等不同类型,从而有利于实现文化资源的可持续开发。从产业化角度对一地的文化产业发展状况和潜力进行评价,以便于从宏观上把握一地文化产业发展态势及其努力方向。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初步形成了一个文化产业的经济学研究团队,在这个团队中,既有从事理论经济学研究的学者,还有从事统计学、计量经济学、产业经济学、金融学以及国际贸易等应用经济学研究的学者。这个团队已经完成了专著3部,省级课题3项,正在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促进文化产业快速健康发展问题研究》等课题4项。我们出版的《分工、比较优势与文化产业发展》、《大趋势:文化产业解构传统产业》和《评价文化:文化资源评估与文化产业评价》就是我们经济学研究的产物。
       记者:据我所知,您多年从事经济学研究,您是怎样进入到对文化产业的研究的?同时,您刚才讲要将文化产业纳入经济学研究范围,建立文化产业的经济学研究框架,请您具体谈谈这方面的情况。
       冯子标:是的,我多年从事经济学研究,对文化产业的关注是在2000年以后开始的,当时,山西省委在贯彻十六大精神制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时,提出了要建设文化强省。为推动文化强省建设进程,山西省委宣传部成立了山西省文化产业研究中心等8个研究机构,由我担任山西省文化产业研究中心的主任,并将中心的研究任务确定为:“为建设文化强省提供智力和理论支撑”。担任了这个职务就要履行职责,同时,也与我对文化产业的关注结合起来,就这样我开始了文化产业的研究。
       如前面所讲,将文化产业纳入经济学研究范围,建立文化产业的经济学研究框架是我们在认真考量下确立的。现在已经初步形成的分工——比较优势——产业发展——贸易研究框架的基本逻辑是:社会分工的演化,推动物质生产力发展,释放了文化生产力,文化产业兴起,根据各地比较优势,形成文化产业的分工体系;随着文化产业规模扩张,文化产业开始解构传统产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文化的异质性和资本带动下的产业扩张,推动文化贸易发展,文化产业纳入国际产业分工格局,在全球范围内确立比较优势,发展文化产业,调整产业结构,开始新一轮的竞争和循环。这一框架从经济学的分工理论入手,逐步进入到产业经济学、国际贸易学、金融学、国际经济学等领域,从而形成了一个文化产业研究的经济学体系。在《分工、比较优势与文化产业发展》一书中,我们运用分工理论分析文化产业兴起的逻辑,运用比较优势理论分析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在《大趋势:文化产业解构传统产业》一书中阐述了文化产业解构传统产业的机制和路径。我们正在进行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促进文化产业快速健康发展问题研究》中,则运用这一研究框架全面考察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将重点放在文化产业群和文化贸易方面。
       记者:文化产业解构传统产业,“解构”这个词用得好,请您具体谈一谈内在的机理。
       冯子标:解构一词是一个哲学词汇,用它来概括文化产业对传统产业的作用比较合适,所以我将它引入对文化产业的研究中。我们提出文化产业能够解构传统产业这一观点是基于对产业演变规律的判断。工业化时代产业结构的演变主要依靠技术展开,但是,随着经济文化化和文化经济化浪潮的兴起,文化需求成为主导性需求,产品的文化含量越来越高,文化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文化经济一体化成为必然的趋势,文化在产业结构演变中的作用逐步凸现出来,技术成为实现文化价值的手段,工业结构在文化引导下调整,第三产业由服务于物质生产转变为以文化为中心。文化成为产业结构演进的新逻辑。
       与技术逻辑的产业演进主要依托产业间的技术关联不同,文化逻辑的产业演进主要依托文化的传承功能及其引发的技术、市场联系,主要通过文化产业的发展来实现。文化产业通过渗透机制、转换机制和提升机制实现对传统产业的解构。渗透机制指文化产业的发展促进文化传播,文化理念渗透到传统产业的设计、生产、营销、市场、品牌、经营管理等环节,从而改变传统产业的价值创造链条,对传统产业的价值创造起到画龙点睛之效。转换机制是指随着文化产业的发展,资源逐步从传统产业流入文化产业,从而加剧了传统产业之间的竞争,促进传统产业内部自身的结构调整,达到移花接木的效果。提升机制即意味着文化产业通过提升工业、服务业的文化含量与经济价值,提升整体社会经济的质量,完成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改变,实现对传统产业点石成金的效果。
       根据文化对产业的影响力大小及其方式,在渗透、转换和提升机制基础上,我们从文化角度对产业进行了重新分类。1.文化主导产业,即以文化作为主导发展要素的产业。在该类产业中,文化是其发展的灵魂和核心,技术、资本等其他要素服务于文化的展示和传播。2.文化驱动产业,即文化作为重要驱动要素的产业。该类产业有自身的发展要求,但是,文化与其他要素共同构成该类产业的驱动要素。3.文化提升产业,即文化元素能够提升产业竞争力的产业。此类产业有自身的运行规
       律,脱离文化因素也可以发展,但是,文化元素加入后,会不同程度地提升其竞争力和发展潜力。4.文化渗透产业,即受文化产业影响较弱,文化影响力需要逐步渗透的产业。该类产业基本上属于纯粹物质性产业,且主要处于中间产品生产领域,与精神文化需求距离较远。文化产业解构传统产业基本上根据这四类产业展开,走出了包括:文化主导产业--文化渗透产业--产业结构调整;文化主导产业--文化提升产业--文化渗透产业--产业结构调整;文化主导产业--文化驱动产业--文化渗透产业--产业结构调整;文化主导产业--文化驱动产业--文化提升产业--文化渗透产业--产业结构调整等具体路径。
       记者: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态势如何?国外文化产业理论对我国有哪些借鉴作用?
       冯子标:我国文化产业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原因是党和国家的重视,如刚才所讲,2000年中央在关于国家“十五”规划的建议中,首次提出要“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从而将文化产业发展纳入国家整体发展规划中。2002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把“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确立为解决我国经济发展的结构性矛盾和体制性障碍的重要政策措施,对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进行了功能性战略定位。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进一步明确要“全面提高我国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综合竞争力”,把积极发展文化产业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2003年召开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经营性文化企业的改革目标、文化体制改革的目标和文化产业政策的方向。2004年,国家启动了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2005年,颁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全面启动文化体制改革。就目前的发展情况看,据第一次经济普查数据显示,2004年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为3430亿元,占GDP的比重仅为2.15%。上海、广东、北京等地的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6%左右。当然与国外相比,差距还很大。
       国外文化产业理论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既具有适用性,也存在诸多约束。其借鉴作用体现在:1.文化产业理论有助于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长期以来,我们忽视、甚至抑制文化生产力的发展,不仅给国家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而且制约了我国文化建设步伐。文化产业理论则为我国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提供了理论借鉴,有助于我国文化生产力的发展。2.文化产业理论抓住了产业结构演进的趋势,为我国改变国际产业分工格局带来了机遇。尽管文化产业在国际上也属于一个新兴产业,刚刚兴起,但是,文化产业理论从技术、市场等方面指出了文化产业在未来产业结构调整中具有主导和支柱地位,从而为我们指明了国际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有助于指导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有助于我们在起步阶段就占据文化产业的制高点,从而为有效改变我国在国际产业结构分工中的不利地位带来了机遇。3.有助于我们正确处理文化的意识形态性和经济性的关系,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文化具有意识形态和经济双重属性,长期以来我国过于侧重文化的意识形态属性,忽视经济属性;侧重于采用事业手段发展文化,忽视产业手段在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文化产业理论为我们展示和论证了以产业手段进行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尤其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产业是文化建设的重要手段,从而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国外文化产业理论在我国应用存在如下诸多约束。1.我国对文化产业属性的认识还没有统一。由于文化产业在我国发展时间较短,人们对其还需要一个认识的过程,尤其在文化产业的意识形态性和产业性之间的关系把握上还需要一个探索过程。这就使得文化产业理论在我国的应用还缺乏足够的思想观念支持。2.我国还没有达到文化产业充分发展的成熟阶段。从国外文化产业发展实践和理论看,它们都诞生于后工业化时期,人们的需求结构以精神文化需求为主,产业结构以服务业为主,服务业以服务于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为主。然而,我国刚刚步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工业体系的建立是核心任务,服务业也以服务于物质生产和工业化为主。在这种情况下,文化产业的发展会面临诸多约束。尽管从增长速度看,我国文化产业会有一个较快的增长时期,但文化产业还难以成为我国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3.文化产业发展缺少强有力的要素支撑。工业化是我国当前的核心任务,与工业化相并行的是信息化,无论工业化,还是信息化都是一个资本等要素密集使用的过程,这必然会使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缺乏资本、技术、市场、人才等要素的支持。
       记者:从国内外的研究看,文化产业理论存在哪些问题,下一步的发展趋势如何?
       冯子标:文化产业理论是一个新兴理论,发展前景看好,但是,我们也不得不看到,文化产业理论尚处于起步阶段,对于许多问题还缺乏深入的研究。1.国际上还没有形成一个权威性的对文化产业概念的界定,核心范畴规定性的缺乏会严重影响理论的发展。2.从经济学、管理学角度对文化产业的研究严重不足。西方文化产业理论的研究主要以社会学、文学、艺术等学科为主,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也主要以这些学科的方法为主,侧重于定性分析,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刚刚开始被引入,还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尤其是用经济学对文化产业的产业特性及其运作规律的研究还有一段较长的路要走。3.研究的重心主要集中于经济比较发达的城市,对农村和地方文化产业的研究较少,这对理论的深入和发展不利。
       未来文化产业理论的发展将具有以下趋势。1.这是一个有很大吸引力的研究领域,理论回报丰厚。一方面,文化产业理论的发展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另一方面,文化产业的属性决定了它必然是一个多学科交叉性、边缘性、前沿性的研究领域,从而使文化产业理论始终处于各学科前沿,这是其他理论难以比拟的。2.经济学、管理学研究将逐步成为文化产业理论的主流。既然文化产业是一个产业,那么产业发展必然要求对其运行规律进行研究,而这正是经济学和管理学的优势所在。因此,未来文化产业的多学科研究仍然会持续,但经济学和管理学研究将占据主流地位。3.研究方法会进一步创新,定量研究、实证研究将成为主导研究方法。4.微观研究将成为研究的重点。随着文化产业活动的兴起,深入到微观层面考察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指导其下一步发展将成为研究的重心。5.跨学科研究将得到强化。文化产业是多学科交叉的研究领域,单纯某一个学科的研究都存在不足,随着文化产业实践的发展,跨学科的研究将日渐增多,并成为推动文化产业理论发展的重要力量。
       (责任编辑 李其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