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河大学人]一生倾心育桃李德艺双馨励后人
作者:刘泮峒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 第06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2008年,是已故著名国画家、美术教育家叶桐轩先生诞辰95周年。回顾先生走过的艺术道路和所取得的艺术成就,品味他的高尚品格,就会使人们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如今他曾经耕耘过的艺术园圃已是百花盛开、桃李芬芳。笔者回忆往事,思绪万千,写下此文,以示纪念。
       恩师虽已故去近40载,但先生以往的音容笑貌仍宛在眼前。谆谆教诲时常在我的耳边响起。恩师治学严谨、朴实,对艺术孜孜不倦地追求,具有顽强的毅力;对学子循循善诱地教导,具有诲人不倦的优良作风;对朋友热心诚恳地帮助,具有高尚的品德;对生活无限热爱充满朝气,具有炽热的情感。他胸怀坦荡,一身浩然正气,对教育事业无限忠诚,先生这种无私的奉献精神几十年来影响着一代又一代莘莘学子。先生在从艺、从教的几十年中,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人格魅力,体现出中国知识分子超然脱俗的精神追求,给人们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并以此赢得了广大学子的衷心爱戴和尊敬。我也为有这样的德艺双馨的恩师感到自豪,为有幸成为叶先生亲手哺育的众多桃李中的一员感到骄傲。
       叶桐轩(1913——1971年)先生,河南淮阳人,早年就读于上海新华艺专。求学期间他深得在该校任教的著名国画大师潘天寿的器重,是潘天寿的得意门生之一。他在学成后返回中原,从事艺术教育工作。他一边教书,一边从事美术创作和国画理论研究,于1946年撰写出版了《国画教范》共6册的一套书籍。该套书籍影响甚广,受到广大美术爱好者的好评,并多次重版发行,可以说该套丛书是河南省较早的由自己省份的画家教师编写的美术教材和论著。全国解放以后,叶先生先后在开封师专、郑州师专、郑州艺术学院、河南大学等高校任教。在数十年的沧桑岁月里,他始终以极其饱满的热情倾注于教育事业,鞠躬尽瘁直至生命最后一息。在追求艺术的道路上,他博采众长广泛涉猎,取精用宏,不存门户之见。他通晓画史、谙熟画理、融会贯通、兼收并蓄,学古而不拘泥于古,师造化而不为自然所役。工笔、写意等的画法他皆能擅长,他除了作花鸟画之外还兼作山水、人物画,尤其写意花鸟画其造诣甚深,开创了河南当代花鸟画的一代新风,蜚声画坛。在河南省举办的历届美术作品展览上,每次展出的都有先生新的艺术佳作。1960年,他的绘画代表作《鸭河水库黑山头工地》人选第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他的另一绘画作品《四季花鸟条屏》在20世纪60年代,被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极大喜爱,发行量高达18.8万套,遍及大半个中国。更可贵的是,他为北京人民大会堂河南厅精心创作的6幅绘画作品被全部采用。叶先生在58年的人生岁月中,他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精湛的绘画技艺,为百花写情、为百鸟传神,讴歌祖国山河,描绘出了时代风采,创作了大量的优秀艺术作品,成绩斐然、硕果累累,为丰富和弘扬传统的中国绘画艺术以及美术教育事业作出了毕生贡献,赢得了社会广泛的赞誉。
       叶桐轩先生的花鸟画清新典雅、疏朗明快,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其作品意境超然、诗意浓郁,画面空灵、色墨瑰丽、简洁生动、疏密有致,充满了大自然的灵性和朝气,没有程式感,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系统的、完整的绘画语言和绘画艺术表现形式。生动的造型、巧妙的穿插、别致的构图给人营造了一种生命颂歌的视觉氛围,处处散发着诱人的芳草的清香,使人陶醉,形成了与传统花鸟画截然不同的风格与情调。叶先生形成的这些绘画特点,除了与先生个人主观情感的转化有关之外,也和他长期对生活的深入体察分不开。艺术贵在创新,笔墨当随时代。他深知,学习传统的花鸟画如果脱离了生活就会被程式化的桎梏所束缚,更没有生机可言。因而,叶桐轩先生在数十年的艺术生涯中没有被传统的绘画表现形式和技巧所束缚,始终坚持中国画的创新与创新的实践,他总是以一个花鸟画家最富于诗意的情感来表现大千世界。在他的笔下,无论是怒放的牡丹、红梅、迎春、兰花、萱草,还是随风摇曳的藤萝、荷花、翠竹、秋菊,幅幅作品都充满了大自然的无限生机,洋溢着旺盛的生命力,以健康向上的精神境界给人以美的享受和陶冶。
       除花鸟画创作之外,几十年来叶桐轩先生一直没有间断对山水画的创作与探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在他的山水画创作中,大多数作品都是以表现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建设场面和社会主义建设所取得的成就为主题,展现了祖国山河的崭新风貌,形象地记录了时代风采,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这些作品不但是极其珍贵的艺术佳作、岁月的记忆、历史进程中的现实生活在艺术作品中真实的生动的形象化反映,更是对先生的画家的艺术生涯最真实最客观的记录,记录了先生崇高的理想、远大的抱负、高尚的情操。这些作品不仅可以使我们欣赏到先生精湛丰富的艺术技巧,看到激情燃烧年代的历史风貌,感受到时代的脉搏,更能体味到先生丰富的创作激情。先生的山水画场面宏大、气势磅礴、技巧娴熟。在表现精微之处时,笔笔到位、繁而不乱、多而不杂;在表现博大之处时,虚实相生、气脉通达、层次分明,传统的笔墨、技巧他挥洒自如,作品的意境渲染得淋漓尽致并运用皴擦点染的绘画技术一挥而就。他在画山水画时,除画幅特别大之外一般还不打草稿,他总是在凝视深思之后一气呵成,因此他的山水画气韵生动、笔墨老辣、构图稳健,具有强烈的空间感和鲜明的节奏感。
       深厚的生活基础是一个绘画艺术家创作的源泉。在叶先生的艺术生涯中,西子湖畔留下了他的身影,鸡公山上印下了他的足迹,南湾水库的风光在他脑海里留下了永恒的记忆,平顶山工业新城的风光使他深切地感受到新时代的勃勃生机,这一切都为他的创作奠定了深厚的生活基础。新中国成立后,祖国大地日新月异的变化,他看在眼里、喜在心里,建设年代的火热生活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他以饱满的热情创作了《西湖之秋》、《鸡公山》、《鸭河水库全景》、《沙河新貌》、《南湾水库》、《三门峡水库工地》、《旭日东升喜讯频传》、《鸭河水库黑山头工地》等一批反映现实生活的优秀绘画作品,他满腔热情地讴歌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时代风采,展现了祖国壮丽的大好河山。他还以毛泽东诗词中的“咏梅”、“山花烂漫”、“江山如此多娇”、“无限风光在险峰”、“不是春光,胜似春光”等诗句为主题创作了许多优秀的作品,赋予了传统中国画以新的内涵和意境,充分体现了先生与时代俱进的精神追求。
       叶桐轩先生的绘画技巧娴熟和绘画技术功底丰厚,这是他绘画艺术风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他的笔下,无论是中堂条幅,还是四尺、五尺整幅的洁白宣纸,在众目期盼之下,经过缜密的构思,手持蘸墨的画笔,迅疾转动笔锋,瞬间一个鲜活的艺术形象便神话般地跃然纸上,使观者无不为之拍案叫绝、惊叹不已。它的这种不矫揉、不造作,潇洒自如,谈笑风生的绘画风格,令观者在充分享受到艺术作品所营造的无穷魅力的同时,也使人们零距离地领略了一位才华横溢、和蔼可亲的艺术家的个人风采。灵感
       来自生活,激情源于观众,观摩的人越多越能激发他的创作激情和欲望,更能极大地调动他主观的艺术潜能,释放出超常的难以预见的艺术能量,从而创作出不可重复和描摹的艺术珍品。先生达到如此超然的创作境界,充分地显现出他高超的艺术技巧和深厚的绘画功底,全面地体现了他驾驭宏大场面的能力和博大的胸怀与气魄。
       他的书法作品也是独具风采。他的楷书在颜体的基础上又有创新,既保留颜体的浑厚端庄的风格,又融进了古拙淳朴的意蕴,从而形成了鲜明的个人特点。他的行书体态多变、飞龙走蛇,流畅浑厚的中锋用笔,构成了他行书的基本风格和特点,更加显现出他那潇洒飘逸的性格特点。
       艺术是属于人民大众的,艺术只有根植于人民大众之中并为人民大众服务,才会具有无限的生命力和青春的活力。为了弘扬中国画的传统,数十年来他勤奋工作,在繁忙的教学工作之余,不辞劳苦,应邀奔走于河南省内各地的文化馆、工厂、学校之间,先后在开封、郑州、洛阳、焦作、新乡等地,为美术工作者、美术爱好者、教师、学生、工人、群众举办中国画讲座,无私地传授绘画技艺,举办画展几十次,受到广大群众的热烈欢迎。许多人都把能亲身聆听叶先生的讲课引以为豪。每当大家回忆起这些往事,都显得异常兴奋和动情,都能将故事的细节叙述得娓娓动听,让人感到犹如身临其境,表现出他们对叶先生的深情厚谊,更使我们看到先生在他们心中的地位和影响。先生通过这些活动,不仅促进了当地文化事业的发展,活跃了群众的文化生活,传播了中国传统绘画艺术,而且影响、培育了众多的绘画人才和美术爱好者。这些人大多都成了当地美术事业的骨干力量,并在工作中作出了积极贡献。在一般人眼里,画家家里一定有很多自己的藏画,但是在叶先生家中并非如此。凡熟悉先生的人都知道他一生虽创作了无数的艺术佳作,但家中所存无几,这是一般人很难想象的。在先生举办的多次个人画展中,绝大多数作品都是从朋友那里借来的,所借作品基本上都题有上款表明这些作品已另有归属。在先生的一生中,始终没有把自己的艺术作品当作私人财富,而是把它作为社会的财富。先生把人民的需要当做自己的最大快乐,凡有求画者几乎都能得到满足,这对一个大画家来说是极其难能可贵的,这充分体现了一个艺术家宽广的胸怀和无私奉献的高贵品质。
       在漫长的教书生涯中,先生始终以赤诚之心忠诚于教育事业,以高度的责任感来对待自己的工作,以满腔的热情来关爱自己的学生,以丰厚的学识来培育民族的希望、国家的栋梁。他言传身教,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教育、感染身边的一代代学子,他是人民教师的典范,赢得了广大学生的衷心爱戴与尊重。在教学中,他数十年如一日,认认真真、一丝不苟从事教学工作,虽然他业务娴熟,但每次上课都认真备课,做好详细的教案,从不敷衍了事。课堂上他在讲解时,形象生动、言简意赅;分析问题时,论述精辟、见解独到;绘画示范时,步骤分明、由简到繁;辅导学生时,热情耐心、不厌其烦,充分体现了一代知识分子的高尚情操和优良品质,给每一个学子都留下终生难忘的印象。在以人为本科教兴国的今天,先生的这种精神更加显现出特有的价值,发扬先生的这种敬业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先生不仅对教学工作认真负责,而且还十分关心困难学生的生活,他千方百计尽力接济困难学生,这种精神更是难能可贵,这也体现了叶先生的人格魅力。叶先生的家庭生活并不富裕,一家九口人全依靠他一个人的工资来维持生计,在那个计划经济的年代,除了工资又无别的经济来源,生活的艰难程度是可想而知的。尽管如此,他依然以自己的微薄收入来接济生活困难的同学,很多受过他接济的同学至今还念念不忘恩师昔日的深情厚谊。他的绘画作品是以他的高尚人格为基础的,他的高尚的人格又以他的艺术作品得到张扬,二者和谐完美的统一共同构成了他特有的精神价值。当今人们对他的怀念恰恰证明了这一点,即中国传统绘画讲究个人的道德修养与艺术修养双馨的品评标准。
       叶桐轩先生虽然过早地离开了我们,但是他的艺术作品却青春永驻,始终释放着极其灿烂的光彩。《河南画报》、《郑州文艺》等刊物先后发表他的遗作11幅。河南省群众艺术馆与郑州市文联、开封市文化馆、河南大学艺术学院分别在郑州、开封及河南大学,举办了“叶桐轩中国画作品展”。1980年,河南人民出版社从他的遗作中精选24幅中国画,编辑出版了《叶桐轩画选》。1982年10月,中国美术馆将其遗作《金鱼》、《牡丹鸡子》作为中国国画艺术的珍品收藏。2003年8月,大河报社在先生逝世30周年之际举办了“叶桐轩先生中国画艺术研讨会”,与会专家、学者,对叶先生的绘画艺术成就以及他对河南省中国画的发展所作的贡献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充分地肯定了叶桐轩先生在河南美术事业发展史上的地位。
       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市场经济活跃,金钱、功利充斥在各个角落,很多艺术工作者被眼前的利益所驱使,忘记了艺术本身所具有的社会功能而追求“短、平、快”。一些同时来自精神领域的不健康的思想腐蚀着人们的灵魂,干扰着正常的工作秩序,严重地影响了年轻一代的身心健康。实践证明,一切有价值的文化艺术是排斥功利的,需要我们通过艰苦努力才能取得的。画品与人品是并重的。一幅绘画作品不仅是一个画家所表现的内容和形式,而且更重要的是体现了一个艺术家的综合素质与修养,是艺术家心灵和情感的真实表达和记录。那些品格低下的绘画者是不可能有高尚的情操并创作出较高艺术境界的作品的。在纪念叶桐轩先生诞辰95周年之际,以先生为楷模,弘扬先生的敬业精神,学习先生的高尚品德,沉下心来,排除杂念,做好本职工作,努力用手中的画笔创作出更加美好的艺术作品,共同谱写新时代的辉煌篇章。我想只有这样才是对先生的最好纪念,这也一定是先生所希望的。
       责任编辑 焦薇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