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论文撷英]大学生现代思维方式培养研究
作者:张 晖 李 桦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 第06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的任务,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成败直接关系到国家现代化建设能否顺利的进行。如何提高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成效?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对大学生现代思维方式的培养。思维方式的正确与否、思维能力的高低关系到大学生在学业上能否取得良好成绩、能否得到创新潜质的培养以及能否保证个人的身心健康等。思维方式对大学生个人成长具有重要作用,笔者对大学教育以及“80后”(指20世纪80年代后出生的人)大学生的思维方式进行了深入而系统的研究。
       一、思维方式、思维方法与思维能力
       在思维的训练和培养中,经常用到思维方式、思维方法与思维能力这三个概念。这三个概念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在概念内涵上分别属于不同的层次。了解三者间的联系与区别,有利于我们从理论上加强对思维方式重要性的认识。
       通常我们在教学中会讲“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本文中的“渔”指的是思维方法,即思考问题的方法,它大体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操作性的方法,如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抽象和具体、结构与功能,以及比较方法、假说方法等;二是理论工具的方法,如哲学方法、数学方法、逻辑方法、系统方法、控制方法和模型方法等。思维方法是思维对象的解剖器或处理器,即学生通过对思维方法的掌握,能找到一把打开学科知识的钥匙。但受思维对象和思维内容的制约,思维方法并非万能,因为思维方法有其自身的适用范围和功能,同时思维方法与思维方式有着密切的关系。
       思维方式是一定历史时期的人们在掌握一定的观念、知识和方法的基础上形成的思维过程中的思维形式、思维方法和思维程序的总和。它是一种思维框架,其本质是人们对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反映,具有不可操作性,但它却无时无刻不在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包括对人们的思维方法的影响和制约,而且这种影响往往是强制性的,人们不自觉地、潜移默化地表现在人们的现实工作和生活中。例如,两个具备同样学科背景和知识结构的人,在面临生活中的同一件事情时,会采取两种截然不同的处理方式,最终获得两种不同的结果或造成两种不同的效果。究其原因,其中起主要作用的就是两人思维方式的差别:一方面,不同的思维方式导致个人实际行动的差异;另一方面,这是思维方式本身的性质所决定的。思维方式可以帮助主体选择恰当的思维课题和思维途径,以一定的框架和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和综合分析,从中抽象出结论,具有积极的作用;但思维方式对主体认识活动还具有消极的作用,思维方式具有定向和规范作用,它会使主体认识事物时带着“先验性”的某种框架,即所谓的“思维定势”,从而不能适应事物千变万化的新情况,不能正确地认识事物,进而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思维能力则是指人们运用正确的科学的思维方式认识和解决事物的能力。由于思维方式对于个体的认识和实践活动具有能动指导作用,不同的思维方式会带来不同的结果,即思维方式的正确与否决定着思维能力的强弱或高低。我们只有充分认识思维方式自身的局限性,不断充实、增添新的知识,调整、转换思考问题的角度,突破原有的“思维定势”,完善思维方式,才是提高和增强思维能力的现实途径。
       二、思维方式的内容解析及现代思维方式的内涵
       思维方式是一个多层次的结构功能体,它包括观念、知识、方法、情感与意志、语言等要素,这些构成要素在思维方式中所处的地位、所起的作用以及所起作用的不同最终决定了思维方式的不同。第一,观念,即世界观、价值观等。它主要是从思维活动整体框架的确定和转移上来引导和调节思维方式的,它规定和影响着思维活动的方向及其变化。因此,正确的观念对于思维方式的培养显得至关重要。第二,知识。它是一种思维方式得以生成的直接的、基础性的要素。知识在形式上表现为一定的概念或概念体系,是思维活动不可或缺的中间媒质。没有一定的知识包括直接的和间接的知识作为基础,思维方式根本不可能形成。知识要素的丰富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种思维方式功能的强弱。第三,方法。它是思维方式操作层面的工具性要素,是人类个体实现认识和思维活动目的必须使用的手段或措施,是人类认识和思维活动获得有效成果的保证。使用科学的方法还可以拓展思维的范围和领域,突破原有的思维框架,是思维方式中最具革命性和创新性的要素。第四,情感与意志。思维是人类生命体的一种活动,因此它并非完全是理性的。情感和意志通过对主体价值观的影响,从而达到对思维对象进行评判、选择以及对思维目标加以确定的目的。同时,情感和意志还对实现思维目的或目标的方式、途径及效率等方面起着一定的制约作用,并且内在地调节思维方式的形成及运行。第五,语言。客观的人体生理构成决定了语言和思维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语言承载着以往的思维成果,反映和表现主体的既有思维,尤其是“新”的语言一旦被纳入思维过程或思维程序,那么它就会通过概念以及其他一些形式影响和促进思维方式的转移。这些思维要素相互作用形成了具有一定结构的思维方式,并决定着思维方式的变化。
       从本质上讲,思维方式是社会实践的产物,它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当社会实践发生了变化,那么思维方式的内涵必将顺应实践的变化,适应这个时代的要求。但是其自身的基本构成要素及其相互作用的关系是不可能发生改变的,也就是说现代思维方式并不是对原有的、传统的思维方式的全盘否定或排斥,而是对原有的或传统的思维方式加以扬弃、整合和优化,是在主客体相互作用中形成的主体观念和把握客体的特定方式,建立的相对稳定的思维结构及习惯性的思维程序。与传统思维方式相区别,现代思维方式具有如下特点:多维性、动态性和创新性,即思维方式呈现出多向性、系统性的特征,思维主体能够用联系、发展和全面的观点,从不同方向、视角,全方位、多层次地考察、分析事物及其内在的关联;思维方式具备开放性、调整性、择优性,思维主体立足于事物发展的复杂性、偶发性、跳跃性,以敏锐的触角追踪思维对象,把握事物发展最新动态,随时接受信息反馈,及时调整行为目标和行为态度,以求事物朝着最佳方向发展;思维方式不拘泥于既有的条条框框,思维主体能够对现存的一些事物进行反思和批判,不盲目推崇权威,勇于进行创新性研究。
       三、培养大学生现代思维方式在当前大学教育中的必要性
       当代大学生多是上个世纪80年代出生的,被称为“80后”。目前,社会上批评“80后”的声音较多,但是我认为应该客观地看待他们,每一个历史阶段的环境都有不同的特征,在不同的历史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人,其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也具有时代特征。现在的大学生所带有的鲜明的时代烙印也是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自然形成的,因此,我们不能离开其成长的特定的历史背景而去盲目地批评或评价他们,
       而是要充分地了解“80后”大学生的现实情况,调整我们的教育观念从而适应“80后”大学生的思维特点,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培养、教育。“80后”大学生思维特点是活跃、敏捷,具有较强的独立性、批判性、创造性和较好的变通性、灵活性,他们对新事物容易理解和接受,对新环境也有较强的适应能力,这是非常值得肯定的。但与此同时,他们的思维方式也表现出思考问题不全面、简单化、想象化、主观性强甚至极端化等特点,他们思维的这些特点不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基于此,我们认为在当今的大学教育中注重对大学生现代思维方式的引导和培养是必要的。
       1.培养大学生现代思维方式是培养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创新型人才的需要
       知识是人们在实践活动中所获得的认识成果,是思维方式依存的结果。思维方式是人们认识和实践方式的内化,思维方式一旦形成,将反过来对人们的认识和实践产生一定的能动指导作用,产生更多的认识成果或知识。也就是说,培养良好的思维方式、思维能力,不但可以掌握现有的知识,实现由主体对客体的认识,还有助于建构新的思维对象,促进新知识的不断形成和产生,体现主体能动性。例如,数学可以说是对人的思维训练的体操,它可以培养人的抽象思维、逻辑思维等思维能力,进而形成数学思维能力,这种能力反过来则可以帮助我们判断正误、识别谬误、估计风险、提出变通方法等。
       大学生在大学期间的学习与中学时期有所不同,这一时期对大学生学习中的自觉性、独立自主性和开放性要求较高,要求他们由原来被动的应试的学习方式逐渐转变为主动的带有探究性质的学习方式。在完成这一转变的过程中,大学生具有现代思维方式显得特别重要,他们如何从不同角度对问题进行分析,如何理论联系实际等都要依赖思维方式来完成。结合“80后”大学生好奇心强、思维敏捷而活跃、视角广阔等特点,教师要积极扩充他们的知识量,完善他们的知识结构,培养他们掌握正确的方法论,加强他们的科学思维方式的训练。这些做法不但可以更好地促进大学生掌握并运用知识提高学习成效,而且还能培养他们个人未来的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如果没有得到较好的培养和训练,那么进行科研等方面的创新是很难的。目前,在现代实践和社会发展中人的主体性空前增强,世界整体化和个体多样化发展趋势日益增强,这些特点都要求大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尽快地转变既有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构建适合社会和时代发展要求的现代思维方式。
       2.培养大学生现代思维方式和正确的认识观,是他们抵御不良思潮入侵的重要保障
       尽管在进入大学之前,大学生个体所熟知的十几年的生活环境已经沉淀、内化于头脑之中,已经形成某种思维习惯,并开始自发地按照这种思维习惯来识别、分析和解决问题,但是“80后”大学生具有思维活跃、简单而又盲目自信等特点,所以说大学生既有的这种思维习惯还是比较稚嫩的。正是这种思维的稚嫩性也可以说是不成熟性或不稳定性,使得他们在认识事物时比较片面,从而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以致走向极端。例如,当看到我国改革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时,他们不能够考虑到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不能够正确评价改革的成效,容易陷入悲观失望的情绪之中,这给其他一些不良思潮带来可乘之机,使不良思潮侵袭或控制大学生的思想,引诱他们走向错误道路。当前,西方国家极力推行意识形态的新战略,积极利用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对我国实施文化传播,国内受国际局势和政治气候大环境的影响,再加上经济转型时期特有的一些矛盾冲突,意识形态领域不太平静,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在这样的国内和国际形势下,面临这些新的问题,大学生既有的思维方式无法使他们进行正确的解读,他们很容易在外来不良思潮的侵袭和现实问题的困扰之下迷失方向,产生混乱认识。例如,盲目相信和认可西方的文化价值观,认为西方资本主义的一切都是美好的。大学生是我们国家的未来,这些客观问题的存在以及现实的教训都对大学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紧密结合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抓住大学时期是塑造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最好时机,培养和建立大学生科学的现代思维方式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
       3.培养大学生现代思维方式是更好地消除大学生心理疾病,促进大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需要
       当前,“80后”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其成长的环境相对狭小和封闭,加上紧张的学业、竞争激烈的就业压力等,他们表现出较强的自我中心意识和自由权利意识,自我期望值较高,内心相对孤独和敏感,意志较为薄弱,集体意识和责任意识较为淡薄。自我管理和自我调适能力较差,在适应环境、调节情绪、异性交往等方面的能力较差,甚至出现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有学者对北京16所高校所作的调查结果显示,近几年来在本科生中因心理疾病休学的人数占因病休学总人数的37.9%,因心理疾病退学的人数占因病退学总人数的64.4%。大学生的心理障碍问题以及大学生因遭受挫折引起的自杀等问题都向大学教育提出了挑战,如何改善这种状况是大学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已有研究证明:大学生的抑郁情绪与负性生活事件、负性自动思维以及消极应对方式密切相关;负性自动思维与应对方式,在负性生活事件与抑郁情绪之间起着中介作用。负性自动思维出现的频率与抑郁的严重程度呈显著的正相关。当学生的思维方式呈负性化时,他们消极的对自我以及事物的认知,就会导致其采取消极的应对行为或方式,走人思想认识的误区,直至最后导致悲剧的发生。此外,如今大学生在工作岗位上表现得好坏,不仅取决于其是否具备娴熟的专业技能,而且在更大程度上取决于与他人合作的能力、直面挫折和超越困难的能力,而能否具有这些能力的一个重要的因素也取决于他们的思维方式的正确与否。现代思维方式的形成有利于大学生人格的完善。因此,加强大学生积极、全面地认识问题的现代思维方式的培养,是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适应现代社会和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四、培养大学生现代思维方式的现实途径
       通过深入研究思维方式的内涵及其形成过程中的各种要素的特征、作用等,结合当前“80后”大学生的现实情况和特点,我们认为培养大学生现代思维方式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通过实施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教育,培养和完善大学生的现代思维方式
       在培养大学生现代思维方式过程中,对他们实施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教育是这一工作的关键。世界观是思维方式形成的基础,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思维方式,二者具有内在的一致性或直接的对应性。世界观作为人对世界的总的根本的看法,对各种不同的意识起着统摄作用。世界观的最后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受人的寻求稳定性的意愿的影响,即受宏观蓝图、生活评价和意志引导的稳固性和确定性的影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
       和方法论就是科学思维方式的理论基础。因此,要提高教师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学质量,把哲学内容转化为大学生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从而培养和坚定大学生正确的立场和信念。教师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讲授,不但要从整体框架上对大学生的思维活动及其活动的方向等加以规范和调整,而且也要从具体内容上对大学生的思维活动给以启发和引导。例如,针对当代大学生善于横向比较,不善于纵向比较的思维特点,着重培养他们对历史唯物主义方法的运用。在相关问题的讲解中,置问题于当时的历史背景之下,使学生能更清楚地了解事情的演变脉络,弄清事物发展的外在和内在原因,并对事物未来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在对现实中发生的事件进行分析时,应提供给学生历史的视野,而不要单单局限于当今时间的横断面,也不能依据简化的片面的资料或数据去作历史性的结论。
       此外,对大学生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培养还要求教师坚持思维方式的哲理导向,并贯穿于日常的教学及学生的生活之中。教师要和学生进行平等交流,积极鼓励、引导学生,培养其正确认识事物、分析事物以及为人处事的思维方法,使大学生在观察和分析问题的时候,能够做到不满足于一种思路、一种方案或一种模式,而能够以全面的、辩证的、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形成积极的、多维的和动态的现代思维方式。例如,通过对事物发展过程的曲折性的分析,帮助学生在遇到困难或遭受挫折时坚定信心而不轻易放弃;通过对事物本质与现象的分析,使学生在面对较为复杂的实际情况时具有较强的辨别能力,不至于被事物的表象所迷惑;通过对矛盾的分析,使学生懂得如何抓住事物的主要方面,提高办事效率等。
       2.加强大学生的专业课程教育,培养他们的现代思维方式
       培养大学生现代思维方式,如何设置专业课程是一个重要环节。专业课程的设置目的在于培养合乎社会需求的具有相当专业水平的学生,尽管专业课程学习本身对学生的思维就是一种锻炼,但受传统习惯和教育方式的影响,目前大学教育缺乏对大学生思维方式进行有意识的训练和建构,若教师在专业课程传授过程中对培养学生思维方式稍加侧重或引导,其成效就会较为突出。
       第一,要以培养学生现代思维方式为中心,改进教学方法。教师课堂讲授要重视公式、定理、定律在发明或提出过程中碰到的矛盾、问题,即要提纲挈领地对科学家们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加以介绍,启发学生如何运用正确的思维方法;教师应重视授课过程中规范的学术语言的运用,影响和促进学生思维方式的形成;教师应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结合当前大学生的学习特点、性格特点和生理特点,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全方位地考察、分析事物,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敢于质疑、敢于提出新观点,在教与学的良性互动中培养学生的现代思维习惯和思维能力。
       第二,改革专业课程中实践环节的教学设计及教学模式。通过对学生进行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多种形式的训练,提高他们的抽象、多维、逆向、感性、理性等综合思维能力。例如,引导学生对实物、各种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多维观察;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对某一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变化的主客观因素进行分析和研究;组织学生分析讨论一个设计方案,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评价等。在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基础上,积极组织和指导大学生撰写专业论文,用规范的写作方法、严谨的措辞、确凿的论据、严密的辩证逻辑思维方法阐述其观点。
       第三,注重介绍新兴学科的新知识及其对思维方式的影响。二战以来,一系列现代科学理论如系统论、控制论、自组织理论等相继兴起,将这些理论所呈现出来的思维方式运用到当前及未来的诸多新兴学科领域中是重要的,它给传统思维方式带来了较大的冲击,并促进了传统思维方式的变革。帮助大学生消化、吸收这些思维方式,并使这些思维方式成为学生自身科学思维的一个组成部分,这对大学生未来研究素质的提升尤为重要,因此培养大学生的现代思维方式不仅是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也是一项重要的时代任务。
       3.重视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非逻辑思维
       思维方式就其形式而言,一般可分为两大类: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非逻辑思维主要包括形象思维、灵感思维或直觉思维等。科学研究需要理性的逻辑思维,也需要非逻辑思维。有人认为只有诗人才需要幻想,这是没有理由的,这是愚蠢的偏见!数学上也是需要幻想的,甚至没有它就不可能发明微积分。大学教育中任何学科都对人的思维能力的培养具有特殊的意义和作用,同时任何学科对人的思维能力的培养又有局限性或不完备性。一般来讲,理工学科的教育有意无意之中强调了思维的收敛性,多属于逻辑思维;人文学科教育则相对强调发散性,多属于形象思维。很长时间以来我们较为注重对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相对忽视了形象思维或直觉思维。实践证明,人类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利用多种思维方式之间的互补功能是非常必要的。对大学生形象思维的培养有利于他们对丰富、复杂的现实世界的感知,让他们凭借直觉提出一些新思想或新观念,发挥他们的创造力,激发他们的创新潜质,这样有利于他们更好地解决看似复杂的问题。这也就是说,每一种思维方式的作用都是不容忽视的,在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对不同的思维方式加以整合将产生“杂交优势”。因此,在对学生思维方式的培养中,应打破文、理、工分科的局限,使它们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是十分必要的,当然这需要教育部门改革和调整现行的相关政策。
       当前,在大学专业分类较为严格的情况下,如何使大学生能更好地受到具有不同专业特点的思维方式的训练,其现实途径大体有三种:第一,在强调专业素质教育过程中,要不断地渗透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内容的教育。可以通过文化讲座、艺术教育等丰富多样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多层次、多侧面、多角度的知识熏陶,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发散思维、灵感思维等非逻辑思维。第二,提升专业课教师的业务水平,教师通过广泛涉猎和汲取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建立复合型的知识结构,使专业课教师不但要“专”而且要“博”,以便在授课过程中针对同一问题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案,并指出制定不同方案时使用不同的思维方式的作用等,以此来启发、影响学生。第三,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建立开放性的现代思维方式。在强调专业学习的同时,帮助学生树立宽基础知识的观念,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及能力,理性地自主地选修其他课程,尤其提倡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课程兼顾选修,促进广泛的基础知识的训练,并在此过程中逐步建立起不同的思维结构,完善思维方式。
       责任编辑 焦薇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