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文化与传播研究]高等学校廉政文化建设体系的系统性与创新性研究
作者:阎现章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 第05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摘要:高校廉政文化是在高等学校廉政理论研究和廉政实践互动结合与建设的过程中,生发和传播的一种具有教育行业特色的新文化形态,对于创新高等教育的体制机制、教育教学内容、培养具有清廉素质的人才、加强高校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以及营造全社会崇廉耻贪的文化氛围都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特色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创设集廉政文化传播和理论研究等多功能为一体的高校廉政研究学术机构;二是对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理论体系进行创新性与系统性研究,以课题为纽带开展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理论探讨和学术研究,初步建构了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思想理论体系;三是以高校廉政文化为媒介和载体,传播并推进高校廉政实践方式与形式的不断创新发展。
       关键词:改革开放30年;高等学校;廉政文化建设;廉政传播;廉政研究机构;反腐倡廉建设
       中图分类号:GJ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242(2008)05-O106-13
       收稿日期:2008-05-11
       基金项目:中央纪委、监察部驻教育部纪检组、监察局委托河南大学廉政研究中心课题“高等学校廉政文化建设研究”(驻教纪函[2008]9号)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阎现章(1960~),男,河南偃师人,河南大学廉政研究中心研究员,河南大学学报编辑部编审。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高等学校廉政文化建设体系的建立和发展,以2000年清华大学廉政研究室的成立为标志,逐步走上了一个研究机构的系统性建设和理论探讨的创新性研究与实践形式的创新发展相互结合、互为支撑的发展新路,并由此掀开了高校廉政文化建设新的一页。经过长期的廉政文化积淀和廉政文化传播,逐步形成了引人注目的三大特色:一是纷纷成立由校党委副书记或纪委书记或某个学院党委书记领导的高校廉政研究机构,通过整合校内优势学科资源和相关领域专家学者的人力资源,在优化配置和优势互补的基础上形成专家群体,以研究机构为依托和传播载体,实行多学科、跨学科、交叉学科相互探讨研究廉政理论的发展模式;二是对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理论体系进行创新性和系统性研究,以课题为纽带开展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理论探讨和学术研究,初步建构了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思想理论体系;三是以高校廉政文化为传播媒介和载体,有力地传播并推进高校廉政建设实践方式与形式的不断创新发展。
       2005年1月,中共中央颁布的《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以下简称《实施纲要》)明确指出:“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共青团组织要把廉洁教育作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培养青少年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并首次以党内文件的形式明确提出要“大力加强廉政文化建设,积极推动廉政文化进社区、家庭、学校、企业和农村”。为贯彻落实《实施纲要》,2005年7月1日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在大中小学开展廉洁教育试点工作的意见》,要求大中小学的廉洁教育,在试点取得经验的基础上尽快全面铺开;2007年教育部又下发了《关于在大中小学全面开展廉洁教育的意见》,规定自2007年起在全国大中小学全面开展廉洁教育。开展高校廉政文化建设和大学生廉洁教育已成为摆在高校党委、行政和教职工面前的一个崭新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
       为了提升高校廉政文化研究的学术与理论品位,发挥高校廉政文化的积极引领和导向功能,必须及时分析梳理高校廉政文化建设和研究所取得的成就以及研究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这对于推进高校廉政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创设集廉政文化传播和理论研究等多功能为一体的高校廉政研究学术机构
       改革开放30年来,对于廉政与勤政建设、廉政文化和反腐倡廉等问题的研究也引起了高校的关注,主要表现在一部分专家学者的积极参与,比如有的承担了相应的研究课题,有的出版了专著并发表了较高水平的论文。但在2000年以前,全国的上千所高校中没有一所成立有专门的廉政研究的机构,一些专家学者的研究也多是自发的、零星的和初步的,从事研究的人员也不多,其成果所形成的影响力和辐射力也很有限。尤其是对于高校自身的廉政文化建设关注不够,更缺乏系统化和体系化的全方位研究,造成高校的廉政建设因缺乏强有力的文化支撑和文化引领而成效不显,更由于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滞后和传播的通道不畅,也滋生了一些腐败问题和腐败现象,严重地损害了高校的整体形象、清廉形象和高等教育的声誉。因此,高度重视并深入研究和建设具有高校特色的廉政文化,是高等教育内部规律在市场经济新实践中的客观反映和高等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需要,也是创新高等教育体制机制和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
       (一)高校廉政研究专门机构的创建
       任何一种文化形态都是与其所处的社会政治、经济密切相连的,它的孕育生成和发展传播也是一个长期的和复杂的过程。廉政文化是廉政传播和廉政建设的重要方式和形式及内容,在某种意义上具有灵魂的作用。在我国当代社会各个领域积极推进廉政与勤政和反腐倡廉建设的大背景下,高校廉政研究和高校廉政文化传播的白发状态至2000年,得到了逐步的扭转并进入了一个主动出击和自觉有为的发展新阶段。这一年伴随着清华大学廉政研究室的成立,被称为中国高校反腐倡廉理论研究群得以突破的标志年,从此拉开了高校廉政文化研究和传播的帷幕,并推动高校的廉政文化建设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2000年10月,我国高校首个廉政研究学术机构——清华大学廉政研究室成立。这个富有创新意义的策划结束了高校无廉政研究机构的历史,给高校廉政文化的传播和发展注入了新的元素,并带来了勃勃生机和强劲活力。高校廉政研究机构的建设、发展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截至2007年已在全国15所高校如北京大学、湖南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广州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师范大学、河南大学等相继创建了专门的廉政研究中心或廉政研究机构,这在我国教育传播历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各高校廉政研究机构以高水平的专家队伍建设为基础,开展了一系列以廉政建设和反腐倡廉为主题的座谈会暨专题研究、实地调研、学术交流、人才培养与培训、刊发论文与出版著作等多种活动,全面地提升了高校廉政研究的文化品位、理论品位和学术品位,并通过有效的互动传播延伸了高校廉政研究机构的功能,使之发展成为了高校廉政建设的重要智库,从而有力地扩展了高校廉政研究的社会影响,初步打造了高校廉政文化传播的品牌,形成了独具高校特色的廉政文化传播和廉政学术研究的基地与方阵。
       高校廉政文化建设是一项事关高等教育发展大局、事关高校办学方向、事关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基础性工程,同时也是一项复杂的内涵丰富的系统工程。2l而廉政研究机构的创建及目前已具有的数量和规模,使其在引领和推进高校廉政文化建设方面
       发挥了重要动力和助推器作用。正因为认识到了廉政研究专门机构建立的重要性,因此不少高校通过优化资源和整合优势,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廉政研究组织传播形态。
       比如湖南大学廉政机构的建设已形成了集基础理论研究、应用研究、人才培养、干部培训、学术交流和资政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新型研究机构。该校廉政研究中心成立于2002年12月,是一个隶属于湖南大学的跨院系的机构。湖南省廉政研究基地成立于2003年3月,隶属于中共湖南省纪委、监察厅,目前挂靠湖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这个两块牌子一套人马的基地(中心)于2006年底入选湖南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已发展成为目标明确、学科交融、管理有序、运转灵活的跨学科、跨院系的学科创新基地和纪检监察专门人才培养基地,下设廉政信息中心、办公室、专门研究室、人才培养办公室四个机构。湖南大学廉政研究中心整合全校政治学、管理学、法学、经济学等各学科的研究力量,湖南省廉政研究基地担当湖南大学与省内外乃至国内外学者与纪检监察部门交流的平台与桥梁,而由相关院系参与来彰显优势和打造特色的专门研究室,包括廉政学研究室(政管院)、廉洁教育研究室(影视艺术学院)、统计与廉政建设研究室(统计学系)、金融监管与反腐败研究室(金融学院)、廉政文学研究室(文学院)、舆论监督与廉政建设研究室(新闻学院)、法治与廉政建设研究室(法学院)、审计监督研究室(会计学院)、廉政文化研究室(岳麓书院)。其开展的研究主要分为两部分:一是基础理论研究。把廉政作为一门具有交叉学科、边缘学科特点的专门学科加以研究,并尝试构建学科体系,开展中外廉政思想、廉政制度、廉政政策分析、廉政发展研究。二是应用研究,即反腐败对策研究。湖南省廉政研究基地作为跨学科、跨院系的学科创新基地,近年来围绕廉政建设与反腐败领域开展跨学科研究,承担或完成了“新世纪惩治腐败对策研究”、“人世后过渡期中国金融监管的战略调整”、“开放条件下资本外逃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及对策研究”、“地方政府诚信建设及其对政府效能影响的综合评估体系研究”、“政治程序研究”、“中华廉洁文明与党的先进性”等11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防治商业贿赂对策研究”、“廉政文化研究”等中央纪委研究室、湖南省纪委委托项目,“惩治腐败与预防资金外逃研究”等10余项省级项目,出版了《新世纪惩治腐败对策研究》、《防治腐败体系研究》、《治理商业贿赂对策研究》等在国内外有重大影响的专著10余部,发表系列研究论文300余篇,不少论文在国内外受到广泛关注,引起较大反响。基地专家的一些著作或者被翻译成数国语言文字,或者成为各级纪检监察机关的学习读物,基地主要成员在《瞭望新闻周刊》、《法制日报》、《人民论坛》等刊物上发表的系列研究论文,大多为新华网、人民网等数十家境内外媒体所转载,或人大复印资料等刊物转载,产生了良好的社会与学术反响。在人才培养方面主要通过开设廉政学方向的研究学科的方式,依托湖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提供廉政本科、MPA专业学位教育,依托该校法学、管理学、经济学等各个学科提供各层次学位教育。2000年法学院在刑法学专业硕士点开设廉政方向以来,该校培养廉政专门人才的历史已有7年;在MPA专业中就读廉政建设与行政监察方向的纪委书记和纪检监察干部每级约20一30人,廉政学方向本科生每年约30人,政府内部监控、廉政理论、职务犯罪等专业方向就读的科学学位研究生每年有10~30人。开设的廉政方向课程在MPA专业中有7门,各科学位学科点一般两至三门,本科廉政方向开设约10门。基地还主办了定期刊物《岳麓廉政研究论丛》,刊发学子们的论文。除了学历教育之外,基地还运用其科研优势发挥社会服务功能,开展各种专题培训,进行国内外的学术交流传播等活动。…
       湖南大学廉政研究机构的建设和实践说明,廉政研究的组织机构和合理的结构状态以及研究群体的优势发挥和知识互补,是推动机构有序运转、传播畅通和创造特色、扩大影响的重要保障,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新的合力和创新力。
       (二)高校廉政研究机构联席会议机制的创建
       高校廉政研究机构的成立,得到了中央纪委驻教育部纪检组的高度重视,在其领导下召开了由高校廉政研究机构参加的两次全国性的理论研究会议,从而形成了一种新的高校廉政研究和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年会互动传播模式——高校廉政研究机构联席会议机制。联席会议采用年会制的形式,各成员单位可向中央纪委研究室申报研究课题,同意立项的课题其成果可参加中央纪委优秀课题评选;中央纪委研究室根据需要可直接委托高校廉政研究机构进行课题研究。中央纪委驻教育部纪检组在联席会议成员单位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方面,发挥了大力加强和积极推动的领导作用。
       2006年6月1日,全国高校廉政研究机构第一次联席会在北京召开,研讨的主题为“加大防治腐败力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湖南大学等10所高校廉政研究中心的23位专家学者与会。中央纪委常委吴玉良在会上强调要更加注重治理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更加注重加强对党员领导干部的教育和监督,更加注重制度建设,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并要求从事廉政研究的专家学者加强对反腐倡廉重大问题的战略性、前瞻性、系统性思考,要注意研究如何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深化防治腐败工作,不断推进反腐倡廉的实践创新、制度创新和理论创新。与会者通过对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防治腐败问题的探讨,主张研究要以开放的思路和广阔的视野,运用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博弈论的观点和方法,及时提出富有建设性的预防和惩治腐败的有效措施,加强反腐倡廉建设的力度和深度。此次年会确立的首批全国高校廉政研究机构联席会议的成员单位分别为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师范大学、中国科技大学、武汉大学、湖南大学、广州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10所高等院校廉政研究机构。
       2007年8月3日,由中央纪委研究室和中央纪委驻教育部纪检组主办、湖南大学承办的“坚定走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道路”理论研讨会在长沙召开,参会者包括中央纪委驻教育部纪检组组长田淑兰,中央纪委研究室原主任朱旭东,中央纪委研究室副局级纪检员邵景均,中央纪委研究室理论研究处处长姜向红,中央纪委驻教育部纪检组副组长、监察部驻教育部监察局局长刘金平,中央纪委驻教育部纪检组综合室主任曲吉山等,以及16所高校廉政机构的专家学者50多人出席了会议。田淑兰指出,教育系统一向重视开展廉政理论研究,经过多年的努力已经初步建立了一支专兼结合的研究队伍,聚集了一批热爱廉政理论研究的专家学者,全国已有15所高校建立了廉政研究机构,多数承担了中央纪委、教育部以及地方纪委的研究课题,取得了一批具有较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初步
       形成了理论研究与工作实践同步发展、相互促进的良好局面。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投身反腐倡廉理论研究,必将有利于提高反腐倡廉工作的科学性、系统性。同时,高校廉政研究机构的建立和发展,也是教育系统特别是高校发挥人才优势为反腐倡廉服务的具体体现。这次会议的论文集,已由湖南大学出版社在2007年底出版。2008年的高校廉政研究机构会议,拟定在广州大学召开。
       除了年会形式的廉政理论探讨和学术文化传播活动外,各高校的廉政研究机构还把触角伸向校外,延伸扩展机构的廉政文化传播功能,参加各种会议并提出了富有建设性的建议,形成了高校内外互动结合、兼收并蓄的廉政文化建构与传播模式。重要的如2003年12月12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的吴官正与清华大学廉政研究室专家学者座谈,听取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意见和建议,提出要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不断研究新情况,总结新经验,扩展新视野,进一步提高反腐倡廉理论研究的水平,对清华大学在廉政理论研究方面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2005年12月,在南开大学廉政研究中心程宝库教授的提议下,中央纪委联合教育部和国家工商行政总局,在南开大学召开了全国性、跨学科的“反商业贿赂与中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研讨会”。2007年5月31日,中央纪委在江苏省张家港市召开纪检监察理论研究联系点会议,确定了第一批纪检监察理论研究联系点,清华大学廉政与治理研究中心、西安交通大学廉政研究所、北京大学廉政建设研究中心、广州大学廉政研究中心等四个高校廉政研究机构人选。这些也都是在高校廉政文化建设过程中,廉政研究机构所发挥的重要集团性优势和作用。
       廉政文化研究是廉政与勤政建设最基础性和最根本性的工作,营造充满廉政文化氛围的人文环境,也是教育为先、惩治于后,惩防结合,促使政府官员、公职人员恪守廉洁道德、勤勉为政和官吏不愿贪腐的重要文化力量。全国15所高校以专门的廉政研究机构的建立作为廉政文化传播的纽带,由点到面的扩展呈现出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相互联系、相互支撑和系统化、体系化与创新化发展的态势,并由此形成了一种高校廉政文化建构和传播的新思潮,对于促进勤政、廉政社会文化氛围的形成,尤其是高校廉政建设具有不可低估的重要影响力和辐射推动作用。
       二、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理论体系的系统性与创新性研究
       廉政文化建设具有系统性、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的特征,我国高校廉政文化建设在创新发展的过程中,既面临诸多挑战,也无现成的规律可循,只有遵循文化建设和传播的规律并结合高校的实际和特点,探索适合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和传播通道,才能确保校园廉政文化建设在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上发展。高校廉政文化作为一种新的文化形态和新的学术领域与理论研究课题,已引起了学术理论界的关注和研究,并形成了与廉政研究机构实践相辅相成发展,与反腐倡廉建设互动传播的研究热点。高校廉政研究机构以课题为纽带在加强研究队伍建设的同时,也积极开展理论和学术研究。理论探讨是推进实践的基础性工作,理论的支持力、文化的支撑力以及研究者的智力支持也是廉政实践活动有效开展和取得成效的重要保障。因此,高校开展的廉政理论研究活动和所取得的研究成果,不仅是衡量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重要指标,而且也是其传播的重要形式和载体之一,实际上已经形成了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
       高校廉政文化的建设成就和传播特色,反映在学术理论研究方面除了出版一些相关的著作外,论文的发表数量和质量也颇引人注目。从期刊媒体发表的有关高校廉政文化研究的发展轨迹来看,在2005年以前的一些文章中已有所研究,2005年1月中共中央颁布《实施纲要》提出加强学校廉政文化建设后,学术理论界在继承原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又共同聚焦并形成集中探讨,其中尤以2006~2007年的成果为最多,截至2007年底以“高校廉政文化”为研究主题的论文发表了70篇左右。此外,有的硕士研究生的毕业论文也以高校廉政文化作为选题和研究内容,如西北工业大学王朝阳的《我国大学廉政文化建设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孙瑰杰的《高校廉政文化建设论析》,武汉理工大学王微的《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研究》,哈尔滨工业大学梅春燕的《对当代我国高校大学生廉洁教育的研究》等。这些研究成果作为集体智慧的结晶也初步建构了具有创新特色的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思想理论体系,给高校廉政实践提供了优质的资源和支持力。
       (一)关于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高等学校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其所培养的人才品位和素质条件将对整个社会产生重要的影响。明代国子监第一任祭酒宋讷在《大明敕建太学碑》中指出:“盖学所以扶天理、淑人心也,皇极由之而建,大化由之而运,世道由之而清,风化本原、国家政务,未有舍此而先者。或有未备,则无以维三纲五常之具,示作人重道之心。”高校廉政文化建设对提高办学的质量和效益,培养具有清廉素质的人才将起到重要的作用,这也是从源头上加强反腐倡廉建设的治本之策,必须高度重视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积极推进高校廉政文化建设,逐步将对学生的廉洁教育编进教材、走进课堂、装进头脑,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立足当前和着眼长远的一项重要举措,对大学生的成长和成才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加强廉政文化建设,推动廉政文化进社区、家庭、学校、企业和农村,深刻地反映了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要求。高等学校在先进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位置,表现在大学对社会文化的影响就教育系统而言是垂直的,对全社会而言又是辐射型的;大学培养的人才走向社会各个岗位所传播的除了所学的科学知识外,还有在校期间所受到的文化熏陶,因此高校加强廉政文化建设是把反腐败引向文化反腐的高度,也是反腐倡廉的重大基础性课题。加强高校廉政文化建设不仅是优化高校党风廉政建设环境的客观需要和建立健全高校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现实需要,而且也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培养具有廉政文化素质的高级专门人才、引领社会廉政风尚、净化高校建设发展环境的需要。这深刻地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和社会变化对高等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也是培养清廉人格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本质要求。
       建设中国特色的高校廉政文化,对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实施纲要》,深入推进高校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营造清正廉洁、和谐公正、健康向上的育人环境,确保培养人才目标实现意义重大而深远,也是消除传统文化中消极因素的影响,克服中外文化碰撞的异化,避免市场经济折射出的文化阴影的影响以及开展反腐败斗争的重要途径。尤其在培养和造就廉洁素质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引领和营造全社会尊
       廉崇廉良好风尚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影响。根据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耳濡目染传播原理,高校廉政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对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具有导向作用,对大学生的行为具有规范作用,对大学生成为合格人才也具有督促作用。而着力加强高校廉政文化建设能够为高校党风廉政建设提供持久的内在动力,为建设和谐校园打牢思想基础,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拓展新的教育空间。
       (二)关于高校廉政文化的基本内涵
       高校廉政文化是在高等学校廉政理论与廉政实践建设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高品位的新文化形态,它既是整个社会廉政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也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和行业性特色。因此,高校廉政文化与廉政文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它们既有密切的联系性和一定的相通性特征,但也有一定的区别性和个性。两者之间虽然具有相互联系和相互促进的传播关系,但也不能因此画等号,更不能把廉政文化等同于高校廉政文化。高校廉政文化的“高校”二字是个定语和限定词,意在表明它是在高等学校领域内生成、发展和传播的一种行业特色的廉政文化形态。
       一般认为廉政文化是人们关于廉政的知识、信仰、规范和与之相适应的生活方式以及社会评价的总和,是廉洁从政行为在文化和观念上的反映,是“廉政”的特殊性与“文化”的普遍性的有机统一。其内涵可划分为三个层面:一是物质文化,包括廉政的教育场所、传播媒介、文化环境等;二是制度文化,包括廉洁从政的规章制度、规范要求、行为准则等;三是精神文化,包括廉政的认知程度以及廉政的思想素质、文化素质、生活观念、价值取向等。此外,还应包括廉政的行为文化。廉政文化是廉政建设与文化建设相互结合的产物。高校廉政文化作为一种潜在的教育力量,具有广泛而持久的作用,它影响着校园管理者、教职工和广大学生的思想、情感和内心世界,使其接受熏陶,并通过选择教育、自我教育的过程逐步升华和完善自我,从而形成崇廉尚洁的思想观念和积极向上的人格精神,这种文化的影响力对于大学生从政后不敢贪、不能贪、不愿贪具有重要的约束力。高校廉政文化建设是在高校运用文化手段,树立正气和宣传先进,对各种不廉洁的思想行为和价值观念进行抨击,形成廉政文化氛围,达成褒廉耻贪的共识。由于高校具有很浓厚的文化氛围,比较完善的文化传播渠道和系统的文化建设载体,传统的校园文化和校园精神,因而高校廉政文化建设必然建立在教育教学的行业基础之上,必须针对教育工作的管理者、实施者和受教育的对象,并由此而凝练形成具有行业特点的文化内涵。
       高校廉政文化的核心内容,首先要构建具有教育行业特点的价值观念和精神实质。教育以育人为最终目标,对人才的结养是造福社会和家庭的崇高事业,是推进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阳光工程”,因而教育者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正确高尚的价值观念必须体现在教育人、塑造人的精神层面,以此约束和激励教育者自觉地实施教育行为。其次要明晰教育者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不论是领导干部的重要岗位、具备业务处置权的工作岗位,还是身处教学一线的教书岗位或其他服务岗位,都要牢固树立廉洁奉公、岗位育人、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的思想。教育系统内以师德建设为主要目标,也必须建立一整套与行业特点相适应的行为规范。再次要确立教育系统廉政文化的基本内容。建设廉洁的学术队伍,反对和遏制学术腐败;严格按照国家规定搞好干部任用、招生入学、教育收费、职称评聘等方面的工作,铲除教育领域滋生腐败的土壤;加强教育经费的预算和管理,在阳光普照之下推行工程建设和物资采购等招投标,发挥教育、制度和惩处各个环节的作用。
       高校廉政文化是全社会廉政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廉政为主题,通过各种校园文化载体,从广大师生的思想实际和心理需求出发,以宣传先进的廉政制度和廉洁理念为重点,把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纪律教育与廉洁教育结合起来,围绕崇尚廉洁开展一系列文化教育活动,目的在于使廉洁、诚信、勤俭、守法等良好思想道德意识和遵纪守法观念植根于广大师生的头脑之中,引导大家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主义荣辱观,自觉抵御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为做好反腐倡廉工作提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高校廉政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廉政文化在校园文化中的具体表现,因而具有校园文化和廉政文化的一般特点,包括具有高校特点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行为准则,以及预防和惩治教育领域腐败问题等,高校廉政文化也是高等学校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和高等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关于高校廉政文化建设中面临的问题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和高等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社会腐败现象也逐渐渗入高校且呈现出滋生和蔓延之势,高校廉政文化面临着新的问题和严峻挑战。一是领导干部涉及经济案件数量攀升。随着高校办学自主权和办学规模的扩大以及产学研结合的拓展,高校与社会各界的联系也日益广泛,社会上的一些消极腐败的思想和行业潜规则对高校一些领导干部形成冲击,有少数高校领导干部放松了自律,口言善而身行恶,利用手中的权力为自己或他人谋取各种不正当的利益,逐步走上了犯罪的道路。近年来高校领导干部涉及各类案件,特别是经济案件数量攀升,严重影响了高校的社会声誉。二是师德风范良莠不齐,学术腐败困扰高校廉政文化。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教师行业的价值观和精神实质受到影响。一部分教师放松了对自己思想的要求,抵制不住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的影响,师德建设受到了严重冲击,职业道德建设被忽视。有的教师一味追求经济利益,将心思都用到社会兼职上,导致教书育人的责任心下降,教学质量和学术水平也随之下降。近年来,高校教师和研究人员抄袭剽窃等学术造假行为不断见诸报端,学术腐败现象屡被曝光。这些不仅使高校“象牙塔”的形象被严重玷污,损毁“人类灵魂工程师”的光辉形象,还直接影响下一代的健康成长,腐蚀我国人文环境,阻碍广大民众科学素养的提高。三是不少高校学子思想困惑,廉政意识淡薄。大学生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生力军,正处于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关键时期,他们的思想意识尤其是对社会上一些热点问题的认识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他们未来的工作态度和人生态度。大学生思维活跃、获取信息快捷畅通,容易受到各种思潮的影响。一方面对一些社会热点问题非常关注,尤其对腐败现象和社会上的不正之风非常痛恨;另一方面又对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一些常见的细节问题上的不正之风、不良习气见怪不怪。不少学生把专业技术知识的学习当成唯一目标,容易忽视对自己思想政治方面的要求;不少学生在思想政治方面表现出积极向党组织靠拢的动向,但其中也有人是为在毕业时找到理想工作而增添砝码;还有一些大学生误认为就业最主要的条件是有关系、有靠山,只要关系够硬,即使成绩不好、能力不强也照样可以找
       到好工作。除此之外,考试作弊、为当上学生干部与老师、同学拉关系等都是当前大学生中存在的一些不良风气。这些思想和行为的存在,也使高校的廉政文化建设面临挑战。四是管理制度不尽完善,廉政文化建设缺乏保障机制。高校为加强教育体制改革,不断加大从源头上治理预防腐败的力度。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内部管理制度仍有不够健全、不够规范的地方,致使财务管理、教材购买、物资采购、基建工程等方面的案件时有发生。高校有的党员干部、教师和大学生往往容易把身边的个别案件同社会上的腐败现象简单地联系起来,以一己之见片面对高校反腐倡廉工作下定义,从而怀疑高校在反腐倡廉工作方面做出的努力,对高校廉政文化建设产生消极抵触情绪。另一方面在对廉政文化的理解上,人们往往把它和德育教育混为一谈,缺少必要的文化载体和相应的制度保障机制。
       当前高校出现的一些腐败行为和现象破坏了高校和谐的校园环境,而部分高校出现的不廉洁行为致使师生的廉政思想存在误区,错误地认为在升学、职称评定、就业求职等方面,都可用金钱打通关节。有的师生在鄙视“权钱交易”行为的同时,又存在羡慕心理,导致校园廉政文化缺失。机制不够健全表现在,一是没有建立适合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工作格局,未将廉政文化纳入反腐倡廉与其他各项工作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同评比、同奖惩,二是未建立一套完整的廉政测评体系来定期对党员干部从政理念、心理素质、廉政知识、廉政能力、工作业绩等方面进行测试;三是廉政制度建设不规范,未建立适合新时期反腐倡廉的规章和办法来规范党员干部的行为,从源头上防止腐败。高校的廉政教育针对性和系统性不强,缺乏渗透力。以往的廉政教育没有分层次,未对党员干部、一般教师、学生干部和一般学生加以区分,未有的放矢地进行职业道德宣传、政治素质教育和廉政教育等,没有形成“纪委指导、团委牵头、社团配合、班级参与”的大宣传格局。形式单一,效果欠佳,以往高校廉政文化建设主要是通过“上大课、作报告、树典型”的教育形式,难以适应当今高校的文化建设,未针对高校党员干部的特点,坚持一手抓廉政文化活动载体,一手抓活动开展。未搭建起廉政文化教育平台来组织开展廉政主题教育、领导干部读书思廉等廉政文化活动,因此难以适应当今高校廉政文化建设。
       在对高校廉政文化的认识上也有待提高。有些同志包括部分领导干部认为,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对他们进行廉政教育一是时间尚早,二是怕影响学习,三是担心会产生负面作用。认为大学生对腐败现象和不正之风了解得较少,一旦看到听到的反面典型多了,校园廉政文化不但起不到学习先进的导向作用,反而会给他们不成熟的心灵带来负面的影响。因此往往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没有把校园廉政文化建设放到应有的位置。人们对校园廉政文化的理解不够全而,把廉政文化等同于上大课、做报告、树典型等廉政教育,内容老化、形式单一。对怎样充分发挥教学资源的作用,搞好校园廉政文化建设,更好地让廉政教育进校园、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缺乏研究。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氛围不够浓厚,经常是校纪委一家在单打独斗,没有形成廉政文化建设的合力。有些人认为高校虽然存在一些腐败现象,但与社会上相比是小巫见大巫,走走形式,简单抓一抓就可以了,没必要兴师动众。
       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组织化程度也比较低。一些高校没有认识到廉政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存在“四多四少”现象:会上强调的多,会后抓落实的少;突击性开展工作的多,有计划、有组织开展工作的少;认为是临时性工作的多,长期抓、抓长期的少;可用资源多,真正占领的阵地少。由于定位不准,造成廉政文化建设的实际效果无法彰显。一些高校没有从实际出发,未能围绕高校的根本任务和主要阵地来定位、构建廉政文化建设体系,表现为四个缺乏:一是缺乏核心内容——没有针对干部、教师、学生的不同任务和不同要求,分层次凝练形成具有针对性的廉政文化内容。二是缺乏主着力点——廉政文化建设处于“单打”,把廉政文化与“三风”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割裂开来,没有平台,找不到着力点。三是缺乏高校特色——从文件出发,依葫芦画瓢,不管是内容的构建还是载体的选择与机关、企业的廉政文化建设基本一致,没有自己的特色。四是缺乏浓厚氛围——在活动的形式上缺乏生动活泼和喜闻乐见的素材与形式,表现形式、宣传载体等单一,没有形成浓厚氛围。由于主体缺位,造成廉政文化建设的合力尚未形成。多数高校未将廉政文化建设作为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纳入议事日程,统筹安排考虑,而是过于缩小廉政文化功能,把应由纪检监察部门牵头协调变成了负责承担,造成廉政文化建设主体缺位,不能形成齐抓共管的格局。
       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教育内容也缺乏针对性。表现在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教育过程中,有的不能做到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结合起来,仅仅进行法制教育,忽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有的不能做到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结合起来,忽视把民族精神教育与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结合起来;有的不能做到与日常教学实践结合起来,不能把廉政文化建设融入到大学生专业学习的各个环节,渗透到教学、科研和社会实践各个方面;有的不能做到与教风学风建设结合起来。廉政文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高校推进廉政文化建设更是一项创造性的工作,它需要建立一套长效机制予以保障。但有的高校组织机构不健全,没有建立起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思想政治教育部门、纪检监察部门及相关工作部门各负其责,广大干部师生共同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比如有的制度建设不健全,没有把校园廉政文化纳入学校制度建设中,没有与学校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相结合,没有同教育教学工作一起部署、落实、检查、考核。
       (四)关于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内容、途径和传播对象
       针对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必须高瞻远瞩地细化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1)坚持改革、促进发展,在学校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夯实廉政文化的基石。高校开展廉政文化建设必须始终围绕学校改革的中心、发展的主题,调动和保护广人教职员工从事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确保干部既努力“干事”、又廉洁“干净”,在高校形成搞建设谋发展和保清廉的良好发展环境与廉政文化环境。(2)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构筑廉政文化深厚的群众基础。高等学校开展廉政文化建设要与师德建设、校园内各个岗位的职业道德建设,校风、学风和校园文化建设有机统一,互相促进;要拓展教育平台、拓宽教育渠道、扩大教育成果,在学校形成一个健康向上的廉政文化氛围,努力保持校园内小环境的纯净。(3)培育学校精神,提升廉政文化的影响力和渗透力。高等学校在廉政文化建设方面具有自身的优势和特色,应充分发掘,高等学校在学校精神建设方面有着深厚的
       底蕴和文化内涵,应该成为廉政文化建设宝贵的精神资源和文化营养。廉政文化建设开展好了,也将进一步丰富学校精神的内涵。(4)依法治校、推进校务公开,为推进廉政文化建设提供法制环境和制度保障。依法治校、推进校务公开,必然要求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在科学、法治的轨道上稳步推进,建立一套与社会政治、经济体制和学校发展环境相适应、相配套的廉政行为规则。在此基础上,一方面应通过廉政文化建设,不断形成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用制度规范以及用制度抓反腐、促廉政的良好环境,逐步铲除腐败滋生蔓延的土壤和条件。另一方面,学校的党员干部要通过广泛参与制度的研究和制定,学习、领会制度的内涵,不断提高执行制度的自觉性。同时,还应推行校务公开,提高工作的透明度,扩大广大师生员工的知情权和参与权,从而使其对廉政文化建设的开展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5)开展干部培训和经常性的教育活动,提高廉政文化建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对干部的教育可采取定期集中培训、廉政会议、举办论坛、中心组学习、参观考察、讨论交流、自学后写出心得体会或研究论文、讲党课等多种教育形式。组织开展好廉政谈话、任职谈话、信访谈话和监察谈话活动,做到主管领导定期谈、干部任职深入谈、干部考核普遍谈、发现问题及时谈。还要加强宣传,在校园内广泛利用网络、广播、电视、报刊、杂志、舞台等多种媒体、场所,做到内容实、形式活、载体新,构成多层次全放位的廉政文化建设格局。
       另外,还要挖掘传统文化中的廉政思想,继承和弘扬优秀的廉政文化。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中具有丰富的廉政文化遗产,特别是大量的廉文、廉诗、名言警句等是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资源库,是廉政文化建设的基石。要处理好廉政文化建设中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不断创新,丰富其内涵。同时,也要加快吸收与引进境外优秀廉政文化思想。世界各地都有极其丰富的反腐倡廉工作实践和优秀的廉政文化思想,高校在这方面要发挥人才优势和资源优势,本着“洋为中用”的原则引进和吸收,以丰富高校廉政文化的内容。
       为了保证高校廉政文化建设取得实效,要注意研究适合高校特点的方式与方法。充分利用高校长期以来形成的稳固的校园文化系统和丰富的校园文化载体,采取有效形式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形成浓厚的廉政文化建设氛围,这对提高廉政教育的实效十分重要。比如充分利用文化传播载体,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和活动就是很好的方法。利用校园文化活动载体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通过开展廉政故事演讲比赛、廉政知识竞赛、学习交流会、主题辩论会、参观廉政文化教育基地、征集廉洁自律格言等活动,使廉政文化在各项活动中得到体现,廉政知识在各项活动中得到传播,大力创造良好的廉政文化氛围,增强廉政文化的辐射力。(1)把握廉政文化建设的原则,增强针对性。坚持“贴近实际”的原则,即贴近高校校风、学风和作风的实际,使教育的内容、方式符合各高校的实际,增强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坚持“正面引导”的原则,通过树立正面典型和警示教育来倡导廉洁光荣、腐败可耻的思想,宣传廉政建设所作的努力和取得的成就,增强反腐败必胜的信心。(2)优化廉政文化建设的环境,营造良好的氛围。一方面要搞好外部环境的创建,廉政文化进校园要与廉政文化进机关、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进家庭紧密结合,同步推进,在全社会营造崇廉尚洁的氛围,树立“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意识。另一方面要营造高校内部良好的氛围,把廉政文化的精髓融入领导干部的廉政教育之中、融入钏师德师风建设之中、融入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之中,使廉政文化建设在校园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形成上下齐动、多方共鸣的良好的廉政文化传播氛围。
       在加强高校廉政文化建设过程中,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先进的廉政思想为核心,以艰苦奋斗、廉洁奉公为基本内容,以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为载体,不断创新廉政文化建设的方式方法,潜移默化地提高广大师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遵纪守法意识。以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为重点,加大校园廉政文化建设的力度,使广大师生牢固树立以热爱祖国、服务人民、崇尚科学、辛勤劳动、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为荣;以危害祖国、背离人民、愚昧无知、好逸恶劳、损人利己、见利忘义、违法乱纪、骄奢淫逸为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校园廉政文化建设要紧紧围绕这一重要内容来开展,既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优秀文化,又以兼容并蓄的博大胸怀学习和汲取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把思想教育、纪律教育与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结合起来,丰富教育内容,创新教育形式,提高教育效果。
       在增强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实效性和创造性方面,一要结合廉政文化进校园活动,培育良好的文化风尚。培育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校园风尚,是建设和谐校园的重要内容。一方面坚持以党员领导干部为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党性党风党纪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牢固树立正确的从政道德观。一年一个主题,集中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宣传月活动,扩大宣传教育效果。另一方面,大力推进廉政文化建设。在家庭以珍惜家庭幸福为主题,开展家庭助廉活动;在机关,以廉政办公为主题,开展遵纪守法,反对商业贿赂活动;在课堂,以廉洁从教为主题,开展纠正学术腐败活动,做到为人师表;对大学生以“修身、践行”为主题,帮助同学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二要强化校园文化的载体功能,营造良好的廉政教育氛围。校园文化是高等学校培育和建设文化的平台,扩大校园文化中的廉政内涵,提升校园文化的廉政品位,是营造良好的廉政氛围的最佳方式。就高等学校而言,可以召开廉政报告会,举办廉政演讲比赛、开展廉政知识竞赛等,以增强廉政文化的知识性;可以举办廉政文艺晚会、廉政小品大赛、廉政漫画展等,以增强廉政文化的艺术性;还可以组织建立廉政文化长廊、制作廉政警示句、警示牌、开辟廉政文化宣传橱窗等,以增强廉政文化的渗透力。增强青年学生参与的力度,拓展青年学生实践廉政行为的途径,从而提升廉政文化的辐射力,提高和培养大学生参与监督、接受监督的廉政素质,形成新形势下通过学生社团开展廉政教育的新局面。三要坚持领导带头与群众参与相结合,在拓宽延伸中深化廉政教育。实践证明,领导干部只有自觉地把加强基层廉政文化建设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作为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具体措施,作为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有效途径来抓,才能坚持长久,才能不断深化。在工作中坚持以党员领导干部的模范行为来激发教职工群众参与廉政文化活动的热情,引导好、保护好教职工的积极性。坚持在年度工作会议上,把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列为重要议程进行研究和部署,坚持每年一度的领导干部述廉,坚持每年度的职工民主评议,坚持政务公开、校务公开等,让群众不断看到领导班子反腐倡廉的决心,不断听到领导班子反腐倡廉的信
       息,不断参与到反腐倡廉的行列中去。
       教风、学风和作风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基础。因此,校园廉政文化建设与“三风”建设的主体是一致的,都是围绕干部、教师和学生展开,由于他们的社会任务和要求不同,教育内容也应该分层次、突出重点。对各级领导干部要以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为重点。党风廉政建设最直观的是看各级领导干部作风是否端正,是否勤政廉政,是否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在高校廉政文化建设中尤其要重视对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情况的考核落实,要严肃党的政治纪律、经济纪律,要积极倡导人际交往的君子之风,教育各级领导干部牢固树立“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的执政意识。反对将个人利益、集团利益凌驾于集体利益、大局利益之上,反对领导干部在个人利益上搞特殊化。对全体教师要以提升职业道德为关键。提升职业道德,造就教师的职业形象,这是教育力量的永恒源泉,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途径。教师作为一种特殊的职业,直接担负着培养下一代健康成长的重任,因此师德比其他职业道德有着更加强烈的典范性。高尚的职业道德和良好的教师形象是每个教师做好教育工作的先决条件,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教师不断进取、获得成功的力量所在。对广大学生要以加强荣辱观教育为根本。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题,是大学生成才的道德导向。“八荣八耻”的荣辱观不仅涵盖了社会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基本内容,而且凝练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要求,体现了传统的民族精神和鲜明的时代特征,是大学生思想教育不可或缺的内容,是完善大学生品德修养的时代要求。
       高校廉洁教育的目标和主要内容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和主导,加强法制和诚信教育,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组织学习党和国家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方面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等,引导大学生树立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信念,不断提高大学生的道德自律意识,增强拒腐防变的良好心理品质,逐步形成廉洁自律、爱岗敬业的职业观念。如何才能强化教育,突出重点教育对象和内容,增强教育效果?第一,注重教育对象的多层性。对于校、处级干部,重点在于坚定理想信念,树立廉洁自律风范,着力构建思想道德和党纪法规防线;对于教师和一般干部及职工,侧重于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倡导严谨治学、廉洁从教的教风,使广大教师真正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对于大学生,要遵循教育规律,适应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需要,全面展开敬廉崇洁教育。第二,注重教育内容的针对性。廉政文化的教育性,强调的是廉政价值取向,这是廉政文化的灵魂和方向。大学生求知欲强,期望值高,但是缺少生活经验和人生阅历。廉政文化应根据其不同的特点,循循善诱,引导清廉、自律的生活态度与方式。要将廉政教育纳入学校德育体系,与思想道德教育、素质教育紧密结合,紧紧围绕“精神理念、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的主题,根据学生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基本道德教育、传统美德教育和法治意识教育。第三,注重教育活动的社会效应。在开展廉政文化进校园活动中,对大学生廉洁教育的主渠道是学校,但同样不能忽视家庭和社会的影响作用。在充分发挥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的同时,广泛开展廉政教育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学以致用,主动宣传廉政知识,把廉政文化进校园与廉政文化进家庭、进社区等相结合,形成学生与家长、教师、社区相关范围内人员的互动,进一步扩大廉政文化进校园的社会效应,将廉政文化进校园与整个社会的敬廉崇洁活动融为一体。
       (五)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保障机制
       只有健全机制,才能确保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整体推进。建立健全廉政文化建设的机制是保证高校反腐倡廉取得成效的关键。第一,要加强领导机制建设。建立由学校党委统一领导,纪委组织协调,政工部门、学管部门、教务部门和有关教学系部通力协作的领导机制和工作协调机制,定期召开工作会议,通报情况,交流经验,研究问题,制定对策,布置工作,督促检查。努力构建纵向有领导、横向有沟通的廉政文化建设的立体网络,形成高校人人参与、上下齐抓共建的良好工作格局。第二,加强监督考评机制建设。由校领导负责对分管部门、由校属各单位主要领导人负责对本单位廉政文化建设工作的过程进行检查、督导和评估,及时研究解决廉政文化建设中遇到的突出问题,总结推广典型经验,将考评纳入师生员工综合考评的重要内容,激发广大师生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一种人人关心、齐抓共管的校园廉政文化建设的良好工作态势。第三,加强保障机制建设。从学校的总体发展和校园文化建设的整体格局考虑经费投入,保证廉政文化设施建设、各类廉政文化活动开展等所需经费及时到位,为廉政文化健康发展提供充分的物质条件和经费保障。
       全员参与的机制能够形成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整体合力。首先,领导是关键。高校各级党组织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为加强廉政文化建设提供有力的组织保证和可靠的制度保证。领导干部要树正气、做榜样,不仅自身做到廉洁自律,廉政勤政,而且要高度重视廉政文化建设,亲自抓、重点抓、抓落实。其次,教师是主角。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是学生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者和人生道路上的引路人,教师的政治素养与行为立场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因此,要不断提高教师的思想觉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精神,创造学生易于接受和喜闻乐见的教育形式与途径,把廉政文化建设扎实推进。要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保证廉政文化的思想内涵在课堂、教材和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各个环节中体现出来。再次,学生是主体。高校以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根本目标。因此,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最终落脚点是学生,要尊重、研究、理解、引导学生并以他们为主体,把他们培养成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在教育活动中,要注意青年学生自身的特点和思想实际,运用各种媒体和载体,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引导他们积极投身到这场学习实践的活动中来。让学生通过必要的理论学习和社会实践活动,自觉投身到廉政文化建设的学习讨论中,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学会辩证地分析问题,努力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的问题,从而达到弘扬优良传统文化、自觉抵制不良风气侵蚀的目的。
       由于高校廉政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建设的系统工程,必须构建相应的长效机制来提供保障。在健全组织机构方面,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思想政治教育部门、纪检监察部门及相关工作部门各负其责,广大的师生共同参与建设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成立校园廉政文化建设领导小组,为校园廉政文化建设提供有力的组织保证。在加强制度建设方面把校园廉政文化纳入学校制度建设中,与学校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相结合,同
       教育教学工作一起部署、落实、检查、考核。立足于“大教育”格局,创新高等学校廉政思想防范机制,把反腐倡廉教育纳入学校对领导干部的培养、选拔、任用、管理、奖惩之中;在创新工作方法方面坚持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按照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从正面引导、反面警示,不断创新校园廉政文化的方式方法,促进其向纵深方向发展。把反腐倡廉教育纳入学校领导干部的“述职述廉”活动之中,立足于学校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落实,创新责任考核体系和责任追究制度;立足于源头治腐,创新科学、合理、严密的物资采购、教材管理、工程招投标等环节的运行机制;立足于高等学校的人文优势,创新廉政文化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工作机制。
       三、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实证研究
       在探讨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理论的同时,一些高校结合实际对廉政文化进校园进行了探索和实践,形成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和互动传播,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这对于高校廉政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比如,电子科技大学采用抓机制、抓调研、抓学习、抓教育、抓实践、抓党员的方法,在对大学生加强廉政教育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在抓机制方面把大学生的廉政教育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体系,在完善工作机制的基础上形成齐抓共管、狠抓落实的局面。2003年,专门开展了“探索在大学生中开展反腐倡廉教育”课题的研究;最近又成立了廉政文化进校园课题组。在实践过程中由校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纪委牵头协调,党委组织部、宣传部、学生处、教务处、保卫处、校团委等部门分工合作,全校师生员工积极参与,形成了学生廉政教育的整体合力。学生的廉政意识和廉政知识水平普遍提高,廉政观念和拒腐防变能力得到了增强。
       在抓调研方面通过问卷和座谈明白实情,提高对大学生进行廉政教育的针对性。2003年,通过发放问卷和座谈在西部5个省市的11所高校调研,把握大学生对廉政教育的认识以及各院校开展大学生廉政教育的实际状况。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对腐败问题非常关注,希望抓好反腐倡廉工作,但信心不足;大学生接受廉政教育较少,廉政观念和意识不强,反腐败的态度不够坚决;对腐败现象的认识不够客观、全面和深入,迫切希望通过各种途径得到正确引导。在座谈会上,学生普遍希望学校多开设廉政教育课程。通过调研认识到大学生廉政教育的内容应该包括廉政知识、理想信念、党纪政纪、法治意识、思想道德、纪律规章等。
       在抓学习方面注重普及,提高大学生的廉政知识水平。一是以“两课”教学为主渠道,加强廉政基本知识的灌输。在“两课”和形势政策课中,增加党风党纪、法制和廉政建设等方面的内容;进一步加强《法律基础》、《思想道德修养》等课程的教学;在管理类专业开设《行政监察》课。并通过编、读、听、讲、写等方式增强实际效果,编印廉政知识补充教材,引导学生读原著和辅导读本,要求学生认真听课堂讲授,鼓励学生在座谈讨论、演讲辩论时自己讲,要求学生写心得体会和调查报告。二是以党课和选修课为载体,加强廉政知识传播,提高学习的自觉性。通过充实党课内容、开设选修课、举办学生党员和党支部书记培训班等形式,加强对入党积极分子、党员等学生骨干的提高性学习;在党课教材和《青年与成才》、《党的知识》、《中国文化》等选修课中增加廉政方面的内容,并统一大纲、统一教材、统一课件。
       在抓教育方面善于引导,增强大学生的廉政意识。加强大学生廉政教育,务必选准切入点、选好角度,讲求方式、注重实效。一是运用思想教育和班团活动,加强廉政形势教育。二是狠抓师德师风建设,规范学校管理,加强廉政示范教育。三是依托校园文化和网络阵地,加强廉政渗透教育。四是通过现实分析和身边事例,加强廉政引导教育。五是抓住入学教育、毕业教育等重要时段,加强廉政全程教育。
       在抓实践方面注重培养,提高大学生廉洁从政的有效性。立足校园,加强学生的自我管理与服务。在学校工作中注意集体氛围的营造和影响,加强研究生会、学生会、学生党团支部和社团建设,通过学生伙管会、宿管会、治保会、校长与学生每周座谈等形式,让学生在自我管理与服务中进行初步的廉洁从政实践锻炼和实际体验。面向社会,提供践行空间和舞台。将党风廉政教育作为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成立了宣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小分队,到社会宣讲廉政建设的意义和要求;选派学生到机关、企业、社区、街道进行挂职锻炼,让大家到社会舞台和实际岗位上去感受和体验廉洁从政的形势和要求。坚持以学为主增强廉洁从政的实际本领。引导和鼓励大家以学为主全面发展,练就过硬本领,这既是加强大学生廉政教育、培养拒腐防变能力的重要途径,又是其根本落脚点和最终归宿。并提出了“六个提倡六个反对”,即“提倡以学为主、反对不务正业,提倡学习光荣、反对60分万岁,提倡求真务实、反对急功近利,提倡全面成才、反对不思进取,提倡创新思维、反对墨守陈规,提倡进取超越、反对落后平庸”。
       在抓党员方面注意带动作用,发挥骨干学生的积极性和影响力。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是青年大学生中的优秀分子,应注意发挥他们在学生廉政教育中的骨干作用,带动全校学生廉政教育的深入开展。为此制定了《学生党员行为规范》,实行党员实名制、党员寝室挂牌制,开展两年一度的“创先争优”评选表彰,这为大学生廉政教育起到了模范带头和鞭策激励作用。加强入党积极分子培养和党员发展工作,不断扩大廉政教育骨干和主体的范围,增强其影响力和辐射作用。积极调整学生党支部设置,选好配强党支部书记,并实行定点联系学生党支部制度,切实加强学生党支部建设,努力为大学生廉政教育奠定坚实的组织基础。
       四、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理论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总括全文可以看到,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在党中央和教育部及高等院校的高度关注和重视下,一大批专家学者积极参与进行理论思考,不少院校也在实践层面上进行了可贵的探索和推进,可以说对此问题的研究已取得了较丰富的研究成果。这些成就为今后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理论的深入探讨和实践的深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也必将对高校廉政文化建设产生深远的影响和积极的推动作用。
       但是,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指出研究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对于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协调可持续发展,也是十分有益的。
       第一,理论探讨和思考较多,缺乏结合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具体案例进行分析。由于目前高校廉政文化建设处于一个起步发展的开始阶段,具体的、典型的实践成果较少,造成研究仅仅停留在理论分析和探讨的层次上,不少文章缺乏结合一些鲜活的建设例子进行深入和有针对性的探索。因此,加强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是推进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课题。
       第二,选题重复,内容雷同。不少文章的选题上
       存在雷同和近似相同的现象,这种同质化、趋同化的选题造成研究的内容大同小异,因此很难有独到的创新之处,甚至个别文章有相互抄袭和改头换面之处,这些都是今后研究中应当注意和克服的。
       第三,对高校廉政文化内涵的理解存在偏颇。不少文章从题目来看虽然是在论述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但在对于高校廉政文化内涵的诠释方面仅仅对廉政文化的内涵做了论述,而没有触及高校廉政文化的内涵,误把高校廉政文化等同于了廉政文化,这两者之间虽有一定的联系性,但还是有区别的,因此不能简单地画等号。
       第四,文章篇幅过于短小,理论和学术深度有待加强。不少文章的字数在3000到5000字,有的甚至仅1000多字。由于文章篇幅过于短小,论述很难展开和深入,因而造成文章缺乏大气厚重感,蜻蜓点水式的研究其传播力也很有限,因此必须辩证地理解论文篇幅大小和字数的多少与论文整体质量的关系。
       第五,在廉政廉洁教育的对象方面,虽注重了对大学生的教育,但却忽视了对高层次的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群体教育的探讨。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研究生的招生数量呈扩大化发展之趋势,但对这个群体的教育教学管理水平相比于大学生而言,显得十分。薄弱和松懈,研究生毕业后将会走上重要的工作岗位,因此亟须加强对其在校期间廉政教育的力度。
       第六,缺乏对实践经验的提升和概括总结。应当说不少高校就如何建设本校的廉政文化进行了一定形式的实践,如何把这些实践的成果上升到理论的层面并进行理论创新和总结,用于指导正在开展的高校廉政文化建设活动,这是整个研究需要加强的方面,否则就会造成研究因缺乏对象而空洞无力。
       第七,如何把已有的理论研究成果转化为具体的实践,还缺乏重视与有效途径。目前对高校廉政文化建设在理论层次上已有了初步的研究,可以说这些成果也初步构建了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理论体系和思想体系,但理论毕竟是理论,理论只有转化为实践才能发挥其应有的引领作用和动力作用,因此研究者要自觉地与学校有关部门沟通,为实践的开展提供智力支持和理论支持,来形成和创造高校自身的廉政文化建设特色。
       第八,研究缺乏学科交叉和学术交锋。高校廉政文化建设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其建设需要多学科的通力合作和交叉研究、跨学科研究,并在对研究进行优化和整合的基础上创造出特色和形成品牌传播,所以在今后的研究中要大力提倡多学科联合攻关和多种研究方法推进的思路。另外,由于研究对象和问题比较分散,也缺乏必要的学术理论的争鸣;学术研究不争鸣不辩论就难以达到研究的高度和深度,而争鸣的大小在一定意义上也是学术研究生命力强弱的具体表现之一;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希望就某些问题展开有益的争鸣,来合力推进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健康发展。
       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理论探讨中存在的这些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高校廉政文化建设实践的深入开展。及时指出存在的这些问题,对提升理论研究的品位,创造理论研究特色和打造高校廉政文化建设与传播的品牌,推动高校廉政文化建设迈上新的台阶,也是十分有益的。
       [责任编辑 焦薇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