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人生圆桌]随笔两篇
作者:王黎明

《人民文学》 2000年 第04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每天的事情
       从早晨到黄昏,城市像一个四面涨潮的孤岛,菜市场是爬满鱼虾的海滩,堆积如山的垃圾箱,街头飘香的小吃摊,杯盘狼藉的餐厅,一败涂地的夜市,睡眼惺忪的酒吧,旅店里散发的异乡的气味,还有……生活和艺术,像一对相互模仿的情人,它们同床异梦,各寻新欢。白昼是忙碌的,夜晚却是懒汉。
       成人的生活看似变化多端,爱,工作,吃饭,睡觉,娱乐,外出旅行等等,其实却是极为单调的。如果没有升迁、利益、欲望的驱动,或者不再有更多的需求,只满足于现状,那么,生活的每一天,对于我们几乎就是一种重复。
       然而,生活是一门逃跑的艺术。你从乡村逃往城市,从外省逃往都市,从官场逃往商场,从社会逃往家庭,从崇高逃往平庸……你立足未稳,又面临八面来风,危机四伏。你稍一停顿,一个时代就席卷而过。这一切还来不及细想。
       一旦踏上谋生之道,如果想摆脱烦扰是不可能的,想退缩是不可能的。窗外是喧嚣的世界,风在吼,云在叫,阳光在咆哮。上岗,下岗,定级,评职称,分房……扑朔迷离的信息,应接不暇的人际关系,你有多少承受力,就有多少重负,有多大欲望就有多大胃口。你害怕自己应得的那一份给了别人,惟恐已有的饭碗被他人垂涎。风吹草动,让你神情恍惚,股票落水,期货跳楼,房地产是一堆炒不熟的栗子,传呼机让你心惊肉跳。你可能是个不走运的家伙,一个不会算计别人的赌徒,你输光了,赔了,一无所有。最终还是发现,你拥有的财富只是暂时的财富,你享受的快乐只是暂时的快乐。于是,你竞争,追逐,什么都不愿放弃。你的每一天不再安宁,每一刻都在疲于奔命。你想有个归宿,甚至一张安静的床。豪华的宾舍只是人来人往的客栈。偌大的世界竟没有一个清静的角落。你恐慌的不是今天,而是明天,一觉醒来,脚下的风火轮会不会转起来,你的身体又在何处抛锚。
       我其实是一个逃避生活的人,虽然我每时每刻,都毫无例外地置身于常人的生活之中,但我企望有一天能摆脱掉生存的负担,处境的压力。不为五斗米折腰,避免偏激和极端,不违心去迎合强权,不与人比较得失、荣辱,不与弱者争强,退出各种竞技。学会一门自食其力的手艺,做一点自己想做的事,辛劳但自在地活着,按照自己的方式度过一生。
       但是,我并不是一个超脱物欲的人。虽然,我忙里偷闲萌生许多非分之想,但是我从来不敢鄙视生活,我没有足够的物质保障让我高枕无忧,也没有应有的环境供我安心写作。无论如何,我必须接受现实的幽默:"我的上帝,没钱!"我要去工作、买粮、洗衣、购房……我要有一个安身立命之地,夏能遮阳,冬能御寒,风雨飘摇,让妻儿在梦中有一个靠岸的小岛。谁说过"贫穷听着风声也是好的",我不敢奢望这种高贵的享受,也不敢怜悯那些"灯下吃土豆的人"(梵高画)。殊不知,越是简单的生活,越是精神的奢侈品。
       我格外羡慕那些经历过人生磨难,如今无所事事的老人,也许他们对每一天看得极为珍惜,也许已顺其自然。我看见他们早上晨练、傍晚散步,他们议论国事、回忆往事,更多的时候是在独处中打发时光。我要是他们中间的一个,我决不会长久地呆在一个地方,我要出去走走、看看,去环球旅行,我乘飞机,坐火车,骑自行车,即使徒步,我也要走出去。
       瞬间消失的事物
       记 忆
       人的一生是靠记忆连缀起来的--童年、青年、老年……记忆是一种能力。记忆的消失--有时是缓慢的,像核辐射后的残留物,它的伤害在同时代人身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相同的记忆,就像流行的服饰和发型,特定的词汇,类似的行为,已经遗忘的曲调,被某一个人唱出,引起众多的回应和共鸣;记忆的消失有时又是迅猛的,像雪崩、旋风,像干涸的河床。我们的记忆无法移植在另一代人身上,只有靠间接的事物传递下去,比如文字,遗迹,或保存下来的一些信物。对个体生命而言,记忆只存在于心灵之中,就像在物质世界里死亡只存在于肉体一样。一个短促的冬天令人萌生对旧事物的怀念,一场太薄的雪--让人想起对光阴的怜惜:慢点,不要让雪溶化的太快!
       遗 忘
       遗忘是记忆的暂时性中断或部分丧失。当记忆终止于一座坟墓,坟墓就会变成一个人生命的证据,遗忘随之成了一种不可忽略的存在。它可能被置于角落,也可能被埋没。但事情并不这么简单,记忆要延续、传达,在对未知的想象中,人类渴望恢复已逝的记忆,死去的人,会在遗忘中再生,在看不见的空间里说话。为了听到他们的声音,我们必须找到对话的途径,留在书本上的文字已经凝固,技术手段录制的声音和影像已经模糊不清,声音、影像已辨别不出性别和年龄。这种时候,一个被人遗忘的诗人通过我们的嘴在说话:死者的道路在生者中间,我们都是江河的影子。(翁加雷蒂·意大利)
       阅 读
       阅读使一个人的内心平静下来。以前我以为不写作就会有充分的时间去阅读,现在我才知道写作对阅读的需要是须臾不可或缺。阅读是加深记忆的最好的方法,阅读是一种自省的过程,一种胃口和欲望,阅读使内分泌增加。阅读使人背上沉重的负担。阅读使我厌倦,和那些看不见的事物在一起,令我窒息。许多人把躯体埋藏在墓地,却把名字留在书本中。不朽的经卷消磨掉多少人的时光,堆积如山的文字如此沉闷,过剩的阅读使一个人变得琐碎、凌乱、暮气沉沉,一塌糊涂,忏悔,然后自言自语说,写作是宿命,写作是天意,写作是不幸(洛扎诺夫)!所以,在火车上,在飞机上,那个凭窗远眺的人,轻轻吁了口气:鸟翼驮不动黄金,此生转眼即逝!我想起萧伯纳喜剧中的一个片段--当大火快烧到亚历山大图书馆时,有人大叫:"人类的记忆就要付之一炬了。"但凯撒大帝听后却说:"让它们燃烧吧,那些书只不过是一派胡言!"
       物 质
       有些物质是无法称出重量的,比如阳光。怎样计算出一吨煤等于多少阳光的重量,有谁知道一朵云带来多少雨水。阳光的计量单位是非物质的,它的名字叫光年!钻石是不会凋谢的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男人捧着一束玫瑰向一个女人求爱,女人手拥鲜花,吻去花瓣上的露珠,闭上眼睛,露出一副陶醉的神情:"多美的花啊!--可惜,很快就会凋谢了……"那个男人魔术般地把手中的另一件东西双手递上:"亲爱的,你看,这个不会凋谢吧。"女人惊喜的眼睛一亮:"真的?"一颗硕大的钻石旋即闪耀在女人手中,而那束玫瑰却无声地散落在地上……穷人为什么穷?
       上帝对节俭的人说:"你的所求不多,因此给你的也不应太多。"所求不多,这可能是穷人为什么穷的原因。灵魂是物质的
       拉丁诗人、哲学家卢克莱修(公元前93·约50年)在一首长诗中表述了古希腊诗人伊璧鸠鲁的原子论,认为灵魂是物质的,由细微的原子构成,与躯体同生死。这也许是唯物主义人生观的原型。古希腊诗人巴克基利,在《人生》一诗中写道:
       世上少有人能终身/得神明赐予/
       幸运,直到白头/年老,未曾遭遇不幸
       他认为,人只要活着,就会有遭遇不幸的可能。"没有任何人终生幸福。"这是索福克勒斯的《奥狄浦斯王》中的最后一句话:"当我们等待着一个凡人的结局时,且勿说他幸福,他还没有超过人生的终点,也没有受过苦难。"我们中国人向来缺乏明确的灵魂概念,人们常说"生死由命",命,其实就是物质的。
       纯 酒
       一生在修道院里隐居的希尔德加德修女说:"一杯纯酒可以洁净饮者的血液。"我想,这杯纯酒肯定不是粮食做的。〔责任编辑 商 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