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文学研究]《离骚》首章四句新解
作者:郑慧生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 第02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摘要:通过对《离骚》首章四句的考释,可以看出屈原率先使用最先进的历法成果,太岁纪年、月建、干支纪日……他博学强识的大学问家的地位无可动摇。屈原以帝系王统的血脉向人炫耀,以虎年虎月虎日所生而自豪,这是《离骚》首章四句的主题。
       关键词:屈原;《离骚》;身世;历法;考释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王逸注:“德合天地称帝。”案:帝为上古氏族社会之部落领袖,非必德合天地者。《淮南子·天文训》:“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帝既可争而为之,则何言德合天地?故曰:帝者氏族社会部落领袖而已。
       《帝王世纪》:“帝颛顼高阳氏,黄帝之孙,昌意之子,姬姓也。”王逸注:“高阳,颛顼有天下之号也。《帝系》日:颛顼娶于腾隍氏女而生老僮,是为楚先。其后熊绎事周成王,封为楚子,居于丹阳。周幽王时生若敖,奄征南海,北至江汉。其孙武王求尊爵于周,周不与,遂僭号称王,始都于郢。是时生子瑕,受屈为客卿,因以为氏。屈原自道本与君共祖,俱出颛顼胤末之子孙,是恩深而义厚也。”
       苗裔,王逸注:“苗,胤也。裔,末也。”苗裔,远末之子孙。高阳帝是楚国的远祖,他生子老僮即为楚之先人,其后传国至楚武王熊通,熊通生子瑕未能继承王位而受屈封为客卿,因以为屈氏。从此以后,屈氏这一分支才从楚国王室宗族中分派出来,成了楚国的贵族。到了屈原这一代,尽管支派流长,屈氏子孙已经不受王室重视,但追本溯源,他们都是高阳帝的正宗子孙,楚王室的至亲血脉,这一点是清楚的,也是屈原引以为骄傲的。
       朕,氏族社会部落领袖自谓。屈原于此代表高阳氏子孙说话,高阳子孙亦得称朕。王逸注:“朕,我也。”是。吕延济《文选注》曰:“屈原自称也,古人质,与君同称朕。”洪兴祖补注;“蔡邕云:朕,我也。古者上下共之,咎繇与帝舜言称朕。”所言古人与君同称朕,除《离骚》一例外,所有古代典籍,从未有平民称朕者。咎繇与舜言称朕,而咎繇为部落首领。故改释日:朕,氏族社会部落首领自谓,其子孙亦得称朕。
       皇考,王逸注:“皇,美也,父死称考。”——此为“死父说”。叶梦得《石林燕语》说:“父没称皇考,于《礼》本无见(汪应辰、游国恩则指出《曲礼》‘父日皇考’)《王制》(汪应辰、游国恩:本出《祭法》而误为《王制》)言天子(当曰‘诸侯’)五庙,日考庙、王考庙、皇考庙、显考庙、祖考庙。则皇考者,曾祖之称也。”——此“曾祖说”。王闽运《楚辞释》:“皇考,大夫祖庙之名,即太祖也。伯庸,屈氏受姓之祖……若以皇考为父,属辞之例,不得称父字,且于文无施也。”——此“太祖说”。屈原自叙其身世,首言建姓之祖高阳,次当及开宗名氏之祖。今舍此而直言生父,中间缺乏衔接,不成世系,依王闽运之说,则屈氏身世显赫,建姓之祖为帝高阳,开宗之祖为公子瑕(皇考伯庸),下章“皇揽揆”直言生父,则远近代代有人,身世之赫然明确。故以王说为是。
       如以“皇考伯庸”为公子瑕,则屈原身世显矣。屈在楚为三闾大夫,《礼记·王制》:“大夫三庙,一昭一穆,与太祖之庙而三。”郑玄注:“太祖,别子始爵者。”然而《礼记·祭法》又说:“大夫立三庙、二坛,日考庙,日王考庙,日皇考庙。”这样看来,三闾大夫屈原应有三庙,在《王制》之太祖庙——别子始爵者之庙,在《祭法》则为皇考庙矣!
       因此,“皇考伯庸”,即应为太祖屈瑕。屈原自叙其家世:帝高阳是我们的创姓先人,“皇考伯庸”是我们的开氏祖宗,我在某年某月某日降生,父亲给我起了个美好的名字。从远祖说到近宗以至生父,远远近近都提到了。
       屈瑕是楚武王熊通的儿子,字伯庸,是武王的长子。楚人实行幼子继承制,所以他受屈被封为客卿。但他在楚国任“莫敖”——负责全国军政的最高行政长官。公元前701年(鲁桓公二年,楚武王三十一年),“楚屈瑕将盟贰、轸,郧人军于蒲骚,将与随、绞、州、蓼伐楚师……遂败郧师于蒲骚,卒盟而还”。前700年,“楚伐绞,军其南门。莫敖屈瑕日,绞小而轻,轻则寡谋。……大败之,为城下之盟而还。”前699年,“春,楚屈瑕伐罗……及罗,罗与卢戎两军之,大败之,莫敖缢于荒谷”。楚国的“莫敖”屈瑕多次为国出征,最后兵败自杀,壮烈牺牲,这是屈氏族人的光荣,屈原自叙其身世,怎能忘记这位祖宗而不去说他呢?因此,我更加相信,《离骚》中说的皇考就是指皇考庙,对于大夫屈原来说就是太祖庙,屈氏的太祖——别子始爵者屈瑕,他就是“皇考伯庸”。
       楚人实行幼子继承制,屈瑕伯庸虽为嫡长子,但不能继大统为王,只好受屈为客卿。他一生为国奋战,最后英勇捐躯,是屈氏子孙值得骄傲的先人。楚国的江山在屈瑕死后10年武王驾崩时才被屈瑕的弟弟熊赀继承了去。所以,屈瑕是楚国的大功臣,没有他,就没有楚国的社稷江山。屈原在这里提到屈瑕——朕皇考日伯庸,是在提醒大家,我是大楚开国先人高阳帝的子孙,是楚国社稷功臣屈瑕伯庸的后代贵族。
       摄提,指摄提格。王逸注:“太岁在寅日摄提格。”
       案:我国自西周以来,采用王位纪年法纪年。是时诸侯分立,各国王年不同。如鲁昭公元年(前541),在蔡为灵侯二年,在陈为哀公二十八年,在周为景王四年,在秦为景公三十六年,在齐为景公七年……各国王年不同,造成相互交往中的诸多不便。于是一个天下统一的纪年法亟待产生,春秋时期就有岁星纪年法的出现。岁星即木星,人们观察它12年绕天一周,所以把岁星所经的天空划作12个星次,分别给以命名,日:玄枵、星纪、析木、大火、寿星、鹑尾、鹑火、鹑首、实沈、大梁、降娄、鲰訾。岁星经过哪一个星次,该年就叫作“岁在(某次)”,如《左传》所言“岁在降娄”、“岁在鹑火”……这样以木星行次为纪年的办法,使天下各国统一纪年,大家抬头一看木星所在,就知道到了哪一年,简单可行,天下统一,是一种先进的纪年法。从此人们把木星叫作岁星。《说文》:“岁(崴),木星也,越历二十八宿,宣遍阴阳,十二月一次。从步,戌声,律历书名五星为五步。”
       但是,木星的运行,并非12年一周天,而是11.86年绕星空一周。所以岁星纪年法实施不久,人们就发现了这一现象,木星会超出人们预想的速度,提前到达下一个将要到达的星次,这叫超辰。鲁襄公二十八年(前545)“岁在星纪,而淫于玄枵”就是超辰。有了超辰,岁星纪年法就不好使用了。
       应运而生,战国人创造了一种新的至为完善的纪年法——太岁纪年法。当时假设有一个太岁,它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而独立自主地在作着绕天运动,12年循环一周,永无超辰。为了和岁星纪年区别,大家把12次改为12支,并分别给予了新的命名:“太岁在寅日摄提格,在卯日单阏,在辰日执徐,在巳日大荒落,在午日敦烊,在未日协洽,在申日君滩,在酉日作噩,在戌日阉茂,在亥日大渊献,在子日
       困敦,在丑日赤奋若。”太岁纪年,实为干支纪年之滥觞。干支纪年,由于它科学合理,从战国到今天,中国人使用了3000多年,至今仍没有放弃。
       屈原是一个博闻强识的大学问家,他有敏锐的学术嗅觉,当即认识到王位纪年法的狭隘落后与太岁纪年法的科学先进,在叙述自己的身世生平时,率先使用了这种新的纪年法:“摄提贞于孟陬兮……”
       王逸注:“贞,正也。”正在摄提格,即太岁在寅。孟,始也,正月孟春为一年之始。正月为陬,孟陬即孟春正月。
       春秋以来,人们发现了一个事实,由于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年运行一周,所以天上的北斗星的视运动也一年绕北极星旋转一周。这在当时,谁都弄不清其中的道理,但却看到了北斗星运行一年一周的事实。北斗星座共七星,其中四颗星像斗头,三颗星像斗杓。斗杓随着星座的转动指向不同的方向:12个方向组成一周12个方位,人们命其名为12地支,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春秋人发现,一年12个月,北斗星斗杓随着月份的增加而变换方向。周历正月斗杓指子、二月指丑、三月指寅……夏历正月斗杓指寅、二月指卯、三月指辰……春秋各国历法不同,在周历为正月,夏历则为上年之十一月;商(殷)历则为上年之十二月。为了取得统一的认识,人们不再说什么周三月、夏正月、殷二月……而共同以此时的北斗星斗杓所指作为月名,如周正月斗杓指向正北,此月就叫“辰在子”,殷正月斗杓指向正北偏东,此月就叫“辰在丑”,夏正月斗杓指向正东偏北,此月就叫“辰在寅”,这就是月建。叫作周正建子、殷正建丑、夏正建寅……亦称周建子、殷建丑、夏建寅……
       月建是春秋人的重要发明,它给予春秋各国历法的月份一个统一的人人抬头即能见到的月名,绕过了各国历法月份不同造成的混乱。春秋人很快就使用了它。《左传·襄公二十七年》说:“十一月,乙亥朔,日有食之。辰在申,司历过也,再失闰矣。”周历九月辰应在申,现在到了十一月辰才在申,说明月份有误,应在此前加上两个闰月。现在少了两个闰月,是两次失闰,这是制订历法的人犯了一连串的错误呀!用月建来纠正历法的失误,是一项伟大的创造。
       屈原的叙述中虽然没有提到月建。但他利用了月建。楚人使用的是夏历,夏历正月建寅。屈原说自己诞生在“摄提贞于孟陬”之月,就是说在太岁在寅的那年正月,正月辰在寅,意即寅年寅月。
       庚寅,中国传统纪日法——干支纪日法中的一个数字。干支纪日,也是中国人的一个创造,商代已开始使用。这比数字纪日稳妥,不易误二为三,误八为六。
       屈原在这里叙述自己的生日:“摄提贞于孟陬,惟庚寅……”明提暗指,包含了三个寅字,太岁在寅之年的孟春建寅正月之庚寅日,即寅年、寅月、寅日。中国人在战国时代就以12生肖配12支了,《云梦睡虎地秦墓》图版135之竹简上有辞:“子鼠也……丑牛也……寅虎也……卯兔也……”所以寅年、寅月、寅日,就等于是说虎年、虎月、虎日。楚人美虎,以虎为图腾,他们崇拜虎就像中原人崇拜龙一样虔诚,所以楚人说虎年、虎月、虎日,就像中原人说龙年、龙月、龙日一样神圣、灵验。屈原在这一天降生,说明他不是个一般的凡人。
       总结本文所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屈原《离骚》首章四句,是在介绍自己的家世、出身、生年月日:我是楚人先祖高阳帝的苗裔,是楚国功臣子瑕伯庸的后人,我出身名门贵族,生在虎年、虎月、虎日,是神圣有灵验的——用中原华夏人的说法就是——龙子龙孙。
       屈原是一个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他以名门贵族自居,以龙子龙孙向人炫耀,这与他的伟大人格相称吗?我说相称。我们说屈原伟大,是3000多年前的伟大,他出身官僚家庭,以名门贵族、龙子龙孙自居,并且向人炫耀,是时代打下的烙印。以身世为骄傲,并不妨碍他的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