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哲学研究]马克思的经济学批判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存在与发展方式(摘要)
作者:陈志生 吕世荣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 第02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摘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与发展,既不能只着重哲学方面,回归到思辨哲学上去,也不能只着重经济学方面,成为纯粹的经济学。马克思的哲学批判与经济学批判的有机统一既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存在方式,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方式。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思辨哲学;哲学批判;经济学批判
       中图分类号:B0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242(2007)02—0049—05
       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现实关注方式的探讨由来已久。国外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主要是针对国际及本国内发生的重大问题,反思以往所理解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精神,重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质,西方马克思主义是最具代表性的学派。在苏联十月革命的鼓舞下,奥地利、匈牙利、意大利等国都先后按照俄国革命的做法发动了革命,随后却接而连三地都遭到了失败。反思这些问题,有些学者重新思考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神实质。当代学者,更是借助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精神,研究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及其特点,形成了不同的学派。在国内,回顾这些年来学术界的研究历程,经历了几个不同的阶段:从反思苏联教课书开始,经过对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的研究,到当代从中国现实问题出发,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意义。就研究的思路而言,也有几个不同的路径:一种是文本研究,一种是现实问题研究,一种是从西方马克思主义资源角度研究,这些研究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从哲学批判与经济学批判的有机统一这一视角来研究和探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方式的还不多见,本文试作一探讨。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的科学方法是其实现对现实关注的重要方式
       多少了解一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和现状的人,都很熟悉恩格斯的如下论断:“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1]406这一论断精辟概括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实性品格,指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关注现实的途径和方式——从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的出发点出发,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的科学方法探索和研究现实问题。与所有其他的哲学流派不同之处在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纯哲学,它不是在纯哲学研究的基础上产生的。一定的社会历史实践既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基础,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基础。按理说,这样的具有现实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不会脱离现实的;不过,人们所看到和感受到的事实并非如此。稍微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现状有所了解的人,都能够直接感受到现在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已经远远地脱离了现实,马克思主义哲学已经被“思辨化”和“学术化”了,有意回避现实问题、直接背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实性品格的“学术凸显、思想淡出”的主张正在成为一种时髦的理论旨趣。针对这种研究状况,重温马克思主义哲学关注现实的途径和方式,了解其具体内容和要求,具体深入地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实性品格就不是没有意义的了。
       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关注现实的途径和方式,有必要对其作广义和狭义、外在和内在、经验和先验的区分。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具有普遍的和广泛的指导意义,因而在此广义层面上存在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关注现实的途径和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它们产生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研究领域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的耦合、整合过程中,所以只能经验地研究广义层面上存在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关注现实的途径和方式,相反的做法只会使马克思主义哲学成为思辨的形而上学,这是我们在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方法论作用时应该注意的问题。不过,更重要的是在狭义层面上存在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关注现实的途径和方式。这就是由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神实质所内在决定的先行存在并敞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关注现实的途径和方式,因而可以依据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神实质先验地进行研究,并且所有这些已经由马克思的经济学批判展示出来了。马克思的经济学批判具体生动地展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关注现实的途径和方式,是我们研究并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重要根据。这种狭义层面上存在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关注现实的途径和方式,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能够与时俱进的内在根据。只有遵循马克思的经济学批判所展示出来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关注现实的途径和方式,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才能取得真正的、实实在在的进步。
       如果借用马克思平生经常使用的“批判”一词,可以把马克思一生的研究工作划分为哲学批判和经济学批判这样两个阶段。前一阶段的哲学批判通过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批判并超越了一切旧哲学,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后一阶段的经济学批判通过对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和资本主义经济现实的批判,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从哲学批判向经济学批判的推衍,呈现并敞开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关注现实的途径和方式,这在马克思恩格斯写于1846年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已有集中的论述:“德国哲学从天国降到人间;和它完全相反,这里我们是从人间升到天国。这就是说,我们不是从人们所说的、所设想的、所想象的东西出发,也不是从口头说的、思考出来的、设想出来的、想象出来的人出发,去理解有血有肉的人。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而且从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中还可以描绘出这一生活过程在意识形态上的反射和反响的发展。”[2]73
       马克思的经济学批判既是对以黑格尔哲学为代表的一切旧哲学批判并超越的必然结果,也是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新唯物主义哲学的必然落脚点,是由其精神实质所内在决定的先行存在并敞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关注现实的途径。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对此做了更为明确的论述:“唯物主义历史观从下述原理出发:生产以及随生产而来的产品交换是一切社会制度的基础;在每个历史地出现的社会中,产品分配以及和它相伴随的社会之划分为阶级或等级,是由生产什么、怎样生产以及怎样交换产品来决定的。所以,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不应当在人们的头脑中,在人们对永恒的真理和正义的日益增进的认识中去寻找,而应当在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更中去寻找;不应当在有关的时代的哲学中去寻找,而应当在有关的时代的经济学中去寻找。对现存社会制度的不合理和不公平、对‘理性化为无稽,幸福变成苦痛’的日益清醒的认识,只是一种征象,表示在生产方法和交换形式中已经静悄悄地发生了变化,适合于早先的经济条件的社会制度已经不再和这些变化相适应了。同时这还说明,用来消除已经发现的弊病的手段,也必然以多少发展了的形式存在于已经发生变化的生产关系本身中。这些手段不应当从头脑中发明出来,而应当通过头脑从生产的现成物质事实中发现出来。”[3]307—308在这里,恩格斯说得很清楚,马克思主
       义哲学关注现实的途径存在于一定的历史时代的经济现实及其经济学当中。这是由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神实质所内在决定的,是由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所提供的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
       1859年在伦敦,马克思写下了《(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其中有这样一段话,“我所得到的、并且一经得到就用于指导我的研究工作的总的结果”[4]32,这里,马克思用到了“指导”这个词。那么,马克思是在哪种意义上使用这个词的呢?是在强调由他和恩格斯所创立的新唯物主义哲学的普遍和广泛的指导意义上使用这个词的吗?是在强调广义层面上存在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方法论意义吗?我们认为并非如此。在这篇序言的开头,马克思谈到他研究政治经济学的经过,谈到了他研究经济问题的最初动因。在退出《莱茵报》以后,为了解决在《莱茵报》时期所产生的使马克思感到苦恼的疑问,马克思开始批判黑格尔哲学,并通过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法的关系正像国家的形式一样,既不能从它们本身来理解,也不能从所谓人类精神的一般发展来理解,相反,它们根源于物质的生活关系,这种物质的生活关系的总和,黑格尔按照18世纪的英国人和法国人的先例,概括为‘市民社会’,而对市民社会的解剖应该到政治经济学中去寻求。”[4]32这就是马克思在这篇序言中所提到的“指导我的研究工作的总的结果”,接着。马克思对这一总的结果做了广为人知的简要概述。在这篇序言的最后,马克思指出,他在政治经济学方面的研究经过和见解,“不管人们对它怎样评论,不管它多么不合乎统治阶级的自私的偏见,却是多年诚实研究的结果。”[4]35这就说明,马克思的经济学批判是马克思思想理论逻辑的必然推演,是由马克思的哲学批判以及从这种哲学批判中所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内在决定的先行存在并敞开的发展进路,是真正的符合其精神实质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关注现实的途径。由此也可以看出,下述流俗之见——马克思恩格斯先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然后把它推广应用于社会历史领域创立历史唯物主义,又把历史唯物主义作为科学的方法论应用于政治经济学批判,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以及科学社会主义学说——是没有根据的,纯粹是无稽之谈。
       因此,即使是在马克思.那里,“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也为马克思提供了“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这就是对一定的历史时代的经济现实及其经济学的批判。这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关注现实的途径是由其精神实质所内在决定并先行敞开的,这种精神实质在如下的论述里得到了精确表达:“由此可见,这种历史观就在于: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阐述现实的生产过程,把同这种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它所产生的交往形式即各个不同阶段上的市民社会理解为整个历史的基础,从市民社会作为国家的活动描述市民社会,同时从市民社会出发阐明意识的所有各种不同理论的产物和形式,如宗教、哲学、道德等等,而且追溯它们产生的过程。这样当然也能够完整地描述事物(因而也能够描述事物的这些不同方面之间的相互作用)。”[2]92在这里,“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是指一定的历史时代的经济现实。从一定的历史时代的经济现实的研究出发,就能够完整地描述一定的民族国家形式以及处于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的整个人类社会及其各个不同方面之间的相互作用。所有这些都通过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经济现实及其经济学的批判具体化了,马克思在这一经济学批判过程中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学说。
       二、从哲学批判向经济学批判的演进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存在方式
       马克思主义哲学关注现实的途径的形成过程也展示出马克思主义哲学关注现实的特殊方式和方法,这产生于从哲学批判向经济学批判的理论逻辑推衍。通过哲学批判,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实性品格,这就是如恩格斯所指出的,消除已经发现的社会弊病的手段“不应当从头脑中发明出来,而应当通过头脑从生产的现成物质事实中发现出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实性品格就在于“从人间升到天国”,“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而且从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中还可以描绘出这一生活过程在意识形态上的反射和回响的发展。”在写作《德意志意识形态》时期,马克思恩格斯所特别反对的是以哲学的思辨的形而上学方式关注现实,他们指出这种思辨的形而上学的总的特征在于:“人们迄今总是为自己造出关于自己本身、关于自己是何物或应当成为何物的种种虚假观念。他们按照自己关于神、关于模范人等等观念来建立自己的关系。他们头脑的产物就统治他们。他们这些创造者就屈从于自己的创造物。”[5]15因而,这种思辨的形而上学关注现实的方式充满了神秘主义,充其量也就是向人们提出改变意识的要求,并不会触动一点现实,因为“这种改变意识的要求,就是要求用另一种方式来解释存在的东西,也就是说,借助于另外的解释来承认它”。[2]66仅仅在纯粹的思想领域中兜圈子的青年黑格尔派正是这种思辨的形而上学的典型。
       通过对以黑格尔哲学为代表的思辨的形而上学关注现实的方式的批判,马克思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2]57,只有改变人们生活于其中的现实世界,才能改变人们的意识,“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2]72重要的是对人们的现实生活过程的研究,在此基础上,才能够揭示出作为现实的社会过程的反射和回响的人们的意识形态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因此,“道德、宗教、形而上学和其他意识形态,以及与它们相适应的意识形式便不再保留独立性的外观了。它们没有历史,没有发展,而发展着自己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人们,在改变自己的这个现实的同时也改变着自己的思维和思维的产物。”[2]73从人们的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这就开启了马克思经济学批判的进路,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关注现实的特殊途径和方式。
       马克思写于1847年并于当年公开出版的《哲学的贫困》第一次使马克思主义的新世界观和正在形成中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公之于世,这是一部哲学一经济学著作,哲学批判和经济学批判交织在一起。通过对思辨的形而上学及其在经济学研究领域的变种——蒲鲁东的经济哲学思想以及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的批判,马克思初步确立了科学的经济学研究的对象和方法,凸显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实性品格。
       随着青年黑格尔派的解体,思辨的形而上学在德国渐趋没落,但在法国却获得了某种形式的复活。蒲鲁东模仿黑格尔,宣称他的蹩脚的虚假的黑格尔辩证法为经济学贡献了巨大智慧。初看上去,蒲鲁东十分深刻,他不愿局限于现象本身,而想深究产生
       现象的根源,“经济学家们都把分工、信用、货币等资产阶级生产关系说成是固定不变的、永恒的范畴。蒲鲁东先生有了这些完全形成的范畴,他想给我们说明所有这些范畴、原理、规律、观念、思想的形成情况和来历。”_[6]139蒲鲁东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呢?在这里,他追随黑格尔,“把这些关系看成原理、范畴和抽象的思想,所以他只要把这些思想(它们在每一篇政治经济学论文末尾已经按字母表排好)编一下次序就行了。”[6]140对此,马克思批判道:“但是,既然我们忽略了生产关系(范畴只是它在理论上的表现)的历史发展,既然我们只希望在这些范畴中看到观念、不依赖实际关系而自生的思想,那末,我们就只得到纯理性的运动中去找寻这些思想的来历了。纯粹的、永恒的、无人身的理性怎样产生这些思想呢?它是怎样造成这些思想的呢?”[6]140为此,蒲鲁东诉诸某些十分神秘的理性,“为了做到这一点,他发明了一种新理性,这既不是绝对的、纯粹的和纯真的理性,也不是生活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活跃的人们的普通的理性;这是一种十分特殊的理性,是作为人的社会的理性,是称为人类的这种主体的理性,这种理性在蒲鲁东先生的笔下有时也被写为‘社会天才’、‘普遍理性’以及‘人类理性’。”[6]150这些理性是如此神秘,以致最后只能回到上帝和黑格尔的绝对理性那里去。
       因此,在蒲鲁东那里,看似科学的开始却没有得到科学的结果。相对于资产阶级经济学家,蒲鲁东是有其高明之处,他“在历史中看到了一系列的社会发展。他发现了实现于历史中的进步”,[6]320他也相信社会还会向前发展,人类还会取得更大的进步,这都是他比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更高明的地方。资产阶级的经济学家认为,资产阶级社会的产生标志着人类社会已经发展到最后、最完善的阶段,“于是,以前是有历史的,现在再也没有历史了。”[6]154与这些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相比,蒲鲁东的经济学研究的起点更高,更具有科学性,但是,软弱无力的思辨的形而上学导致了他在科学上的无能。在致巴·瓦·安年柯夫的信中,马克思甚至以一种带点责备的口气写道:“为什么蒲鲁东先生要谈上帝,谈普遍理性,谈人类的无人身的理性,认为它永远不会错误,认为它永远等于它自身,认为只要正确地意识到它就可以获得真理呢?为什么他要借软弱的黑格尔主义来把自己装扮成坚强的思想家呢?”[6]320这就表明蒲鲁东完全不理解人类的历史发展,“他在使用普遍理性、上帝等等响亮的字眼时就承认了这一点,——岂不是含蓄地和必然地承认他不能理解经济发展吗?”[6]320
       三、哲学批判与经济学批判的有机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方式
       通过对思辨哲学及其在经济学研究领域的变种——蒲鲁东贫困的经济哲学思想的批判,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开始成为马克思直接批判和超越的对象,马克思主义哲学关注现实的方式更加具体化了。马克思的经济学批判得出了两个基本结论:第一,由一定的生产力所决定,人们按照自己的物质生产的发展建立起相应的社会关系,这些社会关系是历史的暂时的产物;第二,人们又按照自己的社会关系创造出相应的原理、观念和范畴,所以,这些原理、观念和范畴也同它们所表现的社会关系一样,不是永恒的、不变的,它们也是历史的暂时的产物。这两个基本结论是科学的经济学得以建立的基本前提,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出发点。
       由此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离开了对一定的社会历史发展阶段的具体历史的实证研究,原理、观念和范畴就会成为没有现实意义的空概念,既不能理解现实,也不能指导现实。“一切生产阶段所共有的、被思维当作一般规定而确定下来的规定,是存在的,但是所谓一切生产的一般条件,不过是这些抽象要素,用这些要素不可能理解任何一个现实的历史的生产阶段。”[4]6此处标示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研究方式与资产阶级经济学研究方式的根本区别——唯物辩证的实证研究方法与形式理性的归纳概括方法的区别,这是由其精神实质所内在决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关注现实的特殊方式。
       在《哲学的贫困》中,马克思通过对分工、竞争、垄断等经济范畴的分析,说明了唯物辩证的实证研究方法的科学性。运用归纳法所得出的概念与判断,缺乏必然性和普遍有效性证明,但人们却习惯于向前无限地追溯、向后无限地外推,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正是这样做的典型。在这方面,蒲鲁东完全无批判地接受并模仿起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研究方式,“在蒲鲁东先生看来,分工是一种永恒的规律,是一种单纯而抽象的范畴。所以,抽象、观念、文字等就足以使他说明各个不同历史时代的分工。种姓、行会、工场手工业、大工业必须用一个分字来解释。如果你们首先将‘分’字的含义好好加以研究,将来你们就不必再研究每个时代中赋予分工以某种特定性质的无数影响了。”[6]159不是要完全否定运用归纳法抽象概括出分工范畴的一般规定的合理性,而只是强调这种形式理性的方法根本就不能够说明各个不同时代形式和性质各异的分工是怎样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市场的大小和它的面貌所赋予各个不同时代的分工的面貌和性质,单从一个‘分’字,从观念、范畴中是很难推论出来的。”[6]159—160
       “他们只要注意眼前发生的事情,并且有意识地把这些事情表达出来就行了。”[6]157可以认为马克思的这一论述集中概括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实性品格、马克思主义哲学关注现实的途径和方式。但是,如果不是从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所提供的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出发,不运用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所提供的供这种研究所使用的方式和方法,就很难做到这一点。这里的危险在于,如果人们不注意眼前发生的事情,而是把对过去时代的研究结果理论化、体系化起来,并用于理解现实、指导现实,那就回到了马克思恩格斯所批判的思辨的形而上学那里,回到了青年黑格尔派那里,可是,却又没有青年黑格尔派那些口头上的革命家的批判性,因而就连青年黑格尔派都不如,是等而下之了。
       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神实质而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实性品格并不是枝节之论,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某一方面的属性,而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实性品格产生于马克思的哲学批判过程,并在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新唯物主义哲学中转化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关注现实的途径和方式。马克思的经济学批判是马克思思想理论逻辑的必然推演,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实性品格的具体化。因此,经济学批判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
       通过对马克思的经济学批判的分析,可以更加明确地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纯粹哲学,经济学批判既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存在方式,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方式。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实性品格,是由其精神实质所内在决定的并先行存在和敞开的。因此,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与发展,既不能只注重哲学方面,回到思辨哲学的老路上去,也不能只注重经济学方面,降格为纯粹的经济学。以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批判地考察一定的历史时代的经济现实及其经济学,这既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发展的途径,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途径。应该看到,一百多年来,世界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资本主义经济和社会主义经济都得到了巨大发展,相关的经济学研究也已经有了巨大的开展,尤其是在经历了近一个世纪的发展以后,市场经济已经成为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手段,也因此使市场经济具有了席卷全球之势。在这样的历史与现实面前,研究并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任务无疑是十分艰巨复杂的。通过对经济学和经济全球化过程的分析,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已成为当前哲学研究的主要任务。
       [责任编辑 王华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