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语言学研究]汉语方所和比较范畴的认知及表达策略
作者:王 伟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年 第06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摘要:汉语在表达方所和比较范畴时的认知策略是目标先于参照点,而不是参照点先于目标,依据是主谓句和话题句的基本语序以及句子结构是否符合“已知信息先于新信息”的普遍原则。以往的研究多基于偏正结构,所以有误区。
       关键词:认知策略;句法;信息结构
       中图分类号:H1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04(2008)06—0142—03
       一、问题的提出
       认知语法理论认为,操不同语言的人对现实世界的客观存在可能有不同的认知策略,并在句法中反映出来。比如,汉语表达地址时是从大到小,如“中国河南省周口市川汇区七一路31号”,而英语表达地址时是从小到大,如“31 Qiyi Road,Chuanhui District,Zhoukou City,Henan Province,China”。语义一样而语序不同,后者反映了讲汉语的人采用了跟讲英语的人不一样的认知策略。讲汉语的人习惯由面到点,而讲英语的人则习惯由点及面。设点是说话人的目标,面则是参照点。换言之,说地址的时候,汉语的认知策略是参照点先于目标,而英语正相反。
       再如,在表达方向的时候,汉语说“东南、西北”,而英语说“southeast、northwest”。设全人类都是以太阳或者月亮起落的方位为方向的参照点,那么,以此参照出来的其它任何方向都是目标。很明显,汉语中仍然还是参照点先于目标,而英语则相反。
       上述汉、英之间的差异还体现在复杂名词短语当中(由介词短语或关系语句作修饰语),如:
       (1)a.(在)[湖上/湖中央的]亭子
       参照点 目标
       b.[the pavilion][on the lake]/[at the center of the lake]
       目标 参照点
       (2)a.[比旧房子大的]新房子
       参照点 目标
       b.[the new room][which is larger than the old one].
       目标 参照点
       (1)表达方所范畴,(2)表达比较范畴。然而,以前的研究并未提到,上述汉、英之间的差异仅存在于偏正结构,并不能扩展至主谓结构。例如:
       (3)a.亭子 在[湖上/湖中央]。
       目标 参照点
       b.[the pavilion]is[on the lake]/[at the center of the lake]
       目标 参照点
       (4)a.[新房子] 比[旧房子] 大。
       目标 参照点
       b.[The new house]is bigger[than the old one].
       目标 参照点
       很明显,在主谓句中,汉、英两种语言的认知策略趋于一致。因此,问题是,为什么在偏正结构和主谓结构之间会出现这样的差别?另外,认知策略应该基于哪一种结构来判断?本文认为,主谓句(包括话题句)才能代表一个语言的基本语序,才是反映认知策略的依据。以往的研究以偏正结构来判断认知策略,其实是错的。
       二、方所范畴
       按Hopper & Traugott的观点,人类语言常见的两种组织信息的原则有二:一是已知信息在新信息之前,这在所有的语言中都一样。二是修饰语在中心语之前或之后,依具体语言而定。前一种情况在句法中的表现就是主谓结构,后一种情况就是偏正结构。有三点理由可以支持主谓结构(而不是偏正结构)更能体现认知策略。
       首先,主谓结构代表汉语的基本语序,其认知策略正好对应于“已知信息先于新信息”的普遍原则。也就是说,在主谓结构里,目标是已知信息,参照点是新信息(或者新信息的一部分)。或者说,谓词之前的部分是已知信息,谓词及其之后部分是新信息。而在任何语言中,偏正结构是从主谓结构衍生而来的。拿上文的例子来演示,二者之间的转换过程如下:
       (5)亭子 在[湖上/湖中央]=>[(在)湖上/湖中央的]亭子
       目标 参照点
       已知信息 新信息
       转换后,谓词“在”可以不出现,“的”是关系语句的标句词,将关系语句跟它所修饰的名词隔开。
       其次,偏正结构的语序是个别语言的特征,不代表跨语言的普遍原则。在汉语里,“偏”(即修饰语)总是出现在“正”(即中心语)之前。而在别的语言里(如英语),修饰语则会出现在中心语之后。
       再次,偏正结构的功能是以递归的方式传递信息,跟认知策略无关。具体来说,偏正结构可以充当句子成分,比如主语、话题、把字宾语:
       (6)a.[(在)湖上/中央的亭子] [真漂亮]!
       b.[(在)湖上/中央的亭子] [是去年刚修的]。
       c.[(在)湖上/中央的亭子] [可以坐三十多个人]。
       已知信息 新信息
       (7)a.[(在)湖上/中央的亭子],[毛主席当年坐过]。
       b.[(在)湖上/中央的亭子],[市里决定要重修]。
       已知信息 新信息
       (8)a.[市里决定要][把(在)湖上/中央的亭子][重修过]。
       b.[最近公园][把(在)湖上/中央的亭子][油漆了一遍]。
       已知信息 新信息
       话题也可以认为是从宾语的位置提上去的。如果不提上去,就是:
       (9)a.[毛主席当年坐过][(在)湖上/中央的亭子]。
       b.[市里决定要重修][(在)湖上/中央的亭子]。
       已知信息 新信息
       偏正结构充当宾语和把字宾语时,它仅是新信息的一部分(如果新信息包括谓词部分的话)。
       换言之,主谓结构转换成偏正结构是为了让后者出现在更大的结构中,以递归的方式使更多的信息得以传递。从以上可以看到,除主谓句之外,话题句也是表现“已知信息先于新信息”的另一种句式。正是靠了结构转换,语言才得以传递如此丰富和复杂的信息。所以,偏正结构表现的并非真正的认知策略,主谓句或者话题句表现的策略才是可靠的。
       三、比较范畴
       前文中(4a)中我们看到,汉语比字句中的认知策略也是目标先于参照点。如果放在信息结构中就是:
       (10)[新房子][比[旧房子]大]。(胜过)
       目标 参照点
       已知信息 新信息
       完全符合上文所说的“目标是已知信息,参照点是新信息(或者新信息的一部分)”的原则。这个原则也适用于其它比较句式,比如“和/跟”字句、“有”字句以及“像”字句。例:
       (11)a.[这间房子] [和/跟[那间房子] 一样大]。 (等同)
       b.[这间房子] [有 [那间房子] 那么大]。
       c.[你] [有 [他] 跑得快]?
       d.[现在我的头脑] [像 [皎洁的月亮] 一样清醒]。
       目标 参照点
       已知信息 新信息
       这些句式属于等比句,否定形式就是差比句。比字句也是差比句。下面主要拿比字句来讨论。
       同样,比字句也可以转换成偏正结构,得到:
       
       (12)[比旧房子大的]新房子
       但是,跟上节讨论方所范畴时一样,这个偏正语序不能代表真正的认知策略,只是汉语的特殊语序而已。偏正结构的功能是在更大的结构中充当成分。如:
       (13)a.我们更喜欢 [比旧房子大的新房子]。(作宾语)
       b.他刚刚从 [[比旧房子大的新房子]里走出来]。(作介词宾语)
       c.[比旧房子大的新房子] [当然好]。(作主语)
       d.[比旧房子大的新房子], [没听说过]。(作话题)
       已知信息 新信息
       换言之,如上文所说,偏正结构跟认知策略无关。
       另外,汉语还有一种比较句式:
       (14)a.三 [大 [于二]]。
       b.此 [不同 [于彼]]。
       目标 参照点
       已知信息 新信息
       这是继承了古汉语的句式:
       (15)a.苛政猛于虎。(礼记·檀弓下)
       b.猛于烈火。(尚书·胤征)
       “于”的语法功能相当于“比”,用来引出参照点。不同的是,“比+参照点”出现在谓词之前,而“于+参照点”出现在谓词之后。但是,就认知策略而言,“于”字句仍然是目标先于参照点,而且参照点也是新信息的一部分,跟其它句式完全一样。
       四、跨语言考
       跟汉语一样,英语的基本语序也是通过主谓结构来代表。这时,无论是表达方所范畴还是比较范畴,认知策略也跟汉语一样,都是目标先于参照点,也都服从“目标是已知信息,参照点是新信息(或者新信息的一部分)”这一原则:
       (16)[The pavilion][is[on the lake]/[at the center of the lake]].
       目标 参照点
       已知信息 新信息
       (亭子在湖上/湖中央。)
       (17)a.[This room][is larger[than that one]].
       b.[This room] [is as large[as that one]].
       目标 参照点
       已知信息 新信息
       (这间房子比那间大/跟那间一样大。)
       显然,英语的比较句更像汉语的“于”字句,而不是比字句;其中,“than/as+参照点”跟“于+参照点”一样,都是出现在谓词之后。
       同样,上述英语主谓句也可以转换成偏正结构:
       (18)a.[the pavilion][(that is)on the lake]
       b.[the pavilion][(that is)at the center of the lake]
       ([(在)湖上/湖中央的]亭子)
       (19)a.[this room][which is larger[than that one]]
       b.[this room][which is as large[as that one]]
       ([比那间房子大的]/[跟那间房子一样大的]这间房子)
       这些偏正结构是中心语在前,修饰语在后,跟汉语不同。但是,上文说过,不论何种语言,偏正结构的语序只是个别语言的特征,并不能反映“已知信息先于新信息”的普遍原则,因此不能作为判断认知策略的依据。我们已经在前两节用汉语做过论证,英语也是一样。应该指出的是,以往的研究仅拿偏正结构来判断汉、英两个语言的认知策略,是不妥当的。
       五、结语
       以上我们观察到,不管是表达方所范畴还是表达比较范畴,汉语的认知策略都是目标先于参照点,跟英语相一致。判断的依据是主谓句和话题句,而不是偏正结构。原因是因为主谓句和话题句代表语言的基本语序,同时符合“已知信息先于新信息”的普遍原则。相对而言,偏正结构的语序只是个别语言的特征,不能作为判断认知策略的依据。具体来说,在偏正结构中,汉语的修饰语必须出现在中心语之前,而英语的修饰语可以出现在中心语之后,于是造成这两种语言之间认知策略有差异的假象。经我们分析,汉英两种语言的认知策略是一致的。以往的研究没有看到偏正结构的语序在不同语言中的差异,所以未能全面地确认跨语言的认知策略。最后,就信息传递而言,目标表现为已知信息,而参照点则是新信息或者新信息的一部分。这在汉英两个语言里也都是一样的。
       (责任编辑 党春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