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将灾难转化为民族振兴的精神资源(笔谈)]震灾彰显感恩的意义与价值
作者:辛世俊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年 第06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汶川大地震后,人们谈论最多的两个字恐怕就是“感恩”了。就灾区来讲,许多人从废墟中被营救出来,获得了第二次生命,灾民的房子被震塌了,财产受到极大的损失,有的还失去了亲人,在危难时,他们得到社会各界无私的援助,祖国各地和世界各地的人们向他们伸出了援助的手……于是,我们看到通往灾区的路旁竖立了一个又一个写满了“谢谢”、“辛苦了”“感恩”等字样的标语牌,一队又一队的小学生在对着解放军战士们说:谢谢!感恩之真情是灾区人民心声的自然流露。据《大河报》7月4日报道,绵阳市35名青年组成绵阳人民感恩行感恩团,到郑州、济南、石家庄、天津、唐山等地表达他们的感恩之情。就参与救灾的全国人民来说,灾难使他们认识了生命的价值,提升了思想境界,灾区人民自强不息的精神,亿万群众在抗震救灾中表现出来的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民族精神,让数不尽的人流下了感动的泪水。灾难极大地暴露了人在自然面前的渺小和生命的脆弱,但也把人们面对灾难而激发的慈悲、坚强和大爱而无限地放大了,心的感动和爱的奉献使人们从各自的角度找到了感恩的理由。人们在含着泪水看救灾报道的同时,也为自己作为一个中国人而感到自豪,为我们伟大的祖国和伟大的民族而感到骄傲。完全可以说,感恩,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内容,作为世界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在灾难中彰显价值,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这不能不使我们陷入深深的沉思:感恩的根据是什么?怎样才能让感恩成为社会的永久记忆,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自觉行为,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一、感恩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是世界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人的本质属性的基本要求
       所谓感恩,就是对我们的生存和发展给予帮助的人或事物身怀感谢、铭记恩情,并加以回报的一种思想行为。
       感恩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诗经》就有“投桃报李”的句子,《弟子规》里说:“恩欲报,怨欲忘;报怨短,报恩长。”老百姓说:“百善孝为先。”“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感恩戴德”、“知恩必报是君子,忘恩负义、恩将仇报是小人”,“乌鸦反哺”,“羊羔跪乳”,“一饭一粥,当思来处不易;一丝一缕,恒念物力维艰。”一首《悯农》令多少人动容,更成为孩童的启蒙读物。可以说,感恩的思想流淌在我们民族文化的血管里,渗透在我们民族的行为中,留下了大量感人肺腑的事迹,是我们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
       虽然感恩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但感恩决不是中国的“专利”,感恩文化也是西方文化的重要内容。在西方,特别是在美国,有一个和“圣诞节”同样重要的节日,那就是每年11月第四个星期四的“感恩节”。感恩节设立的初衷在于纪念那些帮助清教徒的印第安人,但感恩节的实行却远远超出了民族和国家的疆域,作为一个文化符号,感恩承载了爱,传递了爱,成为世界人民传递爱心的桥梁。
       为什么感恩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世界各民族的文化中为什么都有感恩的内容?这必须从人性的普遍性来说明。就人类整体而言,感恩是人的本质的规定性之一,或者说,人只要存在着,就不能没有感恩。从这种意义上说,我们为什么要感恩,这个问题实际上就是在追问我们人的存在和本质。因为感恩是人的思想行为之一,这种思想行为不是从外边强加给人的,而是内在于人的生存方式之中的。换句话说,人为什么要感恩?这不能从人的活动以外去寻找。神创造了我们,我们要向神感恩,神创造了世界,我们要向这个世界感恩,这是神学的解释、宗教的解释。而我们不从人以外去寻找,而是从人自身去寻找,从人的生存条件中去寻找。
       但是很多人忽视了人的社会性这一本质,忽视了人是需要相互感恩的这一事实,一味地强调自我价值、自我奋斗。好像他的存在与他人无关,和社会无关。有的大学的许多教室里白天也开着灯,有的教室里没有学生,也开着长明灯,对此现象有的学生说,我们交着学费,不用白不用!还有的公民说:“我是纳税人,我就应该得到服务!”其实,人的感恩与是否出钱、是否纳税,关系不大。出钱也好,纳税也好,都应尊重别人的劳动,都应爱护公共财物,都应该具有节俭的美德。那些理直气壮浪费资源的人应该认识到:任何人既是“自为的存在”,又是“为他的存在”。钱虽然是你自己的,但资源却是大家的、社会的,浪费资源不是个人的问题,而是社会的问题。感激他人为自己所做的劳动和奉献是社会正常发展的需要,也是一个公民最基本的素质。 
       二、感恩是和谐社会人际关系的基础,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支点
       汶川地震发生后,全国各地的人们迅速行动起来,政府的、民间的、个人的力量汇聚起来,开展了激动人心的大救援。在这些救援行动中,唐山人民的行动特别引人注目,因为他们在32年前也经受了地震的灾难,对地震有着刻骨铭心的感受,那时候他们得到了全国人民的帮助,因此,面对汶川地震,他们认为是回报社会的时候了。郴州人民也是最积极、最迅速的,因为去年发生的雪灾,使他们深深懂得到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意义。这说明,感恩的思想基础是感同身受,感恩需要体验,需要在实际生活中领会感恩的真谛,需要在灾难中认识感恩的本质,提升感恩的品质。
       地震发生后第三天,北川县政法委书记张周凯被部队官兵从倒塌的办公楼废墟中救出,他说,当我从废墟中被解放军救出来之后,我第一个感受就是人要知道感恩,要懂得报答。用什么报答人民解放军,我想了很多,突然悟透了,那就是好好做人民的公仆。因为人民军队是人民的,人民公仆也是人民的。我只有尽职尽责地为人民服务、为人民工作,才是对我救命恩人解放军的最好报答。
       这位政法委书记的感悟说明,感恩需要一种博大的胸怀。狭隘的感恩容易使我们局限于一时一地,一人一物,而事实上,感恩既然是社会的,它就是博大而深邃的。譬如,在灾难降临时,一个人、两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党和政府迅速行动,动员了全社会和全民族的力量,这是任何个人所无法办到的。各省市“对口支援”灾区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体现,在很多资本主义国家是根本无法实现的,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们能够创造抗震救灾的奇迹,这使我们加深了对感恩的认识:个人的感恩是有限的,而社会的感恩则是无限的。只有在爱的传递中,感恩的社会效应才能被不断地放大。人类社会是一个相互服务的链条,我们每个人都是这个链条的一部分。我们既要看到自己这个链条的作用,还要看到所有链条的作用。链条的哪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不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和谐社会的关键是人际关系的和谐,而人际关系若缺乏感恩就不可能和谐。从这种意义上说,感恩是和谐社会的支点。感恩是健康心态之源,感恩是家庭和谐之魂,感恩是企业合作之根,感恩是和谐社会的源泉。将感恩的理念落实在家庭生活中,就会父慈子孝,家庭和睦,事业兴旺;将感恩的理念落实在社团组织中,同事之间就会和谐相处,相互帮助,团结进步;将感恩的理念落实在社会生活中,人心就会向善,社会就会和谐,经济就会快速发展,人民就会安居乐业,国家就会繁荣强盛。
       三、感恩是国际社会团结合作的粘合剂,是构建和谐世界的重要精神资源
       世界上一切美好的东西都是相通的。在世界一体化进程加快的情况下,任何国家都不能离开其他国家而孤立地发展。改革开放30年的实践使我们认识到: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一切美好的东西我们都要继承、吸收、发展,为我们所用。汶川大地震不仅牵动着中国人民的心,也牵动着世界各国人民的心。救援队、物资、捐款通过各种渠道,源源不断地运往四川灾区。活跃在灾区的各国救援队、医疗队、志愿者,使灾区民众感受到国际社会的巨大力量,产生了发自内心的感动,我们深深地感谢对我们伸出救援之手的国家和人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6月30日发表公告,感谢国际社会对中国抗震救灾工作提供的支持和援助。
       日本救援队不仅奋力从废墟中抢救生存者,而且列队为从废墟中扒出的死难者致敬,这种对生命敬畏和维护死者尊严的肃穆场面,让很多中国人留下了感动的泪水,也大大改变了日本人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形象。有些网民甚至发出了“向日本致敬”的帖子。5月20日雨夜,听说日本救援队将于深夜启程回国,不少成都市民冒着霏霏细雨,从四面八方聚集到宾馆门口,为日本救援队送行。这充分说明:灾难中人性的闪光具有极大的震撼和凝聚力量。各国人民如果能够在灾难面前相互支援,就会加强情感交流,消除隔阂,增进友谊。面向未来,不纠缠历史老账,有利于纠纷的解决。
       在旧的世界格局瓦解,新的世界格局正在形成的过程中,我们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构建和谐世界的构想。在世界多极化的历史时期,各国人民应当互相尊重各自的价值观,求同存异,共同发展,实现共赢、多赢。既然一国的发展不能离开其他各国的发展,那么,就应当怀着感恩的心态与世界各国交往,和谐世界是一个互相关爱、互相感恩的世界。如果世界人民都能树立“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思想,我们生存的世界就一定会成为最美好的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