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遣唐使与唐代中日文化交流研究(笔谈)]东亚关系的变动与遣唐使始末
作者:韩 昇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年 第05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一、唐初的日本使节
       公元618年,唐在长安宣告成立。唐高祖忙于平定各地的武装势力,无暇顾及东亚事务。唐太宗即位之后,国内业已统一。629年,李靖讨伐突厥,翌年灭其国且俘虏颉利可汗,解除了唐朝最大的外部威胁。此后,唐朝又开始致力于构建国际关系体系,积极招抚四方。
       就在此时,日本使者来到唐朝。贞观四年(630)犬上三田耜和药师惠日率领日本第一次遣唐使团来访。犬上三田耜就是最后一次遣隋使节犬上御田锹,而另一位大使药师惠日曾是第一批到隋朝的留学生。显然,日本精心派遣熟悉中国的人到唐朝,了解新王朝的情况。看来,日本颇急于同唐朝建立关系。
       首先,同中国建立稳固的关系,是圣德太子以来确定的方针,隋朝的迅速灭亡打断了这一进程,现在唐朝继起,尝试延续既定的交往路线是很自然的。
       其次,隋文帝晚年开始,到隋炀帝征伐高句丽,隋朝重建东亚国家间关系秩序的政策是一贯的,现在唐太宗又开始推行积极的对外政策,与高句丽的关系如何演变,对于在朝鲜半岛南部有重大利害关系的日本,不能不深怀关心,有必要实际了解。这从前三批遣唐使的人选可以见其一斑。第一次遣唐大使既如上述,第二次遣唐大使为吉士长丹和吉士驹,吉士是大陆迁徙到日本的移民家族,祖上代代担任对外交往官职,是日本的职业外交家。永徽五年(654)派遣的第三次遣唐使,由高向玄理、河边麻吕和药师惠日率领,高向玄理因为大化革新的功绩,在日本受到尊重,地位亦高,而药师惠日是从唐朝回国的留学生,已经是第二次出任遣唐使节了。需要特别加以注意的是,这一年日本内则孝德天皇死去,外则高句丽联合靺鞨对归附唐朝的契丹发动进攻,东北亚局势一触即发。正因为形势严重,所以日本才会派出年事已高的高向玄理到唐朝来,结果高向玄理不堪旅途劳顿,死在唐朝。
       此外还有别的理由吗?《日本书纪》“推古三十一年(623)七月”条记载,留学生僧广(惠)齐、惠光、惠日和福因等人从新罗回日本,共同向朝廷上奏道:“留于唐国学者,皆学以成业,应唤。且其大唐国者,法式备定之珍国也,常须达。”这篇奏文有两个意思,一是留学生学业已成,应该召唤他们回来为国服务。二是唐朝是法制完备的国家,应该经常派遣使者,保持关系畅通。
       这实际上道出了日本急于派出遣唐使的第三个原因,那就是日本的改革已经进行多年了,必须通过向唐朝学习以继续推进。自大化革新以来,日本社会在不断向上提升,变化颇大,班田制全面推行,中央官制也在不断改革,佛教已经冲破旧贵族的反对而蓬勃发展,日本的自豪感在加强,大约在唐武则天时代,日本改用新的国名,称作“日本”。日本进一步的发展,需要向大陆吸取先进经验作指导。
       综上所述,唐朝初期的遣唐使,对于日本而言,仍然围绕着打探唐朝虚实、朝鲜半岛局势和学习唐朝先进制度文化三个方面展开,双方关系的定位仍未解决,这与遣隋使的情况大同小异。因此,这时期的遣唐使应该置于遣隋使的延长线上。
       二、遣唐使分期及变化特征
       遣唐使是日本朝廷组织派遣的,而不是一般的民间来往。据此,把日本派遣遣唐使的批次时间略示如下:日本宽平六年(894,唐乾宁元年),根据遣唐大使营原道真建议,从此废止遣唐使。实际上,唐乾封二年(667),日本朝廷还派遣了一次使团,送唐朝使者司马法聪回去,这次使团其实是在收拾日本与唐朝军队“白江口之战”后的残局,双方国家关系仍未恢复正常,而且只送到百济为止,兹不列入。
       除此之外,在唐朝的记载中,还有多次日本使节的到访,足见唐朝与日本的使节往返相当频繁,双方关系密切。但是,唐朝方面仅留下“日本国遣使来朝”之类简单的记载,而日本方面未将他们列入遣唐使之中。由此看来,遣唐使属于日本朝廷专门组织的大规模官方使团,有别于一般的使节来往,故不可将遣唐使视为唐朝与日本交往的全部。
       从上表可以看出,在669年到701年之间,32年间日本没有向唐朝派遣使者,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呢?原来,唐朝重建国际关系体系的努力在东亚遭到高句丽的抵抗,从唐太宗以来,常有战事。唐高宗时代,朝鲜南部的局势更加恶化,百济和新罗原来共同抵抗高句丽南下扩张,后来为了领土问题打了起来,百济遂倒向高句丽,而新罗也采取对抗措施,向唐朝称臣,引为后援。唐高宗一再调停百济和新罗的纷争,但百济不听,攻势更猛,逐渐站到唐朝的对立面上。唐朝从辽东征伐高句丽,一直没有突破性的进展。现在又要救援新罗,干脆开辟南方战线,派水师从山东半岛渡海进攻百济,一举灭掉百济,和新罗会师,从南面威胁高句丽。日本视朝鲜南部为其通往大陆的生命线,所以积极介入朝鲜事务,以救援百济为名,大规模出兵新罗,转战北上。663年,双方在白江口爆发决战,唐朝水师彻底击垮日军。消息传回,日本举国震动,连忙在九州构筑山城,深沟高垒,层层布防。所以,第4、5、6次遣唐使都是围绕朝鲜战事展开的。据此,我们可以把遣唐使分为两期,从630年至701年为前期,而以701年至894年日本正式废止遣唐使为止,作为后期。
       前期可以放在遣隋使的延长线上,随着朝鲜局势的紧张,日本与唐朝关系的定位问题也日益凸现出来,日本高估了自己的实力,企图和隋唐帝国分庭抗礼,直至双方兵戎相见,日本惨败,痛定思痛,深刻反思,切身体会到与唐朝制度文化上的差距仍大,加上唐朝妥善进行善后处理,毫无进攻日本的意图,取得日本的信任,所以,从701年开始,日本又重新派出遣唐使,揭开了后期遣唐使的序幕。
       后期遣唐使的目的和任务就清楚而单纯得多了,放下与唐朝争长短的欲望,中心任务就是保持与唐朝的友好关系,大批派遣留学生和学问僧,全面学习唐朝制度文化,广泛收集各类图籍,拜师交友,学习知识,一批一批地运回日本,在日本全面推行以唐朝制度文化为样本的改革,建设“律令制”国家,大起唐式伽蓝,尤其以位于今日奈良的平城京和位于京都的平安京为代表,八九世纪的日本简直就是唐朝的缩影。
       全面唐化的奈良时代,日本文化史称之为“唐风文化”时期。其实,日本吸取中国文化的历史十分悠远,长期的文化薰染,极大地提高了日本民族的文化素养,汉字弥补了日本没有文字的缺陷,使得思想文化得以代代传承,儒家伦理塑造了日本人的性格,日本人的认真细致,把中国文化学习得那么惟妙惟肖,移植得那么完好,整个贵族社会弥漫着以唐为荣的气氛,从唐朝学来的东西在日本再现,乃至今日中国踪迹难觅的唐物,却在日本旧都漫步时随处可见,经过千年岁月洗刷,更加魅力四射,大气有力而底蕴深厚。
       
       然而,汉字也好,唐诗也罢,毕竟都是外来的,日本人写的虽然是汉字,读的却是日本的音,创作起来很不方便,尤其是做韵文就更难了。于是,日本人取汉字的偏旁,或者是他们喜欢的局部,做成“五十音图”,制造出新的表音符号,从此日本人可以不受拘束地书写自己的语言,汉诗也渐渐变成了和歌,日本慢慢走上了自己的文化之路。而在此时,唐朝文明熟透了,社会也在安逸享乐中腐化,军阀安禄山和史思明点燃了史称“安史之乱”的战火,烧遍长安、洛阳两京,让盛唐成为长留世人心中的追忆。来到唐朝的遣唐使看到他们崇仰的文明之花在枯萎,在名山巡礼求法的学问僧遭遇“武宗灭佛”的风霜雨雪,这些消息都传回日本。这时候的日本贵族阶层也在翻版唐文明中得到享受,失去了付出牺牲西渡的勇气,听说唐朝衰落,更失去追求新知的动力,大家都尽量推诿不去唐朝,最后,由颇负文名的菅原道真出来提议废止遣唐使,得到贵族的响应,东亚世界影响至深、感人至极的遣唐使落下了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