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艺术研究]山西晋城玉皇庙二十八宿彩塑艺术特色及其保护
作者:魏小杰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年 第03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摘要:山西晋城玉皇庙作为华北地区至今保存最完整的一座道教宫观,其现存的道教彩塑数量众多,造型独特,尤以元代的二十八宿塑像具有人物形象与动物形象巧妙结合、外来雕塑艺术与中国传统雕塑艺术有机结合、写实手法与象征手法相结合的特点。通过对此批塑像艺术特色及保护方式的探究,可以推动元代雕塑史研究及塑像保护。
       关键词:晋城;玉皇庙;二十八宿;彩塑;刘元
       中图分类号:J3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04(2008)03-0174-03
       山西晋城玉皇庙是古代泽州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道教庙宇,也是华北地区至今保存最完整的一座道教官观。晋城玉皇庙古称玉皇宫,位于晋城市区东北20公里府城村的北岗上,始建于北宋熙宁九年(1076),金泰和七年(1207)重修,元至明清均有修葺。现存四进院落的基本建筑格局,院落占地面积3520平方米,有殿宇楼阁110余间,有宋、元、明三代的道教彩塑300余尊,与唐经幢及宋、金、元、明、清的历代碑碣、石雕等共同组成玉皇庙的艺术世界。
       玉皇庙现存的彩塑为全庙艺术之冠,不但数量众多,而且造型独特,自成体系。尤其元代的二十八宿雕像更是巧夺天工、令人叹为观止,堪称中外雕塑艺术结合的典范,为道教艺术遗存中稀有的彩塑精品。过去山西交通不便,使得这批珍贵塑像得以完整保存,但正是由于交通不便及历史原因,包括经济原因,使得这批具有珍贵价值的塑像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研究与保护。笔者曾数次前往考察,但见相当数量的塑像因残破不堪,被随意堆放于小库房中,落满尘埃,二十八宿彩塑的处境也是令人堪忧,条件极为简陋,基础设施严重不足,房屋漏雨也仅用彩色塑料布稍作遮挡。尤其是2006年7月9日二十八宿彩塑中的《角木蛟》被盗,尤让人痛心,至今此塑像还未曾追回。因此,对此批塑像艺术特色的研究及塑像保护工作的研究,就显得尤为迫切。
       一、二十八宿彩塑塑像作者的考证
       晋城玉皇庙关于二十八宿彩塑作者刘銮的简介上认为,刘銮就是刘元,刘銮应招来此制作二十八宿。而查阅相关资料,二十八宿彩塑的创作年代在《玉皇行宫记》(重建)碑中记载:“……至元二年(1265)府城刘宽……岁月而成。十八年(1281)……创列东庑,于是斤斧圬镘,丹青像设,随在呈巧。”依此碑推断塑像为元代作品应是无疑。
       元代的雕塑作品与前代不同,一方面元代统治者崇尚喇嘛教,因而喇嘛教艺术风格对寺庙雕塑形式影响很大,另一方面是受元代著名雕塑家阿尼哥及其同时代的雕塑家刘元等人艺术风格的影响。《元史》列传第九十《方艺·工艺》中记载:“阿尼哥,尼波罗国人也(今尼泊尔),其国人称之为八鲁布。……长善画塑,及铸金为像……凡两京寺观之像,多出其手。”他是喇嘛教神像即“梵像”著名雕塑家。梵式佛教造像内地的流传,为中国佛教艺术增添了新的式样和新的技法。
       元代师从阿尼哥最有名的汉人为刘元。刘元字秉元,蓟之宝坻人(今天津),原为黄冠,后官为昭文馆大学士、正奉大夫、秘书卿,人称“刘正奉”。他本对造型很有研究,原师从青州祀道录学习塑像,后师阿尼哥,技艺尤精,他所做人物造像均为梵式。《元史》中称:“至元中,凡两都名刹,塑土、范金、抟换为佛像,出元手者,神思妙合,天下称之。”“刘元画塑兼能,时常塑作,且于梵式佛教、汉式佛教均精。文献记载,刘元生平塑像以道教形象居多。”但在《道园学古录》、《金鳌退食笔记》及元代《画塑记》中所记载刘元所做的塑像时,均无关于山西晋城玉皇庙塑像或二十八宿塑像的记载,且“仁宗尝赦元非有旨不许为人造他神像”,可见他未必能有自由来这远离京都的山西晋城做二十八宿塑像。所以二十八宿塑像是否为他的作品,还不敢断言。
       陈少丰先生在他所著的《中国雕塑史》中也曾提到:“过去人们往往把一些优秀雕塑作品与历史上的著名雕塑家联系起来……笔者于80年代初去山西晋城玉皇庙考察,该庙元代二十八宿塑像,也曾被当地群众说成是同时代的名家刘元所作。这些毫无根据的附会,虽经澄清,而在过去都曾造成认识上的混乱。”我也曾就此问题请教于玉皇庙文管所负责人,他们也无一肯定的答复。而如今去晋城玉皇庙参观,简介上认为有可能是刘銮作品,且认为刘銮就是刘元显得有失严谨。其实在《中国美术辞典》中对刘銮、刘元介绍得非常清楚,两人均为元代雕塑家,并非一人,刘銮年长于刘元,且早于刘元出名,而现在玉皇庙却把他们混为一人,不知何故?
       因此,刘銮非刘元也,二十八宿塑像的作者也不一定是刘元,极有可能是与刘元同时代的深受梵式佛教造像艺术影响的无名高手。
       二、二十八宿彩塑的艺术特色
       道教的神团系统是十分庞大而复杂的,不但有天神、地鬼、人鬼,有长生不死的神仙,还有一些先王先贤及阎王鬼卒,二十八宿为护卫之神也是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玉皇庙的二十八宿雕像是道教艺术中稀有的彩塑精品,其造型独特,人物个性鲜明,艺术特色不同于他处,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一)人物形象与动物形象的巧妙结合
       二十八宿最早萌发于夏商时代,春秋、战国时期得到进一步发展,在《尚书》、《左氏春秋》均有记载。二十八宿原是我国古代天文学上用以计算天体经纬度和观测四季运行的二十八组赤道星座。“宿”者,指星的位次和集合体,即一撮星也。古人把连续通过南中天的恒星分为二十八群,并分为东、南、西、北四个方位,每方七宿,每宿各以一个字来命名,即:角、亢、氐、房、心、尾、箕;井、鬼、柳、星、张、翼、轸;奎、娄、胃、昴、毕、觜、参;斗、牛、女、虚、危、室、壁。唐初五行学家袁天罡把二十八宿与二十八种动物联系在一起,并且在星宿名下再分别缀以木、金、土、日、月、火、水,星座的名称变为三个字,即角木蛟、亢金龙等。它们的关系如下排列:
       东方:青龙七宿 角、亢、氐、房、心、尾、箕
       对应动物:角木蛟 亢金龙 氐土貉 房日兔 心月狐 尾火虎 箕水豹
       南方:朱雀七宿  井、鬼、柳、星、张、翼、轸
       对应动物:井木犴 鬼金羊 柳土獐 星日马 张月鹿 翼火蛇 轸水蚓
       西方:白虎七宿 奎、娄、胃、昴、毕、觜、参
       对应动物:奎木狼 娄金狗 胃土彘 昴日彘 毕月乌 觜火猴 参水猿
       北方:玄武七宿 斗、牛、女、虚、危、室、壁
       对应动物:斗木獬 牛金牛 女土蝠 虚日鼠 危月燕 室火猪 壁水獐
       玉皇庙中的二十八宿塑像是人物形象和动物形象的巧妙结合,即把星座一律塑作人像,有长者、青年、妇女等,再用动物加以标识,从而创造出有血有肉的神话人物形象。“塑像突出内在心灵的刻画和运用写实、想象与象征相结合的手法。达到互相和谐而又富于变化的艺术效果。”并且人物与动物构成一定的情节,使之
       原本并不十分关联的东西,看去还相当自然、生动。譬如《房日兔》,就刻画一位中年男子,他头戴冠帽,身着长袍,右手托一圆镜一样的东西,左手托一小兔,以此做诠释;《参水猿》则是塑一位中年贵妇,搂膝侧身而坐,左侧塑出一只猿猴形象,比较有趣;《翼火蛇》则为一怒目圆睁之武士,手持绕身之长蛇,呈呼号状,诸如此类,不一一列举。总之,彩塑人物与动物不但动态呼应,而且情态呼应,显得生动、丰富且耐人寻味,且随塑的动物如狗、兔、鼠、鹿、虎等形象也惟妙惟肖。
       (二)外来雕塑艺术与中国传统雕塑艺术有机结合
       雕塑艺术凝聚着一个时代的信仰、审美观念、技术等内涵,它具有超乎时代的价值与意义。二十八宿神像从形象上来看并不完全是中国人的形象,如《井木犴》、《参水猿》、《虚日鼠》等人物形象,明显的鼻子高挺,犹如希腊鼻,腰部细长。由于元代统治者尊崇藏传佛教(即喇嘛教),所以佛教造像的新形式——“梵式”流行。它与“汉式”造像明显不同。在元代外来艺术家中,最著名的为来自尼泊尔的阿尼哥。阿尼哥为尼泊尔王族,在中国生活40余年,塑作无数,他将“梵式”造像引入中原,使之成为元代佛教艺术的特色,不但促进了汉藏雕塑艺术的交流,还为中尼两国人民的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此外,阿尼哥还培养一批艺术人才,使得梵式美术世代相传。他不但塑造很多“梵式”造像,还作有大量道教人像,他的弟子们包括刘元等人均是佛教道教塑像兼做,因此,那时的道教造像与佛教造像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所以玉皇庙元代二十八宿彩塑在人物形象上有很多有别于纯“汉式”就不足为奇了,比如前面提到的几尊,人物腰部细长、希腊鼻子等都是密教“梵式”造像的特点。
       (三)写实手法与象征手法相结合
       二十八宿塑像每尊整体身高约1.8米,排坐于砖筑的神台上。写实手法方面:塑像整体手法高度写实,人物比例适当,面容生动,神态各异,个性鲜明。比如女性修丽温柔,男性温谦凝重,老者睿智慈祥,武士孔武有力等等,人情味非常浓,且充分发挥泥塑性能,使人物塑造栩栩如生,塑造的专业水准相当高。衣饰处理上,也是疏密有致,文饰简洁凝练,起承转折生动自然,与人体动态结合得十分巧妙,刚柔相济,富有装饰美。
       象征手法方面:把天界的神君想象成人界的品质,化抽象为具体,所塑人物类型分明,无呆板雷同感,充分体现了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动物塑造的灵性自然,与星宿融为一体,内容奇特新颖大胆,既体现了塑者的智慧,又使人觉得合情合理,是写实手法与象征手法的完美结合。
       三、对玉皇庙彩塑保护的几点设想
       由于塑像保护技术上的问题,以及资金方面的困难,玉皇庙二十八宿塑像保护状况不容乐观。二十八宿塑像有两尊被盗,一尊即《角木蛟》,另一尊头像被割落后掉于地,未被盗走,案件正在侦破之中,故不对外开放。其余的塑像显然已加强了保护,门外均已装上了铁护网,窗上也装上铁栏杆,但已不便于近距离观察研究。
       鉴于晋城玉皇庙塑像的保护现状及面临的问题,根据笔者多年对古代雕塑遗存的考察研究和曾协助敦煌研究院美术所临摹复制古代彩塑的经验,特提出以下几点设想与建议:
       第一,建议组织专业人员全面考察、系统研究山西晋城玉皇庙的古代遗存——主要指彩塑艺术遗存,力争完整、准确、客观地对它进行深入的学术理论上的梳理与研究。
       第二,认真研究对古代彩塑遗存保护的手段及方法。因为这些雕塑历时已久,非常脆弱,一旦毁坏就会成为永远的遗憾,所以如何保护显得尤其重要,并且对它研究可以以点带面,对于其他地区的彩塑保护都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及参考价值。
       第三,研究对已经残破的雕塑如何进行修复的问题,包括对修复中使用新材料与原塑像所用材料的研究与结合的问题。既要做到维修加固保护,又要保持原貌、修旧如旧。文物管理部门可组织雕塑绘画专业人员协同文物管理部门修复个别残破不堪的塑像,使彩塑能够早日恢复原样,重见天日。
       第四,组织雕塑专业人员对玉皇庙现存精彩塑像尤其是二十八宿塑像进行原大临摹复制。一是可以完整研究记录,长期保存。二是用于展览宣传,可呼吁社会各界关注这些濒危文物,获得社会各界捐款资助用于文物保护,以补充文物保护经费的不足。三是临摹品还可用于艺术院校雕塑课教学,使我们优秀的传统雕塑艺术血脉得以传承和发扬广大。
       第五,在保护、修复、临摹中注意吸收其它相关学科的知识。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在文物保护、修复、考古研究、艺术研究方面,要注重以其他学科为支撑,协同攻关,这将是今后文物保护工作的一个焦点和研究的难点。
       (责任编辑 郑良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