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高等教育研究]大学竞争:从无序到规范
作者:张艳红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年 第01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摘 要:大学竞争理论及实践经验的匮乏,导致大学竞争呈现无序状态。目前,规范我国的大学竞争应该遵循以人为本、整体效益、管理与市场相结合的原则。应通过深入研究大学竞争的相关理论、修正大学竞争的终极价值取向、充分发挥政府的积极引导作用、建立健全大学竞争的游戏规則、积极倡导先进的大学竞争伦理等路径的选择进一步规范大学竞争行为。
       关键词:大学竞争;竞争原则;规范路径
       中图分类号:G40-0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04(2008)01-0162-04
       改革开放以来,是我国高等教育真正的大发展时期,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至今,高等教育的改革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在经历过精英教育阶段之后,正在朝着大众化教育阶段发展。伴随高等教育规模的逐步扩大,大学竞争开始显现,竞争的理念、竞争的策略、竞争的手段、竞争的秩序、竞争的效益、竞争的伦理逐渐引起众多学者的高度关注。
       一、大学竞争的内涵
       早在1907年,德国法学家罗泊就在其著作中对企业竞争作过这样的解释:竞争是各方通过一定的活动来施展自己的能力,为达到各方共同的目的而各自所做的努力,而且竞争行为仅存在于同类商品的供应之间。竞争的一般性定义就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企业在特定的市场上通过提供同类或类似的商品或劳务,为争夺市场份额或顾客而作的较量,并产生优胜劣汰的结果。竞争是地球上有了生物时就有的自然和社会现象,存在于一切领域。不同领域的竞争呈现出不同的特性。大学竞争也有着自己独特的性质,与企业竞争则有所不同:首先,作为非营利组织的大学,在竞争的手段上一般不引用价格机制。其次,大学不会像企业那样,当需求远大于供给时,无限制的扩张规模。第三,企业竞争的目的是击败对方,以占据更多市场份额,获取巨额利润。而大学竞争往往采取的是强强联合的策略,竞争对手长期并存。第四,目前我国大学的竞争目的是获取进一步的发展空间,一般很少考虑生存的问题,而企业竞争的前提是解决生存的问题。因此,大学竞争的本质就是各竞争主体即高等院校之间对有形或无形的教育资源相互博弈的过程。大学竞争对优化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我国大学竞争的现状分析
       上世纪90年代末期,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模式的转变,以及高校扩招计划的实施,大学竞争现象开始凸现,由纵向到横向,由内部到外部,竞争的规模由小到大,程度由微弱变得激烈。大学竞争有效地改变了政府对大学的传统管理模式,自主权的扩大,法人化的管理,有力地促进了大学自身的发展;投资的多元化,改变了政府办大学的单一模式;私立大学的创建、股份制大学的兴起,促进了教育资源的高速增长;“一校两制”、“一校多制”的内部管理模式,增强了大学的管理水平;节约型高校的构建,有效节约了教育资源;就业压力的增加,迫使大学努力改变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市场需求;竞争意识的普遍形成,激发了大学的活力。不可否认,大学竞争的出现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成果之一,然而大学竞争,尽管在实践中已有许多运作方式,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但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可谓“摸着石头过河”,在理论上几乎是一个全新的课题。也正是由于理论的先天不足,以及实践经验的匮乏,在当前的大学竞争中,出现了种种有悖于大学稳定、持续、健康发展的倾向。
       1 竞争目标与发展目标相脱节
       大学的竞争主要是发展的竞争,但是,大学竞争目标和发展目标并不完全一致,有时甚至是相互冲突的。大学竞争的目标是要在竞争的博弈中胜出,占有更多的资源和更加有效地利用资源,为自身发展和目标实现创造更好条件。大学发展的目标则是教学、科研、管理等方面水平和质量的全面提高,是教师、管理者和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对社会和环境的深入适应和广泛协调。HT5"K虽然对大学整体而言,教育资源总量呈现持续增长的态势,但是由于竞争具有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伴随着竞争强度日趋强烈,单个大学所占有的教育资源时常处于动态的变化之中。教育资源是大学发展的基础条件,如何充分利用有限的教育资源是高校管理层所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之一。教育资源拥有量的多与少,与大学发展并不完全成正相关。因此高等院校在积极参与大学竞争的同时,必须清醒地认识自身的发展目标,将竞争动机、竞争策略、自身发展进行有机的结合。片面追求竞争,忽视发展的需求,割裂竞争与发展的内在联系,结果将是一种无为的竞争。
       2 教育资源浪费现象依然存在
       教育资源是一种公共资源,公共资源则容易使用效率不高,被浪费。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摆脱封闭的发展模式,逐步形成一个开放的体系,大学作为引领社会发展的灯塔,不仅直接影响国家的竞争力提升,而且也消耗着大量的公共资源。如何监控高等教育资源使用是否得当合理,是否“物有所值”,是否具有较高的投资效益,是否对纳税人和教育消费者负责等问题现实地摆在大学竞争者的面前。由于政府管理权限的下放,大学自主权逐步扩大,高校发展目标的定位、发展战略的实施等方面,个性在不断减少,共性日趋增加,“高大全”的发展模式正在被高校竞相追逐。这种“高大全”几乎演变为“中国特色”的千校一面的大学竞争模式。在这种“高大全”的发展前提下,有形教育资源与无形教育资源(主要包括制度资源、文化资源、声誉资源)的浪费在所难免。校园的整体搬迁,基础设施的高标准修建,校园的花园式绿化等,虽然类似的投资无可厚非,但是在当前教育资源极其紧缺的情况下,是不是一种资源的浪费呢?
       3 数量和质量提升步伐相错位
       自1999年扩大招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大。1998年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为9.8%,2006年上升到22%。1998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人数108.36万人,2006年达到546.05万人,这种增长速度是十分罕见的。在招生规模不断扩张的情况下,许多脱节问题也随之而来。首先是高等教育经费投入不足,1993年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占GDP的比例在2000年达到4%,但是直到2006年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占GDP的比率只有3%,与世界平均水平5.1%相距甚远,处于世界不发达国家的水平,位居世界100位次之后。特别是由于在校生规模增加得过快,包括收取的学费等在内,生均经费一直呈下降趋势。目前,我国政府投入在国际上处于低水平,而学费则已经处于高水平。据有关资料测算,1999年以来我国普通高等学校生均学费占人均国民收入的比例一直维持在50%上下,远远高于发达国家20%的水平。因此增加高等教育财政性经费投入应当成为当前增加高等教育投入的主要途径。其次是师资队伍的建设远远不能满足教学的需求。从1998年到2006年,普通高校的专任教师增长幅
       度远低于高校在校生规模的增幅,到2006年普通高校的专任教师为107.6万人,生师比为17.93: 1。而国外一些发达国家排名靠前的大学的师生比通常为1:10左右。比如,美国一流的私立研究型大学的师生比是1:5到1:8,而美国一流的公立研究型大学的师生比是1:12到1:15。教育经费不足,师资力量薄弱,如何提高教学质量成为一个极其严重的问题。尤其是近几年来,部分教育主管部门深受教育产业化思想的影响,过多地重视了学校规模、学生规模的扩大,而对教学质量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学生是学校的产品,其质量的高低决定着高校的未来。忽视质量的行为,必将高等教育引入歧途。
       4 学科建设整体规划尚有欠缺
       从现实的状况来看,我国高校的类型、专业设置、办学层次基本趋同,形成了千校一面的情景,各自的办学特色不复存在,精品学科黯然失色。这个问题源自国内高校在选择自身定位时普遍存在的求大求全,追逐“一流”的心理倾向。现在,不但一些有实力的大学提出了赶超欧美先进水平的口号,就连一些资源有限的院校也纷纷提出要将学校办成“一流的综合型、研究型大学”。当一个新的学科兴起时,各个高校不管自身是否有足够的经费支持,也不考虑是否有一定的师资力量,更不关心学生将来的就业如何,一哄而起,造成万人齐过独木桥的情形。专业设置及学科建设,教育主管部门应统筹规划,以防止过热或过冷现象的出现。虽然高等院校在专业设置、学科建设方面有一定的自主权,但是政府部门的适度干预是必不可少的,某些新的专业为何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就遭受冷遇,其深层次的问题就是学科建设的整体规划形同虚设。如果缺乏有效的学科建设的整体规划,每一门学科都会遭受冷热不均的局面,这样往往会形成由热到冷、由冷到热一种无秩序的循环状态。专业设置固然要适应市场的需求,学科建设也应该处于动态的稳定之中,应持续、稳定、健康的向前发展。
       三、大学竞争的原则
       《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二条第一款规定:“经营者在市场竞争中,应当遵循自愿、公平、诚实信用的原则,遵守公认的商业道德。”这一款的规定,就是竞争的基本原则。大学竞争除了遵循竞争的基本原则外,还应有其特有的原则。
       1 以人为本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高等院校的发展也必须纳入这一理论框架。在新的时期中,以人为本的价值观不断得到深化与延伸,其内涵不仅成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进步的支撑,也是促进公民与个人全面发展的源泉。无论是社会主义事业还是个人的发展,两者是必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今天,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蓬勃发展,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了历史契机,更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打下了基础。因此,高等教育在继承与创新之间,不断提升人的整体素养和知识水平,为国家与民族培养输送现代的、面向世界的人才,是其首要之务与价值取向。其中,我们必须强调的是树立竞争意识,没有合理有序的竞争,大学发展便失去效率与动力。但是,大学间的竞争如果以牺牲学生和教师员工的切身利益为代价,进而影响到稳定与团结,那么,这样的结果必将与社会主义发展的方向以及我国高等教育的终极目标南辕北辙。因此大学竞争必须在以人为本的前提下展开,尊重人的价值,通过促进人的需要的满足来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人是竞争的目的,人是竞争的中心,这是大学竞争无可置疑的选择。
       2 整体效益原则
       效益是管理的永恒主题。任何组织的竞争目的都是为了获取更多的利益,以求得效益最大化。我国绝大部分的高等院校由政府财政投资兴办,虽有少部分的民办高校、股份制高校的存在,但是政府也给予了不少优惠的政策。每所高校都有各自的利益追求,大学竞争也正是对整体利益的重新分配。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系统,在系统之中存在着众多的高等院校子系统,从系统论的角度出发,子系统的利益必须服从系统的利益,只有系统的效益最大化,才能为子系统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更好的系统环境。子系统的效益最大化难以替代整体效益,只有子系统效益的有机整合,才能创造出系统效益的最大化。大学竞争大部分是在系统内部进行的,这就要求竞争的范围、竞争的手段、竞争的策略必须服务于系统整体效益的要求,否则,系统的稳定性就会受到挑战,系统环境就会处于不良状态。
       3 管理与市场有机结合原则
       大学竞争的手段和策略大多效仿于经济领域的竞争。由于大学组织和企业组织在组织特性上有所区别,因此“师法企业”的手段和策略,并不完全适应于高等教育领域,我们可以借鉴,但不能照搬照抄,必须采取扬弃的方法。比较企业组织与大学组织,政府对大学的干预程度要高于企业,市场对企业的干预程度要高于大学,因此政府有责任对大学的发展进行规划,对大学的竞争采取积极的干预措施,对竞争的规则逐步进行修订,规范大学竞争秩序也只有政府才能做到。在大学竞争的领域,应认真分清哪些应政府来做,那些应市场来决定,只有管理与市场的有机结合,才能保证大学竞争的秩序化、规范化。政府的过多干预往往会阻碍大学积极性、主动性的发挥,而过多的引入市场运行机制也难以保证大学发展的正确方向。因此,积极寻求管理与市场的合理结合点是政府和高校管理层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
       四、规范大学竞争的路径选择
       1 深入研究大学竞争的相关理论
       大学竞争的实践呼唤大学竞争理论,理论越深入,其解释力和穿透力就越强。大学竞争是一个内涵丰厚的多学科命题,它的深层涵义是通过改革高等教育体制及其运行方式以实现大学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办学效益和竞争力。随着高等教育改革向纵深方向迅猛发展,大学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大学竞争的实践呼唤着大学竞争理论的创新和发展,同时,实践也为理论的发展创造着条件,迫切要求从大学竞争理论的层面指导大学竞争的实践,及时有效地避免大学竞争实践的盲目性和无序性,理性地展开竞争,公平、合理地较量。大学竞争,尽管在实践中已有许多运作方式,取得了一些成功经验,但上升到理论高度,并无成型的理论和学派。因此,大学竞争的理论研究是摆在专家学者面前一个迫在眉睫的课题,需要通过借鉴国际间理论研究成果,结合中国高等教育的实际状况,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指导下,深入研究大学竞争的理论。在研究的过程中应避免走向两个极端,即一是“竞争万能”论,二是“竞争无用”论。理论和实践是互动的,认真总结我国大学竞争的实践,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研究其他学科的竞争理论,势必会为我国大学竞争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成为其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2 修正大学竞争的终极价值取向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高等教育经历着市场化的洗礼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大学竞
       争是高等院校发展的策略之一,大学竞争的价值取向必须符合高等院校的发展,任何背离主体发展方向的竞争都将是一种潜在的危险。高等院校的价值取向是培养大量的优秀人才,取得先进的科研成果,因此,无论是教学方法的改革、师资力量的配备、教学设备的购置、财政经费的投入,基础设施的修建等,都必须服务于高等院校价值取向的实现。当前大学竞争的误区,就是停留在高等院校发展的表面,没有和高等院校发展的实质进行有机的结合,也就是说大学竞争的价值取向出现了偏差,这种偏差对高等院校的发展具有很强的杀伤力,容易导致高等院校的发展步入恶性循环的状态,降低高等院校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因此必须修正大学竞争的价值取向,将其引导到有利于高校发展的轨道上来。最根本修正的措施就是对大学竞争的概念、特性、目标、理念等进行清醒的认识,虽然大学竞争在理论上存在着欠缺,但这不能成为忽视其价值取向的理由。只要有行为的存在,就必然有一定的价值取向,价值取向选择正确与否,对行为目标的实现至关重要。
       3 充分发挥政府的积极引导作用
       凯恩斯主义和自由主义在国外发达国家经常是轮番上演,哪个合理,哪个不合理,至今尚无定论。中国坚持的是稳定、持续、健康的发展道路,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市场经济有着本质的不同,因此我们强调的不是政府干预和市场调控孰多孰少的问题,而是重视两者的有机结合,从“三个有利于”的方面来制定发展规划,实施战略步骤。虽然高等院校已经由封闭走向开放,自主权有所放大,政府控制宽度、控制层次有所松动,但是这不能成为政府不予干预的理由。作为政府部门,在高等院校发展的政策制定上,应该由积极的管制转变为积极的引导,切实把握管理的适度问题。大学竞争对于政府来讲是一个新生事物,在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相对不足的情况下,对政府的管理是一个全新的挑战,统的过死,会阻碍高等院校的发展,放的过宽,容易导致竞争的无序。因此政府应该积极借鉴其他领域成功的管理经验,积极引导大学竞争。
       4 建立健全大学竞争的游戏规则
       规则是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对某一事务或活动的行为准则做出具体规定的规范性文书,适用于对一定范围内的某一具体管理工作或某一公务活动进行规范,以保证该项工作和活动的顺利进行。无规矩不成方圆,规则涉及的事项虽然不如法规性公文那样重大,但在一些具体工作或公务活动中,如果没有相应的规则,工作和活动就无法正常开展。大学竞争也应该有规则可循,缺乏相应的规则,大学竞争就会失去其存在的意义。对于大学竞争的“元规则”,应该由政府积极制定。竞争对象的选择、竞争范围的确定、竞争冲突的处理、恶意竞争的惩戒等都需要一系列规范的制度保证,同时所制定的规则必须体现具体性和可行性。只有这样,政府在大学竞争中才能担当起裁判员这个重任,大学竞争才能有序进行。
       5 积极倡导先进的大学竞争伦理
       伦理从根本意义上指的是处理“己”、“人”关系的准则,包括人与他人、人与人类、人与国家、人与自然等关系处理的准则。引申到特定的环境,这里的人可以是泛指的“客体”,“己”可以是泛指的“主体”。伦理的调节范围要比法律广,它不仅指出什么是不应该的,而且还指出什么是应该的、鼓励的。任何大学并非独立地存在和运作,而是与其赖以生存和竞争的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伦理在大学竞争中广泛存在,缺乏伦理的竞争必将导致大学的畸形发展。企业家称伦理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同样,伦理在大学竞争中的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它不仅可以帮助竞争主体树立起正确的责任观、价值观,正确处理竞争主体内部、外部的各种利益关系,同时对竞争主体具有强烈的自律约束,促使其实现自我表现控制和社会控制的理性目标。当前在我国的大学竞争中应该倡导哪些伦理、建立何种伦理规范呢?首先是竞争主体的责任意识,高校只有将各自的责任认识清晰,竞争的结果才会是积极的、有效的,任何不负责任的竞争都是徒劳无益的,甚至是恶性的。其次是积极创造竞争的双赢局面。我国的教育资源十分紧缺,无论是一方出局,还是多方失败,都将造成教育资源的巨大浪费,因此这就要求竞争双方应本着共赢的思想,实行优势互补,共同进步,共同发展。
       (责任编辑 党春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