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价值问题研究]浅谈人与自然关系失衡的价值观根源
作者:徐 婕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年 第05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摘要: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人们越来越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尤其是二者关系失衡的根源,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解说。人们价值观的畸形发展是我们检讨人与自然关系失衡的一项重要因子,这些价值观主要包括:科学主义的理性观、人类中心主义的自然观、消费主义的生活观、功利主义的道德观和享乐主义的人生观。
       关键词:人与自然关系;失衡;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B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04(2007)05-0017-04
       20世纪70年代以来,针对日益恶化的人与自然关系,人们纷纷展开多向度的探讨和研究,其中问题的根源探讨成为重中之重。针对人与自然关系失衡的根源,人们提出了多种理论和解说。最具代表性的有主客体二分法的认识论解说、人类中心主义的自然观解说、资本主义制度根源的生态社会主义解说。这些理论无疑都从不同角度揭示了生态失衡的根源,为我们解决生态问题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思路。然而,生态问题作为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绝非单因素作用的结果。我们认为,人们价值观念的偏离也应该是我们分析这一问题的重要因素。从价值观视角透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国内外学者已做过不少研究,但国外学者对这一问题的探讨大多局限在对自然价值的研究上,如非人类中心主义,而对人类的整体价值观(即对所有客体的价值判断)的研究关注不多,国内学者的研究也多显片面和零星。本文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整体的角度对人与自然关系失衡的价值观根源进行粗浅审视。
       一、科学主义的理性观
       科学主义的理性观是人与自然关系失衡的一个重要的价值观根源。科学主义,是指把科学理性和技术模式作为当今世界的唯一指导原则和运行模式的一种基本信念。科学主义是伴随着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而逐步形成的一种社会思潮,是西方哲学和西方文化发展到近代的产物。科学技术本来只是人作用于自然的中介和手段,但随着科学技术在现实应用中的巨大成功,它成为人们心目中最强大的力量,影响到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培根的“知识就是力量”是科学主义的纲领性口号,它昭示着人只要依靠科学技术的伟大力量就可以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去创造人类自己的幸福生活,而不用去乞求上帝和神灵的保佑。“战胜迷信的理性可以指挥失去魔力的自然界。知识就是权力,它无限地奴役生物,也无限地顺从世界的主人。”当人陶醉于自己的强大并乐此不疲时,也就意味着生态危机的潜伏。因此,面对当代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衡状态,科学主义的信仰难辞其咎。
       第一,科学主义是一种对象性思维即主一客二分的思维模式,这必然导致对自然的统治和操纵。在笛卡尔开创的“主客二分”式的主导原则中,人作为认识和实践的主体,雄踞于所有客体之上,把世界看成是一个可以被操纵和统治的集合体。世界在人们面前是一堆无生命的、机械的物体的聚集。其中的每一种事物都可由主体控制和主宰。人面对自然界以征服者姿态自居,人可以穷尽自然界的一切奥秘,可以按自己的心愿来任意改造环境。
       第二,科学主义是一种精确性思维,具有用数学符号定量化地阐释自然的特点。牛顿认为,可检验性和定量化是自然科学的基本要求和特征。自然的数学化,源于人们对自然进行有效控制和有效预测的要求。这种要求使得近代科学创造了一个纯粹“量”的世界,把质的特异性、多样性还原成量的普遍性和纯一性。“自然”不再是内在的本质、根据,自然成为纯粹的外在。面对精髓逃之夭夭、只剩下躯壳的自然物,人类为所欲为:“空气为着氮料的出产而被摆置,土地为着矿石而被摆置,矿石为着铀之类的材料而被摆置,铀为着原子能而被摆置,而原子能则可以为毁灭或和平利用的目的而被释放出来。”自然成为人类生活和生产所需原料的堆积场。人类疏远了他们由之诞生的自然家园,丧失了与自然的天然关系。
       第三,科学主义是一种信念性思维,它把科技理性奉为神明,认为科学技术可以解决一切问题。如果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那是科技还不够发达;如果出现了不良的结局和负面的影响,那消除这种结局和影响也还得靠科技的进一步发展。科学主义对人类的理性有着坚定不移的信念,相信人类凭理性可以完全认识世界。甚至认为人类知识可以囊括宇宙的一切奥秘。实际上,人类凭理性认识到的东西总是有限的,尽管我们早已处在“知识爆炸”的时代,但人类知识总体与大自然所蕴藏的无穷奥秘相比仍只是沧海一粟。另外,人类的理性不只有科技理性,它还包括智慧理性。科技理性是科学家们探究自然奥秘的理性,它主要提供知识。智慧理性则主要提供价值。知识是人类对外部对象认知的结果,而智慧是理解性的,是人类对自然、社会以及人本身理解的结果。人类对知识的获得往往是为了直接操纵、控制和改造自然,而对理解世界的智慧的获得则主要是为了调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人与人的关系。在科学主义的影响下,现代人类的精神世界中已充满了知识的积累,但却少了神灵般的智慧。人类因有了知识而力量倍增,人类可以移山填海,遨游太空,甚至可以用核武器将地球毁灭无数次。但人类却没有保证安全、正确地使用自己所拥有力量的智慧。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衡,就是人类只追求知识和力量,不追求智慧和德性的结果。
       二、人类中心主义的自然观
       人类中心主义是一种以人为宇宙中心的观点。它的实质是,一切以人为中心,或一切以人为尺度,为人的利益服务,一切从人的利益出发。近代以来的人类中心主义是人类全部物质成就和科学与文化等精神成就的思想和理论基础。同样,由于它割裂了人类与自然之间的生命联系,把人类与自然对立起来,片面强调人类是自然的统治者,不惜牺牲自然和人类自身的长远和整体利益,来换取一时一地的发展,成为人类粗暴干预自然、破坏生态环境的理论依据。
       首先,人类中心主义以主体性原则统治下的主客二分作为其主导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分离和对立,强调人类的主体性和人对自然客体的主宰性。这种价值观作为近代文化的产物,其进步意义在于它用人的主体的权威代替了上帝在自然面前的权威,它虽然大大促进了人的主体能动性的发挥,推动了近代科学技术与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但它无视人与自然的相互依持、共生共荣的联系,形成了人与自然关系的空前紧张。正是这种西方的哲学传统所造就的主体性信念使人的主体性欲望膨胀,认为自己就是自然的主人,人是万物之灵,人凭借自己的高贵和傲慢可以任意地宰割自然、驱使万物,而且征服、改造自然的成果是人的力量的确证和体现。人们相信人类可以历史地走向上帝的绝对主体地位,这种无限膨胀了的自我信念,激励着人们不遗余力地征服自然、榨取自然。
       其次,人类中心主义认为,在世间万物中,只有人才有内在价值和权利,自然只有相对于人类的工具价值。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人在自己的生活过程中,总是从自己抽象的需要和利益出发,对自然界实施全面
       控制和重新安排。自然界对人隐去了家园的诗意和神圣的尊严,沦为客体、手段、质料、资产及废弃的仓库等。当人以无所不能的幻觉去对待自然,使自然处在人的任性的支配之下时,人的有限作为必然会导致生态失衡和全球性环境危机。为了城市化、现代化的生活方式而砍伐大量森林导致沙漠化;无节制地开采非再生资源导致能源危机;扩大生产规模导致废气、废水、废渣的超标排放;侵袭远古自然导致诸多物种濒临灭绝。人处于万物之尊的幻想中,忘记了自然是人类的母亲,忽视了自然的生生不已是人的生存之基,抛弃了对自然基于其内在价值的尊重和敬畏。从而失去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保证,把自己“连根拔起”,也毁灭自己赖以生存的自然家园。
       第三,人类中心主义对人自身的能力和强大有着坚定的信念,认为人可以走向全智全能,能够在宇宙中为所欲为,忽视了人的文化创造只能基于自然价值的基础上。西方人经过启蒙运动之后,不再是战战兢兢地匍匐在上帝面前的“圣徒”了,人就是上帝,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滋长起一种狂傲,认为人的类本质就是无限,宇宙中未被人知的奥秘会日趋为零,人依靠自己的双手可以创造一切。这种信念如果仅限于强调人的尊严,挣脱封建神学的枷锁,发起对封建专制统治的进攻,其积极意义毋庸置疑。但若走过了头,真的把人当成上帝,在面对人和自然的关系时对人的能力持异常乐观的态度,依仗手中的科技之剑,狂妄地以为可以在自然面前无往而不胜,则会把人类文明引向毁灭的深渊。
       三、消费主义的生活观
       消费主义是一种异化的消费观。它表现为追求体面的消费,渴求无限制的物质享受和消遣,并把这些当做人生的目的和价值。异化消费必然会加重自然的负担;同时,通过异化生产,又会进一步引发资源消耗及污染,加剧生态危机。
       第一,消费主义是通过资本主义国家行为和商业活动,逐步渗透到人们的日常意识和生活中去的。政府通过各种有关的经济政策鼓励公众的消费倾向,促使社会意识的消费性转变。企业所有者和经营者们利用各种公众传媒,铺天盖地地进行商品广告宣传,影响和引导公众的消费,使人们在不知不觉中习惯于按照这种宣传进行消费,从而形成了病态的消费心理。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整个社会弥漫着疯狂的消费主义风气。消费不是为了满足需要,而是为了刺激经济的增长;人生的目的不是为了创造和尊严,而是为了纵欲和享乐;个体不是把群体和社会当做家园和归宿,而是看做牢笼和地狱。同时,由于发展中国家在推进工业化的进程中,纷纷效仿发达国家的发展模式及其派生的消费模式,使得奢侈型、浪费型的消费方式逐渐向全球扩展。这种不适当的消费方式,对生物圈形成了巨大的冲击,带来了严重的后果:土壤恶化、空气质量下降、生物多样性丧失、食物链污染导致人类自身健康受损,影响人类的持续生存。
       第二,消费主义鼓励和引导公众消费,形成了许多虚假性需求,人欲求的无限性与资源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深,造成了自然生态的恶化和破坏,使人类的生存环境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危机。消费主义使需要发生了异化,他们对吃喝玩乐的追求完全超越了个体生存和种的繁衍的限度,而把吃喝玩乐本身当做生活的目的,是刻意追求和扩展的对象。这种消费已经不是满足需要,而是满足欲求。在许多情况下,人们对物品的购买,不是为了需要,而只是为了通过高额的交换价值来取得声望,这是一种“炫耀型消费”。这种异化的需要和病态的消费,使人沉溺于物欲和虚荣之中不能自拔从而失去感受和创造丰富、向上精神生活的能力。那种进入心理层次的欲求,发展为对物质欲望的无限膨胀。这种贪欲使人类片面地追求经济增长和发展,在企业界、商界便表现为利润第一,摆在首位的利润,在算计和榨取着自然,造成了自然资源的破坏和生态环境的污染。人的欲求的无限性和资源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使人与自然的关系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紧张态势。
       四、功利主义的道德观
       功利主义是以功利为核心主题和基本道德观点的学说。功利主义的基本原则就是:一个行动如果能给相关的人带来最大的幸福,或最大限度地减少相关人们的痛苦,那便是对的、道德的,而那些减少了人们的快乐或给人们带来了痛苦的行动便是错的。道德就是争取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道德的价值就在于它是人们获得快乐的有效工具,道德即功用。功利主义价值观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它公开把发财致富宣布为自己的最终目的,它撕掉了罩在传统社会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使人与人的关系完全湮没在金钱关系之中;而且功利主义思潮在催化出幸福与快乐的“葡萄和橄榄”时,也催化出贫瘠、虚无之“荆棘和蒺藜”。正是内涵功利主义价值观的现代主义文化把人类引向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
       第一,功利主义价值观强调,幸福可以最大化。这便意味着人所能享受的幸福是可以无止境增长的,人的幸福就是吃得好、穿得好、住得好,是物欲的满足,使启蒙之后的人们对物质财富的占有欲望趋于无限。人不再只是本能地需要物质,也不再只把物质财富看做生存的必要条件,而是把占有物质财富的多寡看做人生价值的尺度,看做人生意义的象征。对物质需求的依赖和对物质享受的追求成了人生意义的终极依托,对物质需要的无限制的追求导致超过自然满足需求的能力。征服自然和对自然物的无限度的滥用造成了对生态的严重破坏。
       第二,功利主义只强调效果、效用、效益,它的价值取向就有一种只肯定现在、只注重眼前利益、局部利益而忽视长远利益、整体利益,只注重结果而轻视原因或动机,只作当下的算计而无视以后的发展,表现为反理想主义和文化短视的特征。在功利价值观推动下,为着满足自身日益膨胀的欲望,人们必然会不顾一切、永不知足地追求利润,不可避免地向人所生存于其中的自然环境攫取原材料,人们眼前的、暂时的、局部的利益的取得往往是以灾难性的生态破坏为代价换来,进而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严重失衡,使社会发展陷入了不可持续的境地。
       第三,功利主义是以实际功效或利益作为道德标准的伦理学说。它从自然人性论出发,认为人的本性是追求感官的快乐,利益是幸福和快乐的基础,因此一切现有的关系都完全从属于功利关系。它是以具体行为结果的效用性作为衡量人们道德行为性质及价值大小的标准,而不管道德行为的善良与邪恶。考察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不难看出人类实践活动的动机是功利化的,尤其是17世纪英国工业革命以来,对物质利益和财富的追求成了任何国家、任何时代人们的普遍心态。这种单一的逐利的动机造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尤其是二战以后,一些发展中国家为了治愈战争的创伤,缩小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差距,尽快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普遍采用了一些急功近利的、不顾后果甚至违背客观规律的做法。尽管动机是好的,且生产力发展的效果也是明显的,但带来的环境和生态问题却是严重的。
       
       五、享乐主义的人生观
       享乐主义是一种只追求物质享受和感官刺激,漠视甚至蔑视“人”的社会属性——精神超越(对真善美的追求)的一种人生观,他们把生命的目的定位在永不知足地追求快乐,想方设法满足个人的欲求;认为除努力满足对世俗享乐的欲求这一目的外,其他一切都是手段。因此,享乐主义的流行使得人们只专注于“物质家园”而冷漠“精神家园”,只专注于经济的片面发展而冷漠自然环境的不断恶化,造成人类精神世界的流浪,加剧人与自然的对立。
       第一,享乐主义在现实中的流行导致了精神危机。人不仅具有自然属性,而且更重要的,人是一种社会存在物。人终究不是满足于物欲的动物,而是社会动物、精神动物、情感动物、审美动物、理想动物。人除具有与其他动物相同的属性外,更有超越其他动物的品格,即对真善美的无限追求。而享乐主义贬低精神生活,看重感官刺激和物质享受,把吃、喝、玩、乐看做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所在。这必然大大降低人类的超然追求,把人降低到动物层次,导致人的物欲膨胀和精神堕落,使人更加浅薄,人生意义更趋于贫乏。享乐主义的浅薄极大限制了对精神超越的深度。于是现代社会就成了一个巨大的游戏场,人们在这个游戏场中以金钱和权力为筹码不知疲倦地博弈,甚至进行你死我活的斗争。享乐主义的这种生活方式,必然造成资源的过度消耗和浪费,进而造成巨大的环境压力。
       第二,享乐主义在现实中的流行使人类生存面临危机。当享乐成了人生唯一旨趣或最终目标时,人类最重要的、最有意义的活动便是经济活动。享乐主义自然衍生出当代西方文化中的经济主义。他们认为,一切人类行为实质都是经济行为,福利绝对依赖于经济因素。只有经济无限发展了,生活才能无限改善,享乐才能持续进行。目前,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拼命发展工业、发展科技、发展经济的道路,都在拼命刺激消费和需求,不遗余力地发展经济,都在情愿不情愿地疯狂征服自然资源、占有自然资源,全力参与残酷的全球性经济竞争,以求得发展权和生存权。发展经济,成了每个民族、每个国家、每个政府和每个人的中心工作和首要任务,成了每个政府出台一切政策的唯一坐标和每个人行为选择的唯一价值尺度。只要能带来巨额利润,提供大量就业机会,就可以毫不迟疑地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即使考虑了自然环境因素,也会以先发展后治理来自慰。在享乐主义刺激下,人类对自然越发进行盘剥和算计,结果使人与自然的关系更加紧张,能源问题、环境问题已成为人类不可回避的严重的全球性问题。
       (责任编辑 辛世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