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语言文字学研究]话语含意的认知模式探微  
作者:范宏雅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年 第03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摘要:含意性是话语的一种本性,而话语含意的构建过程是基于交际双方的文化知识、语境知识和认知结构的一个意义建构和理解过程。对话语含意认知模式的分析,有助于更好地了解和揭示话语含意构建的规律。
       话语含意目前被广为接受的定义是“人类运用语言表达时所利用到的言词以外但又却为语言单位的形音义所承载的意思”。这也就是说话语在字面含义的显性表达之外通常具有超越字面含义的隐性表述。格莱斯是语言研究史上第一个对话语含意理论做出大胆尝试的学者。他和列文森所使用的术语是implicature,通常译为“含义”。而其后在斯波伯和威尔逊的关联理论中词语或话语的意思被分成“显义”和“隐义”。这些术语使用上的细微差别体现了不同学者对自己理论体系的理解和构建,并无优劣正误之分。本文采用的是在英语词典上能找到的词语implicative,从而与其他学者适应自身理论体系所创造的词语有所区别,实现广义而较为客观的话语含意的研究目的。
       话语含意的构建过程是我们言语交际的切身体验,它转瞬即逝,又习焉不察。交际双方配合默契,各自在言语信号的刺激下建构相似的大脑图示,探求对方意图,取得很好的交际效果,这是一种令人惊叹的能力。对话语含意的语句推理是依赖于交际双方的文化知识、语境知识和认知结构的一个意义建构和理解过程。会话含意理论的使命就是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话语运用过程诉诸科学解释,从而将“想象”的语言运用过程系统化和外在化。正如认知科学的先驱者之一西蒙认为,人的智能系统是物理符号系统,人的大脑的思维活动可类比为信息加工过程,而认知科学就是要研究这样的智能系统的工作原理。
       一、话语含意的认知模式
       活语含意构建过程中包含以下几个因素:
       1.语篇图式。图式是话语交流中各种概念和语言陈述的复杂的集合体,它是言语的骨骼,并且随着交谈的进行,图式可以修改、转换并增加新的内容,体现于话语含意的运行过程中,它包括以下一些内容:(1)相关的语篇主题知识;(2)当前交流内容的相关知识;(3)预先交际所产生的语篇结果陈述;(4)短期记忆中所储存的对上一轮命题内容的语言陈述。所有这些内容都是话语含意产生和运作的前提,即听话的一方可利用脑海中的模式从相关的话语中找出话语与话语、上文与下文、答与问之间的联系,并作出推理。
       2.交际目的。交际目的显然与语篇图式密切相连,后者直接影响前者在语篇运行过程中每一步所要实现的目标,比如在非语言反应中要采取什么样的态度等等。这一过程用于解释为什么话语有时以清楚明白为最高准则,有时又会声东击西而迂回含蓄;为什么我们有时候要遵守合作原则,有时又故意违反它的各项准则,以及为什么要使用各种话语策略。这些都和一定的交际目的有关系。
       3.解码。解码过程包括理解话语的字面含义与隐含意义,因此包括听话者利用相关的语用策略知识进行语用推理的过程。违反了话语运作的各项原则会产生怎样的语用含义和遵循不同话语原则会产生怎样的语用效果,分别是这一环节的重要内容。
       4.语篇含义。根据解码过程所得到的结果,我们可得到目前输入信息的语篇含义。
       5.非语言反应。在理解了语篇含义的基础上,听话者首先产生非语言反应,即埃德蒙森所提出的交流选择。主要指的是听话者对对方话语采取一种积极或消极的态度。这体现为人们或遵守或违反话语原则,遵守或违反各类话语原则的同时又有不同的体现,选择不同的礼貌级别来体现不同的语用要求,等等。
       6.语篇策略选择。这一过程中,听说人或讲话人利用相关的语篇策略知识来掩饰上一环节中的非语言反应,即运用各种话语策略来过滤和调整各类言语行为,从而实现成功交际。这一阶段上,各种语用原则共同作用于交际者身上,交互影响产生一定的交流计划与安排。 7.编码。这一阶段是所得出的交流计划转化而成的语义陈述,因此,它包括语义层及语用层的诸多因素在内。
       这一认知模式着眼于评议使用者在加工理解语言过程中的一些主要的因素。在整个认知过程中,各种认知路径是同时运行的,这些在话语运作过程的各个环节中均有体现。
       二、各因素的交互作用
       (一)非语言反应与其它各因素的交互作用。非语言反应是认知中极其个性化的因素,交际双方对语用原则是否遵守,遵守的程度如何,会直接影响其它各因素的运作结果。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
       第一,交际一方完全不遵守话语中的重要原则——合作原则,明确表示不愿合作。“无可奉告”,“I have nothing tosay”就是典型的例子。在这种情况下,本文所设的模式运行到这一层次则无法再进行下去,从而导致交际的中断。
       第二,交际一方公然不执行某一准则。格赖斯称此为对准则的“蔑视”。这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说话人故意让对方知道他违反了某一准则,那么上述模式到非语言反应的层面便无法进行下去;另一种情况是说话人遵守合作原则,只是在语篇策略选择中,选择故意违反某一准则,在交流计划中有意产生会话含义,在编码中让对方透过字面去理解他的所指。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交谈过程中随时变化的交际目的可以导致不同的语篇运作结果。这也进一步证明了这一认知模式是由几条语篇运作线索并行作用于会话当中的。
       第三,交际一方为了维护一条准则,不得不违反另一条准则,这种冲突常发生在数量准则与质量准则之间。同上述第二条叙述一致,不同的交际目的导致不同的非语言反应。为了告诉对方真实情况,说话者会在语篇策略上选择遵守质量准则而牺牲数量准则;若有意欺骗对方,在语篇策略上的体现则恰恰相反。
       (二)语篇含义。格莱斯设想,交际双方总是遵守着合作原则来进行会话的。但是日常会话中,更多的情况是我们所说的话和我们说话的用意之间常有一定的距离,即我们常常含蓄而非直接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一个主要的产生会话含义的方式就是故意违反合作原则中的某一准则,而听话人在解码过程中所得出的语篇含义会直接影响整个认知模式的运行。听话人在解码过程中利用一定语用知识得知对方违反了准则时,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他会调动更多的语篇图式甚至交际目的,力图了解对方所指,得出正确的语篇含义;另一种情况是听话人了解了对方是故意违反准则,从而导致交际在这一层面上中断。而说话人故意违反关系准则和方式准则与上述讨论的情况一致,听话者必须充分调动模式中语篇图式与交际目的所反映出的一定的共有知识和推理经验去领会说话人的真正的话语含义。
       三、话语含意构建过程中语用原则的交互作用在此模式中的反映
       语篇策略选择的过程,集中体现出礼貌原则对合作原则的援救。在非语言选择层面上,交际一方可能违反合作原则中的某些准则,使交际中断,无法进行下去。由此,在紧随其后的语篇策略选择环节中,交际一方采用了礼貌原则,从而保证了这一模式的正常运作。但在有些情况下,人们更注重于双方的合作,更关心信息的正常交流,这样在策略选择中,体现为礼貌原则让位于合作原则,从而在交流计划这一层面上,交际方更注重最大限度地遵循合作准则。最后在编码过程中,不同话语准则、策略选择与语义因素交互作用实现从“不礼貌”到“最有礼貌”的层级性连续体。表达者在充分考虑特定交际语境中出现的各种因素的基础上,确定使用何种层次的礼貌语言或“中性语言”,乃至在接受者看来不太礼貌的语言。从这一模式达到成功交际的线性动作模式来看,它映证了利奇的观点——礼貌原则不仅是对合作原则的援救,而且与合作原则同样重要。
       关联原则在理论构建、理论完整彻底性和理论解释力上都比上述两原则有了很大的进步,这一点在本文所论的认知模式中得到了很好的证实。关联原则中的逻辑起点明示,互明体现模式中的语篇图式和交际目的,进而在解码环节中明确了显义的逻辑中介作用。作为对交际话语一次分析的逻辑终点,认定明示同最有效的语境假设的关联,从而确定交际主体间的关联,达到理解语篇含义的目的。这一线性运作模式将各因素之间的“关联”概念抽象出来,成为该过程中语用推理的最一般先决要求,或者说是达至理解的最一般先决要求。非语言反应在关联原则的作用机制中主要体现为语境效果与理解的加工努力之间的矛盾。当话语关联程度太小,所需付出加工的努力太大甚至大到使听话人放弃寻求关联假设时,话语可能会中断,即在这一层面无法进行下去,或者至少是造成对话语的曲解。
       这一话语构建的逻辑线性过程同时向我们表明,话语的显性表述和隐性表述是一种相互依赖、相互融合的关系,前者既决定后者又为后者所决定。按照关联理论的解释,从句法输出的语句逻辑表达式的意义是不确定的,它是一种不完备表达,要通过话语充实的加工处理,才能得到显性表述的含义,在此基础上通过语用推理得到话语的隐性含义。在这一过程中,认知模式中概念层的前六项因素共同作用于语用推理过程,最后得到某一话语在特定语境中确切的命题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