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中外语言文学]从“三斤鱼”的歧义现象看个体名词与度量词的相互搭配(二)
作者:龙 涛 杨逢彬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8年 第04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摘要]“数+度量+个体名词”结构在所指事物的个体数量上存在歧义现象,同一个异质个体事物名词分别加个体量词与度量词时存在有不同的语义变化,加度量词时表示的一定是人类领域意义上的同质“个体性”事物的类,侧重事物的属性。这种语义变化的制约性因素来自于度量词与个体名词两方面。
       [关键词]度量词;个体性;属性突显;有生;同质性个体
       [中图分类号]H10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81X(2008)04-0496-05
       我们在《从“三斤鱼”的歧义现象看个体名词跟度量词的相互搭配(一)》一文中,讨论了来自度量词方面的因素对个体名词直接前加度量词时的语义变化的影响,在本文中我们接着讨论来自个体名词内部的因素对个体名词直接前加度量词时语义变化的影响。
       一、个体名词内部的个体性差异的自身制约因素
       (一)强个体性名词与弱个体性名词
       个体名词与度量词搭配以后所指事物个体性变弱,而个体名词内部在加度量词的能力上不均衡,有的能加有的不能加,很显然不能加度量词的个体名词,其所指事物的个体性比能加度量词的强,因此个体名词内部可根据加度量词的情况分出强个体性名词与弱个体性名词。
       我们现选择名词的生命度等级这个平台,来考察处在这个平台上的个体事物名词内部在个体性强弱上的不同表现。根据张伯江,从生物学的角度对名词性成分进行的分类,它的基本等级序列就是“人类(名词)>动物(名词)>无生物(名词)”。越靠左,事物的有生性越强。
       (二)强有生义名词最不能加度量词
       弱有生义名词有可能加度量词,但加度量词时其所指事物的生命义消失。也就是说,名词具有生命义的,不能加度量词,它所指的个体性最强。
       第一,处在上述等级中最左端的有生义最强的人类个体事物名词,最不可能加度量词,它的个体性也最强,所指最不可能往属性义方向偏移,如不能说:
       1 一百斤人/男人/老人/小孩(×)
       但可说:
       2 八/六/八点六斤婴儿(√)
       而作为刚出生的婴儿,其生命力在人类事物中是最弱的,可以视为一个“无生”事物。因此可以说,高生命度与强个体性几乎并行。这表明了:(1)生命度高的事物,人们一般倾向于将它在概念上作为一个离散性的个体单位来看待。(2)生命度越高的个体事物,其活动的能力与范围也越强越大,人们就越观注它的行为能力、并转而关注这种行为的个体性载体,它的个体特征也就越加受关注。(3)事物个体性越显著,事物的属性特征就会越受到抑制,这样的事物名词也就越不能加度量词。
       第二,弱有生义个体名词都是动物类名词,其中有一些如“鸡”、“鸭”、“鱼”、“鲸鱼”、“鲨鱼”、“虾”、“螃蟹”、“蚂蚁”、“青蛙”、“羊”、“猪”等词可加度量词,但它加度量词时,其有生义完全消失。这证明了事物的有生义与事物的弱个体性是完全相互排斥的。也就是说,名词表达有生义时,不能与度量词共现。这里再以“三斤鱼”与“一条鱼”(假设一条鱼重三斤)举例证明:
       a.“一条鱼”作主语时,可以带自主或心理感知类动词作谓语,动词前可带或不带能愿词,否定词可是“不”也可是“没/没有”;而“三斤鱼”只能带非自主动词,不能带自主动词与心理感知类动词,动词前不能带能愿词,否定词是“没/没有”。例如:
       3这一条鱼不愿/喜欢在水里游来游去。
       4这两条鱼还没变臭。
       5这三斤鱼不愿/喜欢在水里游来游去。(×)
       6这三斤鱼还没变臭。
       b.“一条鱼”作主语时,可以带“生死”类动词作谓语,而“三斤鱼”不可以。例如:
       7我买了一条鱼回来,这条鱼竟然又在水盆里活了十几天。
       8我买了三斤鱼回来,这三斤鱼竟然又在水盆里活了十几天。(×)
       甚至对“三斤鱼”生死状态的表达都没必要,可见不关注它的生死,其生命义不受到关注。例如:
       这几斤鱼是死的。(?)试比较:这几条鱼是活的。(√)
       c.在语篇中,“一/两条鱼”可以用代词“它”或“它们”回指来进行照应,而“三斤鱼”一般不能,一般是将它重复来照应。例如:
       9我买了一条鱼回来,没过一天它竟然就开始变臭。
       10我买了三斤鱼回来,没过一天它/它们竟然就开始变臭。(?)
       ll我买了三斤鱼回来,没过一天这些/几斤鱼竟然就开始变臭。
       根据张伯江(1998),他将语言学概念上的事物生命度等级序列表述为:
       说者/听者>第三人称代词>指人专有名词>指人普通名词>其他有生名词>无生名词
       越处在这个序列的左端,生命度越高;而第三人称代词很靠近左端。可见,“一条鱼”的生命度远高于“三斤鱼”,后者的生命度很低。
       d.“一条鱼”加方位词的能力较强,而“三斤鱼”加方位词的能力较弱。例如:
       12这两条鱼前/后/中/前面/后面/中间/左边/上面/里面/里/下面
       13这三斤鱼中/里面
       加方位词的能力,表明了二者事物的活动空间范围及人们对它所给以关注的空间范围的差异,而这种差异与事物的有生性的强弱密切相关:事物的有生性越强,它活动的空间范围就越大,人们对它所关注的空间范围也越大;如强调它的物质性,那么它的有生性较弱,它的空间范围也一定小,人们对它所给以关注的空间范围也小。
       第三,上述弱动物名词中能加度量词的,所指都是“有用物”,即基本上都进入了语言系统稳定性表现出来的传统汉语社会的日常食物对象系统,且它们加度量词时,一般是在可食用物的意义上使用的。这点我们在第二节分析“三斤鱼”时已说明过,这里再举几个例子:
       14 A这场婚礼办下来,这两百斤猪一百斤羊,打陈恒大眼前一晃就没了。(√)
       他家丢了一两百斤猪、一百斤羊。(?)
       B打到了几斤野鸡/野兔(吃)(√)
       看见了几斤野鸡/野兔(×)
       C买了半斤蚂蚁泡酒(√)
       踩死了半斤蚂蚁(×)
       动物名词中不能加度量词的,反映了它们的所指可能客观上具有可食性,但并没有纳入汉语社会的食物对象,并使其食用属性受到人们的关注且通过加度量词表现出来;也正因为人们没有关注这些事物的可食性属性,则它们的“个体性”保留了下来。例如:
       15 A三百斤老虎/狮子/骆驼/牛/马/狗(×)
       B十斤鸟/秃鹫/乌鸦/大雁(×)
       C三斤蚂蚱/蚂蟥/蚯蚓/臭虫/萤火虫(×)
       像B类事物,基本上都被看作纯自然物,C类事物在汉语社会中皆不能视为食物对象。
       以上能加度量词的动物名词所指,也正是被视为食物,它们的有生性特征自然就受到了忽视。
       (三)无生个体事物名词则存在可加与不可加度量词的两种类型,它们的个体性强弱不定,而这与个体性事物的内部同质或异质有关
       1.“个体性”事物或说“有界”事物,Langacker与沈家煊均从事物异质的角度进行界定。其实从异质角度界定出来的个体性事物,只是一种典型的个体性事物,事物的个体性还有一些非典型的表现。如
       将“一张纸”、“一块玻璃”所指事物切分,所切分出的事物还是一小张纸与一小块玻璃,仍可用“一小张纸”、“一小块玻璃”来指称。汉语中之所以把“纸”与“玻璃”视为有界或个体性事物,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它们所能加的个体量词反映了汉语社会对这些事物边界的“有界”性特征的认识上:汉语中个体量词具有特定的表事物“有界”边界的特征。石毓智曾精细地将个体量词的意义表示为一个函数值,即事物在空间上的各维数量与各维之间的比例关系。在石毓智的基础上,我们拟构个体量词“张”所显示的“纸”事物的“图样”(diagram)化边界为例(个体量词“张”所显示的“纸”事物边界图式):
       从该图式可看出,这几个边可以根据这种比例关系不断放大与缩小,因而可表示“一大张纸”与“一小张纸”,但纸可伸缩的部分,实际上只是伸缩了纸的几个维向上的边的具体长度而已,这种边界的比例关系维持不变,因而大张的纸与小张的纸、都可是“张”型,即它们的边界始终确定。这就是汉语社会人们一般倾向于将纸、玻璃等某些同质事物看成是有界个体事物的认知心理基础。而个体量词的“表形”特征巩固了这一基础。
       这类同质事物名词与异质事物名词在形式上的区别也反映了它们的同质与异质区别:前者所能加的个体量词前能加形容词“大”、“小”,而异质事物名词却不能加;前者能加“部分”量词,而后者不能加。
       由于度量词计量的对象是事物类,类事物是同质事物,因此,表示这些同质个体性事物的名词,只要它们的所指事物是有用事物,则一般可加度量词。
       2.异质的个体无生事物名词,也存在可加与不可加度量词的两种类型,它们的个体性强弱不定,而这取决于人们对这些事物的某属性或空间属性的是否主动关注。作为异质事物,其个体性本来较强,因此事物须在隐退其异质“个体性”特征以后才能彰现它的其他属性,它的某种属性或空间属性在人们的认知中是克服了对它的个体性的感知后才显露的,具有“显著性”。这就是说,在这个个体性异质事物中,还有一些其他的属性,比如“(三斤)鱼”事物的肉质食物属性、“(一斤)西芹”的蔬菜食物属性、“(一斤)菠萝”的水果属性、“(三十平米)房子”的可使用空间的属性,或个体性事物的某种空间或隐喻性空间属性如“高山”之高、“长征/长河”之长、“深渊”之深、“货轮”之排水量、“卡车”之载重量、“棋手”之级别等等属性,它们在抑制了这些事物的个体性特征以后,成为人们对这类事物的兴趣与关注点,并借助于从空间属性方面来计量的度量词而不是个体量词反映了出来且在形式上得到了巩固。也因此,对不能加度量词的异质个体事物名词所指,我们认为是人们一般不从空间属性或其他某种属性的角度来看待这些事物,并借助于某种形式即这种事物名词不能加度量词的形式,而将这种认识反映了出来且在形式上得到了巩固。
       人们关注哪些事物的什么样的属性或空间属性,具有约定性,例如人们关注“(万丈)深潭”的深度、“(三尺)板凳”的长度、“(万丈)高峰”的高度。这种约定性,可以从所加的度量词与度量词的具体类别而辨识。
       小结:至此,我们在三个层次上找到了事物内部中的个体性强弱的制约性因素。第一层次的,是个体性事物中的“有生”与“无生”,我们将它标记为“[±有生]”。它将个体名词首先区分为两类:“有生”个体名词与“无生”个体名词,前者一定不能加度量词,所表事物是“有生”的,个体性最强,后者则有的能加有的不能加度量词,所表事物是无生的,个体性强弱不定。
       第二层次的,是个体性事物的“同质”与“异质”,我们将它标记为:[士个体同质]。它将无生个体名词区分为两类:“同质”个体无生事物名词与“异质”个体无生事物名词,前者一般能加度量词,所表事物是“同质”的弱个体性事物,后者则有的能加,有的不能加,所表事物是异质的个体性事物,其个体性的强弱不定;或者说,在无生个体事物名词中,不能加度量词且个体性强的,一般可是无生异质个体性事物名词,而能加度量词且个体性弱的,则事物同质或异质不定。
       第三层次的,是个体性事物的属性突显性,我们将它标记为I[士属性突显]。它将异质个体事物名词分为两类:属性突显的异质事物名词与非属性突显的异质事物名词,前者一般可以加度量词,此时的事物异质特征退隐,个体性弱、属性义强,而后者则一般不可加度量词,所指事物的个体性强,属性义弱。
       二、余论:个体名词分别加度量词与个体量词时所指不同的“认知域”解释
       1.“认知域”的不同,决定了对事物“有界”“无界”的理解不同。就几乎能加各种类别量词的个体名词而言,它加不同类别量词的时候,所指事物的有界性也可能不同,而我们在本文看到,加个体量词时个体名词所指事物有界,而加度量词时所指事物无界。这仍是“认知域”不同的一种表现。这种认知域体现在,以异质事物为例,当强调事物的异质特征时,事物不可切分与伸缩等,是个异质有界事物;但如强调个体性事物的类与类的属性,这个异质事物的异质特征就会受到忽视,而事物在类与类的属性基础上就具有了同质性,事物也就可以切分与伸缩了。
       2.不同的认知域又可具体归结为同一个名词所加的不同量词上,也就是说这不同的量词可反映出人们对同一事物的不同认知。汉语中大多数种类的名词,可以加不同类别的量词。这意味着,不同类别的量词在汉语中的意义,除了基本的计量功能,还给我们提供了对名词所指事物的不同的认知域。
       3.不同的名词带量词的能力不一样,反映出不同名词之间的区别,在于它们所能提供给我们的认知域的能力不一样、认知域的内容不一样。
       (责任编辑 何坤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