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历史学]经济合作与20世纪40年代中美特殊关系的形成
作者:张士伟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8年 第04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摘要]中美特殊关系的形成最早是从经济层面开始的。在中国解决白银危机的过程中,经历了国际合作解决路线与美国单独协商等阶段。在这个过程当中,中国最终进行了币制改革并在实质上将法币盯紧美元,形成了中美特殊经济关系。而随着远东和国际形势的发展,中美特殊关系逐渐由经济走向政治、军事层面。
       [关键词]中美特殊关系;经济;白银问题
       [中图分类号]K26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81X(2008)04-0463-05
       所谓中美特殊关系,是指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与美国在经济、政治、外交和军事方面形成的超出一般国家关系的全面同盟关系。这种特殊关系最早是从经济层面开始形成的。目前,国内学术界对中美特殊关系的论述提及不多,尤其是站在中国的角度,从经济层面进行系统分析的论著尚不多见,而进行这样的研究分析显然有利于我们更准确地了解l中美特殊关系的形成过程。
       一、中国金融危机与向英美借款的失败(1934.11~1935.1)
       20世纪30年代,世界经济在遭遇大萧条以后,衰退严重,中国金融经济形势也愈发艰难,并且出现了白银严重走私的情况。作为中国市场流通的货币来源,大量的白银出口和走私严重损害了中国的经济,与此同时,日本侵略威胁的加剧以及洪水等灾害使中国的情形更加危险。而此时,远东国际经济关系在中国的表现是,英国对华投资和贷款额在产业部门上仍居首位,日本以微小的差距次之,美国势力渐渐崛起;在中国对外贸易上,则是美日两国胜过英国(第2—9页)。总体上,日本独占中国的野心和英国在华利益及美国传统门户开放政策之间的分歧越来越大,三者的矛盾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经济金融政策改革。中国的特殊局势决定了其无力单独解决国内金融危机,而必须取得国际上的支持。
       为应对危机,1933年4月,国民政府在全国范围内“废两改元”;1934年10月,对出口白银征收出口税和平衡税,抑制白银出口。同时,为了保障通货和弥补国际收支,1934年底,中国提出要求向英、美借款。
       11月和12月,中国向英国提出白银信贷和借款,数额为2000万英镑。并为此拟定,如果得到美国的支持,将银收购价降低并予以稳定,则将利用这笔信贷稳定汇率,使其提高到与国外白银平价的水平。对此,英国政府组织了一个部际中国委员会来研究中国问题,其提出了一系列问题,而最重要的一点是这笔贷款能否加强英国在中国和远东的地位,以及中国加入英镑集团的问题。因此,从一开始英国就确定了其对华经援的基调,即将中国拉入英镑体系,保障英国在华权益及其在远东的影响力。12月19日,该委员会得出结论:中国的银本位在任何时候都可能会垮掉。而如果南京政府放弃白银的话,它可能选择英镑汇兑本位、黄金或美元本位、按新平价的银本位制、或是不兑换的纸币本位。委员会成员们怀疑纸币本位或按新平价的银本位制在中国是否可行。讨论的焦点在中国采取英镑汇兑本位的可能性。毫无疑问,如果中国愿意选择英镑本位,则英国会给中国的计划以实际支持。由于中国的政策需要得到美国的支持,因此,英国的愿望也要得到美国的支持才能实现。于是,英国决定等待时机。
       12月10日,孔祥熙照会美国政府,希望美国能给予中国一笔币制改革的贷款;当月下旬,中国又提出,希望美国接受白银永久固定收购价不超过50美分,但美国如果不能将银价固定下来,则中国将考虑把白银以最高价出售换进黄金,并逐渐把通货转移到外币汇兑本位上。电报中没有说明中国将把通货转移到何种外币汇兑本位上,显示了中国在通货改革上保留有选择性。但此时美国国务院主导着对华政策,其出发点即是避免触怒日本,因此,其答复中国说,鉴于《白银收购法案》为国会立法强制实施,美国政府无权与任何国家或地区就修改法律达成正式或非正式的协议。实际上是以外交辞令拒绝了中国的建议,对中国的危机表现得无动于衷。
       由于美国没有采取任何行动,英国感到独力难支。在这种情况下,英国外交部明确反对中国的借款建议,同时说明,除非美国能够修改它的白银政策,中国的货币问题不会消除。1月17日,中国委员会召开第二次会议,拒绝了中国的贷款建议,并决定对中国的诸多金融问题不予最终答复。由此,英国实际上是关上了贷款支持中国的大门,并开始走上以国际合作方式解决中国问题的道路。
       尽管英美拒绝伸出援手,但还是刺激了日本敏感的神经。其出笼两国合作言论,妄图取代英美的地位。1935年1月,日本外相广田发表外交政策演说,伪装亲善;当月下旬,驻华公使有吉明携“中日提携”的方案来南京,其中有一条,中国如需借款,日本可以考虑。此外,日本还准备在上海设立两万万元的信用制度。这显然是针对中国向英美借款一事的反应,实际上则是要把中国经济完全纳入日本的羽翼之下,以合作之名行侵略之实。
       二、英国主导解决中国问题路线的破产(1935.2~1935.10)
       中国没有屈服日本的要求。在借款无望的情况下,1935年2月5日,中国提出可以提供美国需要的全部白银;同时,将全国通货在短期内由银本位变为与美元联系的新通货。为此,将需要1亿美元的借款或长期基金,以及一笔同数的备用贷款,总数为2亿美元。中国的初衷是在取得美国合作的基础上,稳定金融,保证通货改革的进行。17日,孔祥熙再次提及日本的威胁,指日本“愿出巨款以应付危机。日本所谓经济合作,实际上是实行经济控制”。日方感到“西方国家决不会有效地援助中国,中国是不得不转向日本的”。中国实际上并没有倒向日本的方案,之所以如此还是希望藉此促使西方国家转变态度。然而,美国国务院仍然没有改变想法,但却提出了一个建议,即中国将计划中的想法同时向对中国财政问题、特别是对中国币制改革表现极大兴趣的几个外国政府提出,美国则准备与这些政府一起同中国合作,来探索共同给予中国所需援助的可能性。这就提出了国际合作解决中国问题的路线。
       不独是美国,英国也有类似的看法。3月1日,美驻英专员艾瑟顿拜会英国外交部参赞克雷吉。克雷吉言,英国已经提出由英、日、美、法和中国共同讨论远东尤其是中国经济事务的建议。他还认为,如果今后白银不超过目前的价格水平,且这次国际会议能提供给中国某种形式的贷款,那么远东的局势将会缓解。他还强调,英美两国在远东的行动要取得日本的谅解与支持才会有效。日本外务省大臣广田在同英国驻日大使克利佛的谈话中表示日本乐于改善中日关系,高兴看到(在中国)有利益关系的列强尤其是英国和美国向中国提供贷款以缓解中国的经济形势。由于这需要财政部的合作,美国国务院对此持保留态度,其在答复英国时,用了“期望帮助”的字眼,这表明美国不希望被理解成无论如何其都会提供财政支持。其对华政策仍然谨慎。随后的一段时期,英国实际上主导了两国对华政策。
       在这种情况下,3月18日,中国表示欢迎英国的行动,并说明有意参加在各国政府间展开的讨论。在得到中国的欢迎和日本表面的同意之后,英国开始了它的行动。但不久之后却发现困难重重。3月28日,日本驻华公
       使拜会中国行政院长兼外长汪精卫,直言不愿看到中国向外国借款,对英国态度尤其猜疑。而在日本,广田的谈话似乎没有得到广泛的支持,且遭到军部的极力反对。军部在日本政治生活中的特殊地位很快就对英国的行动产生了作用。4月3日,斋藤再次表示,日本已经告诉伦敦,他们必须认真研究对中国联合贷款的计划,不是一次,而是要四、五次。这实际上是已经改变原来欢迎国际合作解决中国问题的立场。日本的不合作基本上断绝了英国可以继续活动的余地,国际合作的方式被暂时搁置起来。
       中国已经清楚地看到了英国主导的国际合作路线的脆弱性,不再把希望寄托在国际路线上,转而寻求其它的救国路线。3月27日,在裴克拜会孔祥熙时,孔既没有提及美国的白银收购政策,也没有提及国际联合援助中国问题,而是满怀希望地详尽地说明了他的1亿法币的发行计划,其将以中、中、交三行的债券价值为基础。但中国依然需要英美的帮助。4月29日,孔祥熙建议英国尽早在上海召开有中国人参加的专家会议。英国遂派出其第一流的财政专家李滋-罗斯爵士访华。李滋-罗斯自1932年起即任英国政府首席经济顾问,其来华后便着力促成中国新货币与英镑发生联系。10月2日,孔祥熙、宋子文把拟在一个月后实施的币改方案全盘告诉了李滋一罗斯,得到了他的赞同。在关键的法币与哪国货币发生联系的问题上,李滋一罗斯建议南京应将其新货币按1:6(英镑兑中国元)的汇率相联系,并向国民政府建议发行成色为0.500的银辅币,而这正是英国银币的成色。其欲将中国新货币与英镑建立联系的想法不言而喻。此外,他还提出,英国将帮助中国在上海筹集1000万英镑的借款。谨慎的英国财政部要求这必须得到日本的合作。很快,基于此前相似的原因,英国人的计划并没有实行下去的可能。中国开始加速国内金融改革,并在此基础上寻求有效的帮助。而在此间,美国的态度显得尤为关键。
       三、中美特殊经济关系的形成(1935.11~1936.5)
       中国币制改革中关键的一环是要求美国购买中国的白银,以有充足的外汇基金来发行法币。1935年底,美财政部主导了对华经济政策的实施。11月1日,孔祥熙致电施肇基,请其转告美财长:“中国极盼美国政府对中国出售白银一事做出答复……英国代表团赞成在上海发行债票,由英国银行和其他对此有兴趣者参加,已取得谅解,债票可在伦敦发行……如此次借款成功,这就意味着新币将与英镑发生联系,否则,新币与其他外币或黄金发生联系将不受任何约束。中国给了美国选择的机会·而摩根索极为理解中国的意图,反应迅速,第二天向中国提出了购银的五项条件:(1)美国同意向中国购买1亿盎斯船上交货的白银;(2)全部所得应完全用作稳定中国通货之用;(3)中国成立由三名专家组成的平准委员会,其中两名是美国人;(4)出售白银所得之基金应存放于一家美国银行;(5)中国元在兑换时应以美元为参照。不难看出,协议内容突出了美国的意图,其力排英国、日本,欲通过确立美元与法币的联系来主导中国金融的心理昭然若揭。而中国金融改革计划对美国已无秘密可言。
       中国接受了第一、二和四条,认为第三条和第五条殊难接受。但是,摩根索极力要求中国将新币与美元联系。为此,甚至提出了有关第五条的新方案,即“由中国政府确定中国元与美元的固定比率,它的通货应可兑换若干格来因(Grain)黄金或白银(由持有人选择),而这些金或银按照兑换时美国通货对他们的价值计算,应与按照中国元与美元的比率折成的中国元等值”。鉴于中国的形势,新币在全国范围内刚刚推行。外商对新币可兑换任何外币的安排也感到满意,为了确保社会各界对新币的信心,中国提出,第五条是无法做到的。如果美国最终不能接受中国的条件,中国只有选择去公开市场抛售白银,这就对两国都不利。。尽管这个时候,摩根索仍然声称中国元与美元联系是最重要的一点,但这已经只是向中国施压的手段,实际上,美国的政策已经开始发生改变。
       根据摩根索日记中的记录,6日,其即与罗斯福商议,认为以某种形式的备忘录的形式声明法币和美元的关系的做法也是可以接受的。而国务院却认为,将美元与法币挂钩是不明智的,因为一旦中国经济形势恶化,美国势必要承受损失。国务院的这种观点甚至得到了一些摩根索同僚的支持,他们认为,美国的强硬态度更可能将中国推向英国甚至日本的怀抱。最终,经过与罗斯福协商和交流,摩根索最终决定,从中国所有欲出售的白银中购买5000万盎司。美国以实际行动介入到中国的事务当中,中美经济联系开始得到加强。
       这显然不能解决中国的问题。截止到11月15日,中国全部的外汇基金只有3 000万美元,向美国出售更多的白银成为中国迫切要求的事情。截止到1935年底,美国只购买白银6 900万盎司,远远不能满足中国的要求。为此,1936年4月初,两国展开谈判,原则是协调履行美国1934年所通过的《白银收购法案》和保障中国新货币政策的实施,焦点则在于美国能否提供一笔贷款、银币的使用以及法币和美元挂钩问题上。获取一笔外国贷款稳定通货是中国的愿望,但此次却没有列入美方的谈判议程。摩根索坚持美国收购中国的白银就是给中国外汇的支持,中国并不需要一笔贷款。但在中国代表的坚持下,最后协议签定的时候,附带了秘密条款,即“只有中国政府和美国政府知道,在以中国5 000万盎斯白银作为担保的前提下,美国将提供2 000万美元的‘美元外汇”’(以供中国使用)考虑到各方的反应,在双方的妥协下,没有使用“贷款”或“信贷”的术语。
       在最关键的法币与美元挂钩问题上,尽管中国仍然宣称法币不与任何外币挂钩,但是却从事实上确定了与美元的联系。在摩根索于5月18日发表的声明中,其提到,美国将保证“其作为一种独立的货币体系,法币将继续维持其一贯的不与其它任何外国货币单位相联系”的做法,但同时又提到,美国将向中国中央银行购买巨额白银,并提供美元外汇以稳定中国通货。而此后中国的白银也将专供美国市场,实际上,中国新的金融体系此时能否运行下去,已经主要依靠美国的行动。法币与美元的挂钩也只是缺少一个名义罢了。《中美白银协定》的签定标志着中美关系在经济金融上形成了一种特殊关系。
       四、中美特殊关系由经济向政治、军事方向的强化(1936.6~1940.11)
       《中美白银协定》签字以后,直至抗战全面爆发,中国共向美国出售白银138 203 787盎斯,共售得62 164 705美元但是,这种低层次的经济援助方式并不能有效解决中国的问题,如何利用经济上的特殊关系来谋求政治、军事上的紧密联系成为中国政府努力的一个目标。
       1937年7月中国抗战全面爆发,日本扬言三个月内灭亡中国,形势危急。客观上,中国的命运开始得到美国更大程度的关照和注意,罗斯福要求“将中国区别对待”,命令内阁“为中国做些事情”。7月8日,摩根索在办公室会见中国财政部长和驻美大使,提出一项协议,即收购中国白银6200万盎斯;提供不超过5000万美元的短期垫款7月14日,又和中国中央银行订立协定,收购5000万美元的中国法币。美国以此作为对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
       回应,保持中国在战争中的“强大”。孔祥熙对此表示满意,认为这标志着两国经济合作新的进展。
       与美国的表现相反,中国在欧洲的求援处处受阻。1937年8月初,英国原则上同意给予中国2000万英镑的贷款,但淞沪会战开始以后,贷款的事情就不得不推迟了。同样的,8月12日,曾有报纸报道,法国各银行答应提供2亿法郎(约合800万美元)作为巩固中国币制之用;捷克的斯哥达厂曾宣布借给中国15亿克朗(约合5 000万美元),部分地可以购买军用物资,但这都因为中日间大规模的战事而取消。中国的目光只能聚焦于美国。
       欧洲局势的发展使得美国更加关心对中国的支持与援助,而且,一贯谨慎的国务院的态度也开始缓和。第一次,摩根索开始允许中国将售银所得用于稳定通货以外的目的。1938年7月,做为支持中国的一项手段,摩根索宣布另购中国5000万盎斯白银。这在表面上被界定为稳定货币的冒险,实际上是帮助中国购买他们所急需的战争原料,给予战争中的中国以谨慎的支持。在经济的外衣下,美国开始了同中国实质上的政治、军事联系的加强。但中国显然看到了问题实质之所在,6月21日,孔祥熙谈到中国问题的紧急和日本侵略对所有民主国家的威胁。他分析说,美国《中立法》到最后并不能保护美国免于法西斯侵害。进一步地,他相信,鉴于有90%的美国民众同情中国,美国政府应该增强其抵制日本的决心。7月26日,在美国财长摩根索游历欧洲途经法国时,中国驻法大使顾维钧与其做了长谈,其问,摩根索谈到,虽然美国政府已经用比国际市场略高的价格来收购中国白银,但一定可以找到使中国得到援助而又不让美国政府为难的办法。这就是承认,美国还没有一个更好的办法来帮助抗战中的中国,但却决心做到。
       9月22日,摩根索表示其愿意为中国做任何事情,并且准备再购买2 000万盎司中国白银,同时,其建议中国在美国组织一家公司,以处理售银所得,并购买任何他们需要的东西,可能的话,还能从美国获得贷款。罗斯福支持这个想法,他表示,不管欧洲的局势出现怎样的动荡,美国都乐于给中国一笔信贷。此时,欧洲的苏台德危机使美国更加体会到唇亡齿寒的危机感,美国财政部将加强中国的力量放在第一位,12月15日,美国进出口银行给予中国2500万美元贷款,这是抗战爆发以后,中国从美国所获得的第一笔贷款。很明显,这是一笔政治借款。1940年9月下旬,轴心三国同盟宣告成立,远东局势异常危急。盟约成立次日,美国即宣布2500万美元贷华。在美国《租借法案》通过以前,中国一共获得此类信用贷款1.2亿美元,中国以此购买美国农业和工业产品,以及支付各种服务。而偿还则是通过售美战略矿物或桐油等实物物资。
       连年的战争使得法币的汇价连连下跌,7月,用于稳定法币币值的1000万英镑中英平准基金尚存200万英镑根本就不能再发挥稳定法币汇价的作用。法国败降以后,英国竭力自保,因此,从美国寻求平准贷款的支持变得刻不容缓。而欧洲形势的恶化也使美国正视中国的要求。11月28日,罗斯福命令摩根索在24小时之内为中国提供5000万美元的平准贷款,并另外提供5000万美元以供中国在美国购买军事物资。至此,法币的价值保障可以说是在相当程度上完全依赖于美国的行动,中美经济关系形成了更紧密的联盟,直接加强了两国政治、军事关系。
       可以说,1940年底中美关系的发展已处于走向特殊关系的前夜,从美国单纯地收购白银到贷款给中国,从专用于稳定法币币值到允许购买战略物资,再到提供专门的法币平准基金,在自身经济金融政策对美国前所未有的公开化和透明化基础上,中国进一步加深了对美国的依赖和联系。美国给予中国的贷款显然是建立于自己对安全局势的考虑之上,但在客观上也加强了中国的力量,有利于中国抗战的进行。另一方面,美国也借此在远东地区打下了一个楔子,既相对于英镑区,又相对于日本的侵略行为,美国都宣告了其在远东地区的存在。这是美国自提出其“门户开放”政策以来,第一次在远东地区不顾日本的反对而在实际行动上有所作为,并且取得了一个成功的开始。如果将后来的对日战争考虑进来,那么,摩根索则是以其“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干劲和前瞻性眼光为美国在远东地区先赢一棋,美国在远东的战略利益得到一定程度的保证,并直接影响了此后其远东政策的制定与实施。
       中美经济联系的加强,同时推动了政治和军事关系的加强。中国在经济金融上倒向美国是中美特殊关系形成的第一步,而经济关系所带来的政治、军事强化使得战时中国与美国关系越走越近,最终形成了全面特殊关系。中美经济走向特殊关系是中国为挽救国内经济危机,抵抗潜在的日本大规模的侵略过程中所做出的选择,是当时历史发展的结果。
       (责任编辑 桂 莉)